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中国要求欧盟摆脱美国影响?
欧盟-中国领导人峰会2022年4月1日以线上形式举行。中国对待乌克兰战争的立场,是外界关注会谈的一个重点。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回答有关问题时说,“各国都有权独立自主地决定自身外交政策。不应强迫别人选边站队,不应采取非敌即友、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做法,尤其要抵制冷战思维、阵营对抗。中国和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对这一问题持相同立场。”他说,世界不需要新冷战,欧洲更不需要新冷战。
习近平在会谈中表示,中欧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深厚合作基础,只有合作协调才能解决问题、应对挑战。“中方对欧政策保持稳定连贯,希望欧方形成自主的对华认知,奉行自主的对华政策,同中方一道,共同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德新社报道对此解读为要求欧盟的对华政策摆脱美国的影响。
欧盟方面在峰会前表示,与中方的对话将聚焦乌克兰战争、应对新冠疫情以及气候变化。尤其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议题上,欧盟极不认同中国的立场,希望利用其影响力和经济杠杆促使中国有所改变。
欧亚开放社会基金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s in Europe and Eurasia)的执行主任施瓦策(Daniela Schwarzer)表示:“如果中国卷入这场战争,将会出现全新的讨论,关于制裁中国的讨论,这会给欧洲带来高昂的代价。”
她分析说,欧洲从好几个方面需要中国:一是贸易和投资联系,这是符合双方利益的;另一个共同利益是,欧洲、中国和美国都需要相互合作来应对全球性问题。而中国意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世界秩序。
德国前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曾经说过,欧洲仍然属于“政治上的西方”。默克尔强调欧洲必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意思是在地缘政治上摆脱美国,获得解放;但她也强调,欧盟应该团结起来战胜强权——暗指中国。“团结起来,”她说。“我们要带领欧洲走向新的强盛。”
二战以来,欧美结成了紧密的盟友关系,美国为欧洲提供安全保护,欧洲国家则心甘情愿追随美国,在全球重大外交及安全问题上唯美国马首是瞻。欧洲之所以与美国立场一致,最根本的原因是欧美价值观一样,一方面是因为欧盟觉得有义务和盟友站在一起,另一方面则因为欧洲国家认为美国的全球外交和安全政策总体上符合欧洲利益。虽然欧美双方不时有一些政策上的分歧,但欧洲从未根本否定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也从未动摇对跨大西洋联盟的信念。
欧盟有关战略自主一直在讨论,加上内部危机不断、跨大西洋关系紧张以及全球地缘环境日趋复杂,欧盟自主讨论逐渐升温。在一系列内外危机的刺激下,欧盟及其成员国开始重新思考欧盟的内外政策及其在世界舞台的定位。
围绕战略自主的动因、政策内涵及其影响的相关讨论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视角,即跨大西洋视角和全球视角。跨大西洋视角下的战略自主主要聚焦防务政策领域和跨大西洋关系,关注的核心的问题是欧盟对美国的防务依赖以及欧盟是否应该强化自身独立的防务能力。全球视角下的战略自主则不仅聚焦防务领域和跨大西洋关系,也包括地缘经济、地缘政治、技术、卫生和气候变化等领域以及与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和多边国际组织的关系,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管理全球相互依赖,促进欧盟的利益和价值。
中美战略竞争以及欧盟对中美两边的依赖让欧盟陷入两难选择,迫使欧盟转向所谓“辛纳特拉主义”(Sinatra Doctrine)[1],即以欧盟自己的视角看待世界,并以欧盟自己的方式捍卫欧洲的利益和价值,增强欧盟的战略自主;新冠疫情的暴发加剧了欧盟对外部市场战略依赖的担忧,促使欧盟重新思考在全球相互依赖的背景下如何保护欧洲主权的问题;多边主义是欧盟身份认同的基础,然而当前的多边国际秩序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性挑战。
中国对现有国际秩序带来一些挑战,欧盟承认中国在国际上重要的经济地位,但呼吁西方民主伙伴紧密合作维护共同价值观,欧盟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保持同等距离是不可能的,相比于中国,美国及其价值观与欧盟更接近,但这不意味着美国与欧洲的利益总能保持一致。欧洲加强自身安全能力的做法与美欧关系发展并不冲突,没有美国,欧洲安全根本不可能实现,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如此。面对中国,西方和欧洲,绝不会成为弱者。
参见
[1]辛纳特拉主义(Sinatra Doctrine)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政府用来戏称其允许周边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自己决定自己的内政的政策的名称。这个名称来自于弗兰克·西纳特拉的歌《My Way》(我自己的路)——苏联允许这些国家走他们自己的路。
辛纳特拉主义与此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是一个政策上的大转变。在勃列日涅夫主义时期华沙条约组织国家的内政被紧紧地受到莫斯科的控制。勃列日涅夫主义被用来作为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1979年入侵非华沙组织国家阿富汗的借口。1980年代末,苏联内部结构的缺陷、不断加剧的经济问题、反共产主义情感的加剧和阿富汗战争的后果使得苏联对其周边国家的控制越来越困难。
1989年10月25日苏联外交部发言人格拉西莫夫参加美国电视节目《早安美国》评论两天前苏联外长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发表的一次讲话。谢瓦尔德纳泽说苏联承认所有国家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是其它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自由选择的权利。格拉西莫夫在采访时说:“我们现在有辛纳特拉主义。他有一首歌,叫做《我走我自己的路》。所以每个国家决定走它自己的路。”记者问他这是否包括莫斯科接受华约组织内反对共产党。格拉西莫夫回答说:“当然……政治结构必须由住在那里的人民自己决定。”
一般认为辛纳特拉主义是莫斯科给予其盟国决定它们自己的未来的允诺。实际上它是一个后续政策,因为这个时候苏联的盟国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行动自由了。在格拉西莫夫发言一个月前波兰就已经获得了它从1940年代以来第一个非共产党政府。1989年8月匈牙利政府开放了其奥地利边境,开放了铁幕。由于匈牙利是少数东德人可以去的国家,因此上千东德人跑到匈牙利,通过这个开放的边境逃往西德。匈牙利政府拒绝阻止东德人用这条路线逃亡,让东德政府非常恼怒。
同样感到恼怒的还有共产党强硬派如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里希·昂纳克,他批评传统华约“社会主义者团结”的结束,要求莫斯科惩罚匈牙利。但昂纳克在国内也受到越来越强的批评,在莱比锡及其它东德城市爆发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谢瓦尔德纳泽的讲话和格拉西莫夫对新政策的解释实际上是对昂纳克呼吁的拒绝。
对于华约组织国家来说辛纳特拉主义有极大的影响。数周后东德、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的共产主义政权被推翻,冷战和欧洲的分裂结束。
说2美国是要当欧洲的家更贴切。
欧盟不是不想。不然要欧盟干吗?!
是无奈啊。
这么一要求,为了面子,欧盟也不能表示要听你的啊。
没脑子的"外交家"。
从实际效果上说,提前发表还没结束的谈话记录对提高中共宣传效果并没有什么意义,信和不信不会因为你提前了几小时公布会有什么变化。但造成的害处显而易见,至少你对这次谈话的蔑视态度昭然若揭。
这个说法是最离谱的,毕竟如今不是冷战时期了。
欧洲大陆如果法国德国俄国这三个大国能保持彼此和平,就不会有安全危机。而在如今经济环境中俄国与德法两国的经济互补性极高,是资源供求关系,而不是市场竞争关系,因此没有理由不能维持和平,战前欧元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份额的迅速上升,到了几乎与美元一样比例的原因之一就是俄国能源不希望接受美元,欧盟国家是购买俄国能源的大户,仅次于中国(其实总和甚至高于中国)。可见因为俄国的存在,使得欧元区在世界经济的比重强化了。
而北约作为一个军事机制,如果没有敌人是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的,鸟尽弓藏的概念普世亦然,谁愿意没事把钱花在没机会使用的军费上?因此或者找到一个欧洲之外的敌人,或者在这三个国家中树立一个敌人,就是必须的。
大概两年前北约秘书长公开讲话中国是北约主要对手,结果在欧洲影响不大,也被嘲笑,毕竟双方距离太远,但这是北约试图发现新敌人的一个努力。去年底北约突然宣布加速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北约并不是欧洲人主导的,这大概没人有异议。欧盟的成立其实是西方文化变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一次在欧洲削弱了国家意识,合作大于对立,也让欧盟成为世界巨大经济体,申根国家成为一个单一意义词汇。
也就对美国形成一个经济威胁,因为双方经济内容互补性不高,更多是竞争,尤其是欧元,那么美国需要保持一个能够把军事危机引进欧洲,迫使欧洲资本在美国需要的时候避险出逃去美国的机制存在,就像二战时期那样。
这场战争之后,北约分裂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很明显不利于欧盟国家的利益。如果法德军团的概念再次出现,甚至组成,意味北约分裂。
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最终会让位于经济利益,如今整个欧盟是吃德国,而德国是依赖中国还有经济。
另外,让欧洲国家接受中国的价值观(有钱就是爷,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