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德国简史
著名的远古时期“德国人”:尼安德特人
早早远古时期就有人在今天的德国地区居住。在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案德河谷(Neandertaler),人们发现了一个大约4万年前在这里生活的一种古人类的遗骸,并以发现地将其命名为尼安德特人。当然他不是德国人,但可以说是从前的一位表兄弟。
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开端
4万年前,在当今的德国土地上首次发现了智人。那时的人们靠狩猎和采集野果、野菜和种子为生。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约公元前4000至850年),他们开始定居,建起了类似于图中康斯坦茨博登湖上复古房屋的木架屋,并发明了工具。
日耳曼人
居住在北欧和中欧的不同部落的人被称为日耳曼人。他们与罗马帝国的士兵不断发生战斗。公元9年, 阿米尼乌斯在条顿森林战役中消灭了八分之一的罗马军队,迫使罗马人放弃了试图征服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部落居住地区的企图。
克洛维一世(Chlodwig I.)皈依天主教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沦陷后,中欧各部落开始争夺霸权。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一世(466-511)强行征服了其他日耳曼部落,从而为法兰克王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公元500年左右,他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对欧洲基督教化产生极重要影响。
查理大帝
克洛维(Chlodwig)最著名的继任者是查理大帝(Karl der Große,747-814年)。他统治法兰克王国,也就是一半以上的欧洲疆土46年。此外,他是自上古以来第一位被加冕为皇帝的统治者。他死了将近30年后,帝国分裂。西法兰克后来成为法国,东法兰克后来成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中世纪时期
在中世纪(大约500至1500年)没有统一的德国,而是一位皇帝和众多的王公侯伯争夺权力和势力范围而战。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的中世纪是骑士时代和兴建城堡的鼎盛时期。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贫穷的农民。
改革者马丁·路德
僧侣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进行了宗教革命。他批评天主教要求购买赎罪券没有圣经根据,并反对对圣人的顶礼膜拜。这样一来,他成为皇帝和教皇的敌人,不得不躲在艾森纳赫附近的瓦尔特堡。今天您仍然可以在那里参观他的书房,他在那里将圣经翻译成德语。
1618-1648三十年战争
马丁·路德改革后,新教基督徒与天主教徒之间关系破裂。 1618年,两个宗教信徒之间爆发了战争。最后发展成为在欧洲的权力之争。 各诸侯王国在德国土地上相互争斗。德语区小邦国被消灭,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
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oder Friedrich der Große, 1712-1786)于1740年成为普鲁士国王。他的军队是欧洲最强大的军队,有8万名士兵。他发动了无数次战争,使普鲁士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同时,他是一个开明的统治者,他废除了酷刑、扩大了教育体系并容忍其他宗教。他认为自己是“国家的第一仆人”。
1848年在圣保罗教堂通过宪法
自从19世纪初爆发反击拿破仑的战争以来,呼吁民主改革和德国统一的声音越来越高,也因此导致了1848-1949年的革命。 1848年5月,民主宪法在法兰克福的圣保罗教堂获得通过。但这场运动遭到失败。数十年后,德国才实现统一。
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统一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法国于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之后,德意志诸侯于此日来到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普鲁士国王威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德意志诸国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统一为民族国家。事实上在很早之前德语人口即已通过贵族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盟逐渐联合起来。自神圣罗马帝国解体(1806年)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民族主义崛起,贵族之间便不断尝试进行联合,但由于各自利益关系不一致,这一联合过程频繁受阻。
德意志的统一还暴露了新国家在宗教、语言、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内部差异,表明1871年的统一仅仅是长期联合过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而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自己为“罗马人皇帝”时,常称“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通讯中称“德意志”,而在帝国内高等贵族也称为“德意志诸侯”,其他欧洲大多数国家则叫他们为“日耳曼”(GERMANY);自教皇加冕奥托一世,成立神圣罗马帝国后统领着在崛起之前(800年)便已经存在的东法兰克独立君主制小国。这一领土多山,人口相对隔离,在如此长的时间之内发展出了基于文化、教育、语言和宗教上的诸多差异。但19世纪的德意志同时也和全世界一样,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之下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日耳曼人民的神圣罗马帝国曾拥有超过500个诸侯国,而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后,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退位(1806年8月6日)放弃了“罗马人皇帝”的封号,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帝国事实上解体。帝国的解体导致了法律、行政和政治上的混乱,但旧帝国日耳曼语地区的人民仍然保有共同的文化和法律传统,而这一传统也通过参与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共同经历而得到了巩固加强。这些独立国家有各自的统治阶级、封建制度、传统以及地方法律。欧洲自由主义思潮挑战了王朝制度和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为统一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这一思想的德意志版本强调了一个地区内的人民传统、教育和语言统一的重要性。经济上,普鲁士于1818年创立关税同盟,并于日后扩张至全日耳曼邦联(Germanic-Confederation)中,减少了各国间的竞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公务和娱乐提供了便利,在中欧推动了德语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但有时也带来一定的冲突。
在拿破仑战争之后,1814-15年的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外交上的势力范围体系,支持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然而维也纳的与会者却没有意识到普鲁士在德意志诸国中实力日益增强,因此也没有预料到日后普鲁士将会就德意志的领导权问题向奥地利发起挑战。加上因为奥地利皇帝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且奥地利同为日耳曼民族。普鲁士于是向奥地利这一“德意志二元”问题为统一提出了两个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奥地利的德意志。
对于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本人是计划将1866年北日耳曼邦联扩大并包含所有日耳曼邦国,从而建立一个统一体,还是仅仅希望扩张普鲁士王国的国际力量,史学界存在争议。史学家认为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了一系列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并推动了19世纪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组。对丹麦和法国民族主义的回应为德国统一提供了问题的聚焦点。在三场区域战争中的军事胜利(尤其是普鲁士的胜利)推动了统一的热情,增强了民族的自尊。这一经历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共同成功遥相呼应(尤其是1813-14年的解放战争)。在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建立起来之后,二元的问题至少在短期内得到了解决。
两德统一(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1990年10月3日透过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的方式完成德国统一。19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之后,东西德立即展开统一谈判,最后两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领德国的四国(美、英、法、苏)达成《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许统一之后的德国成为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四个占领国的特权全部取消。统一的德国继续留在欧洲共同体(即后来的欧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原东德脱离华沙条约组织,而原西德国徽成两德统一后的新国徽,苏联在东德地区的驻军也在1994年撤离,原东德地区则在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的框架下成为无核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