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忽然发现第一回第一页还没翻过去,就写到四了——照这架势,得写多少啊?怪不得那些搞红学的人那么多话呢!
终于到了这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不熟,这首诗却是熟透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常常引用这几句鄙视别人或鄙视自己,现在呢,少说愁字,说天凉好个秋时,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了。
作者自然是痴的,他自己从不避讳,书中提到痴字的次数,无法计数。
若非至痴之人,怎写的出那么多痴人痴事?怎写的出那么多言的一本痴书?
岂止作者痴,书中哪个人不痴?
——书中人物太多,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自己想。
反正我脑子里转了几转,似乎只有一个人勉强朝例外的方向偏了偏:老太君。
说作者痴的诸君,哪一个不痴?
不痴干嘛那么痴痴迷迷的看一个故事?
而且是“势力街人情巷糊涂庙里假语村言真事隐去”的故事?
世界上哪一个不是可怜人?
——世尊曾经曰过:世人之至可怜悯者!“真应怜”。
释迦牟尼佛总结人类的问题,说我们所有的痛苦基本上来自“贪嗔痴慢疑”五大类型。
而且,这五大类,再总结,还能归结到一个“痴”上。
“痴”者,糊涂也,糊涂者,葫芦也,葫芦者,或许妙也,葫芦庙者,糊涂妙也。
若是不痴,不糊涂,何来贪心?人生多少痛苦来自贪心?不管是贪名贪利贪色贪吃贪懒惰等等等等,还是贪清净而不得清净,贪清高而不得清高,贪为人师而不得人师。
若是不痴,不糊涂,何来嗔心?心静自然凉,若自心不起波澜,纵使世间万事此起彼伏,又何害焉?
若是不痴,如何有慢心?众生平等,物我两忘,不矜夸自己,不贬损他人,万法自然归一,人我何尝有二?
若是不痴,何尝有疑?洞然明白,本来如是,清清明明,自自然然,如掌中果,如眼前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就是那样,有什么可以疑惑的?
世人自然是痴的,因痴而得苦,有好则失神。
曹雪芹给世人的这“痴”,安排了两个导师,两个引路人,两样去处:一僧一道。
可惜这二位爷,不知来处,不知去处,不知所以,不知所踪,神龙见首不见尾,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不在,莫名其妙的时候他们却不请自来,总之是指望不上。
或者说,曹雪芹给了两个出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果然是“竟不知投向何方”,前路渺茫啊!
闹了半天,曹雪芹是说基本上没路。
弄个无路可走的大忽悠还有那么多人痴迷不已,要不然怎么说作者也痴,读者也痴呢!
且不说别人痴?自己这就做了件痴事儿,笑不得人。
适才随手翻起红楼,顺眼看去,本来只是想瞧瞧后面有没有再如前几回这样的世道人情悲欢离合,却恰好看到林黛玉葬花与贾宝玉论书调情,满纸隽永,齿颊留香。
端的是好文字。
猛的省神,恍惚间已入书中境界。
真是妖书。
忽然想起来,多年以前在苏州,似乎住过一个叫“阊门饭店”的地方,当时还想“这名字真难听”,如今想来,当初怎么没想到去找找那个十里街仁清巷的葫芦庙呢?
还是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