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礼”之得体称谓
“礼”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于建构社会的秩序,维系社会的稳定。其宗旨是为了确立尊卑有序、贵贱有等、内外有分、亲疏有别的社会超稳定系统。通常是通过名物度数“礼物”和揖让周旋“礼仪”得以反映的。所谓没有规矩,则不能成方圆。称谓得体,就是“礼物”与“礼仪”两者高度和谐的必有之义。
现代汉语则承袭了古代汉语典雅、得体的特征。尤其和人打交道,一张嘴就是谦辞、敬语,自然要讲究尊卑长幼。谦称和敬称都涉及对人的称谓,这些语汇有固定的说法。过去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大”,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小” ,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外”、“人” :令,美好的意思。凡称呼别人的家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等。
《颜氏家训·风操》中记载:“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因此古人要自称名,以表示谦虚,例如诸葛亮自称亮。尊者对卑者也称名,例如君对臣、父对子。而对平辈或尊辈则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古人不能自己称字,否则就是“表德”了。如诸葛亮称鲁肃为子敬、称关羽为云长等。在古代,直呼其名是非常不礼貌的。
避讳,也是对人表示尊重的礼俗,又分国讳、私讳两种。国讳是指全国人都要避的讳,皇帝以及皇帝的祖、父、皇太子等的名字都不可直接说出和写出,甚至连同音字都得避开。一旦触犯,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私讳则是某个家族里的避讳,当与这个家族交际时就要注意,否则也是失礼。《礼记·礼上》云:“入竟而问禁,人国而问俗,人门而问讳。”
谦称,是对自己以及与自己这方面有关的人与事的称呼,主要是表示自谦。古人在称呼自己时根据身份的不同,可以用“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等手至可以用单个字说“仆”。朋辈间则称“愚兄”“劣弟”“小弟”等。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谦称只能由自己来称,别人不能称;敬称也只能由别人来称,自己不能称。为防止闹出笑话,可记住一句话:“家大、舍小、令他人”。意思是对待长辈应在称谓前加一“家”字,称呼辈分低的或者年龄小的人,可以加“舍”字;而称呼他人亲属,无论什么人都要在称谓前加一“令”字。这样的称呼方式,就是在如今的社交场合也是十分得体的。
对他人的父母,必须是敬称“令尊”“令堂”,而对自己的父母,则得谦称“家父”(“家严”)与“家母”,两者若是颠倒,那就是失礼,成为莫大的笑话。朋友之间的通信,信末的祝福词,可以是“即颂大安”“谨颂台安”,但若是给上司与尊辈写信,则通常以“肃颂钧安”之类为宜,以示内心的恭敬与尊重。这种规矩,似乎太“冬烘”,几近无聊了,如今在大陆地区倒已不是特别的讲究,但是如果换个场景,你是和港、澳、台地区的人物互通邮件,分享交往,那么,在这方面多加留意,尽可能多一点书卷气,恐怕就不完全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了。
赠书的落款签署“指正”、“雅正”、“教正”、“存正”、“惠正”等词需要检讨。一般来说,给平辈朋友赠送自己的作品,通常正确的用词,是用“雅正”、“属正”、“惠正”,而将自己的作品奉呈长辈或上司,则以签署“教正”、“指正”、“郢正”,以示敬意。如果要显得更儒雅一些,还可以借助通假字,署为“郢政”。至于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晚辈后生,一般签署为“存正”、“惠存”,这中间的潜台词,是当下晚辈的学植尚不足以全面准确地理解与认识作品的精髓要义,不妨先留置一段时间,待日后学力提升之后再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