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一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家Howard Cutler 写的,书名叫<幸福的艺术>(The art of happiness)。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幸福感主要是性格决定的,也就是说,性格决定幸福的基准面,外界环境会造成它的起伏,但经过一段时间,还是会回复到这个基准面上。因此,作者得出结论,,寻找幸福的正确方式,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去找,去提高这个基准面,而不是向外去找。但是大多数人都觉得,我要达到某种目标就会很幸福,然后就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奋斗,真的达到这个目标后,幸福吗?不一定,也许下一个目标在等著他 ...
我想,如果要求越简单,幸福感应该越强吧?像小时候,炎热的下季,雷阵雨要来之前,凉风习习,天色转暗,会有很多大头蜻蜓收拢翅膀,垂挂在冬青树的叶丛中,平时,抓到一只都很难,此时可以随手拈来,让它们在蚊帐里帮忙吃蚊子,那种喜悦和兴奋,至今还能回味。还有一次,晚上去看电影,在影院睡著了,醒来迷迷糊糊又走错了路,好像永远也找不到家,加上夜色的演绎,似乎路人都变成了坏蛋,在饱受惊吓之后,终于找到了机关大院,远远看到家里那盏昏黄的灯光,飞奔而去,看到妈妈在灯下挑拣生虫的红枣,紧绷的心一下子松弛下来。我想,童年的幸福,应该来自简单的要求,和对父母全然的信任而找到的安全感。或许,西方人信教,可能也有在天父那里寻找安全感的成分。
长大就不同啦,对事业,对家庭,对子女都开始有了期望和要求,这就远远不是几只小蜻蜓就能满足的愿望,人一生都在追求拥有,但生命本身却要求我们学习放弃,因为生命的终点就是一个最彻底的放弃,很讽刺。
不过,如果仅把幸福与不幸全部归结于性格,似乎也有失公允,就算一个人性格再好,如疾病缠身,或三餐不济,或不得不和一些性格有缺陷的人的人来往,可能也还是幸福不起来。承认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许是一个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