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对《东北人不行》一文后面跟帖的回复

(2021-03-14 03:55:38) 下一个

1. 那种以为抽象负面评论东北人性格就是骂人就是对东北人冒犯的跟帖太玻璃心了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您觉得自己被冒犯就是东北人被冒犯,自恋的可以啊?进而意淫凡那些在东北生活过还说东北人不好的都是被东北人按在地上揉搓的更只能证明自己的狭隘和愚昧,不知道有句话:爱之深 责之切?

与揉搓词义接近的有好多,程度不同、搓梭、蹂躏、践踏、糟蹋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说那些现在说东北人不行的,尽是些早年糟蹋祸害东北人的,您还不得气的跳楼?连键盘的口水战都受不了,怎么贯彻”四个自信“?

 东北人不行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这种,一碰就跳,一挨揍就”你等着,我叫我哥去!“或者”你牛啥啊?!老子过去比你阔多了“(这个好像是鲁迅说未庄人的)嘻嘻

2. 有位跟帖的说我文中的二个小例子只说明了那位负责接待的人”拍马屁不上心“。先不论接待是否就是拍马屁,接待是他的工作,对接待不上心可以说是对工作不上心吧?连自己拍胸脯保证的小事(白菜)都办不好,哪儿还谈得上”执行力“啊?

经济是一个整体,一处不行必定是处处不行!

哪个决策人会如此不负责地拍板将项目或者资源投到这种人的管辖范围?

说计委和各工业部委的处长司局长都有东北工作经历是表示,其实内心里他们何尝没有将资源向东北倾斜的想法。中央部委所有的项目初稿基本都是由处长们拟就的,所以大约40年前就有外媒发表文章说中国经济是由处长们把控的。但是如果项目的初稿拟定在东北,交上去就被否了,二次下来再敢来第三次估计要么就是这位处长脑子进水了要么就是他在故意调戏司局长。进入80年代之后,决策的程序有所变化,80年代前期还有项目就是大佬写条子立项的(现在这种情况十分罕见了),再就是起草初稿前,部长会向司局长下达倾向性的意见或者指示,司局长在通知处长动笔前会传达部长的指示,不大会出现处长们盲目开动写了一大顿都是无用功的情况了。

至于顶层在拍板时的考量就不是我等这种”韭菜“能窥探的了,所有的复盘都只是推测而已。只知道在专业层级做决策,首先考虑的是可操作性,包括成本风险收益等等。所谓”人不行、不靠谱“也是没有执行力的另一种表达,也就不可能实现项目目标,这是项目管理的最基本常识!五十年代许多项目放在东北是从当时东北的工业基础、熟练工人以及对国防安全的认知出发的。到了八十年,东北当年的优势已经不在,相反由于之前模仿苏联的技术路线,不讲究商品的成本核算,傻大黑粗就是国人对那时东北工业品的一般印象。说这是情绪化的评语,那一定是小朋友,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记得93年乔石到工作过的鞍钢视察时就说,如果不抓紧技术改造,十年之后这里就是一片废墟了(大意)。说东北经济是朱镕基搞坏的人,次序颠倒了,不是朱镕基搞垮了东北企业  是东北企业自己垮了,朱镕基不再扶植,任由其关停并转,破产!至于国有企业被贱卖被人趁火打劫,具体操作人不也还是东北人自己?总不能说下岗工人是东北人,那些买了厂子的原厂长们就不是东北银了吧。

其实无论哪儿的人都有其独特的劣根性,但是评论这种劣根性的最好当然是本地人,即东北人说东北人的缺点,上海人说上海人的不足。否则就容易被认为是地域攻击了。对各专业的批评也是如此。当年一位发改委的头儿选拔人时就半公开地说:学农的不行,不管是农业经济还是农业管理!后来一打听,原来他自己就是中国第一位农业经济博士。

还有一位网友轻飘飘地说:被资本看上也没啥了不得的,看不上也没啥。首先92年起的经济大发展就是一大批重点项目带动的;其实我们讨论的就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如果是:不发展又能怎样?!就失去了讨论的基础。

的确,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并不一定就代表”强大“,野蛮战胜文明、落后践踏进步的事儿在这片土地上自秦汉以来就反复发生过,且还可能继续发生。这大概也是这里许许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来到大洋彼岸的缘故吧?

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思想 而是满脑子糨糊还以为就是思想或者只知道”标准答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