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午和克罗地亚夫朋友一起吃饭,我们在伦敦大学一起选修艺术课程,他们特别要吃四川菜,很喜欢地道湘菜川菜,很能吃辣,
我们从中国菜说到美丽的克罗地亞,又说到南斯拉夫,这触及了他們心中的痛,那是他们永远难愈合的伤疤,好好一个大家庭被战爭不幸又四分五裂,往日的家人朋友都不能好好坐在一起言欢,這是那些美丽风景掩盖下的隐痛,她说你们外人是不知道的。我问她现在克罗地亚经济好吗? 她说不好, 年轻人都到别的国家去打工了。
朋友告訴我,她父亲,二战英雄,曾于1977年跟隨铁托总統访问中国,她又说:如果她父亲还在世的话,他肯定会很伤心,他曾保卫过的南斯拉夫变这么分裂,各自弱小,她自己曾在美国作电影制作人,但更乐于回家乡自己种菜过田园生活 高兴了去維也纳听一场歌剧,去意大利看看。
言談中她希望中国能更強大,这个世界应该是多极的而不是一种力量左右世界,我说,在中国好多人喜欢南斯拉夫电影,甚至超过很多美国大片,不是吗,很多大片看完就完了,沒印象了,而電影《桥》的音乐可以说流在我们的血液中,瓦尔特的英雄形象不是高大上的那种,上級交給任务总要讲价还价 摆明任务的难度 , 又出色完成,这对中国观众太新奇了,到現在看这些老電影依然觉得好看,电影的人物塑造,耐人尋味,甚至比很多好萊坞片都好看,巴尔干半岛終究是一个历史丰富 文化深厚 多民族的地域,风景美麗的地方。
在网上找了一张当年铁托总统访问中国的照片给她寄过去, 当时还是华国锋主席接待, 照片上其他人很小, 她说她看不清哪个是她父亲, 过些天我们会再见面, 有机会在听她讲讲她父亲当年游击队的故事, 她父亲就像影片中那些年轻小伙, 但如果她不说我也不多问了,那或许是她心中的痛,那天吃饭时她跟我说:现在我们变得小小的,很弱,以前那些老纳粹情结的又从世界各地回来,很有势力,光天化日之下行纳粹礼是很常见的事,说着说着变得无言无奈 还是吃川菜更香吧。
听她讲着 我不由觉得2000年前 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是高瞻远瞩,想想如果现在还是赵国燕国楚国 打不清楚不是和南斯拉夫 叙利亚差不多。现在欧盟合与分 是不是也是一场无硝烟的历史演变,是不是也是步南盟后尘呢?世界真是变化多端,老百姓就是想和平过日子
昨天和今天我依然在想: 反映二战的电影这么多,为什么南斯拉夫电影这么感动中国观众, 我想除了二战片, 战士们的英勇, 个个身手不凡外, 南斯拉夫片中人物人性刻画完整鲜明,语言幽默, 表演出色, 小伙们那种巴尔干半岛人的帅气,
另外有一点就是在其他西方电影中不是那么多见的, 把敌人塑造得不是那么坏, 很客观, 有的也很幽默诗人, 好人也不是那么高大全
再就是有一种敲击中国人内心文化价值的东西:那就是电影中的重情重义, 你看他们对家人对战友那种爱护,为国家敢于舍身, 这正是古老中国文化一直有的东西, 不会是因为我们那时都是红色阵营的原因? 也不是, 为什么其他国家的电影没有能引起我们这么大的共鸣呢?有一种 "侠义", 很不正规军的味道, 在山里却能神出鬼没的袭击侵略者, 因为那是他们的家园啊。 南斯拉夫是唯一一个国家靠游击队赶走纳粹德国军队, 游击队的侠气, 会不会也影响了他们南斯拉夫后来的国策呢?不结盟, 保持独立外交立场
电影 有些在真实和艺术化之间, 再加上他们那美丽的山地风光, 还有*瓦尔特"那对冷峻思考深邃的眼睛。给人印象很深, 不过这两部电影也是后来重复看些片段 , 更明白些,小时候看就是再看打仗, 有的也不懂
今晚再听《橋》中的 由意大利民歌"Ciao Bella” 改編的"再见吧,我的朋友",感动和感慨,是朋友,总会相见,希望总是这样。
很遗憾的是, 曾经的朋友, 后来的内战中, 有的都成敌我双方了, 当年的英勇, 到后来又号到内战去了, 真是悲剧。
然而巴尔干半岛和中东地区历史上都是战火易燃的地方,归根结底还是宗教和民族冲突然,外界势力争夺利益的地方。
"南斯拉夫于1945年建立的、统一的南斯拉夫共和国于1991年解体,继而陷入连年内战,种族屠杀;1992年——1995年的波黑战争,是二战以后规模最大的欧洲战争;1999年3月——月的科索沃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盟实施了毁灭性的军事打击。南斯拉夫再次被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