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堂---王府井天主堂 (图)

(2007-12-17 20:28:36) 下一个


王府井天主堂,俗称东堂,又名圣若瑟堂、八面槽教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是耶稣会士在北京城区继宣武门天主堂之后兴建的第二所教堂。

王府井天主堂现存的教堂建筑是一座三层罗马式建筑,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整座建筑成功地融合了中西建筑的风格。

兴建王府井天主堂的是葡萄牙籍耶稣会传教士利类思和安文思,他们于明朝末年在四川从事传教活动,后被攻入四川的清军俘获,他们依照清军的惯例被分派在肃亲王的王府内做杂役。在此期间利类思和安文思继续从事传教活动,并且赢得肃王的尊敬,脱籍成为自由人,此后他们更进一步与清朝皇室接触,清顺治十二年顺治皇帝下诏赐予两人银两以修缮住宅,两人借机请求将他们在八面槽的住宅改建为教堂并得到了顺治皇帝的允许,建成了北京第二座天主教堂。最初的东堂系民居改建,建筑整体呈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仅在建筑细节上施以有关天主教教义的装饰。

康熙初年,利类思和安文思重建了东堂,将原本的中式建筑改建为西式风格的建筑。同年安徽人杨光先为谋求钦天监监正的职位,向辅政大臣递交《请诛邪教状》,指控时任钦天监监正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逆,康熙四年汤若望、南怀仁、利类思、安文思被判入狱,北京城内掀起了反天主教的浪潮,在这次反天主教的浪潮中,王府井天主堂受到了较大的破坏。

康熙六年康熙皇帝亲政,以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在与皇帝的权力斗争中失利,受辅政大臣庇护的杨光先罢官,由他掀起的教案平反,一度被没收的王府井天主堂发还教会。

康熙五十九年,北京发生地震,宣武门天主堂和王府井天主堂在地震中被毁,康熙六十年主持王府井天主堂的费隐重建了王府井天主堂,重建工程由葡萄牙国王斐迪南三世资助,传教士利博明作为建筑师设计,传教士兼清宫廷画师郎士宁主理了建筑的绘画和装饰,当时的教堂门窗均有彩色玻璃花窗装饰,堂内圣像很多出自郎士宁之手,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嘉庆十二年东堂的传教士在搬运教堂藏书过程中引发火灾,包括郎士宁手绘圣像在内的大批文物被焚毁。在此期间,清政府一直对天主教采取比较严厉的禁止政策,这次火灾更是直接导致了政府没收东堂房产,拆除教堂建筑,至咸丰年间这里仍是一片空地,据史料记载当时东堂

“ 大堂虽未焚坍,亦令拆毁,饬修士等尽移南堂居住 ” 。

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发还了东堂、南堂、北堂和西堂的教产。

光绪六年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田类思向欧洲募款重建王府井天主堂,光绪十年新东堂建成。新建的东堂为砖木结构罗马式建筑,作为内部空间支撑结构的木柱均为取自黑龙江的赤松,墙体则以城砖砌成。建筑平面取十字形,正面建有三座钟楼,均做穹顶结构,钟楼顶端均装饰有十字架。

在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中,东堂于6月13日再次被毁,在堂内避难的一批信徒也被烧死。1904年法国和爱尔兰用庚款重建了东堂,这就是东堂现存的建筑。重建后的东堂完全恢复了义和团运动之前的形制与规模,据史料记载东堂:

“ 大堂计长二十二丈二尺,宽六丈余。高亦如之。堂内明柱计十六楹,每楹俱高五丈有余,径一尺六寸,皆系黑龙江运来之赤松,精坚胜任。堂内望板,皆作穹窿之形,彩绘尽致。堂中之正祭台,俱用意大利亚国拿波里府之五色珉古镌成。台前之短柱,皆以珐琅烧成,璀灿可观。……堂前钟楼三座。正中一座,至地高九丈有余。其正面圆牖框,与它牖各框,及其层檐,与檐下之方柱,皆大理石雕成。堂之全身,皆以上用之城砖砌成。每砖重可五、六十斤。堂前阶除,长阔相等,俱十丈有余。又起洋式大门一座,达于通衢。 ”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8月21日王府井天主堂关闭。此间教堂被八面槽小学占用。

1980年开始修复,同年12月24日正式开堂。自1990年起该堂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展示教堂在王府井大街的文化特色,2000年上半年,北京市政府拨巨款对东堂进行全面整修,扩建堂前广场,2000年9月11日再次复堂开放。时任主教傅铁山。

东堂从建堂至今,已断断续续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资料来源:

www.mipang.comwikipedia,  我爱北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