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撤销论文引风波 华人学者和诺奖得主谁造假?(

(2008-03-18 01:10:25) 下一个
巴克:“第一作者提供的图表数据,与实验记录的原始数据有不一致之处,我们对论文的结论完全失去了信心。”

  邹志华:“作为琳达·巴克实验室的博士后,我所有实验的结果她都是看过的。而且论文主笔是巴克博士,她不可能仅凭几个图表就可以做出一篇《自然》论文里的结论。”

  ■诺奖得主突然宣布撤销六年前在《自然》杂志上刊登的一篇论文

  3月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声明,宣布撤销六年前在该杂志上刊登的一篇论文。声明者是论文作者,即2004年诺贝尔奖得主琳达·巴克(LindaBuck)及其合作者。

  巴克在接受《自然》的采访中说:“第一作者提供的图表数据,与实验记录的原始数据有不一致之处,我们对论文的结论完全失去了信心。”

  被暗示负有主要责任的第一作者———华人学者邹志华没有回应《自然》杂志的询问。3月9日晚,他接受了《北京科技报》的采访,首次对外界公开了自己的看法。

  巴克是美国弗雷德·哈钦森(Fred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教授,她和她的博士后导师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Axel)发现小鼠身上约1000种基因组成的庞大基因家族,而这些基因能够产生很多的能够辨别不同气味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则主要存在于人类鼻子的细胞,它们辨别到不同的气味之后便将信息传递给大脑。由于发现人类嗅觉的奥秘,巴克和阿克塞尔共同获得了2004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在实验室

  这篇引起风波的论文发表在2001年11月6日的《自然》杂志上。它是巴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继续从事嗅觉系统研究后,她的研究小组进行的,论文称开发出一种转基因小鼠模型,可以追踪大脑嗅觉皮层中的神经网络信息。

  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被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引用达138次之多。

  在撤销声明中称,在后来的实验中,巴克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无法重复该论文的结果。声明中邹志华被指证为“提供了所有的图表和数据”,另一个共同第一作者霍洛维茨则只是“参与设计实验和提供培育转基因小鼠的试剂”。

  ■国内一些媒体对此事的报道,挑起了一场华人学者涉嫌学术造假的风波

  记者就此事向国内的相关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王佐仁研究员了解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王佐仁告诉记者,国内目前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人很少,也没有重复过《自然》论文的这一实验。他说:“论文发表的时候,被认为是一种很新的研究方法。但是接下来的这么多年,很多实验室都在做,都没有重复出这个实验的结果。”

  记者尝试联系琳达·巴克,但她的助手代替巴克拒绝了采访,表示哈佛大学医学院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将不再做任何解释。国内一些媒体对此事的报道用了“诺贝尔奖得主论文被撤一学者涉嫌提供假数据”,“华人学者涉嫌提供假数据”,南方都市报更以“华人学者涉嫌做假数据”的标题报道此事,挑起了一场华人学者涉嫌学术造假的风波。《自然》对撤销论文的报道称,“这次撤销论文事件也仅仅是学术界的一面镜子。”

  卷入此事件的华人学者邹志华1988年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于1997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赴巴克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邹志华离开该实验室,开始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神经与细胞生物学系任教。

  3月9日晚,身在美国得州的邹志华接受了记者的越洋电话专访。他在谈话中表示:“作为琳达·巴克实验室的博士后,我所有实验的结果她都是看过的。而且论文主笔是巴克博士,她不可能仅凭几个图表就可以做出一篇《自然》论文里的结论。”

   ■邹志华表示,他将准备对原始的数据进行重新的检查

  科技报:《自然》说您没有接受他们的问讯?

  邹志华:巴克是我当时的老板,这是她的授意,希望我最好不要跟《自然》说任何话。

  科技报:对于论文撤销您能否说明您的态度?

  邹志华:虽然我也在撤销声明上签字同意,但是我认为此次论文撤销一事有两个草率,第一是当时发表论文的草率,论文发表时实验还没有很系统地做完,而主笔论文的巴克博士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有言过其实之处。

  第二是撤销论文也很草率,此后的重复实验是巴克让其他人所做,没有重复出结果。作为原来的实验者是不能信服的。到现在为止,论文上的5个作者没有一个人对这些原始的数据进行重新的检查,我认为这也是不妥的。

  科技报:那么您是否准备对原始的数据进行重新的检查?

  邹志华:现在我已经将所有的原始资料拿回,接下来准备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检查。如果确实没有重复出这个结果我无话可说,但是如果我重复出了原始数据,我会以个人的名义再次将论文发表。

  但是巴克她作为老板,在作出这么重大的决定之前,没有将所有的数据作认真的检查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对的。

早前报道:诺贝尔奖得主论文被撤 华人学者涉嫌提供假数据

  诺贝尔奖得主琳达-巴克(Linda Buck)及其合作者在3月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声明,宣布撤消六年前在该杂志上刊登的一篇论文。原因是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邹志华提供的原始数据与实验记录有矛盾。目前邹志华没有回应该杂志的询问。





  诺奖得主撤消论文 华人学者牵涉其中

  《财经》记者 李虎军

  问题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邹志华涉嫌提供不真实的图表数据,其另外两篇论文或将面临评估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李虎军】诺贝尔奖得主琳达·巴克(Linda Buck)及其合作者在3月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声明,宣布撤消六年前在该杂志上刊登的一篇论文。而来自中国的邹志华,则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作为美国弗雷德·哈钦森(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教授,2004年,琳达·巴克与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共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后者是她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时的导师。

  巴克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家庭妇女,直到33岁时才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她在阿克塞尔实验室做了长达11年的博士后。1991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助理教授一职时,已经44岁。

  但也正是这一年,巴克和阿克塞尔在著名学术期刊《细胞》(CELL)杂志发表论文,宣布从小鼠身上发现了约1000种基因组成的庞大基因家族,这些基因产生出同样数量的嗅觉受体。这项关于嗅觉奥秘的开创性发现,为两人最终赢得了诺贝尔奖。

  在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医学院“独立门户”后,巴克继续从事关于嗅觉系统的研究。2001年11月6日,她的研究组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称,开发出一种转基因小鼠模型,可以追踪大脑嗅觉皮层中的神经网络信息。

  作为研究组负责人,巴克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实验室的邹志华和丽莎·霍洛维茨(Lisa Horowitz)则是共同第一作者。

  1988年,邹志华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于1997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赴巴克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2年,巴克实验室迁到西雅图的弗雷德·哈钦森(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邹志华也随同前往。2005年,邹志华离开该实验室,开始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神经与细胞生物学系任教。

  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被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引用达138次之多。不幸的是,巴克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后来无法重复论文的结果。

  巴克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表示,“第一作者提供的图表数据,与(实验记录的)原始数据有矛盾之处,我们对论文的结果完全失去了信心。”

  在这份论文撤消声明中,邹志华被指证为“提供了所有的图表和数据”,另一个共同第一作者霍洛维茨则只是“参与设计实验和提供培育转基因小鼠的试剂”。

  《自然》杂志在其新闻报道中称,邹志华没有回应该杂志的询问。目前,霍洛维茨仍在巴克实验室工作。

  据悉,哈佛大学医学院已组成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调查这篇论文的撤消过程。不仅如此,巴克还要求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评估邹志华作为主要作者在后来发表的另外两篇论文。

  截至北京时间3月6日下午5时发稿,《财经网》仍未与琳达·巴克以及邹志华取得联系。■

    实验结果无法重复 该论文已被引用138次

  科学时报讯 琳达·巴克(Linda Buck)是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如今,她和共同作者在2008年3月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声明,撤销2001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原因是研究人员不能重复原始论文的数据,声明中说:“他们发现2001年的论文数据和原始数据间有矛盾。”

  巴克是美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10月,因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的贡献,当年57岁的巴克和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后导师、 58岁的理查德·阿克塞尔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阿克塞尔和巴克于1991年联合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包括约1000种不同基因的一个基因大家族,以及这些基因对应的相同数目的气味受体种类。之后两人各自独立研究,从分子层面到细胞组织层面清楚地阐明了嗅觉系统的工作原理。

  据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在这篇被撤销的论文中,巴克等报告说,从鼻子里的嗅觉受体到大脑的嗅觉皮层,他们跟踪了单个神经通道。当时,在巴克位于哈佛医学院的实验室里,研究小组成员培育了转基因小鼠,这种小鼠能够在神经细胞中表达出一种植物蛋白质,而这个神经细胞含有一种特别的嗅觉受体。植物蛋白质能够在神经细胞间的连接处穿梭,因此,研究人员能够通过确定这个蛋白质的位置从而绘制神经网络地图。

  被撤销的论文共有5名共同作者,其中邹志华(音译)和利萨·霍洛维兹是共同的第一作者,巴克是通讯作者。这篇论文有一个声明,强调5位共同作者的贡献是一样的。

  在《自然》杂志的撤销声明中,巴克和共同作者说明了每位作者的具体贡献,并指出,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邹志华对论文中的数据和图片单独承担责任。

  邹志华现在是得克萨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助理教授,他没有回应《自然》杂志的询问。另一共同第一作者霍洛维兹目前还在巴克的实验室工作,她说她在论文中的贡献是提供了试剂、设计了实验。

  之后,巴克的实验室从哈佛医学院搬迁到了西雅图的弗瑞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但在新实验室,研究人员再也无法重复这一研究的原始结果。一系列的回顾调查对所出版的数据的有效性提出了怀疑。巴克等在撤稿声明中说:我们努力重复和拓展这项工作,但我们无法重复论文中所报告的结果。而且,我们发现这篇论文的部分图和数据与原始数据矛盾。因此,我们对所报告的结论失去信心。我们因这篇论文的发表所可能造成的任何负面结果道歉。

  汤姆森科学数据(ISI)显示,这篇被撤销的论文已被引用了138次。

  撤稿声明所公布的作者贡献是:巴克和霍洛维兹构思了这个项目;吉恩-皮埃尔·蒙梅雅和霍洛维兹准备了培育转基因小鼠的基因靶标;斯科特·斯奈波对邹志华进行了靶向基因技术的训练;邹志华准备和分析了小鼠实验中的数据,并提供了这篇论文的所有的图和数据;巴克和邹志华负责了论文的写作;通讯和有关材料的需求联络为巴克。

  哈佛医学院已组成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调查这篇论文的撤销过程,巴克也已要求弗瑞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评估邹志华作为主要作者在最近发表的两篇论文。

  在得克萨斯医学院的个人网页上,邹志华只列出了最近发表的3篇论文:第一篇是他和巴克作为共同作者,于2006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第二篇是他和巴克等三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论文;第三篇是他和巴克等三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论文。个人网页中同时显示,他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医学院和弗瑞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做博士后。

  调查还在进行。“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过程。”巴克说:“重要的事情是更正文献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