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麒麟”与德国“大象”之争
中国救援泵车奔赴福岛第一核电站!几天来,担任这辆救援泵车技术小组组长的杨丙龙每天用电话与前方的日本操作手联系。当他得知救援泵车在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开始作业的时候,当他得知日本《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主流媒体把这辆救援泵车称为“大麒麟”而加以赞扬的时候,他的脸上绽出从未有过的灿烂的笑容。
救援泵车出发之前,三一重工队泵车进行了模拟注水试验。同时,还在泵车上安装了360度的摄像机和温度测量仪。安装前者,在泵车作业的时候,就可以随时看到燃料池的情况;安装后者,可以随时测量核辐射的程度。记者了解到,正是因为具有了这样的装置,4月5日,这辆救援泵车又被调往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取代了以前一直由于飞机在高空进行的航拍作业。
救灾时分,似乎无须刻意竞比高低。只要能够减少一分灾情,就都应该得到认可。但是,危机总是与商机并存的,当中国的“大麒麟”驶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时候,德国的一辆有着“大象”之称的泵车也开向这里。因此,业内人士称,在日本福岛核电站的周边,正展开着一场中国“大麒麟”与德国“大象”之争。
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防堵核泄漏的“战争”。最终决定这场战争胜负也绝对不仅仅是中国的“大麒麟”或者是德国的“大象”。目前,62米臂长的中国“大麒麟”与56米臂长的德国“大象”正在福岛核电站周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杨丙龙谦逊地说,在长臂泵车的生产历史上,德国远远长于中国。
值得一书的是,德国商人的嗅觉是灵敏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他们得知中国三一重工要捐赠一台长臂泵车的时候,立即行动起来,通过日本政界人物的运作,向东京电力股份公司销售了4辆德国“大象”。同样值得一书的是,中国毕竟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可以生产72米臂长泵车的国家,大约30辆长臂泵车的意向订单也从日本飞向三一重工。
跨国捐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企业对企业捐赠,需要解决好税金问题。企业经由红十字会捐助,通常审查需要一个星期。但是,此刻已经不是“通常”时分,跨越国境息危救人是重中之重,“中国制造”的机械能够在世界危难的时刻显身手,是三一重工梦寐以求的理想。3月18日夜晚,整个三一重工在行动!
夜幕深沉。长沙,三一重工的厂房灯火通明。按照日方的要求进行改装;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测试;为出行前加油……。北京,三一重工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上报外交部、中国红十字会,连夜准备出厚厚几本的材料。19日清晨,当他们把这些材料送到中国红十字会的时候,立即获准审批,发运电话直接通往日本红十字会。
“绿色通道”,一路绿灯。中国外交部、中国红十字会、上海警方、上海海关为三一重工的这辆中国救援泵车提供了一切可以提供的方便。中远集团得知此信后,紧急指示中远物流公司、中远集装箱运输公司等做好设备装运各个环节的准备工作,同时决定由国际客轮“苏州号”免费给予运输。
3月24日,日本时间上午9时左右,经过40余小时的航行,运载中国救援泵车的“苏州号”抵达日本大阪港。杨丙龙告诉记者,“这辆泵车几乎就是从船上直接开出港口的,以往所有的繁杂的通关手续都没有出现。”原来,为了让这辆泵车尽早开到福岛第一核电站,日本外务省、国土交通省事先规划好行车路线。这里,也是一路绿灯。
前面,日本两辆警车开道。后面,是中国的救援泵车。接下来是一辆随行车辆,再后面仍然是两辆日本警车。当日方问前来接车的杨丙龙要坐在哪辆车上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坐在泵车上!”
当这个车队畅通无阻地前行时,杨丙龙心潮澎湃。他事后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在日本看到‘中国制造’受到的VIP待遇。”
● 值得骄傲的“三一重工人”
三一重工是细心的。日本大地震发生以后,汽油短缺,许多加油站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为此,在发车之前,三一重工特意准备了100升汽油,分装在5个油箱里面。日本方面的安排也是细心的。从大阪前往千叶县培训场的途中,每隔200公里到了一个加油站,日方都安排为这辆中国救援泵车优先加油。
三一重工是细心的。通常,使用这种泵车的培训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这次,三一重工为日本操作手特意研制出新的培训方案,培训两天后就可以上岗作业。以往,操作手都是在150米外通过遥控器进行操作,这次,三一重工为了确保日本操作手的安全,专门设计了可以在两公里以外使用的遥控器。
三一重工是细心的。得知三名日本操作手都是来自福岛县灾区的时候,三一重工不仅向这些操作手表示了敬意,又向他们赠送了长距离望远镜,让他们不仅可以远距离操作,还可以远距离观望现场。
施援的同时,没有忘记学习对方。杨丙龙告诉记者,“这三位日本操作员,都来自福岛县。他们当中有人家,就在这次大地震后被海啸卷走了。但是,他们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并没有因为家中受灾而影响培训。他们真的就像敢死队员一样,说自己的身上只有责任。”
杨丙龙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3·11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天,他原本约了一位日本客户下午3点到公司商谈。下午2点46分发生大地震后,杨丙龙外出避难,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日本客户居然在大地震后依然如约来到公司,从楼梯爬到11楼,硬是从门缝里面塞进两张名片,留下自己来过的“证据”。这,也是一种责任。
从中国黄土地上走出来的杨丙龙,高校毕业后就进入三一重工工作。他在家乡有父母,他在上海有恋人。从大阪回到东京的时候,他不敢把实情告诉家里人,生怕他们惦念。就在这样危难的时刻,他能够看到日本人身上的“闪光点”。窥一斑而见全豹,杨丙龙就是我们中国民营企业中值得骄傲的“三一重工人”!
--------------------------------------------------------
转贴,仅供参考,不负责核实其内容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