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风

明月清凉地,佳茗在握时。   淡淡微风起,停杯欲语迟。
个人资料
淡淡微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聊聊道德经

(2011-09-23 19:28:04) 下一个

聊聊道德经

  

已经很久没有写正经文章了,这篇应该也不算正经东西,只是看到有朋友在写关于道德经的体会,大概扫了一下,不由得叹息,想想还是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虽然说对经典的理解可以有百家之言,可以各眼看各花,但是,有些东西,还是有脉络可寻,固然学习研究思考经典是好事,但若没有“明师”,或者天纵英才妙悟天然,自己在自己的思维框架里打转转,无论如何,也不会是经典的愿意。
   
当然,作者未必如是,读者未必不如是,自己玩弄自己,只要觉得开心,也好。 

如果从尊重作者的角度,我们读经典,至少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与高度,要不然,那只能是我们自己的理解,而不会是作者的原意。
   
比如道德经,我们就要学习从老子的视角,论语则要思考孔夫子会怎么想,佛经,自然是佛菩萨视角,圣经,则是耶稣或者他弟子们的思路,而可兰经,一定要深入研究穆罕默德的思考了。
   
自然这比较困难,但若不如是,而是以我们自己的猜测来研究,一定南辕北辙。
   
当然会有朋友提意见:你怎么知道那是他们的原意,你不也是在猜测吗——自然。
   
但也有脉络可循,一个是经典本身一定有蛛丝马迹告诉你答案——其实不是蛛丝马迹,只要你明白了,处处都是彰显无遗的,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大家谈的都是一件事儿,所谓圣人,压根不会谈多余的事儿——宇宙里哪有第二件事儿?! 

还是聊回道德经。 

先说说道德经的大致情况。
   
我们都以为道德经是老子所作,是什么尹喜要挟老子,不写不许出函谷关什么的,其实,我们稍微研究一下道德经原文,就会明白这只能是故事说着玩儿的。
   
道德经很明显与论语佛经一样,是弟子们记载老师话语的课堂笔记。所以才会前言不搭后语,才会有所重复,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
   
是一位弟子的记录,还是多位弟子的记录,需要学者们去研究,我不是学者,不琢磨这个,我只研究老子心法。
   
用老师的话说:想知道道德经讲什么,去大学找学者就行了,用不着来找我,但是如果你想成为老子,你就要来请教我了。
   
道德经,虽然八十一章,其实只讲了一件事儿:道。
   
也就是说,其实,其实第一章就把“道”讲完了,后面的,都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物,来请教老子时,弟子们或者求教者记录下的,老子关于不同问题的答复。
   
或者说,第一章,是“一”,后面的八十章,都是“二”或者“三”,或者“万物”。
   
第一章讲道,后面是关于道的诠释,发挥,应用。 

我们先放下自己心目中的“道”,看看什么是老子的“道”。
   
不管是老子庄子孔子释迦摩尼耶稣还是穆罕默德,他们心中的道,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这个宇宙人生的本质。
   
不可能有第二个,如果有不同,已经是二,顶多是诠释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本质不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即佛家的“不可思议”。在我们思维中以为的“道”、“名”,都已经偏差了。除非我们打破思维的局限,才能真正认知宇宙大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什么的无?——什么是空?什么是上帝造世界之前的世界?
   
什么是有?——空怎么生有?上帝怎么从没有造出了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妙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常无?怎么观?
   
徼是什么?怎么样是常有?怎么观?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为什么说无与有同出而异名?为什么后面说“有无相生”?有与无怎么相生?
   
什么叫同谓之玄?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啊?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这哥们儿在说什么啊?太玄了吧:) 

本来是想解释的,写着写着,改变了主意——还是佛睿智,不可思议,语言是说不清楚的,只能自己去修,自己去悟,自己去证,做不到,怎么也不可能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做不到,口水喷了再多也没有用,所以,还是闭嘴吧。就提些问题,以供思考得了,虎头蛇尾也就虎头蛇尾了。
   
只是立个杆子在这里,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者,可以有个想头,觉得自己琢磨出来的,可以有个鉴别。 

顺便说一句:学问不是智慧,智慧也不是理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