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毛尖

主要是觉得这里比较安全,可以写写我的变天账
正文

静下心来干点活

(2008-08-11 05:04:46) 下一个

最近几年我经常都会巡回在作为世界品牌的主力供货商的珠三角或长三角工厂里,或者跟工厂有关的地方,比如一些summit,一些forum还有一些workshop。

从早期我自己对于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外围了解,到因为现在工作的关系可以深入(也就是可以进到工厂)一些企业,再坚持到现在,除了和项目点一直保持近距离关注,同时也和一些工人、企业主、品牌公司保持着比较紧密的关系。

之前我也很喜欢用“外来工”一词,还颇觉得那些频频使用“农民工”、“民工”的人有点那个,大概也暗自笑过只跑了50米的人。现在我一般称呼他们为工人,在工厂里从事一般基础性工作的,都统称为工人/workers。

之前我还很喜欢拿外来工来说事,说得比较多比较投入的除了工时工资社保外,还有城市生活能力啊如何与城市和谐共处这些其实是在提醒别人“素质”的话题,比如交通规则,比如个人卫生和修养。现在我觉得当初我也真奇怪,素质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好了,为什么要冠以那么大的名头来说教呢?说白了不就是看不惯/不喜欢有人在你生活的地方闯红灯、无秩序闹闹哄哄满塞四处吗?

现在,呵呵我没有如你期待的那样羞愧地反省,反而是很平静地接受/明白一个现实:我之前投入的那些事情,其实根本就不分什么“外来”与“本地”;我希望别人能做到的,也许我自己也做不到——这让我释然了很多,也就安静了很多,所以,当我在几家工厂做培训的时候,我没觉得是在“培训工人让他们自我提升”,而是跟我在学校的课堂一样,带领一帮20岁左右的男女青年,共同关注/理解/讨论我们都正面临的国家/社会/个人问题,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工厂的课堂,因为实用,因为没有考试

在我的经验里,15岁—20岁左右的人都很喜欢主动接受“励志”教育,喜欢一个叫“成功”的词汇,无论校园还是工厂,目标不同,但心态和价值观都差不多,出人头地,而且还要趁年轻,看看那些销量极大的杂志吧,以前常常会有“打工妹转眼成富婆”、“如何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80后的工人们常常以这样的目标来要求自己,我都忍不住笑着问他们:大家都成CEO都拎着一桶金了,谁来给你们打工呢?他们也笑,觉得理想必须是这样高调的,至于现实嘛,看你的命罗!

这一波的房热股票热让青工们眼馋心慌,而之间的差距又让他们愤愤或者沮丧——这种情绪非常非常值得引导——否则有人就会执著地认为别人大把赚钱就一定是社会分配不公老天爷不长眼或者发的都是黑心财。

我们请过专门的理财专家给工人们上课,效果出乎意料地好:2个小时一直专注,而且人数远远超出当初报名的总数。理财专家告诉月收入800元左右的人该怎样管理自己的钱,股票/基金离大家有多远,该不该买房/怎样买房……结果我比小年轻们更投入,因为我理财是一塌糊涂。

从小到大,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缺失了情感/职业规划(理财)教育,但只要我们会看书看电视走出家门,这些都往往是最困惑我们的,也是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需要的——工人还要来的陡一些:有可能昨天还是一个乡间少年,转眼就变成穿着厂服住着宿舍生产着不知道要卖到什么地方去的产品的雇员,这个转变过程当中,缺失的专业教育/关怀/素养/知识就太多了,但不能说因为缺失这些就成了弱势群体——呵呵,我觉得当前全国人民都是弱势群体,在诚信和道义面前。

一般比较靠谱的工厂会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上给工人一些、一定的职业教育,这是最起码的,因为它要靠产品盈利;然后可能会给工人一些简单的安全培训,这还是站在它自己的立场上,毕竟谁也不想出事故灾害(同时还因为当地政府的压力);这二者都做到了,我觉得这老板还算是个精明的人,知道替自己做一些稍稍长远的打算;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企业主明白请人来把我前面所列出的工人在快速角色转换中缺失的教育/素养/知识多少给工人们补上一点的话,舆论一定会表扬这个企业主是多么地有社会责任感——实际上,他还是在为自己的长远利益打算盘:招人难,留人难,熟手工人培养难,除了工资福利待遇,还有什么能比打动一个人的心、抓住一个人的需要、让他明白他的更大利益更能留住他的?千万别跟我说什么要有爱心、爱厂如家、敬业爱岗之类的废话,我从来不信。

人都是自私的,你要留住工人,你必须明白并满足他的要求,并引导他明白他的合理利益;你要老板做到这点,你也必须明白老板的需求,并引导他明白如何去得到他更多合法合理利益——一句话,老板不赚更多钱,员工更好的利益从哪里来?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