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咨询分析师 徐斌
日前,英国《金融时报》一针见血地说明全球粮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新兴国家变富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多了。作者找到一个微观“切片”:“10年前,张修文从云南省香格里拉附近的山村来到北京肮脏的西郊。曾是农民的张如今成了城里一名网球教练。他不再种粮食,而是买粮食。张在贫困的童年经常挨饿,现在则每天都能吃得起肉。60多年前,他祖父一代人大量死于饥荒,30年前,他在云南的父母艰难地养家糊口。如今,张的家庭从不拮据。他只需将5000元月收入的1/5用于食品,就能保证美味而营养均衡的饮食。”这是中国亿万人生活变化的缩影。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警告,中国将成为下一个糖尿病患者超过2000万人的大国,糖尿病就是肥胖引发的“富贵病”。从勉强果腹过渡到城乡居民为肥胖烦恼,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烦恼归烦恼,生活改善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多是无法阻止的。需求上涨,价格就会上涨,要求农民多打粮食多搞畜牧生产。现实中,国际粮价也确实暴涨,这个信号肯定会刺激全世界农民开足马力搞粮食生产——前不久就有消息说,泰国出租车司机回家种田去了。但对中国农民而言,价格信号现在并不强烈,国内和国外的价格上涨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差异。国内自从去年以来,甚嚣尘上的说法就是猪肉、鸡蛋、牛奶等畜牧业产品价格上涨。而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产品尽管也在小幅提高,却被猪肉等的强势所掩盖。所以国内迄今为止,粮价上涨更多的是预期而非现实——但迟早会变成现实。因为现在包括化肥、种子等农资价格暴涨,而粮价涨幅较小,农民对种粮的兴趣当然欠奉。至今为止,我们已经观察到各地都有撂荒现象。而18亿亩耕地红线,政府更是喊破了喉咙,其实价格如果足够高,何愁18亿亩耕地保不住?连城里都会种粮食!农业生产如果是赚钱的行业,哪还用得着财政补贴?因此,国内粮食市场的问题,还是出在价格上!但这种机制扭曲,显然是不能长期维持的。
粮食需求猛增,而供给增长很少,供需缺口最终还是会表现为价格大幅飙升。如果货币投放管不住,那么过多的钞票会通过粮价这个出口一泻千里。我们判断,数量型货币紧缩政策最终会失效,货币投放最终会管不住,那么这时候粮价飙升态势就是坐火箭。国内外粮价差距不可能长时间维持,明年国内粮价坐火箭应该不是小概率事件。
一旦粮价坐上火箭,相应的经济前景和政策变化就可以推测出来了:
首先,耕地流转政策在压力之下可能出现突破。因为资金和劳动力大规模的投入到农业,现有的小农户经营方式肯定容纳不下。如果耕地集中到大户手中,那么产业化运作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由之路。现有的农地政策,尤其是土地承包责任制中关于土地转包权利的相关条例恐怕要有所明晰。虽然我们不奢望土地私有产权界定出现多大进展,但土地流转的需求可能“倒逼”政策突破,因为农业高利润会促使各方对此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其次,劳动力流向可能有大变化。现在农村青壮劳动力基本进城务工经商,农村中基本看不到闲人。但粮价一旦飙升,农业种植变得有利可图,同时农业经营渐渐产业化,城市一部分劳动力将会转移到农村种粮,对于中国产业升级而言,这又是一个动力,因为工厂人少了,自然用机器就多了。
最后,农业高利润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商业化。种子、农药、水利灌溉、施肥、收割乃至期货市场和相应的金融配套措施等等,都将成为经济增长点,而以前所谓“以工补农”诸般调调儿,一夜之间很有可能全都变成“以农养工”了。
当然,上述判断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政府放松对粮价的控制,让粮食生产真正变得有利可图。如果政府继续采取严厉的粮价管制,只会是火上浇油,因为既管不住货币,又不能增加粮食产出,粮价最后不是坐火箭,而是“炸锅”!社会动荡这个代价恐怕不是任何一个政府愿意付出的。尤其重要的是,这次粮价上涨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是长周期事件,按投资大师罗杰斯的判断,大概是15年左右才能达到全球粮食供需新平衡。这种情况下,上面推测出来的经济现象出现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粮价上涨一旦进入长周期,那么农业将是未来一些年里最有前途的产业。这个变化也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相关市场人士应该对此有所准备。政府干预固然让这些变化出现时间延长或者缩短,但不会让这个趋势消失,天行有常,不因尧存,不为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