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 cream and Books

mint ice cream and picture books - my favorites
正文

也读outliers -- 头三章读后感

(2010-09-28 21:52:48) 下一个

咱一向做事比别人慢几拍,别人看完山楂树,都快忘了,我才开始看,别人都已经在读talent overrated了,咱才开始outliers,所以这篇文章恐怕是炒冷饭,但也是切身感受,更多是反思,但愿还有机会亡羊补牢。

1。 该书一开始就提了马太效应,多得多加,少得夺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因而孩子小时候稍微的优势,经过逐渐积累,会演变成他最后的成功。
我读至此特别感慨:前两年养老大绝对是东施效颦,只学了西方中产阶级养孩子的样子,但没有学到其精髓。

我住在伯克利一带,这里的白人学历只比咱们好,不比咱们差,大家都讲孩子小时候要自由发展,unstructured play, 创造力, etc. etc. etc. 咱也跟风把孩子送到这种死贵又不教东西的托儿所,课后班,老大且是开开心心的玩了好几年,但是,人家白人,做好的两件事,我家没做到:
a 晚上学,尤其是男孩。几乎没有例外。
b 阅读。
体育和阅读,似乎是美国小孩低年级课外课内取得地位的两大项。体育好不好,跑得快不快,决定了孩子在教室外的地位。能不能读章回课文,什莫时候读章回小说,决定了孩子在教室内的地位。
可惜,老大这都是弱项。。。想来后怕,如果没有加以纠正,他可能就进入了那个少得被夺去,弱者越弱的恶性循环。
 
现在想来,有些很传统的老中家长,孩子养得看起来虽然和主流有点off, 但人家是狠抓了学习,至少在学业上做到了稍微的领先,by mattew effect, the small advantage in earlier year will lead to their big success later in grades. 很多牛蛙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

2。 财富。很多大富豪都是赶上了时代的列车。
那啥,我劳工来美国绝对是上错了车。嗬嗬,咱就在这里说说,回家就不告诉他了,省得他又唉声叹气的。

3。10000 hour rule. 大成就咱没资格说。但意识到即使取得小的成就,也要不经意之间吃到自己“汉堡”。 (hamburg 是该书里讲甲壳虫的典故)
我老大音乐上多少要比同龄同等家庭背景的孩子好一些,他的汉堡在哪里呢: 
a  我多年来在音乐上有渴慕的心,但没有天赋。所以,老大生下来,就在他身上续梦。early childhood program不间断的上了三年,而且遇到很好的老师。四岁半的时候,很多孩子才开始,他已经毕业了。
2。他小时候喜欢看一些小孩子唱歌的DVD, 很多带子他每天看一遍,一次一个小时。十几盘带子他看了三四年。老二总共没看过两遍。
3。更有意思的是,他一直到4岁,都在我公司旁边上托儿所,来回路上单程45分钟,我们都在听歌,唱歌。多少个同龄的孩子,家里没有音乐背景的,能有这个量的exposure?

但是谁在什莫时候,吃到哪种属于自己的汉堡包,可能就是命运的安排了。也就是书里强调的Opportunity. (To me they are thhe doors opened by God)

4。现在看到Practical intelligence part, 更有趣,看完了会继续汇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