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曾国藩是知识分子,就相当于说胡X木,周X是知识分子。四个字:饶了我吧,这没什么好争的。
如果按照现代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标准,中国古代是没有几个知识分子的,更不可能形成一个群体、阶层。这并不奇怪,因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也不遗憾,因为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人,他们有文化,而且还是体制内的人,却能够做到“为命请命” “抬棺上疏”,他们的精神、立场、使命、为了理想所付出的牺牲比之西方的知识分子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同样可以把这些人认为是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 “良心”,却没有必要非要把这些人按照现代西方的理论和标准去考察他们是否属于“知识分子”,而且,还需要说明一点,这些人又不能简单地用“士”去定义他们。“士”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典型,它确实存在过,存在于我们先人的心中,存在于文本之中,但是,就像余英时先生说的那样,“也许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士”对于中国传统文人而言,只是有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鞭策作用。(关于“士”及“士和知识分子”的区别,有兴趣的不妨去读读余先生的几本大作。)
曾国藩死后,留下一千多万字的著作,后人编成《曾国藩全集》。如果仅根据这些文字,就说他是“知识分子”、“士”,那么,他的同乡毛先生,也留下不少文字,难道也是知识分子?看《曾国藩全集》都是什么内容呢?相当数量的家书,年谱,奏折,与他人信札,还有很多抄录的文章。其中最有影响的便是《曾国藩家书》,内容大多是叫家人好好做人的,很震撼,可是,他的家人真有好好做人吗?湘军攻进南京后,其弟带头私分太平军的金银财宝,曾国藩睁一眼闭一眼,还瞒报朝廷,说太平军没什么财产。所以,那些家书,大多是曾国藩作为一名政客用来标榜自己的言论。
曾国藩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外号“曾剃头”,南京城里有小孩哭,大人只要说一声“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会吓得不敢再哭,有这影响力的,能与之比肩的,是他后来的湖南老乡王X。试问天下哪个知识分子或者“士”能有如此作为?
关于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事情,葛剑雄强调,曾国藩是为了维护传统文化,“孔子、孟子的传统不能断送。”这个问题历有争议,曾国藩到底是为了“卫道”呢还是“勤王”?一个常见的逻辑,如果是“卫道”,那么,曾国藩出兵是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如果是 “勤王”,那么,是他作为一名“朝廷官员”的职责。曾国藩曾写过一篇《讨粤匪檄》,其意就是要捍卫孔孟之道,反对太平军的拜上帝会,研究曾国藩的湖南学者唐浩明认为,这篇文章给曾国藩带来了麻烦,他认为曾不该写这篇文章,它让朝廷误认为曾的动机不纯,为什么不是“勤王”而是“卫道”?这些分析都是后人的自说自话,按照自己的需要在作解释。太平军造反把“上帝”抬出来,曾国藩自然要把“孔子”抬出来,“卫道”和“勤王”难道有矛盾吗?太平军一被镇压,曾国藩立刻就解散了湘军,以向朝廷表达自己的忠心。
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式的人物并不少见,每个朝代都有好几个。他在今天的名气,离不开湖南人的吹捧,包括老毛。就象湖北人研究张居正,安徽人研究李鸿章,里面有着太多的一“乡”情愿。
from so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