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级兴趣

77、78级是中国现代化征途中一种精神的代名,中国史上的特殊群体
个人资料
78级兴趣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英国、欧盟、日、加等发达国家的人才战略

(2007-12-06 22:41:24) 下一个
发达国家虽然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具有先天优势,但是这并未影响它们为广招人才推行各种政策,吸引更多人才为其所用。它们同样把人才看作高价值的资源。美国为引进移民不遗余力,英国奉行实用主义的人才观,澳大利亚等国推行“高科技移民”政策,法国宣布信息工程师不受其移民法限制,加拿大把移民和人才引进“视为解决国家目前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日本推行重金招揽人才的方法,等等。此外,除美国的硅谷外,以色列的马尔科哈(Malkha)技术园、瑞典的基斯塔(Kista)科学园以及日本的筑波(Tskuba)科学城等高科技园区也非常知名。

在各发达国家的人才战略中,有许多比较具有特色(参见图表1)。

 

图表1 英、加、日及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特色人才战略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以色列

实用主义人才战略 技术移民战略 重金收买战略 多重国籍战略

 

英国

英国奉行全球化的人才观,重点在创造人才回流的宽松环境和创业条件上下功夫,营造科研环境和研究氛围。在人才战略方面,它遵循实用主义的原则,甘愿巨资吸引已出研究成果的人才或者重金购买研究成果,而不会认同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人就一定是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应该就是英国在高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秘诀所在。加拿大地广人稀,因其环境优美、社会福利优厚并且社会治安良好,近年来一直是外国移民心目中的“天堂”,这亦为其技术移民政策的实施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在网络国际人才方面,日本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重金”招揽人才的方法,即通过购买、吞并外国企业或公司,将其中人才据为已有。虽然这是日本利用他国人才资源的成功举措,却很难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复制。此外,以色列推行多重国籍战略,其国内顶尖人才通常拥有2-3个国籍,这使以色列可以有效利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裔人才资源,实现为本国服务的目标。它也是世界为数很少的能将“人才流失”困境扭转为“人才流通”有利形势的国家之一。[1]

欧 盟:

德国在欧盟举足轻重,经济实力位于全球第三、欧洲第一,其教育也很发达。近几年来,德国各界明显感到,在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虽然德国属于对移民控制比较严格的国家,面对国际人才竞争的大趋势,也相继推出了一些吸引人才的计划。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刘京辉称,“德国也在吸引自己的‘一流’人才”。

2000年8月,在时任总理的施罗德倡议下,德国正式实施“绿卡工程”,为解德国IT业人才紧缺的困境,这一计划对外国IT业人才实行优惠移民政策。此项工程允许最多2万非欧盟国家专业人员赴德,条件是信息通讯专业大学毕业,或已达成年薪不低于10万马克的工作协议,最长期限为5年。

2002-2005年,德国政府拿出1.8亿欧元,在高等院校设立“青年教授”岗位,稳定并吸引杰出的青年学者在德国高校从事科研工作。为阻止人才外流,德国一些有识之士于2003年在美国成立了“德国学者协会”,为这些优秀人才回国工作牵线搭桥。2001、2002及2004年,德国洪堡基金会相继推出了“沃尔夫冈·保罗奖”、“索非娅·科瓦列夫斯卡娜奖”以及“黑尔姆霍尔茨科研奖”,这些奖项都以著名科学家命名,重奖鼓励在相关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其中,2004年4月1日推出的“黑尔姆霍尔茨科研奖”,则是面向外国科技精英,每年用于奖励6名杰出科学家。2005年6月,德国政府又通过了高等教育“创优计划”,拿出1.9亿欧元促进高等院校的国际科研竞争力。[2]

法国是欧盟的主要成员国之一,近年来,由于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再加上政府对科研投入力度不够,造成大量高级人才流失。基于这种状况,法国德维尔潘总理在任时,宣布了一系列鼓励科研、吸引优秀人才的计划。据预测,到2010年,法国政府的科研和高教投入将达到240亿欧元,其中科研经费的总投入将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与此同时,法国还加紧研究制定科研法,加强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企业间的协作,提高法国科研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增加科研事业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

就欧盟总体来讲,由于各国人口出生率长期偏低,社会人口老龄化,非常需要新生的后备人才力量。为了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他们出台了或分国别、或以欧盟整体名义实施的外国留学生资助计划。比如2004-2008年的欧盟伊拉斯谟计划,总预算为2亿欧元,将资助4200名外国研究生、1000名教师到欧盟国家学习及参加研究项目,还要建立250个校际间研究生站。这项计划的吸引力不只在于经济赞助,还在于参与研究工作的“欧盟硕士”文凭获得者将得到所有欧盟国家的承认,可以无障碍地在欧盟所有成员国中合法择业。2006年,欧盟委员会又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吸引高级科研人才的计划:今后欧盟国家至少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3%作为科研投入,在欧盟范围内建立对研究人员能力和成绩进行评估的共同标准,让科研人员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更为便利,为外国科研人员到欧盟工作提供更多方便,等等。[3]这些计划的推出,对于欧盟以整体力量引进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加拿大

为吸引在外的本国人才,1999年,加拿大政府设立了“总理科研杰出奖”,拟在10年内投资7500万美元奖励经费,即每年出资750万美元,奖励50名回国服务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同时,为了提高科研实力、留住国内人才,加拿大政府增加了对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在2001年预算案中,联邦政府提出3年拨款110亿加元,用于人才培养和研究开发。[4]

此外,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都采取技术移民政策,一直在成功地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据官方统计,加拿大每年大约吸收20万移民,其中技术移民占60%以上。[5]2003年9月18日起,加拿大技术移民评定的分数线由75分降至67分,新政策的生效,使加拿大技术移民的大门再度敞开。在加拿大,移民入境后可享受永久居民社会福利方面的权益,技术移民在加拿大薪水较高、投资收益丰厚,返加免签证的优惠为其在国外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针对渥太华地区的55位亚裔高科技人才,加拿大移民部和人事部最近联合进行了一项研究,以便了解加拿大对亚洲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得出的结论是:“加拿大必须大幅度放宽对亚裔高科技人才移民条件的限制,允许他们容易地移居加拿大,为这些高科技人才每年提供一到两次的探亲假期及旅游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6]技术移民政策加速了人才的流动,而这种国际性流动带动了移民输入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的不均衡分布。

 

同美国一样,在高科技人才储备方面,日本也面临严重缺口,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生命科学、材料、地球科学等领域尤为严重。因此,日本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提高外籍科研人员比例。为了吸引外国优秀人才,日本摒弃了过去的“排外”倾向,修改了入境管理条例,为“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外国科技人才提供在日本就业的机会。它开放了一些重要的实验室,吸引外国科学家来日本参加研究;还设立国际合作奖励基金,对来日本参加合作研究的外国科学家给予补助和奖励,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获取这些科学家的知识、经验和富有创造性的成果。日本政府还将科研开发经费增加了一倍,并且开放了国家实验室主任职位,供海外日本学者(包括外国人)竞争上岗。[7]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速,信息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各国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情况逐渐增多,相比较之下,发达国家间的协作现象更为普遍。由此,国界所赋予专家、科技人才的限制逐日淡化,呈现出人才循环流动、双向流动,有进有出的现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是由分属美国、日本、瑞典三国的专家所分享,他们共同攻克了“生物大分子”研究技术难题,成为国际人才合作的典范。

无论是“人才流出论”,还是“人才回流论”,抑或是“人才循环流动论”,其关注的都是人才竞争背景下,国家与个人间、国与国间利益的冲突与融合。鉴于国际人才争夺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对于这种竞争是共赢还是零和博弈的争论似乎已无足轻重,合作亦为竞争,竞争亦需合作,关键是,政府要在充分考虑个体(人才)利益的同时,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由此想到我国的海归政策与国际人才战略,在因地制宜的同时,也应借鉴各国经验教训,以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整体素质,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国家建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