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风

明月清凉地,佳茗在握时。   淡淡微风起,停杯欲语迟。
个人资料
淡淡微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学佛的真相(十九)学佛的基础与中心是什么

(2008-08-31 09:40:34) 下一个

学佛的真相(十九)学佛的基础与中心是什么


  发了上两篇以后,有朋友就有了疑问,甚至反感:照您这么一说,不成了学佛只是少数人的权利,大部分人都被排除在外了吗?
  当然不是。
  上两篇说的只是禅宗部分,是说禅宗只是适合少数人的修行方法,而公案,是少数人的内部教程。对大部分人来说,未必有用,或许有害。拔苗助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而过早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害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对公案的错觉,只是因为文字的简易,似乎没有专业名词的障碍,加上某些无知文人的推波助澜,才使我们产生了误会。很无奈的是,那么多人以不知为知,然后以讹传讹,又耽误了太多人对佛法的认知。

  前面早就提到过,释迦牟尼在成道之时,说过一句话: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句话里有三个重点:一是我们大家跟释迦牟尼佛的基础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二是我们因为某些心理生理上的问题产生了障碍而不了解这一点,是我们“自障”;三如果想认识到真理,是需要自己“证”明的,别人没有办法送给你,依赖别人也是没有用的。
  所有的修行方法,最终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的学到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绝对不可能有偷懒的办法。也许有时候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让自己多明白点儿,少走些弯路,但如果你以为能一直混下去混到底,那只能是自欺欺人。
  所以,真理就摆在那里,不是谁的专利,也没有特权阶级,需要的只是你自己去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
  当然,这个寻找与解决的过程,是需要方法与程序的,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这个客观规律,管你是谁,佛也好,菩萨也好,神仙也好,鬼也好,人也好,兔子也好,都要遵循。在客观规律面前,所有生物都平等——众生平等。

  佛学有句话叫“三根普被”,讲的是每个人情况不同,应该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所谓“科学即方法”,方法适合,事半功倍,方法不适合,事倍功半。我们需要好老师,就像运动员需要好教练,他们不是一定要比我们天资好水平高,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有经验,能帮助我们找出或者选择适合我们的方法,使我们少走弯路。
  这样的老师或者教练,在佛家,被称之为“善知识”,就是好老师的意思。每个人都可能是我们的善知识,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地方做我们的老师,所以孔夫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而佛家则讲,“众生皆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拜的老师什么人都有,上至国王宰相,下至妓女乞者,都可能是他的老师。这与我们中国文化里的“贵人”概念也可以相通,“命遇贵人”,不是一定要大富大贵,而是在某个时刻下能帮你的人,或许只是一个街边的流浪汉,只要他在关键时刻比如有车要撞到你之前拉了你一把。
  所谓三根,就是接受程度不同,有的人反应快些,是上根利器,有的人反应慢些,则是因为以前不够用功,需要多加强基础学习。这很公平,有因必有果,多下功夫的人,当然水平高些。水平不同唯一的原因,就是你以前用功的程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我之所以反对大部分人学禅,不是不鼓励他们学佛,也不是隔绝他们的向上之路,而是因为学禅需要上根利器,需要很雄厚的基础,看看我前文中举出的例子就知道了,那些学禅的人,有着多么厚实的基础,而我们今生是根本来不及去补课然后跟他们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了。
  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学禅并不是最适合的办法。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先打基础,再求进步。没有好的基础,学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空中楼阁——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佛经里的一个故事。
  这个基础,在佛学里,称为“福德”,而释迦牟尼佛常常强调,学佛,最重要的,是福德,“福德第一”。
  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多半儿都喜欢在辩论里、在概念里、理论上搞来搞去,很少有人愿意在基础上下功夫。这很自然,基础工作既枯燥又无聊,还不知道哪辈子是个头。哪里象某些人以为并且鼓吹的,看看月亮啊吹吹风啊,玩点儿文字游戏自作聪明,一下子就“悟”了那么舒服。
  可惜,世界上怎么可能有那种不劳而获的好事呢?
  记住一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绝对没有天上掉馅饼一说。  
  福德的基础,不是打完了就算了,就可以一直进行下一步了,而是要无时无刻的继续,是之谓“资粮”,而粮食,是我们一直要吃,这顿不吃下顿就饿的。如果从因果律来说,福德就是我们修行就是我们得到智慧的因,而智慧与解脱就是我们得到的果。没有福德的基础,所有所谓的修证都是白搭。

  
  现在最流行的,一部分是忽悠一下看起来境界超群的禅宗,一部分是听起来听不懂看起来看不懂但是神秘玄乎的密宗,还有就是大部分知识分子看不起也不相信的净土宗。
  除掉把佛家当信仰认真学习的人,大部分社会上的人,或者主要的知识分子,还是把佛学当成了一门哲学,一门学问,一套理论。
  佛家当然有很多理论,而且不只一套,每一套都够我们折腾一辈子的。
  很多人,不管是学者还是学佛者,就在理论的研究与探讨里皓首穷经,孜孜不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最后还是在探讨词句中糊里糊涂的离开世界。
  学者呢,就找出来很多矛盾之处,然后说,佛教理论是有问题的。学佛的呢,就会迷惑,哎呀,这里那里有问题,不对啊。
  呵呵当然有问题难以自圆其说,释迦牟尼佛早就说过了大原则:不可思议。
  自圆其说,就是逻辑上没有问题。
  不可思议,就是没办法用逻辑完全说明白——如果我们明白逻辑推理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可以理解一点儿佛的意思。
  生命的真谛,是不能用逻辑来分析,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
  现在的所有理论,都是“权说”,方便法门而已。
  用数学来比喻,或者就像早期计算圆周率使用的办法,切线法,越来越接近真实的圆周,却永远不能真正代替,除非你到达极限。
  佛的说法,让我们明白了思维的极限和语言的极限,也是对认识论的一个界定。
  那么,我们已经知道了所谓理论的极限,我们还在那里为了语言表达问题,或者逻辑问题争什么呢?
  用语言打败语言么?
  人家早说了那是韭菜,我们却在那里争来争去:“你说那是青草是不对的。”“哎呀,谁说那是青草了,我明明说那是茄子啊。。。”“茄子不是蔬菜,不能那么比。”“茄子怎么会不是蔬菜呢,你太矫情了,再说我说的是西红柿不是蔬菜,你错了。”
  哦,卖糕的。
  人家早就给出答案了,我们就是不肯看见,是假装?还是故意?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既然佛知道怎么说都说不清楚,他为什么还要说?而且一说就说了几十年?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呵呵当然不是,如果我们都能想到的问题,而释迦牟尼佛却想不到,那他就不是佛了。道理很简单,我们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聪明,佛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笨。
  释迦牟尼佛那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他的目的就是:不是通过他的描述讲清楚,也不是希望你天才横溢想明白,而是告诉你学习方法、试验方法,让你自己象他看到真相时一样,也看到真相。
  所以,释迦牟尼佛教学的重点,不是对世界的描述,不是对真相的解释,而是教你自学的方法,是让你按照他教的方法,自学成才,自己成佛。
  你只能和他一样,成了佛,才能真正明白他所看到的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本质。
  我们要做的,不是学习佛的说法,把他的说法背下来,试图全部搞明白,而是效仿佛的做法,使自己变成跟他一样。
  这个自学成才的过程,就是“修证”。
  
  所以,单纯搞理论,偏离了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也不可能到达他希望我们达到的水平。
  释迦牟尼佛,不是搞理论悟道的,而是通过自身的修证,得到所要结果的。
  如果我们不去学习他习定的过程,不去真正的实行,让自己的身心都做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水平,而只是看他悟道以后说出来的那些道理,为了那些不知是第二义第几义的说法吵来吵去,有什么用呢?
  大家都知道的“心经”里不是说了么:五蕴皆空、空中无受想行识、无意识界、远离颠倒梦想。

  修证的过程,就是转化身心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身心不能转化,那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所有理论,都没有实际的意义。佛所说的所有道理,最终都是要归结到实际应用上来,才能凸显理论的价值与意义,否则,只能作为摆在书架上的一堆纸,于人于世何益?
  理论,不过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而已,如果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不能帮助指导实践,那就失去了研究理论的意义。
  理论上搞的再多,如果没有实证上的配合,也不过是第六意识上的事,到最后也还是一场空而已。达摩祖师说,修行的重点,是“二入”,理入与行入。而理入,也并不是天天研究教理,只琢磨谁对谁错,而是要“正思维”。那些理论,都是语言或者思维的层次,没有实证为依托的话,可以说是都错,也可以说是都对——对于一个没有修证的人,理论除了可以吹牛,还有何用?
  最终,所有的佛学理论,都是要归结到对世界的改造,对生命的改造上来,否则,也还是空对空,有它跟没它,都没什么差别了。

  
  佛法里有句话,“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指出了学佛的中心。
  闻,就是学习,思,就是思考,修,就是修证。
  学佛最终是要“证得”,才谈的上一切。而证得的方法、途径,就是这三样。
  闻与思,学习与思考的结果,就是正知正见,差不多是禅宗的“悟”的结果。悟后起修,才能不走歪路,才能征得。
  那么证得以后呢?是不是就可以舒舒服服的享受自己的成果,“涅磐”休息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衲子 回复 悄悄话 学习佛陀的言教、禅坐、念佛(忆念的念)、戒律 在佛陀时代就有。

做早晚课、做法事 这些具体事相,会依时代和国度而有不同。

淡无忌 回复 悄悄话 佛陀方法中有没有需要诵经、做早晚课、禅坐、做法事,戒律,等等种种仪轨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