60年春节,我在北京读书的姨妈回老家泰州探亲,顺便也把我带了去。大人们聊天时我常听到他们提到“华泰纱厂”。这个华泰纱厂是我二舅在解放前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创办的,解放后交给了国家。我二舅从50年代起就在泰州市任民盟主席,副市长,分管城建工作。
有一天外婆(这不是我的那个“女诗人”外婆,是我妈妈的继母)和舅妈领我去华泰纱厂参观,我印象中纱厂不大,暗暗的厂房里一排排的纺织机器。那天厂里好像不忙,没几台机器在运转着。工人们看见我外婆和舅妈热情地围上来和她们说话。说实话我对华泰纱厂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后来也没有向妈妈了解过纱厂的情况。前不久在网上查关于泰州和我舅舅的资料,意外发现在泰州市委的网站上有一篇关于华泰纱厂的文章,《“三泰”之一的华泰纱厂》,写得很详细。
文章中提到的王石琴老人就是我的二舅。1943年筹建纱厂时二舅才23岁,可他已非常精明干练。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在那动荡的岁月中为家乡的经济建设艰苦奋斗努力工作。文章中还提到赵兰汀老人,赵叔叔是我们家多年的老朋友。从我记事的时候起,赵叔叔经常来我们家,他温文尔雅,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94年我回国探亲见到赵叔叔了,也就是在那年我二舅检查出晚期肺癌。二舅于94年10月去世,赵叔叔也于十多年前去世。
细读这篇关于华泰纱厂的文章,我能感受到二舅和赵叔叔在他们年青时代的活力和抱负。他们为家乡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三泰”之一的华泰纱厂
华泰纱厂是泰州工业史上的老字号工厂,是号称“三泰”的三家老厂之一。1944年筹建,1945年投产,经过几番风雨,几度挫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关怀和支持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展成为拥有52692枚纱锭、8740枚线锭、32台精梳机、2000头气流纺的中型棉纺厂,在省内棉纺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全市工业的产值、利税大户,为泰州市经济腾飞作过很大的贡献。
集 资 创 业
提起华泰纱厂的创办,不能忘记原泰州市副市长、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王石琴老人,他虽已作古,但其功绩永留人间。
1943年秋,在上海大同大学就读的王石琴与同乡高尧常在上海见面。由于高尧之妻与上海开明书店董事傅耕莘之妻是同学,因此高尧与傅耕莘相识并成为好友。傅耕莘在上海某贸易商行也有股份,有意在他的故乡兴办纺织厂,同时准备到苏北买棉花,因高尧系毕业于南通纺院,便请他帮助设计建厂。高尧与王石琴商量,最好能争取傅耕莘将纱厂办到泰州。经王石琴多方奔走,四处联系,高尧从中促成,终于使傅先生下决心在泰州办厂。
1944年夏,成立了傅耕莘、高尧、丁山桂、王石琴等人参加的发起人会议,确定分块集资集股,上海方面股金占70%,由傅耕莘联系牵头;泰州方面股金占30%,由王石琴负责筹股。1945年初筹集3000万元(伪中储券),每股100元。上海荣丰纱厂老板章荣初、总经理韩志明出资1000万元(以机器折旧),其昌钱庄(背景是上海国货银行)经理丁山桂与上海开明书店傅耕莘合资1000万元;泰州方面由同福、天福、天成泰三大绸布店及大德粮 行等大商店老板储子安、吴惠春、胡季梅、栾心斋、戈秉直、邓寅生等合资1000万元,王石琴、高尧各出资大米100担。
1945年8月华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立,由丁山桂任董事长、傅耕莘、高质君、韩志明、封雨苍等为常务董事。董事会聘请傅耕莘为总经理,在上海设总管理处,在泰州设事务所(坡子街28号),高尧任厂长。王石琴为了筹建华泰纱厂,不顾耽误大学学业,毅然休学一年,参加负责建厂工作,并任华泰纱厂总务主任,事无巨细,日夜操劳。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工厂终于在1945年8月16日投产。初期的生产设备有3台细纱机(1176绽)、1台清花机、4台梳棉机、2台粗纱机、1台小色机、三台柴油发电机。厂址在南门外原济泰当典内,119名职工,生产21s花塔牌棉纱,月产量仅为50到60件左右。
历 经 艰 辛
1948年,泰州还处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时局不稳,国民党节节败退,市面物价飞涨,工厂资金短缺。此时,上海方面的股东,拟迁厂至镇江,时任华泰事务所主任的王石琴积极联系职工代表赵兰汀、韩忠诏、袁茂华、孙步衢(工会主席)等人上书董事会,剖析迁厂之利弊,据理力争反对迁厂,终于说服董事会将华泰纱厂留在泰州。1949年1月,泰州解放。同年夏,公司因巨额亏损濒临倒闭,章荣初、韩志明提出要退股,要不就由其独资办厂。后开会决定,公司与上海荣丰纱厂签订协议书,以220件棉纱的代价将华泰股份有限公司全盘转让给上海荣丰纱厂,更名为华泰丰记纺织厂。荣丰纱厂派章定甫(原采购部主任,后任县级泰州市政协副主席)、庄仲明(工程师)、沈伯森来厂主持工作。同时,泰州市委、市政府亦派出董启明等人组成工作组进驻纱厂,培养和吸收了积极分子入党,建立了以董启明为书记、钱宏根为副书记的中共华泰丰记纺织厂支部委员会,以孙步衢为主席的工会委员会。1949年11月1日,工厂重新开工,恢复生产。
新 的 起 点
1949年冬至1950年初,上海荣丰纱厂指派负责基建的人员和工程师多次来泰勘察,准备扩大生产规模。在泰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决定将工厂由南门迁至破桥东万字会,生产规模扩大到4080枚纱锭。新厂于1950年8月建成投产。在华泰迁厂扩建过程中,章定甫、王石琴发挥了积极作用。当时的华泰经理章定甫是一位好学、敬业、对工厂尽心尽力的人。他14岁就离乡背井到上海当学徒,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为了谋求生计,追求知识,他白天工作,晚上读夜校。由于刻苦勤奋,掌握了英语和日语两门外国语言,熟谙企业管理,并精通会计业务。1950年3月工厂资金紧张时,章定甫去上海求援,独自一人携带7000元现金返泰,经镇江过江到六圩,到泰州的班车已开,只好先乘车到扬州,再由扬州徒步顶着蒙蒙细雨,连夜回到工厂,干部、职工甚为感动。
1950年11月8日成立华泰丰记纺织厂劳资协商会,决定补发工资、年终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一周休息一天,提高了工人劳动积极性。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市政府以调拨棉花维持工厂生产。1951年6月又获银行贷款10万元,使全部纱绽得以投入运行。1952年工厂扭亏为盈,实现利润0.49万元,以后连年上升,职工201人。华泰纱厂从此走上了发展之路。
1951年7月泰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松柏兼任华泰丰记纺织厂支部书记。市委同时选派李增寿、高洁、潘积文等组成工作组进厂,着手引导资方走公私合营道路。经韩志明(上海荣丰纱厂老总,章荣初已去世)、章定甫申请泰州人民政府和苏北工商处批准,1951年11月成立了以王石琴为主任、龚松柏为副主任的公私合营筹委会,此举为江苏第一家,全国第八家。1951年11月15日在福音堂召开庆祝大会,市长顾维汉在会上宣布:龚松柏兼任厂长、章定甫任副厂长,工厂更名为公私合营华泰纱厂。
1952年泰州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时,华泰被泰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完全守法户。
1953年7月8日,公私合营华泰纱厂成立董事会,上海荣丰纱厂总经理韩志明任董事长、章定甫任经理。董事会请求泰州市人民政府进行清产和资产估价工作,明确公私股的比例关系,结果估价总值为人民币64.5万元,公股21.5万元,占三分之一,私股43万元,占三分之二。1953年7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批准,正式颁发公私合营执照,更名为公私合营华泰纱厂有限公司,1953年,全厂职工236人,生产棉纱2744件,实现利润5万余元。党和政府充分肯定企业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章定甫先后担任市工商联副主委、省工商联执委,列席了1957年2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扩大会议,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
1958年,省纺织工业厅安排从南京纱厂调6000纱锭到华泰,使其具备1万枚纱锭的生产规模。上海荣丰纱厂总经理韩志明深明大义,决定放弃定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荣丰转为地方国营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同时征得上海市政府同意后,由章定甫报请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公私合营华泰纱厂改为地方国营华泰纱厂。1958年实现产值277.34万元(不变价),产量3618.35件,利润12.24万元。
调 整 提 高
在三年全国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棉花生产锐减,在缺乏原料的情况下,华泰纱厂被迫紧缩生产,职工减少了53%。1961年,全国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华泰纱厂的领导面对不利形势并没有消极退缩,而是想方设法从外地调拨设备,以壮大自身。当得知上海郊县有一万纱绽设备停产闲置的消息后,泰州工业局的领导通过王石琴找到高尧帮助联系,在各方面努力下,上海纺织局终于同意,将这部分设备调给泰州。到1964年,华泰纱厂形成了二万纱锭的生产规模。
“文化大革命”中,华泰又受挫折,1968年亏损8.39万元。
在七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全国形势的好转,华泰的生产秩序逐步走上正轨。工厂通过数年的挖潜、改造和更新、扩建,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招收新工人、增加生产,到1975年,纱绽数量达51208枚,当年生产棉纱22941件,其中三合一化纤混纺纱365.5件,完成利润29.22万元。1975年华泰更名为泰州纺织厂。原规划建成有5万纱锭,400台布机的中型全能纺织厂。后来由于种种原因,400台分布机始终未能上马,“全能纺织厂”也就成了一个梦想。
经过全厂职工的辛勤努力,1978年5月开出二套精梳、一套普梳的涤棉混纺纱,增加了新品,提高了效益。下半年开足5万纱锭,当年完成产值3900万元,产量40500件,利润达45万元,真正成为全市的一棵“摇钱树”。
改 革 发 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泰州纺织厂通过恢复性整顿,老厂改造步伐加快,翻建厂房、更新设备、狠抓基础工作,加强经营管理等措施。1981年生产形势大好,实现利润517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这期间张福庚在纺织厂担任领导工作十二年,从革委会主任到党委书记,团结和带领全厂职工,为纺织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83年上半年,国家改革税收制度,推行利改税,厂对国家利润承包;企业推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层层推行经济责任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决策水平;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以提高经济效益。1983年比1982年产值增长16.96%,实现利润增长53%。1984年在新的挑战面前,推行目标管理,改革和完善经济责任制,继续取得较好的效益,实现利润505万元。1985年该厂的省重点项目“第一期引进捷克2000头气流纺纱机”正式立项,项目负责人申慕文,技术负责人周永萱。1986年,为进一步适应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引进瑞士Uster公司的单纱强力测试仪,单纱条干均匀度试验仪等先进测试仪器,建立恒温恒湿试验室。为提高管理水平,推行现代化管理,在技术管理工作中,应用了优选法、统筹法、正交试验设计、网络计划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并决定选购当时较先进的IBMpc/AT微机,建立了微机房。
通过数年来的不断努力,泰州纺织厂生产的纯棉、涤棉、中长三个品种20多个支别的产品,其中花塔牌32支纯棉针织纱、J T/c28支涤棉精梳混纺纱1986年获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21支棉纱等10个产品评为省优良产品。该厂技术力量逐步壮大,早在七十年代,自己培养工大生业务技术骨干20名,到八十年代先后引进录用和培养了一大批大学、大中专人材。在此期间还输送了许多业务技术和政工干部,如陈淑君、张锦丽、潘晓鸥等同志,陈秋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周永萱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等。
八十年代,工厂很关心职工群众生活,特别是对生产一线的女工,实行四班三运转的工作制度。1987年,工厂引进气流纺纱机,经安装调试,1988年4月全面投产,生产形势良好。1989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全厂职工3020人,实现产值10772万元,产量11137吨,利税925.14万元。
1990年,生产形势较为严峻,棉花供应不足,生产受到影响,效益下滑。到了九十年代,全国纺织工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九十年代初,原泰州毛巾厂并入泰州纺织厂。九十年代末,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入新世纪后,工厂资产转让给靖江裕纶纺织有限公司,更名为泰州裕泰纺织有限公司。
华泰老企业,厂龄六十年,历经风风雨雨,沐浴党的阳光,走过生产低谷,亦创造过历史辉煌。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老字号企业又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周永萱 2008-12-26, http://www.taizhou.gov.cn/art/2008/12/26/art_1557_2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