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弓笔谈

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多少人与事,尽在笔谈中。
个人资料
正文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小俞(3)

(2008-11-20 16:33:47) 下一个


宋选之、宋衡之两位老师是江苏省戏剧学校身段课程的创始人,也是当代中国戏曲身段课程的创始人。这两位老师还是俞老师的老师。

下面是一个访谈录。从这个访谈录中我们可以加深对苏昆剧的了解,可以看到苏昆剧人为振兴苏昆剧所作的努力。访谈录中有俞老师大篇幅的谈话,这些谈话大大丰富了本系列故事这一段的内容。

现在就让俞老师来讲述她自己的故事。


寻访宋衡之先生的遗迹(一)

唐建光

因为苏州寻访时候的谈话没有录音,只是一个大致的记录,很多地方是省略形式、关键词形式,所以整理的时候有不少凭印象的地方。稿成后一直没有机会回头看,也就没有修改。因为忙,也一直没有机会请访问的老师审阅。借着虎丘曲会,我再次来到苏州,完成了《寻访宋衡之先生的遗迹》(一)的整理。此前的记录整理已发现的问题,都一一作了修改。此前不准确的地方可能会引起误解,在此,谨向相关的老师、朋友致歉。


2004年8月21日下午,我和徐雪珍老师来到了况公祠。吴继月曲会正在活动。人挺多,十五、六人。放下包,凌继勤老师已经倒来了茶。徐雪珍老师正在柳继雁老师东首落座,对面一个人大声说:“徐雪珍,你还认得我吗?”徐老师定睛一瞧:“啊,是你——俞承秋!我们正要找你呢!太巧了!”说明一下,这次到苏州的主题就是寻找宋衡之先生的资料。早在年初,我们就已经跟柳继雁老师约稿。5月1日曲会的夏红珍老师发信过来,说稿件寄出来了,却一直没有收到。我们就到苏州来拜访,请柳老师具体说说。同时也想多找几个熟悉宋衡之先生的曲友多收集一些关于宋先生的资料。因为,徐雪珍老师是宋老师教授的省戏校60届昆曲班学生,她一直在帮助我做这件事。我个徐老师最近共同整理、计划出版的宋衡之先生著作三种——《重编昆曲探骊》《苏剧字音》《昆曲道白基本知识》等,就是徐老师文革后收集珍藏的。还有刘恒桐、宋选之、宋衡之先生合著的江苏省戏校《戏曲身段教材》更是徐老师冒着很大的风险保存下来的。相信经历过文革的人们一定对这样的“风险”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亲身的体验。遇见俞老师,实属意外。因为徐老师跟我说过,58届昆曲班的同学只有8个女生,现在都散布在四方,都不再昆曲圈子里,很难寻找。徐老师收藏的一本画册上有宋老师和这8个同学的照片,她曾经一个个给我介绍过。真是太好了。坐下来向大家说明来意,俞承秋就说:“我特别记得宋老师讲杜丽娘的眼睛,为我讲了好几课。”这句话引起了共鸣。座中好几位受过宋老师教导的前辈都说:“是的,宋老师的眼睛就是杜丽娘的眼睛。”“是这样的——”有两位已经不由自主的演示了起来起来。“是的,就这样。”凡是见过宋老表演的都说。我请贝聿成老师又作了一遍,目光细腻明净优雅,不同寻常。


柳继雁老师开始进入正题。她回忆道:1955年10月,苏州市文化局给民锋苏剧团的新招收的学员办昆曲培训班。宋老师是我们开蒙老师。“宋老师给我们的开蒙戏是《游园》。”略顿一顿,她具体的告诉我们,宋老师如何讲解曲词的含义,如何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如何教导她们体验生活,如何教身段。宋老师的《游园》和现在通行的《游园》有几处不同。宋老师说,唱“袅晴丝”,杜丽娘出来了。她住的是大户人家老式房子,蜘蛛丝蛮多。建议你到我家去看看——那时候宋老师还住在苏州,他的家是一所很大的宅院,据他自己讲,从来没有把院子全部走遍。他让我们要有生活。游花园,过去女子从不出闺房,出一趟门就像我们去北京上海,要打扮,衣服要熏过,头发要熏过。出门是先从内房到外房,走到门口又回头看看衣服有没有穿好,然后到门口,看看外面天气如何。眼睛从下场门看到上场门,看到太阳光下一根游丝飘呀飘呀,“袅”过来了。小时候大人总讲,当心“天丝”,弄到眼里会红眼睛的。她不知不觉的站了起来,慢慢的追了过去,一步、两步、三步,最后快两小步,伸手上去一沾,一个鹞子翻身。刚好春香到了,她就轻轻托着,递给春香。春香两手接过来,抬到面前,张大嘴巴“呼——呼——”,吹飞了。春香又去追,一阵微风来,游丝飘高了,不见了。春香这边回过甚来,那边小姐刚好唱到“摇漾”,接着去梳妆。这段话,我的印象最最深。过去,平时不打扫的,一年就是年底扫尘一次,游丝很多的,这个游丝只有春天有,不是蜘蛛丝,老法讲是“天丝”。“取镜台、衣服过来”,现在“衣服”没有了,也不穿衣服了。但是梳妆完毕,春香取来衣服,是这样的(柳老师离座演示):起身,离座,配合鼓板,伸右臂,微顿旁腰,春香给小姐穿上袖子,再穿上左臂。杜丽娘顺势就第一个鹞子翻身,抛袖。还有在花园里,小姐的头发被荼蘼架勾住的细节,现在没有了。笔者见过省戏校沈莹老师教《游园》,有这样的细节,但不是小姐,是春香开开心心的往前面跑,被勾住了头发。再有当杜丽娘唱到“鸟惊喧”三个字时,先生处理丽娘与春香的位置和动作是小姐在里,春香在外,用扇子抖动,上下打转。其意为小鸟看见丽娘的美貌而惊恐腾飞。而现今常演的是丽娘与春香对角,双反手的处理尤为不同。可见先生有高深的文学内涵,对戏中意境理解准确而深刻,表演出来的是源于生活的艺术美!既贴切又好看。他讲,现在舞台上,杜丽娘一出场就心事重重,这是不对的。杜丽娘思春,这是自然的反应。但懵懵懂懂。到了游园,从没有去过,走累了、看累了,吃力疲倦了,回到闺房,进门感觉脚都软了。于是坐桌前打瞌睡,做了一个春梦,活灵活现的。心里有了柳梦梅,这时候,杜丽娘才产生感情,这个形象在他心中丢不开了。还有一个,过去女子礼教观念很严格的,如孟姜女出来乘风凉,扇子步小心掉到水里去,捋起袖子,手伸到水里挑扇子,被假山后面躲着的万喜良看到了,就硬要托付终生。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里,已经很好了。但是她不能讲,无法讲,但是她已经把自己托付给柳梦梅了,一心一意,要嫁给他。结果花园里《寻梦》,找不到人了,她意识到这件事无法实现了,就找到梅树作为寄托,死也要葬在梅树根下。把握到这一层心理,才能理解杜丽娘的行为,看得出杜丽娘的痴情。凌继勤老师补充道:“宋老师本身是文人,所以能把这些词义解释得这么细致准确。传字辈老师身段是大家,做可以,要讲意义那就要逼死他们了,传字辈老师只有倪传钺老能讲讲。”柳老师继续说,先生在教台步时,反复强调跨步前后以半步为准。闺门旦演的是古代的大家闺秀,在台上要体现人物的端庄、秀丽。台步是演员在台上的立足之本。行话说:“演员一出场,九龙口一站一亮相,就知道几斤几两。”现在很难见到那么规范的台步了。“可惜,我们跟宋老师学习了一年,他就到南京去了。”最后,柳老师这样说。


这一段主要是凌继勤、俞承秋、徐雪珍等回顾当年的学习生活的相关情况。
俞:宋老师不仅会文戏,云手、山膀都做得来,一般唱文戏的来不会的。
徐:宋老师教我们《水斗》。有一次排戏。我上场亮相时,没有入戏。宋老师问:“白娘娘,你来做什么,你怎么啦?”语调慢悠悠的。哦,是提醒我没入戏,没有体会到人物此时此刻的状态、情绪,没有进入人物活动的特定情境。
俞:对。我有一张《水斗》的剧照。那是我们10月份刚进校,某画报要,要了个《水斗》。宋老师给我们化妆、摆造型拍了一张。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水斗”是什么呢。
凌:继字辈是55年10月份进来的,56年江苏苏昆剧团成立,以后又逐步地进来了一些,一共有30多个人。后来一半分到南京,因为招待任务太多,苏州、南京来回跑,实在忙不过来。我们学艺是最苦的一代。平时忙于招待演出,到了星期天、暑假、寒假,上海那边传字辈老师放假了,才来教我们。一般是平时我们把唱学好。老师来了就教身段。我们是随团学习,演出机会多,不断练习,讲究人物塑造,相比之下,他们演出实践少,表演的人物看起来比嫩。所以刚开始,上海戏校昆曲班蔡正仁他们在舞台上的演出不及我们,虽然他们老师多,有机会教。不过,现在不同喽。他们属于京昆,不是很纯,整体风格上不同于江苏的昆曲。苏剧演员唱昆曲就不同了,是然对昆曲的风格也有一点点影响,但因为昆曲和苏剧发音吐字一样,昆曲的风格还是比较纯正。61年,南京、苏州分开两块后,南京唱过一小段时间的苏剧,随后就专门学昆曲演昆曲;苏州则一直学昆曲唱苏剧,直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评选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苏州昆剧院”挂牌,舞台上一直就是2/3的苏剧,1/3的昆曲。就是常说的“经济上以苏养昆,艺术上学昆唱苏”。传字辈教了很多戏,有的剧目有机会实践过一下,有的就只是毛坯,一直没有机会实践。那时候,我们常常在外演出。一般到了一个码头或者集镇,先演苏剧的大戏。比如《秦香莲》《十五贯》《占花魁》。到最后临走的一天演四个昆曲折子戏。因为这时候演昆曲,舞台上除了灯光,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拆卸下来装箱打包,夜里演完开船赶路比较方便些。72年南京一拨人下放回苏州来,大家水平也差不多。80年代开始,南京完全不演苏剧,专演昆曲,水平也日见其高了。


凌:举一个例子。2001年苏州昆剧院到台湾去演出,柳老师主演《满床笏》,我演一个角色。这出戏是捏出来的。假如对唱词一点不晓得,你怎么排身段呢?虽然我们不如宋老师理解得那么深透,不明之处一定要请教行家讲讲,才好编一定要先懂得唱词细致的含义,不然久排不好、演不好。为啥道理,宋老师把《游园》这场戏分析得这么透彻?这是和他深厚的素养分不开的。所以大体的曲意要理清,才好唱。
柳:演戏意思要有生活。排《长生殿》,顾笃璜老师请大学生沈晓春给大家讲唐诗《长恨歌》;演《思凡》就要到庵堂、罗汉堂去体验生活,那里面庄严的不得了,压抑得很。感受到这些,在舞台上演戏,什么罗汉什么样子的,就有感觉了,就能够用眼睛、体态表现出来了。宋老师的身段动作还有一点,就是做起来不像现在架起来做,蛮收的。
徐:有缘故的,男旦就要收。上海昆剧界的演员的确是传字辈的后代,但是他们受言慧珠的影响太大,分不出五旦、六旦,巾生、冠生不分。
俞:宋老师对什么都讲究。
柳:我在中山堂第一次演出,从来没有用过这个]大顶,头那个重得来,翻身时,鹞子翻身就要倒下来了。那次和吴继月是一档。
不一会儿,曲会活动到了结束的时候。柳老师、凌老师要说的话也基本上说完了。于是大家互相道别,我们请俞承秋老师留下来,三个人继续访谈。
俞:因为他没有孩子,大概我长得比较讨人喜欢吧,他特别喜欢我。刚进戏校,我才14岁,晚上睡觉就想家要哭,他来哄我们:“不要哭。昆曲马上就要没有了。你们的担子很重,昆曲事业在你们身上。”就像哄自己家的孩子一样,让我们感觉到家的温暖。除了啊我们当孩子一样疼爱,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昆曲,认为戏校第一批学生就是昆曲班的,很欣慰。认为昆曲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昆曲的希望就在我们身上。继字辈老师还唱苏剧,我们是纯昆曲的呀。一方面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方面为昆曲事业,他天天晚上陪我们。这是一件事。还有当时戏校正在建设,我们的练功房什么的还是草棚子。宋老师对整个学校都满怀着热爱的心。58年大炼钢铁、勤工俭学的劳动,他都参加。并且教育我们:“这个学校是为你们办的,大家都要珍惜它、关心它,不能偷懒。”因为我比较懒,平时练功也常常偷懒的,所以这句话印象特别深。


俞:有一个故事。刚进学校不久,某方面认为我是人才——舞蹈人才。当时省歌舞剧院(包括民间舞、芭蕾舞、歌舞三个团)扩大,就直接把我和何汝珍选去了,那个时候,我的个子高。胡汝珍是正旦,嗓子也好得不得了。歌舞团的条件比学校好多了。天天鸡蛋、牛奶、面包。何汝珍喜欢跳舞,她不想回来。我不喜欢跳舞。宋老师就跑省文化厅,找周春(可能名字不准)局长:“这两个学生一定要还给我。”“怎么是你的?这些学生是国家的。”他就讲昆剧的重要性、昆曲人才如何缺乏。他找了十几次——这是周局长亲口告诉我的。局长被缠的实在没有办法,同时也被他感动了,只得答应他,但是要征求我们自己的意见。于是他就来团里找我,我当然愿意回去。他说:“你们宋老师找了我多少次,小鬼你到底好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那你就唱一段给我听听。”他又把郑山尊找来一起听。郑老懂行。那时候我们刚学会《游园》——戏校才去了三个月——就唱了一段《游园》。听完了,他们说:“嗯,蛮好的。那你们就回去吧。”这个是周局长亲口讲的,所以我知道。还有很多事情没有人知道。可惜我们那一拨人八个,七个没有站住,都没有干昆曲行业。后来还有“反右”还是什么,59年“给党提意见”、写大字报,同学们之间不知怎么的,也写。我喜欢吃肉,不吃素,常常趁他们装饭的时候把菜里的肉都吃掉了。大字报就针对这一条,把我的床四周全部贴满了,贴成了“帐子”。我就不停的哭,我要回家。宋老师来看我。他不讲话,把大字报一张一张、文文的撕下来。他说:“俞承秋,他们小,不懂事,只要老师喜欢你就行了嘛!”意思是只要老师肯教你就行,你是跟老师学友不是跟他们学。爱吃肉是小节呀。60年我们就提前进剧团了。59年继字辈一分为二,一半人到了南京,人不够,所以我们就提前进剧团了。此后就不能和宋老师朝夕相处了。宋老师也有了新任务,开始教60届的学员了。但是他还是很关心我,给我讲杜丽娘的眼睛,有时我去看他,他专门给我讲的。


俞:文革时候,我受到了冲击。主要原因是我的先生孙雨笑是昆剧院编剧,弄了个现行反革命的罪名。当时政策是黑五类及其子女、家属全要下放。我就下放。我们是70年5月下去的。到了哪里,人家很奇怪,69年下放就停止了,接待站都已经撤掉了。这是很离奇的事情。如果追究的话,肯定有人在算计我。临走前。我去看宋老师。他抓住我的手哭:“完了,完了。”他拿我当自己的孩子看待,细心呵护精心培育——“我放在你身上的心血,这下子全完了!”宋老师主要教五旦。“你学到这个程度不容易呀。你下去后不要忘记,没事的时候你得拿出来练练。”那是下放劳动,种地,宋老师心疼昆曲,也心疼我。俞老师一边说一边就忍不住哭起来了,她很克制的得哭着,徐老师也想起了宋老师,那样的一种为人、愿望、痛苦,她也禁不住哭了,同样是很克制的。很勉强的劝慰俞老师。她们一边抹泪,一边抓住对方的手——过了一会,“就像今天这样哭。”俞老师最后这么说。走出况公祠,我们同行了一站路。俞老师眼睛还是有点红,她明显的疲倦了。真的,这样的往事她已经很多年没有提起过了,同时也是有意识的避开这段的。她轻轻按了按额头,说:“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去想这段事了。那时候下放后经常哭,哭出了头痛病。今天没忍住,头又疼了。”晚上九点,当我如约来到竹辉新村,打电话上去,俞老师告诉我,她今天有点累,已经休息了,明天再约吧。


俞:下放以后,我还是受恩师之益。连云港那边剧团一看我是剧团下放的——苏昆剧团已经改成京剧二团,在六合二团——就找我了。我下放前已经学会了《红灯记》和《沙家浜》拿起来就唱,“唱得比电影还好”“看戏比看电影好”,当时观众都这么说。这些功底依然是老师的教导。于是我就进灌南县剧团唱京剧。后来不唱京剧唱淮海戏,我就教戏,都是宋老师的昆曲身段——从哪里来?小宋老师这句话“不要忘掉,有空要练练”。连云港两代淮海戏骨干都是从灌南县抽调的。为什么?身段出来好呀!再后来,我觉得剧团太复杂,就到了县总工会做了行政干部,现在退休了。小时候凭小聪明,看看就会了。宋老师曾经多次和我说:“你靠的是天赋。聪明只能学到一个表面,要真正学到扎实的内在的东西是要有勤奋的。”那时候,甚至于每天早上来揭我的被子:“起来练功了。”那时候小,不懂,心里有时会恨恨地想:“这个老师怎么这个样子的呀!”进了剧团,没了老师,我才懂了,所以我才又去找他。最后一次和宋老师见面,已经是80年到初了。省戏校办导演进修班,我去了,去看了他一次。我把我的情况讲给他听,他依然难过,认为我没有搞昆曲。我说:“我在底下蛮好的,人家也很重视我,这都是你教育我的。我教的身段和人家不一样,省淮海剧团都来请我教。他们尊重我,想来还得感谢你。”宋老师说:“好虽然好,但是你没有搞昆曲。人家都回来了,你为什么不回来?”“我很灰心,我不想见到昆剧院的人。”我告诉他,我在下放前有一次已经准备自杀了,怀着孕,走上楼顶了。那时候,公公是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被打倒,老公是现行反革命,婆婆是“漏网地主”(家庭出身是地主,其实根本靠不上),我是“封资修的宣传手”(昆曲属于帝王将相、封建文化残余,属于破四旧、要改造消灭之类),四个单位的造反派(他们三个人都已经被隔离,我因为怀孕要生产,住在外边,大庆路59号,是一座小洋楼)轮换批斗我,要我揭发,不让我睡觉。同时抄家,我的剧照全被烧掉了,堆在一起,当面烧。他们走后,我扒火堆,在火堆里有一张没烧掉,烤黄了。那是徐凌云老师给我排戏的照片。我挨批斗,受不了了,工资也停了,没法生活了。下面在抄家,我就爬到楼顶天窗上面,准备跳了。一个同学、跟大宋老师(宋选之先生)学昆曲小生的王津慈,平时和我配戏的文武小生——我是文武花旦,那时候两个宋老师都是按全才方向培养我们的,现在死了,不然活着肯定是宝贝。那张照片是徐老师教我们《连环计》,吕布是他,貂蝉是我。当今昆曲界没有像样的小生,宋选之先生的小生那个是好哇,俞振飞先生是唱得好,大宋先生是做得好。王津慈一把把我拉了进来。他说:“俞承秋,你不能走这条路!”他来抄家是造反派逼来的,他的父母是香港的,成分不好。他说:“我不是故意来斗你,我是被逼来的。我看你脸色不对,就留心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还想以后跟你唱戏呢。”王津慈后来非常可惜,28岁就死了。一个原因是没有钱看病,一个原因是卫生常识不普及。开始总是“胃病”“胃病”,结果动手术发现内脏全都烂了。我告诉宋老师:“我总觉得,不知道是谁总在盯着我,我总怀疑他会随时害我。现在昆曲是后继有人了,你多教教他们吧。现在我在那里很好,我不想回来了。”“可惜,我现在是无能为力了。”宋老师很无奈,他无法指挥剧团的领导。


俞承秋老师继续说。退休后,小宋老师的话使我回到苏州来了(苏州是宋老师和俞老师共同的故乡)。我参加昆剧传习所、曲会的活动。刚开始人家都以为我不会唱昆曲呢(笑)。我的经济上不够宽松,因为灌南县那里是苏北不发达地区,工资级差低,还常常发不出来。我在苏州租房子生活,挺难的。什么动力?就是宋老师的动力。在昆剧传习所,我埋头晒服装、给演员包头,心里想在传习所站住脚,不能张扬。我尊重顾老,想从他那里学一点东西,从小媳妇做起,我乐意。现在,正努力恢复学过演过的剧目。我打算两年后唱。40年了,学过的东西不可能全记得,我要一个一个的复习、背出来才行。看书会唱是不能上台、不能教人的。我们是承字辈,我的艺名就是“俞承秋”。为什么叫“秋”?因为我嗓子不大好,像程砚秋。进戏校半年,变声了不知道保护,倒嗓子一点声音都没有了。我就准备回家继续读书。宋老师不放:“你不唱文戏,能唱武戏。”他就请了京剧老师帮我吊嗓子,是程派老师。吊了三个月,嗓子又吊出来了。宋老师因为是曲友下海,他怕自己的身段不好看,就请京剧的杨邦俊老师教我学习《天女散花》、《贵妃醉酒》。宋老师说:“你学了《醉酒》以后唱《长生殿》绝对好。”他认为梅兰芳吧《絮阁》的醋美、《惊变》的醉美合而为一,再进行加强夸大——宋老师认为《惊变》的杨贵妃醉酒之后表现不足——梅兰芳《醉酒》的贵妃超过了《长生殿》的贵妃。杨老师教我,喜欢得不得了,非要我去学京剧。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宋老师大课教基本的东西。等大课下来,给我们讲解要领就深刻多了。台步讲究得不得了。一般演员不大分的,急就快走,不急就慢走。不是这样的。宋老师的昆曲水袖、手指、台步、眼睛都与地方戏不一样,跟现在昆剧舞台的表演不一样。我最近联系了几个同学筹备成立同学会,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把我们身上的剧目恢复出来,把昆曲的传统面貌恢复出来。


俞:我们家是祖传越剧。爷爷是绍剧后来转唱越剧,到苏州长江剧团;小叔是苏昆团长;妈妈唱越剧。爷爷懂戏,他对我说过:“你一定要先学昆曲打底子,学成了我送你到上海越剧院,保证你是头一块牌子!”58年我进戏校,说是学三年;结果到了59年,戏校改成了戏剧学院,学业变成了八年。我就打电话问爷爷:“八年学下来,我还来得及到上海越剧院去吗?”爷爷说来得及,我就安心地学下去了。说到我进戏校学昆曲,这里还有故事,考试的故事。其实那时候明确是招小学生,而我在苏州一中已经读初三了。家门旁的邻居刚刚小学毕业去考了,结果榜上无名。她不敢去问,就来找我。小孩子不懂事,没有名字就是没有考上呗。那时候特自信,总觉得是不是老师不在意弄漏掉了。于是就拽了我陪她去问问。去了就碰到宋老师——宋选之、宋衡之两个宋老师,还有刘恒桐先生、武俊达先生,一共四个人在那儿。到了那里,邻居不好意思问,就推我。我到底比她年龄大,就开口了:“老师,我想问你个事情。”“什么事呀?”宋老师一边答应,一边对我上下看。“她叫王永新,来考试的。榜上没有她的名字。你们是忘掉了还是没有考上?”“哦,榜上没有就是没有考上。”宋老师一边慢悠悠地说,一边继续打量我。“你喜欢唱戏吧?”“喜欢。”“那为什么不考呢?”“我的年龄超过了。”那年我十四周岁,规定只招12周岁以下的小学生。第二天,宋老师找到了我们学校。因为我别着“一中”的校徽。但是他不知道我的姓名、年级。校长看是省里来的,也挺配合,就让他自己找。他就一个教室一个教室的找。终于找到了我。他又一遍问我喜欢不喜欢昆曲,愿不愿意报考。我告诉他,我喜欢唱戏,但是我的年龄超过了,不然我也会报考的。宋老师没有再说什么。我进教室继续上课。第三天,宋老师找到了我的家。爷爷同意,叔叔俞文同在苏昆剧团任团长,他不同意。宋老师很奇怪,问:“你是苏昆团长,自己就是搞昆曲的,怎么不支持昆曲呢?”叔叔是部队转业回来的,不喜欢唱戏,当团长拿是服从组安排,那是工作。宋老师讲了老半天,叔叔没办法了,就表态说:“那你自己去问她自己愿意不愿意。她要是愿意,那就行。”我当然愿意的。叔叔说:“好,那就跟你们去了。”就这么定了下来。两天后我就跟宋老师他们一起到南京去了。在戏校因为我文化程度比较高,没法跟同学们一起上课,经宋老师协调,学校就安排我跟编导班一起上高中课程。有一次,宋老师问我们:“你们放假回去,洗不洗衣裳啊?”大家说:“洗。”宋老师说:“衣服叫妈妈洗呀,洗衣服手会变粗的,上了台就不好看了。”说到这一节,俞老师微微的、很幸福地笑起来了。宋老师身材瘦小,眼睛细细的、眯眯的,说话轻轻的,我可以想象得出那种长者偏爱孩子的样子。

访谈录取自
西陆首页-> 论坛-> 文学-> 综合-> 空谷幽兰——昆曲
http://club.xilu.com/kunqu/msgview-823641-15971.html
(访谈录没有很好整理过,有点凌乱,不完整。这里按原文刊出,改正了个别错别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jjxia 回复 悄悄话 我是小夏,一年前向您笔下的“小俞”老师学昆曲的。俞老师不善使用电脑,让我转告您,她看到了您的文章,谢谢。我的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老弓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DeerFish的评论:
谢谢阅读,谢谢评论。
DeerFish 回复 悄悄话 看了长弓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很喜欢,尤其是小俞三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