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法国薰衣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转发】朱向前:毛泽东诗词的一种解读(七)

(2014-01-09 06:49:33) 下一个

 上述材料,大家可能不大熟悉,披露的不多,宣传就更谈不上了,因为我们历来把曾国藩定位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怎么可能受它的影响呢?但这是事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开篇我们说毛泽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且主要讲的是诗词,其实毛对中华文化的承传不光是文学艺术,也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曾国藩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链中的一环。曾国藩,包括湘军的其他将领对毛泽东的影响都很深刻,比如说湘军的水军统领胡林翼,字润之,后来就变成了毛泽东的字。当然,毛泽东最推崇的还是曾国藩,对其有很高的评价,说他可以做大事,又可以教书。几乎就是“君师合一”。毛泽东在191596日给萧子升的信中写到:

    “昔人有言:欲统一经,早通群经。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首贵择书,其书必能孕群藉而抱万有,干振则枝披,将麾则卒舞。如是之书,曾氏《杂钞》(《经史百家杂钞》)其庶几焉!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抱四部精要。”(67

    从中可见,青年毛泽东对曾氏《杂钞》推崇备至,几乎视为天下第一要书。事实上,在长沙第一师范就读期间,毛泽东对曾国藩是下了大功夫的,光笔记就做了厚厚的几大本,而且是越读对其越佩服。时隔两年,1917823日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又写到:

    “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68)这话表明毛泽东对曾国藩的佩服无以复加。

    诚如毛泽东所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毛为何对曾偏爱至此,我觉得还有三点特殊原因可以解释。

    其一,湘潭和湘乡两县毗邻,毛家和曾家相距不过几十里路,而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就是湘乡人,少年毛泽东常住外祖父家。曾国藩是1872年去世的,毛泽东是1893年出生的,相隔21年,可以想见少年毛泽东是听着曾国藩的故事长大的,这是一种乡情的耳濡目染,人文的启蒙教育。

    其二,恰如曾国藩密荐左、李所言,“取势宏远。” 曾国藩自己就身体力行。剿灭洪杨之后,他将天下财富聚集湖南,主要不是用来大兴土木,光宗耀祖,而是兴办乡间教育。湖南近代以来人才辈出,重要原因就是乡间教育办得好,从娃娃抓起。其中毛泽东就读的东山学堂,就为曾国藩所创办。后来,毛泽东曾多次说起“没有东山学堂,我就不可能走到长沙,如果走不到长沙,我就更不可能走向全国。”言词之间,充满了对东山学堂和先贤曾国藩的感念之情。

    其三,曾国藩一介书生,36岁时以礼部侍郎的身份被咸丰夺情,受命于危难之际,办团练、聚乡勇,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挽狂澜于既倒,历经10余年而剿灭洪杨。文人出身, 和军事不沾边,从不舞枪弄棍,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和曾国藩其实是很相似的。他练游泳,搞风浴雨浴,也是为了练意志练体魄,跟武艺并不相干。1927年,朱毛井冈会师时,毛泽东唯一一次背上手枪,还撰打油诗自嘲曰:“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语气颇为不屑。这是一次文字记载。还有一次图片记载是1964年,毛泽东在罗瑞卿陪同下检阅了大比武之后,一时兴奋,现场留下两张照片,一为挥拳打沙袋,一为端着步枪作瞄准状。这就是作为千军万马统帅的毛泽东毕生留给我们和武器、武艺相关的记载。此外,如毛自述,他所读兵书也不多。长征途中,博古、李德等教条主义者嘲笑毛泽东打仗就靠两本书,一本是《孙子兵法》,一本是《三国演义》。毛泽东后来多次反驳这种说法,说《三国演义》是从小就看过的,但是《孙子兵法》那个时候我根本就没看过。当然这种说法也不完全可信,但大体说明毛泽东以前和军事无渊源。闹秋收起义,上井冈占山为王,实在也是被逼无奈。因为蒋介石搞了4.12政变,要杀共产党人,你不杀他,他来杀你。而且毛、曾之间还有一点也很相似,开始多是屡战屡败,曾国藩弄得两次跳水自尽,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也是且战且走,到永新三湾改编才基本稳住阵脚,后来又历经了第四、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万里转移的大跌宕、大挫折,但是屡败屡战,愈挫愈奋,最终都战胜了对手,成为了王者。

    现在我们就湖湘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作四点小结。第一点就是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激发了毛泽东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兼济天下、舍我其谁。第二点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培养了毛泽东坚强的革命意志,广阔胸襟和领袖气质。毛的成功可以说百分之六十以上是由于意志的坚定和强大所致,但后期发展到唯意志论,过分看重夸大精神的作用,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第三点就是中国传统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马列主义的结合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基础。这里所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指王船山的哲学思想体系。第四点就是军政谋略启迪了毛泽东的文韬武略。湖南的仕人集团的智谋和风格对毛深有影响。

    当然,我们今天反观湖湘文化以及对毛泽东的影响,也有四点值得反思。第一是长于研究社会人生问题,而短于研究自然科学。第二是长于研究政治军事斗争谋略而短于研究社会经济运动规律。说白了就是不大懂经济,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期在经济决策方面的失误与此大有关系。主要领导不懂经济,毛对经济更不感兴趣。经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几年折腾之后,1961年,毛终于在七千人大会上,公开认错,表示自己对经济问题不大懂,不如少奇、恩来、小平,更不如陈云。第三是霸蛮有余民主不足。霸蛮有余,是毛泽东个性使然,也是湖湘文化使然,而民主不足,主要是封建文化的影响和体制使然,不好完全归罪于毛泽东个人。第四是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忽视客观规律。他的浪漫气质和他的诗化人生颇为相得,但是浪漫到诗化政治、诗化经济,就不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显而易见,上述毛的文脉来源的第五点“湖湘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远远超出了诗词的范畴,它几乎涵盖了毛泽东思想文化的所有的主要方面,但它又同样不可避免地、曲折地、艺术地反映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中。同时,把毛的文脉来源分为五点,也仅仅是为了言说的方便,大可推敲和斟酌,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结语

    以上是我对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的初步研究,权当抛砖引玉。因为随着我对毛的学习和认识的深入,愈发感到毛是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过渡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人物, 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复杂的精神遗产。无论是从正面总结经验还是从负面汲取教训,我们对他的研究都还远远不够。同时,毛泽东又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无法绕过的巨大存在。截至今天,毛泽东离开我们才不过仅仅30年,但是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已经传遍全世界。作为一种回馈,来自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已经是汗牛充栋,而且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人们都对他表达了应有的敬重和关注。多达成千上万种关于毛泽东的传记、资料、回忆文章、研究专著以及文艺作品,已然形成了方兴未艾的“毛学”热,而且这种超越国界的广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研究毛泽东这个庞大的课题是我所力不能及的,但是我庆幸自己年过半百之后成为了“毛学”领域中的一个新兵。我愿意继续从诗词的角度进入“毛学”,虽然目前我坚信毛泽东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最后一座高峰,但是我又强烈地希望有人超越毛泽东,不断地将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推向前进。10年以前,当经济和科技全球化风靡之际,我就固执地坚持“四不主义”——

    1、走向世界不是走向西方;

    2、中华文化不必妄自菲薄;

    3、世界文化不能缺少中国;

    4、传统文化不能固步自封。(69

    今天,我更加偏激地成为了一个中华文化至上论者,正是由于中华文化的深邃和高妙、博大和精致,所以它不为今天的世界真正理解和认识。诗词怎么翻译?最好的翻译也只能是表其意而丧其神。别说内容,就说词牌吧,把《满江红》翻成《一条红色的大江》,把《菩萨蛮》翻成《野蛮的菩萨》,这是哪跟哪?八竿子都打不着嘛。那么怎么办呢?只有当所有的老外都像大山一样的精通汉语,他们才会真正懂得中华文化的伟大和毛泽东诗词的魅力。而且我坚信这一天终究会到来的。

    最后我用45年前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七千人大会中的一段讲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可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斗争,为了这个事业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70

    其一,45年过去了,白驹过隙,白猫黑猫,白领蓝领,白道黑道,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全球化……不管毛泽东当时的所指是什么,但这40多年的发展变化,完全印证了他关于翻天覆地的时代判断;

    其二,斗争依然存在,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宗教的、思想的、文化的,公开的、隐蔽的,离间计、反间计、美人计、超限战……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又完全印证了毛泽东关于同过去有着许多不同的斗争特点和形式的判断;

    其三,近30年来,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又恰好印证了毛泽东关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和前途的判断。这就是毛泽东具有伟人气质、气势和远见卓识的伟大预言。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可以断言,再过50年,中华民族将完成翻天覆地的伟大复兴。而毛泽东的名字,将和这个伟大民族过去的觉醒、今天的崛起和将来的腾飞永远联系在一起。

    主持人:朱院长对毛泽东诗词的读解是个性化的,也是独到的。像朱院长提出毛泽东是“两个代表”等观点,可以说是独辟蹊径。朱院长说毛泽东,一是中国农民的代表,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代表中国农民使他获得了广度并赢得了历史,代表中国文化使他获得了深度并赢得了未来。对于这样的评估,大家可以去思考。听朱院长演讲,我脑力中一直在想那个从一个韶山少年成为一代伟人一代领袖的影像,可以说,毛泽东就是一部历史。在某种程度和某个角度也可以说,研究毛泽东,就是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也是研究“文革”史。朱院长透过许多细节,让我们见到了毛泽东的多侧面,以至于我们有时会产生疑惑,到底哪个毛泽东才是真实的?其实,任何一面都是真实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也是多侧面的吗?多侧面的整合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另外,由朱院长所讲到的一些细节,又反映出口述历史与历史真实的对应关系。不同的历史叙述带来不同的历史叙事文本,甚至会由此得出不同的结论。而这可能离真实的历史很遥远。像朱院长举例讲到的中共十大会议最后,上千名与毛主席相互对视鼓掌五分钟之久而不退场,如果没有实证的录像作为参照,它可能会被口传出许多不同的版本。因此,口述历史最好能有实证的史料作比对和参照。毛泽东的诗词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并折射出诗人不同的心境。因此,研究毛泽东诗词有助于我们走进伟人的心灵世界。由毛泽东诗词,我们能够见出毛泽东博大的文化底蕴,来自对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烂熟于心。诗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套用毛泽东的那句话“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也可以说,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而现在似乎是一个缺乏诗歌精神和气质的时代。所以,要提升民族的文化素养。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传统文化不能故步自封,也要与时俱进。提升文化素质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常来文学馆听讲座,听得多了,或也可以成为朱院长在演讲中所说的一个有“文采”的人。看昨天的报道,三峡大坝已完成最后一仓混凝土的浇筑,毛泽东诗词中所说的“高峡出平湖”变成了现实。那后边的两句是“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我们要真正能够以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惊世界殊”啊!

    最后,向为我们作了精彩演讲的朱向前先生表示感谢!

   

 [演讲时间:2006年5月21日 部分录音整理:程丽仙]

 [经作者本人审阅并修订扩充 后期定稿整理:张聚宁 朱寒汛]

    

 

注释:

    1)(2)(3)、 转引自[]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P492-493P81

    4)参阅于继增《庐山会议上的彭德怀》,载《党史博采》2006年第三期

    5)见梁漱溟《回忆录》,载《文史参考》2006年第四期

    6)见《傅雷家书》(增补本),三联书局,P158

     (7)见《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P51

    8)转引自[]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P505

    9)转引自[]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P511

    10)转引自肖延中《毛泽东研究在台湾》,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十八期

    11)转引自龙剑宇、胡国强《毛泽东的诗词人生》,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P440

    12)转引自[]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P307-308

    13)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P1147

    14)见[]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P55

     (15)参见《访吴旭君》转引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P1036

    16)参见水静《特殊的交往——省委第一书记夫人的回忆》,江苏出版社,1992年版

    17)参阅《毛泽东与梅白谈诗》,1987326日《文摘周报》

    18)见陈晴《毛泽东与中国戏曲》,载《文史春秋》2005年第六期

    19)参见《蔡瑶铣回忆》,载《文史参考》2006年第七期

    20)见张仙朋《为了人民……》,载《当代》1979年第二期

    21)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P1290

     (22)见《叶剑英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的讲话》,转引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P1782

    23)参见《刘少奇的最后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P26

    24)见16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与中国》,湖南、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

    25)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P1173

    26)参见王若水《新发现的毛泽东》,香港明报出版社,2005年版P445-450

    27)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296

    28)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P1051

    29)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P690

    30)参阅臧克家《在毛主席那里作客》,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1)参见《陪贺子珍上庐山》,引自水静《特殊的交往——省委第一书记夫人的回忆》,江苏出版社,1992年版

    32)见潘相陈《毛泽东家书钩沉》P70

    33)转引自龙剑宇、胡国强《毛泽东的诗词人生》,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P253

     (34) 引自水静《特殊的交往——省委第一书记夫人的回忆》,江苏出版社,1992年版

    35)转引自龙剑宇、胡国强《毛泽东的诗词人生》,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P173

    36)转引自[]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P55

     (37)(38) 参见[]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P84P85

     (39) 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P941

     (40)见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478

     (41)参见刘汉民《诗人毛泽东》,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P394

     (42) 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P1265

     (43)见叶永烈《卢狄与毛泽东评古论今》,香港《文汇报》2006223-24

    44)参见《唐由之谈当年给毛泽东作手术》,香港《镜报月刊》1996年十一期

    45(46)见《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P607-608

    47)见《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P612

    48)见《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9)(50)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P799

    51)见《回忆柯庆施》,《文史参考》2006年第十期

    52)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P820

    53)见吴冷西《回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P66

    54)参见苏晓康《乌托邦祭》

    55)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P1676

    56)参见郝治平《深深的怀念》,《毛泽东同志八十五诞辰纪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79P157

    57)引自《毛泽东诗词全集》,刘济昆编著,香港海风出版社,1999年版

     (58)参见《在列车上同毛泽东一席谈》,《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尼·费德林,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59)转引自龙剑宇、胡国强《毛泽东的诗词人生》,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P343

    60)见《毛泽东诗词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61)参见刘汉民《诗人毛泽东》,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P43-44

    62)见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P268

    63)见《陈独秀文章选编》(上),P480-481

    64)此五个特点引自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第四章“湖湘文化的主要特点”,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209-225

    65)参见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第三篇“军事思想的比较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6)见王安定《湘军记》,岳麓书社,1983P356-358

    67)(68)见《毛泽东早期文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湖南出版社,1990

    69)参见拙文《世纪之交——文学生长点的寻找与定位》,《文学评论》1996年第四期

    70)见 《毛泽东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人民出版社,1993

 

    主要参考书目:

    《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人民出版社,1993

    《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毛泽东诗词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毛泽东诗词全集》刘济昆编著,香港海风出版社,1999

    《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83

    《毛泽东家书》谢柳青编著,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

    《毛泽东大辞典》王进等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漓江出版社,1992

    《毛泽东诗词大辞典》丁力编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毛泽东年谱》(上、中、下)逄先知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毛泽东传》(上、中、下)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毛泽东传》[]罗斯·特里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毛泽东传》[]菲利普·肖特,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毛泽东》[]迪克·威尔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毛泽东的思想》斯图尔特·施拉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尼·费德林,新华出版社,1995

    《回忆毛泽东》胡乔木,人民出版社,2004

    《文人毛泽东》陈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毛泽东读书笔记》陈晋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新发现的毛泽东》王若水,明报出版社,2002

    《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陈晓农,阳光环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4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高华,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

    《湖湘文化与毛泽东》,彭大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毛泽东诗词鉴赏》公木,长春出版社,2004

    《毛泽东诗词鉴赏》亦老,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陈微,人民出版社,2003

    《毛泽东的诗词人生》龙剑宇、胡国强,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诗人毛泽东》刘汉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

    《在历史巨人的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李银桥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三联书店,1986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岸青、邵华,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毛泽东与蒋介石》叶永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特殊的交往——省委第一书记夫人的回忆》水静著,江苏出版社,199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