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来自西藏新世纪初的报告 zt

(2008-03-14 16:01:13) 下一个
来自西藏新世纪初的报告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徐平、万德卡尔: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者

  
             古老的拉萨,现代的都市

  新世纪的西藏城乡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拉萨、日喀则、林芝的城市建设和市场繁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路经过的城镇乡村,市镇建设和居民住宅都变化巨大,新建和扩建的住房明显增加,尤其是城镇的建设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县级以上的城镇大多新楼房林立,道路宽阔,商贸繁荣,农牧民的住房水平也有明显变化。

  继拉萨至日喀则的柏油路之后,日喀则至江孜的公路正在改扩建,预计明年正式通车,江孜至亚东的公路虽是沙石路面,但养护水平明显提高;拉萨到林芝新铺的柏油公路,使得交通状况大大改善。我们一路几乎没有遇到没电或停电的情况,用水也基本都是自来水,在西藏工作可以告别电筒和蜡烛,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讯的变化,所到之处,基本都可以方便地使用有线和无线通讯设备,城镇大街上PC卡电话十分方便,江孜、林芝街头甚至50至100米就有一部电话机;靠近城镇的农村大多已经能够安装电话,林芝还出现了“电话村”,电话的使用范围正在向偏远乡镇和广大农村扩大。


  与生活水平相关的一组数据

  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2000年西藏自治区的GDP达到117.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93年增长126.9%,年均增长11.9%,高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农业生产连续13年丰收,2000年全区粮油总产突破100万吨,牲畜存栏2266万头只,基本实现粮油自给这一历史性转变,人均粮、肉、奶占有量分别达到389公斤、60公斤和86公斤,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1元,年均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448元,年均增长11.6%,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04平方米;绝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部分群众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区48万贫困人口中已有38万基本脱贫。

  总之,我们所到之处,切实感受到西藏老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城镇居民的吃穿住行都有明显进步,各个城镇的商业空前繁荣,公共交通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新兴的装修业的悄然兴起,直接反映了城镇居民住房水平的提高。城镇青年的变化尤其引人注意,其服装的新潮和现代时髦的流行,已经很难找到内地和西藏的距离,城市夜生活中上“网吧”成为新的时尚,西藏的城市人的生活不断注入现代化的内容。

  农村的变化也较为明显。到城镇“上街”的农牧民,除了传统的朝佛、游玩和购物外,开始有钱上饭馆了。过去江孜农民上街,大多在街头找个树荫空旷处席地而坐,吃喝自带的食物,现在则时兴进饭馆,边看饭馆的电视,边吃上一餐便宜的饭菜,同时还喝自带的青稞酒。采购各种现代电器和机械,特别是彩色电视机和小拖拉机成为新的购物热点。农民新房普遍扩大到两层楼,富裕人家的室内装修更是富丽堂皇,传统的藏式建筑风格再加上电视天线和新兴的铝合金窗户,格外引人注目。农家小院里除圈养的黄牛和农具外,许多人家摆放着汽车、拖拉机和其他农牧业机械,林芝和亚东人家还特别喜欢种养鲜花;农民的家用电器的种类和数量都普遍增加,电话开始进入农村。农民日常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如过去班觉伦布村的夏天集体聚会,多是在柳树林中吃各家自带的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今年的聚会是在村公所的帐篷里,连续三天播放音乐歌曲,吃的是从市场上买来的猪肉羊肉和蔬菜大米,玩的除传统歌舞和藏牌、藏式骰子外,也有人玩扑克和麻将。

  经济持续发展,城乡面貌一新,商贸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使得西藏城乡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定的气氛。我们所到之处,都感觉到社会稳定,治安良好,特别是人们的心态安宁,绝大多数人安居乐业,心情舒畅,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日喀则的珠峰文化节上,来自各地的农牧民群众,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和发自内心的欢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援藏工作进入新阶段

  西藏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和中央的关心支持和兄弟省市的援助分不开的,特别是西藏城镇面貌的巨变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处处体现着中央和兄弟省市援藏工作的功绩。1987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43项援藏项目中,日喀则地区有7项,总投资3694万元;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63项援藏项目中,日喀则有12项,总投资达12.35亿元。自全国对口援藏以来,上海市和山东省共落实援助日喀则地区的项目829个,总投资达7亿多元。由广东、福建两省援助的林芝地区,六年来两省共派出干部95人,援助金额8.84亿元,建设项目达430多个。

  2001年是对口援藏的第六年,也是第三批援藏干部走马上任的第一年,我们所到之处,感觉内地援藏干部的态度、方法都有了新的变化,援藏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指导思想上从短平快转向长期建设,视当地为第二故乡;在工作方法上思路更加切合西藏实际;在实际的援助工作中普遍从形象工程转向切实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牧民的致富增收;从单纯的物质建设向制度建设变化,注重两个文明一起抓;强调留下好作风,带出好干部。              

  在中央和兄弟省市强有力的支持帮助下,加上西藏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西藏各地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首先是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各地学校校舍大多面貌一新,教育经费每年按经济发展比例递增。学生的入学率、稳固率和升学率都有明显的提高,“普六”和扫盲工作全面展开,个别地方已经开始做“普九”的工作。卫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林芝地区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日喀则地区大多数县已经全部推开;各级医疗机构和设备都得到普遍改善,江孜由上海援助的浦东医疗中心非常漂亮。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展开,各地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前所未有地扩大,大多数农牧区都能收听或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在其他方面的建设成就,也非常显著。
   
                西藏的未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各地干部群众的共识。根据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西藏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郭金龙书记的讲话,各地都结合实际制定了“十五”规划和近期发展目标。解放思想,科技创新,教育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矿产、服务等优势产业,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乡市场经济发展,两个文明一起抓等,可以说是各地共同的指导方针。

  在具体实施上,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计划和措施,各有侧重。如林芝地区的小康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白朗县的大棚蔬菜基地建设、江孜的科技兴县、昂仁县的矿产旅游开发、亚东县的商旅科技兴县等等,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喀则地区2000年GDP达22亿元,特别是农牧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去年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仍获丰收,粮食总产达34万多吨;林芝地区2000年GDP达10亿多元,从1998年以来国民经济连续三年保持15%以上的发展速度,经济社会成功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各地在地方经济发展上,都重视农牧业的基础地位,着力提高农牧民的增收和富裕,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许多地方都将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鼓励农牧民进行商品经济尝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林芝地区以小集镇建设为中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人口转移、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江孜县通过维修水毁堤坝及新修水渠的工程,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较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现金收入;亚东县根据地理气候条件,在北部搞畜牧业综合开发区,南部搞林、果、药材、蔬菜综合开发区,再发挥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搞旅游综合开发区,以三大基地,带动三大产业,开发三大系列产品;谢通门县除发挥矿产优势外,还扶持民族手工业,使传统的藏刀生产发扬光大,组织贫困户和全县富裕劳动力,由技术员带队,有组织地开拓劳务市场,达到户均有一人外出打工。借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大投入大发展的机遇,各地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也都把农牧业作为重点来抓,如林芝地区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的306项中,农牧林水就有114项,占总投资额的24.21%。

  
                 走向新世纪

  西藏以崭新的姿态跨入了新世纪,西藏人民正和全国人民一起,开创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西藏的明天一定无限光明。

文章来源: 《见证百年西藏》续
作者: 徐平、万德卡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