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数学家的故事(十)

(2020-10-14 06:25:17) 下一个

16 名誉之战

Newton比Leibniz年长几岁,他们虽然通过几封信,彼此却从未见过面。

自从《原理》问世以来,Newton的声望在英国如日中天,随之而来的八卦新闻是少不了的。比如他不修边幅,从不梳头,鞋带松了也不系一下。还有就是他请朋友吃饭,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就赶紧钻进书房。朋友实在肚子饿了,左等右等等不到Newton,就把饭全给吃了,然后拍拍屁股走人。Newton出来后,发现饭桌是空的,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吃过了。

Newton是伟大的天才,能制造先进的望远镜,自然也会煮鸡蛋。有一次Newton饿了,煮了几个鸡蛋。打开锅盖要犒劳自己的时候,鸡蛋去哪啦?锅里只有一块怀表!

前面我们提到,1699年,有个叫Nicolas Fatio de Duillier的瑞士人公开叫板,说Leibniz 借用了Newton的方法。据说原因是这样的:他也给出了一个Johann Bernoulli问题的解答,因为错过了最后期限没有被提及,对Johann很不满意,殃及Leibniz。谁叫他们是同一条船上的人呢?

Leibniz自然不服,在Acta Eruditorum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为自己辩护。同时他还给皇家学会写信,表达了对Fatio的不满。此时事态暂时没有扩大。

又得回过头说说Newton。Robert Hooke(1635—1703),也是皇家学会会员,和Newton不太对付,总爱给Newton上点眼药,挑点刺。Newton的《原理》出版后,Hooke就指出,万有引力剽窃了自己的想法。Newton不高兴,后果很严重,导致他的另一本书《光学》迟迟不肯发表。他发了誓,只要Hooke还活着,他就准备一直将《光学》压在箱底,看谁熬得过谁。1703年Hooke去世,Newton的《光学》终于在1704年得见天日。Newton在书中加了两个附录,是他两篇关于微积分的文章。

1705年,在Acta Eruditorum杂志上有一篇匿名评论文章,对《光学》作出的评价不错,但对附录中的两篇数学文章有些看法,暗指除了对相关术语改头换面,主要内容与Leibniz的文章大致雷同。换句话说,就是指Newton有抄袭之嫌。虽说匿名,大家推测就是出自Leibniz。这样一来,又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了。接着Newton和Leibniz的支持者免不了你来我往相互嘲弄一翻。

三年后的1708年,有一个叫John Keill的苏格兰人,指名道姓地说,Newton博士先发明了微积分,而后Leibniz改头换面将结果发表在Acta Eruditorum上。这已是赤裸裸的指控剽窃了。

不知何种原因,Leibniz在1710年才看到Keill的文章,少不了又得生一番闷气。也许受到Bernoulli兄弟的怂恿,1711年他向皇家学会多次写信,要求主持公道,出面解决这类不实指控。这实在是一个下下之策。

Hooke死后,Newton年年当选皇家学会会长。另外,英国王室当时与Leibniz的雇主Hannover朝廷还有些微妙的关系,这时指望皇家学会主持公道,是不是太一厢情愿了?

当时的英国女王是Anne,她没有子嗣,因此王位继承人就得依法解决。Leibniz是法律专家,精通各种法律,碰巧他的主人是女王的什么亲戚,依据法律,有可能成为将来的王位继承人。所以当时的英国人普遍对Hannover王朝没有好感。哪个英国人会希望一个德国人来做自己的国王?

皇家学会真的在1712年3月组成了一个委员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不到两月的时间,学会匆匆做出了裁决,Newton才是微积分的真正发明人。

这样一来,Leibniz就成了铁板钉钉的抄袭者啦!Leibniz 再三抗议,不管用。

裁决罗列了不少事实:Newton手稿表明1669年以前他就发现了微积分;他的朋友圈以及朋友圈之间的信件可以证明;Leibniz两次到访伦敦,见到了不少专家,有机会接触到Newton 的手稿;Newton 和Leibniz有过两次通信,信里Newton透露过相关信息。其中完全没有Leibniz方面的说法。

事到如今,可以说Leibniz输掉了这场战役。

接下来,Leibniz每况愈下。1714年,他的主人真的成了英国乔治一世(George I)国王。他本以为可以随新国王一同前往伦敦的,结果国王要他留在德国,继续编纂尚未完成的家谱。

两年后Leibniz去世,参加他葬礼的只有他的秘书一人,因为大多数同僚都已去了伦敦。一代宗师,晚景凄凉如此,不胜唏嘘。

Newton这边完全不同,飞黄腾达。

  • 1703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长直到逝世。
  • 1705年他被女王Anne封为爵士,于是可以在名字前面加上Sir这样尊贵的称号,叫Sir Isaac Newton了。
  • 1727年逝世时享受国葬,葬在Westminster Abbey教堂。

1726年《原理》第三版发行,这时Newton已经删掉了第一版中和Leibniz有关的文字了。那时他还提及Leibniz有个和我相类似的数学方法。哈哈,伟大的Newton,到底还是有点小鸡肚肠。

后来的史学研究发现,皇家学会罗列的所谓事实经不起推敲,许多证据都出自Newton本人之手。因此当事的双方是独立发现微积分的,Newton发现时间早些,Leibniz却更早发表,而且后者所用的符号更为简洁先进。Leibniz和Newton共同作为微积分之父,名垂千古!

Leibniz虽然晚景凄凉,死后却慢慢越来越风光了。欧洲大陆得益于他简单方便的表述,使他的微积分得以发扬光大,而英国数学家却拒绝使用Leibniz的符号,不与大陆同行交流,在接下来的近百年时间,科学研究大大落后于欧洲大陆。

可以说,虽然Leibniz输掉了一场战役,却赢得了整个战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