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Beautiful

今天、昨天、明天,生活始终是美丽的……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日本教育:“收入差距”生出“教育差距”的冷酷现实 by 金子元久

(2009-10-23 06:30:12) 下一个



一直听人们这样说,家长的收入决定了孩子可以接受的教育,进东大的孩子,大多出身于富裕家庭。

 日本高等教育研究的第一人----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大学经营和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金子元久先生日前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他所在的  中心通过调查高中生的升学就职情况,发现父母的收入对大学升学率发生很大的影响。现将金子先生的文章翻译在此,供对孩子教育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作为父母,如果您的收入丰厚,那您应该欣喜您可以为您的孩子提供非常好的教育;如果您的收入一般或偏低,那您也不必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而灰心,只要从小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帮助孩子展望未来,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日语原稿,请阅日经BIZ+PLUS
ニュース解説 「所得格差」が「教育格差」を生む冷酷な現実(2009/10/21
http://bizplus.nikkei.co.jp/colm/bpnet.cfm?i=20091021dl000dl

“收入差距”生出“教育差距的冷酷现实  

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和升学率,受到父母收入差距之影响,进而导致教育差距,已成为一个社会化问题。我们的调查就是为了搞清这样的实际情况,于2005年抽出全国的高中三年级学生约4000名,对他们进行了为期3年的追踪调查。我们将家长所报的年收入从200万日元以下到超出1200万日元以上为止,分为7个区域,调查了收入与升学的关系。

调查发现,年收入200万日元以下的家庭,4年制大学的升学率为28.2%200万日元~400万日元以下的也只停留在了33.0%,而超过1000万日元的家庭则达到62.1%,超过1200万日元的达到62.8%

富家子弟基本上走着所期望的升学道路

如果经济上宽裕的话,想让孩子做的是什么?”之提问,收入越低,家长答(相对于就职)让孩子升学的比例就越高,年收200万日元的以下为27.4%。而越是高收入家庭选择没有改变现在的期望的就越高,收入超过1200万日元的家庭为75.9%。也就是说,收入有余裕的家庭,基本上都能让孩子走所期望的道路。

再观察升入的学校,升入国立公立大学的,年收未到600万日元的,无论那一块都在10%左右,即便超出1200万日元的,也在12%左右,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异。而升入私立大学的差异就相当明显,200万日元以下为17.6%600万~800万日元以下为36.8%,超过1200万日元的为50.5%,是200万日元以下的2.9倍。可见,私立大学的门槛对低收入阶层来说是相当高的。

收入高的家长可以激发孩子明确的动机

家长的收入越高,大学升学率就直线上升”“这种倾向在升入私立大学上就特别明显调查结果基本上与这样的事先预测是一致的。

此次调查暗示了很多实事。一个倾向就是收入高的家庭,孩子的成绩也好。这与其说是让孩子去私塾或雇佣家庭教师这样的辅助性教育之差所致,不如说是高收入家庭对孩子将来的生涯有明确的预想所致。即,高收入家庭从小就管教孩子,激发动机,在家庭里相对做得比较多。反过来说就是,低收入家庭在激发孩子动机上是比较欠缺的。 

还有,就是与上述倾向不同,成绩虽然优秀,却因经济上的原因而无法升学的阶层也确实存在着。比如,因父母生病而导致收入中断、因离婚等而成为母子家庭、收入较少等家庭。特别是近来离婚率的增长、因裁员而失业的这样的例子在显著增多。 

有人也许会说,对这样的家庭不是有奖学金吗?但是这些奖学金都是贷款,是有偿还义务的,低收入的人们是不想借奖学金的。特别是最近,即便大学毕业也无法就职,也就无法保证有充分的收入去偿还奖学金。

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以下这样的救济措施,在确切地掌握毕业后所得的情况下,一方面免除收入低的人的偿还,一方面需严格地对有偿还的能力的人催收借贷。另外,还可考虑在入学前调查父母的收入,对必要的阶层采取免除学费等措施。

差距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

刚才已经指出,家长的收入差距在给予孩子的将来展望和说服力方面会造成很大的差异,如果的确如此的话,这种差距实际上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文部科学省的全国学力测验的分析也证实了这点。高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指导、教育非常周到,最终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大大有利。

所以,不能只追表面的收入差距,而应注意到以大都市为中心,对孩子教育不感兴趣的家庭在慢慢地增多,结果结成基础学力低的阶层。这些家庭的孩子没有愿景,也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而且,由于媒体对学校的压抑宣传走过了头,结果导致家长的权利意识增强,即便在学校也无法压住孩子。对将来没有展望,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的强制力也消失了,孩子变得不再学习,理所当然。

从小学、初中阶段就跟不上学习,家长和孩子对升入大学等已不抱希望的阶层在逐渐扩大。而且,这个问题从小学就开始了,累积并扩大,到高中时到达顶峰。高中三年级学生1天学习3小时以上的只有一半左右,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几乎不学习,作业也不做,可能连教科书都不带回家。这群学生从开始就放弃了面向未来的努力。或许就是只去学校也有其一定的意义,但所谓学习是由被传授的部分和自己学习的部分构成的,如果没有后者,是无法期待教育会有效果的。

底层群体固定化的危险

很多家庭和学校越来越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是日本最大的危机。过去,应试学习起到其了作用,但迎来全都可以升入大学的时代,应试学习的构造已经崩溃。不升入大学、高中毕业就进入社会这条道越来越窄。原本是很大的就职场所的制造业,其正式员工的职位被转移到了中国等地,结果,高中毕业可以就职的地方就仅限于便利店等服务产业的非正式员工等。无论是升学,还是就职,年轻人越来越看不到目标。 

收入差距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中坚层和底层的固定化,任基础学力低而不管,描画不出未来愿景。在全球化时代,这样的趋势扩大的话,会导致日本的竞争力下降,整个国家衰退。 

所以,单单论及升入大学量的扩大是不够的。4年制大学的升学率最近几年是在上升,但其原因是在于受到长期不景气的影响,高中生的稳定的就职场所在锐减,因没办法而升学的人在增多。还有,因少子化而形同无考试入学的大学也在增加。其结果是在大学的学习时间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

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学期间就失去了干劲,就职考试连战连败,很容易就这样成为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和无正式工作者。即便作为正式员工就职,在三年内有三成的人就会辞职。

大学应该援助学生激发动机

收入差距就这样容易作为动机差距定格下来,动机低的阶层正在扩大……对这样的趋势有什么对策呢?

一个解决方案是,大学应以这样的现实为前提大大地变形。到目前为止的大学都是专断地把学生设想为一个够格的人,直言不讳地采取“课是授给你的,但之后就请你自己学习吧”这样的态度。重要是要改变这种情况,大学对学生要有某种程度的强制力,让其学习。自己进行学习的过程虽然很重要,但大学授课需发挥让学生掌握基础性辅导和学习技巧的功能。

还有,让学生有对将来的展望和目标也很重要。人们呼吁生涯教育企业实习的重要性,但与企业里的人们稍微谈几句话是不能找到将来的发展方向的吧。而且,即便参加了企业实习,一个职场所经历的事也并不能对普遍的事情都有用。

日本的学生最近倾向于不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而把时间花在打工上。这是因为经济上的问题呢,还是要求接触现实社会呢?大学是不是需要把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放入科目之中呢?比如说,提出一个地区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解决它,或充实短期留学制度,让学生与不同背景的学生们进行交流等方法。我想扩大这样的经历范围,是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

虽然最为理想的是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就有对职业的展望,然后再选择科系,但大多数的学生都来选择这样的道路是不现实的。怎样才能让没有明确愿景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扩展自己的经历范围,授予他们自己进行思考的程序,大学正在面临着这样的要求。 

在此所说的经历并不一定就是指实际业务,即便记住了一种实际业务,也未必对其他都有帮助。更重要是通过与不同的人的接触、与社会(地区、职场、国际社会等等)的接触,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能够整理自己脑中的东西的线路。

出了社会后的差距问题萌芽于此

对将来的展望和动机问题,与出了社会后的差距问题(如正式员工对派遣员工)也有很大的关联。现在,大学毕业生的3成无法就上一般的正职,即便就职的呢,3年内辞职的概率为三成。这些人被支付体面工资的正式员工职位这个有限的馅饼上挤出,而且就这样固定化。这些人的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对自己抱有信心,不能对将来抱有愿景展望。

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从小学时代累积上来的。学习能力和动机是表里一体的关系,比起表面的学力,更应成为问题的是确信自己的强度。所谓的竞争社会,就是这方面的差距强有力地发挥作用的社会。这种倾向是发达国家共通的问题。随着社会的繁荣富裕,为了什么而努力这个目标设定会变得困难。其中,收入高的家庭具有丰富的可保持目标的资源,而收入的低的阶层却会陷入越来越难以找到努力对象的危险境地。

为解决问题,不光是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可以做的事情应该是很多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