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录: 五胡十六国的历史传奇 (7)
(2007-09-28 12:09:30)
下一个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34:40
北魏军夺取滑台并击退檀道济后并没有像南方估计的那样对宋国发动大举进攻,这其中有许多原因:夏天燥热不占天时,黄河发大水不占地利,更重要的还是崔浩等人谨慎操盘的考虑,认为江南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打下来的,要先除掉身边的宿敌,稳定后方,逐步取得优势,这些工作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为了能让后人在对南方作战时能占据优势,除了反复地打压顽强的柔然以外,根据自身成长的经验,最东面的北燕和最西面的北凉也要一并除掉,免得成为后患。
北燕在天王冯跋的治理下,又向东南方向发展,成为高句丽的宗主国,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但帮助他获得王位的弟弟金龙将军冯素弗却在他之前去世了(冯素弗的墓葬最近已被挖掘,但墓中并未发现有传说中的金龙,看来这个宝贝的下落就永远是个谜了)。冯跋哀伤过度,郁郁成疾,他命太子冯翼监国准备托付后事。但冯跋的宠妾宋夫人不喜欢冯翼,她一心想立自己生的小儿子为王,就对冯翼说:“陛下的病就要好了,你怎么想着要取代他呢?”叫他进宫伺候老爸去。冯翼性格柔弱,不敢违抗宋夫人的意思,连忙到王宫里探望冯跋,结果父子俩都被宋夫人给软禁起来。
宋夫人把持王宫,不准大臣和冯跋的儿子们出入看望,但冯跋的弟弟冯弘在宫里有眼线,把宋夫人的阴谋告诉了冯弘,冯弘就带着军队进攻王宫,把没有兵权的宋夫人除掉了。
宋夫人一死,王宫里的那些宫女太监顿时惊惶四散,混乱中有人掀翻了冯跋的床,结果靠着推翻别人起家的冯跋竟糊里糊涂地被活活踩死,冯翼也趁乱跑回东宫带着手下准备打仗。但冯弘事先派亲信在和龙城外散布流言说太子和宋夫人合谋杀死亲爹准备篡位,结果冯翼的军队都四散溃逃,冯翼被迫自杀,冯弘自称天王,将冯跋的一百多个儿子全部杀死(感觉冯跋这个人真能生)。
北燕经过这场大乱,无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了。
消灭胡夏后,拓跋焘就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相邻的北燕,年年都派数万人进攻。北燕本来就国力弱小,再加上冯弘为人残忍好杀,论能耐却一点没有,抵抗了几回就渐渐不支,危急时刻才想起自己还有几个属国,就派使者要求高句丽速派兵救援。
大臣杨崏说:“魏国集结天下军队进攻我一国,本来就很难支持,而且高句丽国从来不讲信义,从前因为我国势大投靠我们,将来也许会因为魏国势大而投靠他们。”冯弘是病急乱投医,也没功夫考虑其他,向高句丽国王高琏借了一万高句丽雇佣兵来和龙助战。
高句丽雇佣兵还没到和龙,北燕的西门守将就已经向北魏开门投降了。关键时刻一万高句丽雇佣兵从东门杀入,先到武器库脱掉褴褛布衣,扔掉木制武器,换上了北燕的铁甲钢刀,个个精神焕发。这帮人一路上大肆抢劫,见人就杀,无论是北燕叛军还是老百姓都死伤惨重。倒是北魏军正乐得做壁上观,躲在一旁看热闹。冯弘就下令纵火焚烧和龙,携带金银财宝和全城百姓往高句丽迁徙,一路上队伍连绵八十余里,哭声震天。北魏军也忌惮高句丽雇佣兵的战斗力,没有派军追击,冯弘安然逃到平壤。
高句丽国王高琏从来没见过宗主国王,而且此人儒学修养很深,对天朝大国的风范很是仰慕,对冯弘也很尊重,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说话礼节都很恭敬,还派使者到平城劝说北魏和北燕和解,不宜连年兵戈,一派饱学宿儒的派头,把拓跋焘搞得哭笑不得。
高琏将冯弘安置在平壤北面的风水好地,每天都恭敬地去问好,别看冯弘客居异乡,派头比在自己家里时还要大。经常下诏书斥责高琏,今天嫌伙食不好,明天嫌招待不周,还经常在城里四处巡查,有时就来个就地办案,干预地方官的行政事务,高句丽官员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高琏琢磨了半天,感觉这些中原人并不像四书五经上面说的那么牛,对所谓的王化之道大失所望,派人将冯弘给杀了,北燕灭亡。
北燕完蛋了,还有个最西面的北凉。北凉国王沮渠蒙逊是个相当厉害的人物,既狡猾又善战,但和他同时期的牛人太多,刘裕、赫连勃勃、拓跋父子都抢尽了风头,反而显不出这个家伙的本事。北凉和从北凉分出去的西凉一直是仇敌,西凉公李暠在世时还能和沮渠蒙逊相对抗,后来李暠一死,将大权传给李歆,李歆就来了个新官上任三把火,派兵进攻姑臧宣布要灭掉北凉。半路中了沮渠蒙逊的埋伏被杀。弟弟敦煌太守李恂急忙在敦煌草草继位,沮渠蒙逊领军进入酒泉,发兵进攻敦煌。
敦煌一直干旱少雨,前面已经说过了,沮渠蒙逊有一门很厉害的技术就是天文。他进攻的时候就先算好敦煌附近几天后将有大雨,派兵在敦煌城外垒起堤坝准备蓄水。李恂和西凉兵看了半天都不知道北凉兵在干什么,以为他们是准备修营垒打持久战,也不以为意。几天后天降暴雨,形成山洪,被沮渠蒙逊用水坝一拦,都灌到敦煌城里,敦煌地势低洼,洪水一下子就灌了满城,李恂没办法,只好自杀。
李恂死后,他的小儿子四处流浪,后来分为两支,一支辗转到了北魏,五代孙叫李渊,后来成为唐朝的始祖。另一支到了苏联,九代孙叫李白,后来成为著名的诗人,也算是李广家有后。
北凉统一了凉州,成为凉州大战最后的幸存者。沮渠蒙逊统治了三十多年,北凉成为十六国硕果仅存的国家。拓跋焘准备灭掉北凉,就派使者李顺去探听北凉的虚实。李顺和沮渠蒙逊聊了一会儿,又在姑臧城里转了一圈,听听百姓的话,感觉沮渠蒙逊这个老家伙相当不好对付。李顺回来后对拓跋焘说:“沮渠蒙逊控制凉州超过三十年,老谋深算,心机过人,大臣和百姓都非常敬畏他。沮渠蒙逊虽然不能比做是孙权一样的英雄,但也不是个好对付的家伙。不过沮渠蒙逊年纪已老,几个儿子都昏庸无能,即使是最年长的儿子沮渠牧犍,和沮渠蒙逊相比也绝对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是上天不叫他们长久。”拓跋焘听了后感到很满意,于是宣布暂停进攻北凉的计划,等沮渠蒙逊死了再说。
几年后,果然如同李顺预言的那样,沮渠蒙逊去世,儿子沮渠牧犍继位。沮渠牧犍公然和老爹沮渠蒙逊的妃子通奸,他的几个兄弟沮渠无讳、沮渠安周等也纷纷效仿大哥的样子,沮渠牧犍也不介意,三个人经常和一群妃子搞群交,凉州很快就变得乱七八糟。拓跋焘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他赶紧召集群臣开会商量如何攻打北凉。
沮渠牧犍心里也清楚自己这样下去不好,他经常派使者给北魏的大臣们送厚礼,叫他们在拓跋焘面前多说好话(美国人搞的院外游说活动大概就是跟沮渠牧犍学的吧,呵呵),李顺就收了不少好东西,他和奚斤等对拓跋焘说:“姑臧一带地表都是石头,荒野里都没有水草,只有城南的山上冬天有积雪,夏天融化后保存起来可以饮用,一旦我军过去征讨,他们只要把积雪都挖走,我军就都渴死了。”
拓跋焘又咨询了崔浩,崔浩大怒说:“大臣们都收了沮渠牧犍的礼,才为他说好话。汉书上早就说了,凉州生产牲畜,远近闻名,如果没有水草怎么有牲畜?而且既然在那里建城,必然是地理优越,如果没有水和植物,这城市还有存在的必要么(崔浩倒是博学,但就是不会为人)?”
拓跋焘认为崔浩说的有理,就抓紧时间派出大军征讨北凉。魏军到了姑臧城外一看,这里果然像崔浩说得那样,水草丰茂,物产丰富。拓跋焘下令重赏崔浩,并把那些反对西征的大臣都痛骂了一顿,然后发兵进攻。沮渠牧犍什么也没准备,一见北魏军来了,就叫大臣们把自己捆起来向拓跋焘投降,北凉灭亡了。
随着胡夏、北燕、北凉等国家的相继灭亡,轰轰烈烈的五胡十六国的历史也逐渐地走向终结,那些乱世枭雄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逐鹿中原的权杖都不再属于他们,属于他们的只有灭绝一途,这就是参与死亡游戏的失败者们共同的宿命。
十六国兴衰表
国名 创建者 民族 都城 兴亡年代
(公元) 灭其国者 备注
前凉 张轨 汉 姑臧 301-376 前秦苻坚 公元345年张骏称假
凉王。
汉、前赵 刘渊 匈奴 平阳、长安 304-329 后赵石勒 刘渊国号汉,公元319年刘曜改为赵。
成汉 李雄 巴氐 成都 304-347 东晋桓温 一说公元303年自李特建元始。306年,雄称大成。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史也
称后蜀。
后赵 石勒 羯 襄国、邺 319-351 冉魏冉闵
前燕 慕容皝 鲜卑 龙城、蓟、邺 337-370 前秦苻坚 若从慕容廆自称大单于始,则在公元307年,初居大棘城。
前秦 苻健 氐 长安 351-394 西秦乞伏乾归 公元385年后国都不定,394年后姚兴杀苻登,西秦杀苻崇。
后燕 慕容垂 鲜卑 中山、龙城 384-409 北燕冯跋 一说亡于公元407年。
后秦 姚崇 羌 长安 384-417 东晋刘裕
西秦 乞伏国仁 鲜卑 苑川,金城 385-431 夏赫连定 乞伏炽磐迁都枹罕。
后凉 吕光 鲜卑 姑臧 386-403 后秦姚兴
南凉 秃发乌孤 鲜卑 西平、乐都 397-414 西秦乞伏炽磐
南燕 慕容德 鲜卑 滑台、广固 398-410 东晋刘裕
西凉 李暠 汉 敦煌、酒泉 400-421 北凉沮渠蒙逊
北凉 沮渠蒙逊 卢水胡 张掖、姑臧 401-439 北魏拓跋焘 初于公元397年为段业所建。
夏 赫连勃勃 匈奴 统万 407-431 北魏、吐谷浑 北魏俘赫连昌,吐谷浑俘赫连定。
北燕 冯跋 汉 龙城 409-436 北魏拓跋焘 一说始于公元407年,或谓冯跋为鲜卑人。
代 拓跋猗卢 鲜卑 盛乐、平城 315-376 前秦苻坚 不计在十六国内。一说始于公元338年什翼犍即位。386年复国,寻改魏。
冉魏 冉闵 汉 邺 350-352 前燕慕容恪 不计在十六国内。
西燕 慕容冲 鲜卑 阿房、长子 385-394 后燕慕容垂 不计在十六国内,若慕容泓称济北王始,时在公元384年。
翟魏 翟辽 丁零 滑台 388-392 后燕慕容垂 不计在十六国内。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36:17
在北魏的铁蹄践踏下,短命的十六国相继灭亡,拓跋家族成为中国北方的新主人。拓跋焘这个靠武力取得中原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北方的故土,他还有着把整个的中国都当作自己的玩具的能力和野心,而自居为中华正统的宋国皇帝刘义隆也有着和他一样的想法(当然,野心是有,能力有没有就是另一回事)。
刘义隆秉性节俭——这是他自封的,在元嘉三十年的盛世里他却经常穿着粗布袍过活,给别人奖赏也是如此,从来没有超过五十匹布的赏赐,即使是皇后一年的供奉也只有三五万铜钱。不过这些规矩在刘义隆有了潘妃之后就改变了,刘义隆非常宠爱这个潘妃,对她可谓是有求必应,潘妃性情贪婪,经常向刘义隆索要钱财布匹,刘义隆一律照给。于是就有了一个怪现象,皇后什么时候缺钱了,就到潘妃那里说些好话,潘妃再跑到刘义隆那里哭闹,接着刘义隆就大发慈悲给她三五十万铜钱(搬得动吗),潘妃再转交给皇后。
有这么多难断的家务事,刘义隆自然没有精力理会朝政,国家大权全部落到了靠杀死檀道济起家的皇弟刘义康手中。刘义康靠踩着功臣的脖子往上爬,一时权倾朝野,他的府第成天门庭若市,排满了行贿的队伍,刘义康家里光招待行贿者的服务员就有六千多人。地方进贡的礼物,好的先送到他这里,孬的才呈给皇帝,刘义康成为了宋国的无冕之王。
刘义康专权乱政惹恼了他的一个合谋者殷景仁。刘义康和刘湛两人沆瀣一气给殷景仁穿小鞋,试图将他排挤出上层政治圈。可巧刘义隆最近身体不好,刘湛就四处活动准备等他死了以后立刘义康为帝,不巧的是刘义隆的病后来竟然又好了。殷景仁就秘密上书给刘义隆说刘义康和刘湛谋反,证据确凿云云。刘义隆虽然荒淫,脑子还是很清醒的,他暗地里一核计,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急忙密召殷景仁进宫。
殷景仁一直被刘义康和刘湛排挤,被迫在家里伪装瘫痪卧床达五年之久,这回一接到刘义隆的密令,马上从床上一跃而起,撒丫子就往皇宫跑,搞得他的家里人还以为他诈尸了呢。刘义隆见殷景仁进来,就和值班的殿中将军沈庆之三人一起下旨,宣布处死刘湛,免去刘义康的职务。
刘湛和刘义康比当年司马懿的对手曹爽还没用,别看这两位拥有军政合一的大权,接到皇帝的诏书后,一点脾气也没有就乖乖地束手就擒。
刘义隆轻而易举就粉碎了刘义康集团,取得了成功。他免除了刘义康的职务,派遣他担任江州刺史,又加封踩着刘义康和刘湛上台的殷景仁为扬州刺史,执掌国家大权,大家轮流坐庄。不过有趣的是殷景仁刚就职没几天就发疯而死,建康城里有传言说他是被刘湛的鬼魂索命给整死的。
发配到外地的刘义康还不老实,他的手下范晔(就是写《后汉书》的那个范晔)等又密谋推举刘义康谋反。结果又一次被刘义隆发觉。刘义隆下令征召刘义康进京,把范晔也给杀了(据说抄家的时候发现范晔家金银堆积如山,就连扫地丫环的首饰也都价值连城。可是范晔的母亲却住在厨房里烧火,范晔的侄子冬天睡觉都没被子盖,范晔的叔叔从来没穿过棉衣,可见范晔其人是全无心肝。不过范晔这人在历史上的口碑倒不错,《后汉书》也是声名赫赫,说明文人的地位并不以道德而论)。
刘义隆把刘义康软禁起来,结果还有余党打着他的旗号要造反。刘义隆准备把他发配到广州去服苦役(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发配到拓跋焘那里),刘义康又嫌广州路远,不愿意去,要求哥哥给他安排个近的地方服刑。刘义隆被刘义康搞烦了,便派人给他送去毒药叫他自尽。刘义康还大言不惭地对使者说:“我信佛教,佛祖说:他的弟子是不能自杀的,请陛下给我换个别的处分吧。”使者一听,二话不说,扑上去动手掐死刘义康,回去复命。
宋国的三个最有可能成为权臣的家伙竟然几乎同时意外而死,这个巧合在历史上也算比较罕见,刘义隆又重掌国家大权。他视察了一下库房和建康城,发现在他没有管理国家的这段日子里竟然国库充实,百姓富庶,从江北到江南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刘义隆不禁有些飘飘然,认为自己文治过人,武功超群,不用怎么费心国家就这么富强,要是再努把力,北魏在自己眼里还不就是毛虫一条(干脆也给改名儿叫蠕蠕算了)?于是,一个大规模的北伐计划就在刘义隆的脑子里形成了。
刘义隆的北伐计划刚提出来,就遭到了众大臣的劝阻。不过这时候北魏国内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得刘义隆的北伐计划得以实施。
北魏的开国老臣崔浩历任三世要职,功勋赫赫,成为拓跋焘最倚重的谋士,他的才能也丝毫不亚于十六国第一谋臣王猛。史载崔浩做梦都在想着怎么给国家出谋划策,他的床前一直放着装白灰的铜盘,睡觉的时候想起什么就划到盘子里。拓跋焘也经常微服到崔浩家里串门,崔浩从来不特意为皇帝准备宴席,而是随手摸俩窝头两人边啃边讨论问题。拓跋焘对崔浩也极其信任,私下告诉他说:“先生才智渊博,是我家三代老臣,是我祖父辈的老师,所以先生有什么异议时千万不要避讳,一定尽忠进言。我也许当时会发火不听你的,事后必然会改变想法。”
但崔浩这位满腹经纶的智多星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懂得为人。他性格直率,又是汉族知识分子出身,这一点拓跋焘或可接受,别人就不一定了,大部分鲜卑武将都不买他的账,也瞧不上他那套文绉绉的装束。打仗的时候崔浩所作的判断往往准确至极,拓跋焘经常对手下说:“你们这些粗人啊,不要觉得崔浩这个人身材文弱,不能射箭持矛,但是他肚子里的学问比最精锐的武器还要厉害,你们都要向他学习啊。”结果却是没有一个人向他学习。
崔浩和武将们的关系都很紧张,北魏朝廷中的大部分重臣都是武将出身,比如奚斤、叔孙建、长孙道生等,他们个个看崔浩不顺眼,崔浩也看不起他们,上下朝时相互之间从来都不说话。
崔浩信奉国产的道教,而且相当迷信,他还劝说拓跋焘也信了道教。拓跋焘很宠信一个叫寇谦之的道士,这个道士和崔浩的关系还过得去。在他们的影响下,拓跋焘甚至把北魏年号都改为“太平真君”这样一个道教气氛很浓的名字,其实就相当于把道教立为国教。北魏的绝大多数官员和百姓都信佛教,这样一来,宗教信仰问题就成为双方冲突的导火索。
不久,关中一带的胡人盖吴造反,被北魏打压下去。在作战过程中拓跋焘路过长安的一座寺庙,发现这里的和尚竟敢公然饮酒,而且还藏匿有很多兵器。拓跋焘顿时大怒,认为这些和尚参与了盖吴的造反,就下令把这个寺庙的和尚全都杀死,并将寺内资产没收充公。崔浩又在一旁煽风点火,建议拓跋焘杀光天下的和尚,砸光所有的佛像。这回连寇谦之道长也觉得太过分了,劝阻崔浩和拓跋焘不要这样做,结果两人都不同意。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太武灭佛”事件,宣布凡是立胡神胡经和胡像者一律活埋,和尚和信佛的人死了不计其数。
但是,由于包括太子拓跋晃在内的许多官员都信佛教,这件事到后来也就不了了之,经过这件事后,几乎是全体国人都对崔浩恨之入骨,总想伺机报复他。他们报复崔浩的机会不久就来了。
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拓跋焘认为应该给国家编写一套史书,就委派崔浩为总编辑,特意叮嘱说一定要据实编写。崔浩果然是据实编写,等书写完后他又突发奇想没急着出书,而是把史书刻在长一百步的石碑上,以求万年不朽(这东西如果保留到今天,可以算是中国最珍稀的文物之一了)。这样就引起了倒崔派们的不满,认为崔浩这种做法是“暴扬国恶”。拓跋焘大怒,下令审判崔浩的罪,结果一向伶牙俐齿的崔浩在法庭上竟然害怕地说不出话来。拓跋焘一发火,就下令将崔浩一家灭族。后来还不解恨,诏书下来后实际执行的是把北方大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全部杀光,曾经是民族和平共处的典范的北魏民族矛盾马上暴激,南北朝中的北方汉人再也没有象十六国时期那样得到重用。
七十多岁的崔浩死前受尽虐待,被关在闹市的笼子里示众。那些因灭佛案而失去亲人的士兵纷纷在他身上撒尿,将其折磨而死,崔浩的惨叫声之大全城都能听到,这也算叫人不胜唏嘘吧(如果说宋国杀掉檀道济是自毁长城的话,那么北魏杀死崔浩就是自断其臂了)。
崔浩被虐杀的消息传到南方,就如同檀道济被杀让北魏军兴高采烈一样,宋军也欢欣雀跃。不久,宋国的北伐军就趁着盛夏暴涨的黄河水从历城逆流而上进攻中原要塞滑台,第三次南北大战爆发了。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37:21
发生在五世纪中叶的宋魏之间的第三次南北大战战况之激烈为两朝所罕闻,时值北魏屠杀佛教徒和汉族知识分子之际,一向占优势的北方无论是民族矛盾还是宗教矛盾都空前紧张。而宋国刚铲除三大权臣,一心想经略中原、封狼居胥的刘义隆挟元嘉三十年盛世之威,南方无论财力物力都达到自东汉以来的最高水平。双方实力对比一升一降,使得本来就扑朔迷离的战况更增加了几分不确定的色彩。
宋国和北魏已近二十年没打过仗了,拓跋焘也善于走外交途径,征讨北燕和北凉前都先和宋国搞好关系,刘义隆当时也没有实权,就坐视拓跋焘轻松攻城掠地。这回刘义隆有了北伐的意思,很想撕毁双边不成文的和平协议开打一场。善于揣摩上意的大臣们都纷纷上书要求刘义隆不能在双边外交地位中示弱,最能拍马屁的彭城太守王玄谟甚至一天三上书,吹捧刘义隆左压秦始皇,右比汉武帝,真是古今中外少有的文武双全的明君,这次必定会席卷燕赵,封禅泰山,立千古美谈,微臣等愿亲上封禅之书,也求在青史上挂一个名云云。把刘义隆捧得腾云驾雾,对大臣们说:“看了王玄谟的奏章,乞丐也有封狼居胥的打算了。”就授意边境守军制造磨擦,看北魏如何反应。
这时候北魏正在关中一带围剿盖吴的叛军,刘义隆就叫豫州一带的军队给盖吴的叛军提供后勤保障等支援。还特地嘱咐豫州的守军说:“如果来进攻的魏军实力弱小,大家坚守各自的城池就行,如果势大,就都退到寿阳集中防守。”宋军得到最高指示,就处处制造磨擦,给盖吴叛军提供兵器衣甲,上边还大鸣大放地写着宋的旗号,这种赤裸裸的挑衅行为当然为拓跋焘所不能容忍,不久拓跋焘就亲率领十万大军闷声不响地杀过来了。
宋军的侦察兵们并没发现魏军的动向(十万军队的动向都发现不了,宋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直到魏军杀到城下时才发现,宋军官兵顿时惊慌四散。拓跋焘趁势进攻,包围了悬瓠(今河南汝南)。
悬瓠守将陈宪手头只有不到一千人,被魏军十万人所包围,陈宪带着这几百人拼死拒守。拓跋焘指挥大军日夜攻城,在悬瓠四周修建木楼,魏军自上而下射击宋军,箭矢如暴雨般倾盆而下,城里的士兵提水都要背着木板。魏军又使用冲车猛撞城墙,这些冲车上有大钩,可以钩拉城垛砖,没两天就把悬瓠南城城墙给拉坏了。陈宪就在城墙里另修城墙,外面架设拒马鹿砦抵挡冲车的冲击。拓跋焘没办法,下令步兵死命攻城。魏军从四面八方如蝼蚁一般蜂拥而上,宋军的护城弩威力巨大,冲到城墙下的魏军几乎全部中箭身亡,尸积如山,不久城外的死尸就垒得和城墙一样高。这时,拓跋焘下令让精锐的骑兵部队攻城,北魏骑兵踩着地上的尸体一口气冲到城墙上来,和宋军展开短兵相接的恶战。陈宪亲自提刀作战,宋兵个个以死相搏,无不以一当百,和源源不断冲上来的北魏骑兵拼命。这样从早晨杀到晚上,拓跋焘的十万大军竟然无法攻克这个只有几百人镇守的小城,反而被对方杀死了一万多人(拓跋焘这次算尝到了没有崔浩在旁边出谋划策的苦头)。
拓跋焘见攻城部队进展很不顺利,就下令将悬瓠包围起来,另派弟弟拓跋仁带领一万多军队抓捕周围的老百姓回国当奴隶,并把抓来的老百姓称为“生口”,取其既能劳动又能食用的意思。刘义隆知道后,就命令徐州部队去救援。拓跋仁没防备徐州方面会出兵,遭到了突然袭击,还被放跑了很多生口,被迫狼狈撤回。
魏军无法攻下悬瓠,抓生口的计划又遭到打击,时间一长粮食就跟不上了,只好怏怏撤回,悬瓠城在被魏军围困了四十二天后,又回到了宋国一边。
拓跋焘回到平城后,就给刘义隆送去了一封措辞有趣的恐吓信,责备刘义隆不信守诺言,拓跋焘在信中写道:这次盖吴谋反,你们南人竟然提供给他们兵器资助,这怎么是大丈夫的行为呢?为什么不敢亲自领兵来打一场,反而用财物来诱惑我的边民?你要想保存刘氏一脉,就赶快把长江以北的土地献上来,这样我才会发善心把江南留给你们住。否则就赶快训练军队准备打仗,不过看从前的战绩,贵方一向胜少败多,这回还是赶快求祖宗保佑吧。你们从前北联蠕蠕、西联赫连、沮渠、东联高句丽冯弘,这些国家都被我灭掉了,你们怎么能独立?而且你们不是我的对手,你们经常想和我打仗,但我既不是白痴,也不是苻坚(看来在拓跋焘的眼里苻坚就约等于白痴),什么时候和你们打都取决于我。我白天派骑兵包围你们,晚上就跑到一百里外的地方宿营。听说你们南方人擅长半夜劫营,不过劫营部队一晚上最多走五十里,那时候天就亮了,看你们怎么办!最后说一句,檀道济如果活到现在,他虽然年老,却还能抵挡抵挡,竟然被你杀掉,这不是上天在给我帮忙么?而且杀你也不用我的士兵,这两天我从西域高价请来了几个婆罗门僧侣,他们擅长念咒,念两次咒就有鬼神把你押到平城来了(南北朝时期就有特种部队?)。
这封信送到建康后,宋国大臣看后都怒不可遏,那个唐僧般的王玄谟又上表要求北伐。刘义隆的两个弄臣徐湛之和江湛都在一旁给皇帝打气,怂恿说拓跋焘杀掉崔浩后国内民心尽失,前段时间拓跋焘十万大军四十二天都攻不下我们几百人的小城,可见北魏实力不过如此。说得刘义隆心中“经略中原封狼居胥”的念头又开始翻腾,刘义隆最终下令全国总动员,准备讨伐拓跋焘。
步兵校尉沈庆之听说后,急忙劝阻说:“我们是步兵,对方是骑兵,正面作战很难讨好。从前檀道济两次出战均无功而返,到彦之也作战失利,而王玄谟仅靠资历出身,战功不知怎么样,这次北伐形势不见得太好啊。”
刘义隆听了沈庆之的话以后很不高兴,他气哼哼地说:“檀道济居心叵测,到彦之中途胆小,都是因为没有认真执行我的作战计划的原因!所以才没有成功!现在正值盛夏,河水暴涨,坐船可以从建康一直到碻磝(今山东茌平),那么在滑台的敌人必然望风溃逃,虎牢和洛阳也就大势已去。到了冬天,我们就把城池修好了,敌人不擅长攻城,如果他们敢来攻打黄河三要塞,那是正中我的下怀,如果敌人敢过河就派出三要塞的军队截断他们的后路,正好将他们一网打尽,还害怕什么?”
徐湛之和江湛这两个家伙也跳出来帮腔指责沈庆之。沈庆之对这两位宝贝东西一向都很鄙视,他就对刘义隆说:“治国和管家的道理一样,耕地的问题要请教农民,织布的问题要请教妇女,陛下和书生商量打仗,怎么能成功呢?”刘义隆听后一阵冷笑,不再理会持反对意见的人,给每个人都赏了点东西了事。
拓跋焘听说宋国要北伐,便又派人给刘义隆送去了很多好东西,并对刘义隆说:“两国和好日久,贵国却这么贪得无厌。你们要进攻的话,只要能打到中山或桑干河,我就宣布放下武器,随你们的便。如果你们觉得建康的房子不好,可以到平城来住两天,我倒想去建康玩一圈。不过听说你年纪不小了,还没出过建康城,体力还比不上三岁的婴儿,怎么能比得上我这从小就长在马上的鲜卑人?您这回来北方我没什么好东西相送,特奉好马十二匹,名贵药品若干,您此次出行路上旅途遥远,如果贵地的马脚力不好,就骑我送的,如果您水土不服,服用这些药品可以治疗。”
刘义隆和众大臣看了拓跋焘的信,更是齐声痛骂(可惜那时候没有BBS)。不久,刘义隆就制定了更为严密的作战方案,不光是部队的行军路线地点,就连军队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打仗都定得一清二楚。刘义隆任命最能吹牛皮的王玄谟为先锋,沈庆之为副将率兵沿水路进攻碻磝,他们归青州刺史萧斌调度;大将臧质、王方回由陆路进攻许昌、洛阳一带;又派儿子徐州刺史刘骏、豫州刺史刘铄、雍州刺史刘诞从属地出兵北伐;由弟弟刘义恭坐镇彭城为总调度。一面减免文武官员年薪的三分之一为军饷,老百姓家财产满五十万的,和尚尼姑庙里财产满二十万的,一律借四分之一(说是借,后面似乎没提还了没)以充军饷。刘义隆调度完毕后,踌躇满志地要打过黄河去,活捉拓跋焘。
天时地利人和占尽的宋军一路上进展顺利,不久宋军前部就攻破碻磝,赶走北魏的济州刺史王买德(王买德还活着啊?应该是两个人吧),占据了山东境内黄河以南的土地。西面刘诞手下大将柳元景、薛安都等攻陷长安,刘铄手下刘康祖、胡胜之一路直逼虎牢、洛阳,宋军三面齐上,叫拓跋焘十分头疼。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38:19
面对宋国的大举进攻,拓跋焘一点都不在乎,对手下说:“现在时值盛夏,天气燥热战马还没养肥,不宜出击。如果他们真是一追到底,我军就撤到阴山以北躲着他们。反正国人的风俗就是穿皮毛,何必一定要改穿丝帛来适应热带作战呢?等冬天一来,我就不怕了。”
正如拓跋焘所设想的那样,宋军打到了滑台后就一蔫到底不再追击。牛皮吹的震天响的前部先锋王玄谟到了滑台后宣布攻城,手下请求用火箭烧城,王玄谟就摇头晃脑地说:“这些迟早都是我国的财产,为什么要烧呢?”他的名言马上被当作仁义的象征来传诵,于是滑台城里的守军当天就加强消防措施以防敌人用火攻。
宋军刚到滑台时,周围的百姓听说王玄谟是个仁义君子,便纷纷前来响应所谓的义军,有的赠送粮食,有的要求参军,每天都有数千人来拜访。王玄谟马上发现,旺盛的人气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正好滑台一带盛产著名的特产大梨,具有南方人特有的精明商业头脑的王玄谟觉得把大梨运到南方去一定能够赚大钱,就从南方搞了些布匹来和滑台的百姓做易货贸易。王玄谟开出的价钱低得离谱,八百个大梨才能换他的一匹布,百姓都不接受,王玄谟就派兵挨家挨户去抢梨,每家有多少就抢多少,至少要准备八百,多了不限,抢完后丢下布匹走人。这样一来,老百姓对子弟兵们的殷切希望全部成了泡影,老百姓纷纷四处逃亡,有的甚至返回北魏去通风报信。
王玄谟靠掠夺大梨狠狠发了一笔,但他又很抠门,一点儿也不体恤士兵,他手下的士兵连饭都吃不饱,一打仗就磨洋工,滑台城攻了三个月都打不下来。这时已到了初冬,拓跋焘亲自率领的五万先锋骑兵已经秘密杀到了枋头。
拓跋焘也不清楚宋军的虚实,就派了几个人跑到滑台劳军,放出话来说北魏发兵一百万,一定要打到建康去。消息一传开,周围的百姓纷纷到拓跋焘那里哭诉宋军的暴行(冤有头、债有主,应该说是王玄谟的暴行才对)。拓跋焘得知对手竟是这么一个活宝,就命令全军人人准备一面战鼓和一个胡笳,半夜进攻时将乐器一齐吹奏,顿时声音震天动地,传到六十里外的宋军大营。宋军营地里早就传言一百万魏军就在附近,听到敌人进攻的胡笳声都吓得尿裤子,王玄谟带头往碻磝逃跑,军队也立即溃散,拓跋焘的骑兵迅速追击,杀死一万多宋军散兵,缴获了大批辎重(估计得有不少大梨)。
滑台附近的水军都督垣护之早就建议王玄谟抓紧攻城,王玄谟就是不理。这回王玄谟军溃散,魏军抢夺了王玄谟丢弃的战舰,用铁索连起来阻挡垣护之撤退。垣护之就将战舰集中起来顺着黄河冲下来,黄河水流迅急,宋军碰到铁索就用长柄大斧将其砍断,魏军没有擅长水战的军队,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垣护之溜走,宋国的水军得以安然撤回碻磝。
滑台的宋军阵地一失陷,刘义隆的庞大进攻计划顿时全面崩溃。真是兵败如山倒,王玄谟和他的溃兵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跑到哪里,哪里的守军就一律跟着逃跑。
王玄谟跑到碻磝,镇守碻磝的东线总指挥萧斌也是超级大无能,刚接到还不知道前线全军溃败消息的刘义隆发来的指挥图,命令萧斌死守碻磝。萧斌一向对皇帝言听计从,接到命令后他就准备死守碻磝,副将沈庆之反对说:“魏军此次来势汹汹,而且我军士气低落,碻磝一定守不住。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如撤退到徐州联合当地守军,组成战斗集团,才是对付魏军骑兵的上策。”
萧斌不敢决断,赶紧派使者去向刘义隆汇报,等了半月后,等来的命令是继续死守。沈庆之说:“诏书从建康送过来时这里的形势早就变样了,先生放着我这样的好计不用,反而请示建康,有什么意义呢?”
萧斌和他手下一群无能的将军都哄堂大笑,一齐向沈庆之拱手说:“是啊是啊,还是沈将军有学问,不过这是上意,我们也得遵守啊。”还是不听沈庆之的建议,把沈庆之气得够呛。
萧斌派王玄谟镇守碻磝(还敢用他),垣护之镇守清河,自己回历城指挥东线全局。
魏军的攻势非常顺利,骑兵部队一天可以推进一二百里。拓跋焘分兵五路,全部朝建康杀来。他自己带着骑兵由东平进攻邹山(今山东邹城),并拜谒了孔庙和秦始皇的石刻,宣布这次一定要打到长江去。北魏各路军队的进攻更加猛烈。
拓跋焘将主力集中在东线,形成了对宋军的绝对优势,但西部边境战况却出现反复。宋国由关中出击的雍州刺史刘诞虽然不懂打仗,但他采取了比较明智的做法,放手叫部下自己去打。刘诞麾下大将柳元景相当能打,柳元景手下的几员副将薛安都、尹显祖、曾方平等,也都是在陇西同当地羌族土著人长期作战锻炼出来的骁将。这次接到刘义隆发来的命令要求他们去占领陕城(今河南陕县),半路上碰到北魏洛阳太守张是连提两万骑兵的反击。北魏骑兵在宋军队伍里来回冲杀,耀武扬威,宋军被打得抱头鼠窜。柳元景的先锋官薛安都大怒,丢掉头盔,脱光战甲,将战马的盔甲也扒光,只穿连襟小衣,双眉倒竖,两眼圆睁,手持长矛单人突击魏军阵地,截杀魏军骑兵,一路所向无前。魏军无法抵挡,就朝薛安都身上射箭,薛安都把手中的长矛舞得密不透风,敌人虽然箭如雨下却下无一射中他(可惜薛安都晚生了二十年,否则和当年北魏第一勇将黑槊将军于栗磾对拼一回,不知道谁胜谁负)。薛安都反复冲突数十回,一直杀到天黑,两军才停战休息。
第二天,双方都有增援部队前来助战,宋军仅来了两千人,而魏军则是旌旗招展,钟鼓齐鸣,看得宋军士兵人人都变了脸色。曾方平对薛安都说:“现在劲敌在前,敌城在后,是我们死战的时候了。你要是胆怯的话我就杀了你,我如果胆怯的话,你也把我杀了。”豪气冲天的薛安都大声回答说:“说的对,就这样定了!”两人击掌为誓,一起冲向慢慢压过来的魏军大阵。
这场恶战从早晨杀到中午,直杀得天昏地暗。薛安都带头冲杀,浑身的鲜血在身上凝结成块,手中的长矛折断了几根,后面马上就有亲兵递上一根新的。到了下午,魏军全线崩溃,跳河或被乱军踩死的不计其数,张是连提在恶战中被杀,其余士兵全部被俘。
第二天,柳元景前来收拾残局,对俘虏说:“你们都是汉人,现在为胡人做事,不知道尽忠,反而投降,是什么道理?”俘虏们回答说:“胡人派骑兵督战,落在最后的就被杀掉,这是将军亲眼所见的。”柳元景叹息不止,将俘虏全部释放。
魏军援军覆没,陕城守军只好投降。柳元景正准备继续进攻时,那个不识时务的刘义隆又冒了出来,他下旨说前线都已撤退你孤军不宜单出,并加封柳元景为襄阳太守防卫荆州北部。柳元景无奈,只好向南撤退,好不容易抢来的地盘就又丢给了北魏。
西线的失利并不影响魏军整个前进的步伐,指挥中线的拓跋仁接连占领了悬瓠和项城,一路上烽烟滚滚,见城就烧,见人就杀,径直往寿阳而来。中线宋军全线溃败,坐镇寿阳的中线总指挥豫州刺史刘铄害怕被歼,急忙调集在前线阻击魏军的刘康祖撤回寿阳。刘康祖的八千军队在撤退中,被拓跋仁的八万骑兵团团包围。部下建议说军队丢弃辎重翻山走小路撤退可能还有生机,刘康祖大怒说:“我军屡战不胜,正好借此雪恨,撤退什么?”下令将战车首尾连接就地成阵,并下死命令说:“全体将士凡往回看者斩首,往回跑者斩腿!”不久魏军骑兵四面攻城,宋军士兵各自奋战,从白天到黄昏,杀死魏军一万多人(够本儿了)。
宋军车阵地势低洼,地上战死者的积血一直没过了活人的脚后跟,刘康祖身受十处创伤,仍然与敌人决死恶战。拓跋仁见战况不利,就将军队分成三拨,一个时辰一拨进行轮休。不久就到了黄昏,风声大作,拓跋仁命令部队在战马上捆绑稻草,点上火冲击宋军车阵。刘康祖针锋相对,命士兵收集地上流淌的人血来灭火,人血被火一烧,味道臭不可闻。混战中刘康祖被一只流矢射穿了脖子,坠马而死,宋军失去指挥,顿时乱成一团,拓跋仁趁机发动总攻,刘康祖的八千步兵全部战死,无一生还或被俘(何等的壮烈)。
经过恶战磨练的北魏中线主力拓跋仁部一路势如破竹,杀奔寿阳而来。胆小的刘铄连逃跑都不敢,只好躲在城里祈求神灵保佑。不久,东线拓跋焘的大军到达彭城,在城外的戏马台(这地方现在还有,好像就在九里山)上支起大帐,居高临下地俯视彭城这座曾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首都的千年古城。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39:26
拓跋焘包围彭城后,宋国北伐军总指挥刘义恭早就吓得魂不附体,准备放弃彭城往建康逃跑。沈庆之听说后,认为历城兵少粮多,而彭城兵多粮少,建议刘义恭往历城撤退。刘义恭手下的参谋认为不如往东跑乘船走海路回建康为上策。刘义恭心里去意已定,但对这两种撤军方案到底该实施哪个好一时还拿不定主意。负责东南线作战的刘骏就对刘义恭说:“叔父既然是总指挥,您想到哪里去我管不着,但我作为一城之主,擅自放弃城防逃跑实在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我一定要与此城共存亡。”他的这番话把刘义恭说的也不好意思逃跑了,他就抓紧整饬彭城的防御体系准备固守。
拓跋焘围着彭城绕了一圈,看到宋军防守森严,便不敢贸然发起进攻。他就派使者前去拜访刘骏,送给刘骏几峰骆驼,要求交换酒和甘蔗,刘骏满足了他的要求。第二天,拓跋焘又派使者去找索取柑橘和赌博用具,并赠送给刘骏一些皮衣,刘骏又一次满足了他。到了第三天,拓跋焘的使者又来找刘骏提出借些乐器,刘骏就对使者说:“我受皇上的指派前来打仗,没有准备乐器。贵主要来就来,要打就打,自古人臣无境外之交,这些面子上的把戏就不要再表演了。”
拓跋焘一看刘骏这人不好对付,就发动了一次试验性进攻,却没什么效果,拓跋焘就带着大部队继续南下,一路上宋国各地守军都望风溃逃,魏军轻易地度过淮河,来到盱眙城下。
彭城被包围时,刘义隆派遣臧质带领一万军队救援彭城。臧质赶到盱眙时听说拓跋焘已经开始渡淮河了,就和盱眙太守沈璞一道整顿城防等着拓跋焘来进攻。
还在王玄谟进攻滑台、宋军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沈璞就开始积极囤积粮食储存武器准备守城,大家都认为沈璞太胆小。这次魏军南攻,周围城池的守军都望风而逃,有人劝沈璞也往建康撤退,沈璞说:“敌人可能以为盱眙城小不会来,如果真来打的话,正是报国封侯的时机。诸位听过几十万军队包围小城而战败的例子么?昆阳、合肥、悬瓠都是例子,兵不在多,两千就足够了。”这回臧质一来,沈璞更为高兴,两人团结一致,严阵以待,准备死守盱眙。
魏军兵多将广,粮食供给总跟不上,一直靠掳掠维持。听说盱眙粮食兵少,就派军队前来抢城。到了城下拓跋焘又故技重施,派人送给臧质一些锐利武器,想换点酒喝,臧质也很搞笑,封了两坛子尿给他送去。拓跋焘大怒,命令在盱眙城外修筑高墙往城里射箭,魏军人多势众,一天的工夫就围城修了一圈。然后搬运土石从上而下填筑护城河,也是一天就完工。拓跋焘派人给臧质送信说:“我派的军队都不是我国人,东面是丁零,北面是胡人,南面是氐人,西面是羌人,丁零死了就是帮你们消灭冀州叛贼,胡人死了就是帮你们消灭并州叛贼,氐、羌死了就是帮你们消灭关中叛贼,先生尽量开杀,不要客气。”
臧质看了信,回复说:“阅,只是现在严冬已过,马上就要开春,我军增援部队这就要到,你就慢慢攻城吧,不要跑,粮食不够了就说一声,我叫人给你送两斤,你的军队再多,本事再大,能比得上前朝的苻坚?我看看你还能猖狂几天?送给我的这些刀剑,正是所谓‘授人以柄’,马上就要用到你身上去了!”
拓跋焘大怒,造了一张铁床,上面扎满铁刺,拉到盱眙城下宣布说:“攻破盱眙后,就叫臧质躺到这上面!”臧质也会想办法,叫人在城楼上大声宣布道:“凡是取得拓跋焘首级者,加封万户侯,赏黄金一万两,丝帛一万匹!”
拓跋焘命令全军攻城,用钩车钩拉盱眙城楼,臧质就命手下用绳子系住钩车的钩子,另一头系在城里的大房子上,命城里百姓一齐往回拉。钩车没法撤回,到了晚上,臧质就用大木桶吊着士兵偷偷地到城下,把钩车拆散了运到城里。
拓跋焘一看用钩车不灵,又用冲车撞城墙。盱眙城池经过加固,十分结实,每撞一回,掉下来的砖土都寥寥无几。拓跋焘又开始用人肉麻袋的办法,叫步兵拼死冲城,十万魏军杂胡步兵四面爬城,死战不退,爬到城墙上的马上被滚石砸下去,死掉的就充当后人的垫脚石,没死的就爬起来接着冲,很快尸体就垒得与城墙一样高了。臧质又叫士兵用长矛将敌人摞在一起的尸体推倒,这样反复攻杀了三十天,魏军损失数万人,还是无法占领盱眙。
拓跋焘没办法,指挥部队绕过盱眙继续南行,到达了长江以北的瓜步(今江苏六合瓜步山),魏军连绵数十里站在长江大堤上,威胁着对岸的建康。这是北军头一次离建康如此之近,刘义隆被迫宣布建康全城戒严,并准备亲自领兵出城迎战。建康附近的老百姓走路都提着扁担,准备和魏军做最后的拼搏。
刘义隆登上石头城,看见北魏兵力强大,心里十分沮丧。他对身边的马屁精徐湛之和江湛说:“我的北伐计划,支持的人少,反对的人多,如今落到这个地步,都是你们两个人的过错!”说完之后他半晌不语,忽然徐徐长叹一声说:“如果檀道济还在的话,怎么会让敌人打到这个地方?”
刘义隆实在没办法对付,就贴出告示宣布谁能杀掉拓跋焘,一律封王,又派人在北岸的空房子里放置毒酒,以图毒死拓跋焘,这些措施全都没有效果。
拓跋焘的部队没有水军,也就没办法渡过长江,而且数十万军队的粮食供应一直是个问题。再加上春天临近,附近的尸体被地气薰蒸,军营里有流行瘟疫的苗头。而滞留在魏军后方的彭城宋军也一直是拓跋焘的心腹大患,军队里又一直传说宋国南方军会走海路入淮河联络彭城军切断魏军的后路。拓跋焘就在瓜步山上设立祠堂来纪念这次作战经历(这就是叫辛弃疾感慨不已、“一片神鸦社鼓”的佛狸祠,这个祠堂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并派出使者到建康向刘义隆求和,送去许多骆驼和好马,建议双方停战结盟。这正是刘义隆所期望的最好结局,他马上准许和议,回赠拓跋焘柑橘米酒作为礼物,北魏大军拔营而去。
魏军回师的路上,把自己没能打过长江去的怒气全部发泄到沿途的百姓身上。他们把所有的房屋都放火烧光,沿途碰到的男子一律杀死,女子一律掳掠到北方,而抓到的婴孩儿童就用长矛穿破肚子举在空中挥舞,把这当作一种娱乐的游戏(种种兽行,令人发指)。从黄河到长江方圆千里的广大地区,包括整个的淮河流域全都变成了绝对的无人区。那些春天北归的燕子都无法找到旧日的巢穴,只好将新巢建在树林里,宋魏之间的第三次南北大战,就以这样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而告终。
经历了第三次南北大战后,三十年“元嘉之治”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宋国皇帝刘义隆威信尽失,第二年就被太子所杀,随后宋国就陷入了永无休止的内乱,二十六年出了六个皇帝,六个暴君,全部不得善终,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王朝象南朝的宋国这样可怕,也从来没有一个世纪象中国的五世纪那样,涌现出了二十多位暴君。
北魏的南征大军在第三次南北大战中死伤过半,拓跋焘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由于他当年大杀佛教徒,埋下深深的危机,回到平城不久就被宫内的太监刺死,北魏国势开始衰落。直到二十年后出了一位仰慕汉文化的拓跋宏,发动汉化运动,鲜卑这个独特的民族在漫长的汉化运动中逐渐消失,融合到你我每一个人的身上。正是这些经过融合,浴火重生的杂种汉人,迅速击溃了南方那些自命纯种的中华正统汉人,重新组建了新生的强大帝国——隋和唐。回头看看中国大地上发生在四至五世纪的这段混乱史,故事当中的主人公们也许没有一个人会想到,他们的种种努力,种种拼搏,到头来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41:09
佛狸祠下大事记
公元420年
6月,刘裕称帝,建立南朝宋国。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7月,西凉李歆进攻北凉,中埋伏被杀。北凉沮渠蒙逊攻陷西凉酒泉。
9月,西凉李恂于敦煌自称凉州刺史。
公元421年
3月,北凉沮渠蒙逊水淹敦煌,李恂自杀,西凉灭亡。北凉成为西域诸小国宗主国。
9月,刘裕派人杀死晋恭帝司马德文。
公元422年
5月,宋武帝刘裕病死,太子刘义符继位,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被加封为顾命四大臣。北魏拓跋嗣加封奚斤、长孙嵩、安同、崔浩、穆观、丘堆为太子拓跋焘辅相六臣。
10月,北魏大将奚斤进攻宋国黄河三镇,第一次南北大战爆发。
12月,北魏叔孙建一月占领临淄。攻占兖州大部地区。
公元423年
3月,宋国虎牢守将毛德祖设计除掉北魏大将公孙表。北魏叔孙建发起东阳战役。
4月,宋国檀道济救援东阳,北魏叔孙建撤军加入虎牢战场。同月拓跋焘攻陷虎牢,杀死宋国守将毛德祖。第一次南北大战结束,北魏占领宋国司、兖、豫三州。
5月,拓跋焘回师平城。
11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病死,太子拓跋焘继位,后人称为魏太武帝。
公元424年
3月,宋国顾命四臣处死刘义真。
5月,宋国顾命四臣发动政变,杀死宋少帝刘义符。
8月,宋国顾命四臣另立刘义隆为帝,后人称为宋文帝。北魏击败柔然于云中,射杀柔然大将于涉斤。
12月,胡夏赫连勃勃杀死太子赫连璝,另立赫连昌为太子。
公元425年
8月,胡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病死,儿子赫连昌继位。
10月,魏太武帝拓跋焘分兵五路击败柔然。
公元426年
2月,刘义隆联合檀道济杀死顾命两臣,谢晦被迫造反。
3月,檀道济击败谢晦,刘义隆执政,重用五臣实施元嘉之治。
8月,西秦、北凉、胡夏相互混战。
10月,魏太武帝拓跋焘亲征胡夏。
11月,拓跋焘攻入统万城,因雪灾被迫撤退。
12月,北魏奚斤攻占长安,收复关中地区。
公元427年
1月,胡夏主力赫连定进攻长安,与北魏奚斤在关中对峙。
5月,拓跋焘二攻胡夏。
7月,拓跋焘攻陷统万城,赫连昌逃至上邽。
公元428年
2月,北魏安颉活捉赫连昌,占领上邽。赫连定继位,迁都平凉。
3月,北魏奚斤追击赫连定中埋伏被俘。
5月,西秦王乞伏炽磐病死,太子乞伏暮末即位。
6月,北凉进攻西秦,两国混战不绝。
公元429年
5月,北魏突袭柔然,绞杀蒙古境内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数字很准确)地区的柔然部落,重创柔然汗国。
7月,拓跋焘由漠北攻入西域,击败高车,缴获大批辎重,导致国内肉食毛皮价格大跌。
公元430年
3月,宋国大臣到彦之北伐,第二次南北大战爆发。
7月,宋军进驻黄河,北魏守军全部撤退。宋军推进至碻磝、滑台、虎牢、金墉、洛阳、潼关一线。
8月,北魏安颉阻击宋军黄河以北的军队。
9月,拓跋焘三攻胡夏,进攻胡夏首都平凉。北燕宋夫人发动政变,北燕天王冯跋受惊而死,冯弘发动政变,杀死宋夫人,逼迫太子冯翼自杀,自称天王,杀冯跋儿子一百余人。
10月,魏军集结主力发动反击,安颉占领洛阳。
11月,魏军攻占平凉,赶走胡夏皇帝赫连定。北魏向宋国北伐军发动全面反击,收复虎牢。宋军总指挥到彦之带头逃跑。
公元431年
1月,胡夏赫连定攻占西秦南安,乞伏暮末投降,被赫连定灭族,西秦灭亡(亡国十六)。宋国大将檀道济由历城欲沿黄河逆流而上救援滑台,遭到北魏叔孙建、长孙道生的阻击。
2月,北魏叔孙建放火烧掉檀道济军的粮仓,檀道济被迫撤退。北魏安颉攻陷滑台,第二次南北大战结束。
6月,胡夏赫连定率宗族西迁,遭到吐谷浑汗国的袭击,赫连定被俘,胡夏灭亡(亡国十七)。
11月,北魏制定法律,确立击鼓鸣冤制度。
公元432年
7月,北魏进攻北燕,北燕战败。
12月,北魏使者李顺拜会沮渠蒙逊。
公元433年
4月,北凉王沮渠蒙逊病死,儿子沮渠牧犍继位。
公元434年
2月,北魏、宋国、氐族土著人展开汉中争夺战,宋军战斧兵大败氐族犀甲兵,收复汉中地区。
公元435年
7月,北魏包围北燕和龙。
公元436年
2月,宋文帝刘义隆以“祸心”之罪诬杀大将檀道济。
5月,北魏攻陷北燕首都和龙,北燕天王冯弘被高句丽雇佣兵救走,北燕灭亡(亡国十八)。
公元438年
3月,高句丽长寿王高琏杀死冯弘,脱离中国政权管辖,成为境外独立国家。
公元439年
9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包围北凉姑臧,北凉王沮渠牧犍投降,北凉灭亡(亡国十九)。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五胡十六国时代结束,南北朝时代开始。
12月,北魏崔浩颁布《魏历》,在北方实施。
公元440年
10月,宋文帝刘义隆联合殷景仁、沈庆之杀死权臣刘湛,废掉刘义康的权力,
11月,宋国新权臣殷景仁暴病而亡,刘义隆二次执政。
公元442年
1月,魏太武帝拓跋焘用道教礼节祭祖,引发鲜卑贵族不满。
公元443年
3月,拓跋焘派使者李敞到大鲜卑山祭祖,将诏书刻在石壁上(鲜卑遗迹最近已经被发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444年
12月,宋国实施《元嘉新历》,可预测日、月食。
公元445年
1月,宋国实施黄钟三百六十音律。
10月,北魏关中卢水胡人盖吴造反。
公元446年
2月,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安发现寺庙中藏匿兵器,崔浩趁机劝说拓跋焘杀尽天下僧侣,拓跋焘发布太武灭佛令,拆除全国所有寺庙,追杀国内僧侣。
8月,北魏平定盖吴叛乱。
公元449年
5月,宋国彭城太守王玄谟上书要求北伐。
公元450年
3月,拓跋焘十万军队进攻只有数百人镇守的悬瓠城,历时四十二天,不克而还。
4月,北魏《国史》案,崔浩被灭门,株连数千人。
7月,宋国二次北伐,第三次南北大战爆发。宋军先头部队到达碻磝、滑台、虎牢、潼关一线。
9月,拓跋焘领兵南征。
10月,拓跋焘击溃滑台王玄谟军,宋军先头部队全线崩溃。
11月,魏军多路反击,进展顺利。北魏西线军张是连提部被宋军柳元景、薛安都歼灭。宋军中线刘康祖部被北魏中线军拓跋仁部歼灭。北魏中线拓跋仁部到达悬瓠、项城、寿阳一线。东线拓跋焘包围彭城。
12月,拓跋焘主力到达长江北岸,宋军无人敢挡。拓跋焘于瓜步山上立祠堂作纪念。
公元451年
1月,拓跋焘撤出长江,进攻盱眙和彭城,未果。
2月,北魏全军北返,杀光宋境雍、徐、兖、豫、青、冀六州所有百姓。一路千里白地,宋国“元嘉之治”成果遭到破坏。第三次南北大战结束。
……
本想模仿三国演义,在全书的最后写上一首叙事长诗作结尾,可是写了几次都不甚满意。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倒是有些扣题,文采气势也都不错。但是经过反复斟酌后我认为:写《五胡录》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扬所谓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壮志,也不是为了推崇那些舞榭歌台、封狼居胥的英雄,有道是“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英雄们会因为自己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而烦恼,会因为居住在寻常巷陌老矣尚能饭否而烦恼,会因为杀人太少比不上孙仲谋寄奴佛狸廉颇而烦恼。但英雄们在烦恼之余似乎都没有闲暇来想一想,他们的英雄壮举都是用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生命换来的。乱世中的百姓,一条命的价钱抵不上一斤大米;战场上的士兵,一条命的价值还不如一条麻袋。他们需要的究竟是安定的生活,还是为那些圣人和民族英雄去慷慨赴死?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啊!
最后,选取唐代诗人曹松《己亥岁》的后两句和陈陶《陇西行》的后两句,攒成一首诗,权且当作本书的结尾。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作者:jk1019 回复日期:2007-9-22 3:42:32
读《五胡录》之煮酒论英雄
东晋一司马一家子
司马懿一向以老谋深算著称,他的儿孙辈也都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人(司马氏家族对权术的驾驭技术,似乎是呈现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的趋势,一代不如一代),但到了晋惠帝司马衷的时候他却像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一样成了个低能儿童,这不能不说是对唯血统论的一大打击。
西晋永嘉之乱后及至刘聪攻陷长安,司马衷这一支在战乱中已接近灭绝,继承晋朝衣钵的是琅邪王司马觐的儿子司马睿,司马觐的老爹司马伷,在三国演义里是作为一支灭吴部队的指挥官出场的。司马伷是司马懿的儿子,这样到第四代司马睿,在晋朝皇族里血统已经是远得不能再远了。如果不是有“八王之乱”这样的契机,司马睿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混上东晋开国皇帝的宝座。
关于司马睿的身世,最著名的一种说法是在当年司马懿还没发迹前,他曾请著名的星象家管辂为其占卜子孙的运势,管辂占卜一番后得出的结论是“牛继马后”。司马懿当时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后来等他当上了权倾朝野的大丞相后,手下有个功勋显赫、名叫牛金的大将,引起了司马懿的猜忌。司马懿坚持认为管辂的预言将应验在这位牛金将军的身上,就使坏派人请牛金赴宴,用毒酒将他毒死(其实在《三国志》游戏里面牛金还是挺能打的,武力是81或82呢!牛金曾参加过祁山战役,作为魏军主力击退了诸葛亮、马岱。他还作为司马懿的嫡系精锐参与剿灭辽东公孙渊的战役,官至后将军。职务不算小了,不明白《三国演义》里为什么没提他?)。后来过了N年,司马觐的府上雇佣了一个小公务员名字也叫牛金,据说这位小牛长相秀美,和司马觐的妃子夏侯氏勾搭成奸,生下了司马睿。此为“牛继马后”的来历。
看了这个东东大家不要当作笑话或野史,因为这是堂而皇之地记载在正史上的(事见《魏书列传》第八十四。关于魏书的地位问题,存有很多疑问,《魏书》在历史上一直被定性为“秽书”,因为作者魏收为人口臭,写东西时喜欢专门揭别人的疮疤。但《魏书》上记载的大部分历史可信度都比较高,比如“大鲜卑山”古迹,到现在才发现,没发现之前也一直遭到抨击,认为南北朝时期不可能有穴居时代历史的记载,而且北魏力求成为中原之国,也不大可能会对祖宗从前住山洞过茹毛饮血的生活大肆宣扬等等)。这样一来,东晋十一位皇帝大部分都有的智商问题,似乎得到了比较合理的开脱(但好像还是解释不了晋惠帝司马衷为什么会是个白痴这个问题)。
本文无意研究血统和政绩的关系,只想回头看看这个一直为后人所诟病的奔放时代:玄学和门第观念盛行的东晋时期。
东晋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朝代之一,官员和人民的精神信仰并不是兴于汉朝、后来几乎统治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儒家思想,而是来源于道家思想和神秘主义的玄学。从而造就了一个绝迹于后世的名词:魏晋风度。
在玄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东晋,可谓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中最为“民主自由”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人血统最为纯正,但他们的表现却也最不像后人心中正统的中国人;他们大部分人都纯洁得可爱,绝对没有后世的那种引人发噱的宿儒酸秀才形象(本系列的文章,谈及中国封建史如非特指,一般指秦朝以后时期)。下面就举一个典型的东晋杰出青年作为例子:
潘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貌比潘安”的那个潘安)以风流倜傥放荡不羁出名,是西晋著名的贾氏智囊团“二十四友”之一,也是当时洛阳城里最著名的明星兼大才子,更是许多少年人心中的偶像。他出行的时候坐着大车,身佩长剑一路抚琴,后面必定有一大群狂热的妙龄少女紧随其后向其投掷花果丝帕等。(《晋书》当中关于他的一段介绍就非常搞笑,“岳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O^)
东晋时期人们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和别的时代很不一样。还有女权问题,从唐朝开始,妇女的活动就逐渐受到限制,到了明清时期终于演变成妇女不出家门、不准抛头露面的规矩。而根据潘岳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晋朝,当时的女子是可以随便外出结交朋友的。比如《晋书列女》(注意是列女而不是烈女)里收录女子,没有单纯褒扬妇女不改嫁行为的。不过《晋书》已经开始把妇女不改嫁看作是一种好的行为,而《晋书》以后的书里,“列女”就逐渐变成了“烈女”。
闲话扯了这么多,其实最主要是想说说东晋的那种独特的政治制度。从司马睿开始的东晋王朝,每一任皇帝都没有真正地掌握过政权,而是由一两个权臣全权代理。而且权臣的权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受到来自朝廷其他官员的制约。这种君主无权,重臣掌权且受到朝廷制约的政权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看作是中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对应英国或日本的君主立宪政权来看,皇帝就是女王或天皇,权臣是首相,相应地朝廷就是议会(纯属个人观点,列位看官,请多多包涵些则个)。
东晋掌权的诸大臣们手中的权力一般是终身制的,但却不能世袭。凡是想世袭的必定会遭到来自朝廷的打击。比如拥兵造反的王敦,囚禁皇帝的祖约、苏峻,自称皇帝的桓玄,都先后被来自朝廷的其他大臣所扑灭,而这些戡乱立功的大臣一般会取代被推翻的权臣的地位,成为新的权臣。
在这种制度下,大臣要想保住自己的权力,就不得不跟朝廷进行一番讨价还价,并做出种种妥协和让步,即使是强大似桓温、睿智如谢安等也经常和朝廷扯皮搞斗争。由于这种斗争常常会持续不断,也就促使得能当上大权臣的大臣脑子都不太笨(用进废退?)。回顾东晋一百年的历史,成为权臣的人无论是王敦、祖约、桓温、桓玄、刘裕等武将出身的,还是王导、庾翼、谢安等文人出身的,或者庾亮、褚裒、司马道子等面人出身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善于搞内斗,不擅长内斗的祖逖就被剔出权力圈。
这种内斗并不全是坏事,从小处来说使得东晋权力的接力棒始终处在流动的状态,动就有活力,也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不称职的官员一接近这个权力圈就被刷出去了。这使得汉族大朝代多次出现的宦官政治(对比一下汉、唐、明)在东晋从没出现过(废话,宦官是倚仗皇帝权势的,皇帝都没有权力,宦官又怎么牛得起来呢?),也没有出现奸臣政治(对比一下李林甫、蔡京、贾似道、严嵩、和珅)。从大处说这也让东晋在北方强大的武力压制下始终未倒下,还能够组织起多次有效或无效的反扑。对比后来的南宋时期,毫不怀疑南宋的国力要比东晋强大的多,金和蒙古的实力与南宋的对比也绝没有东晋和前秦的对比悬殊大。在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中南宋始终处于弱势,而东晋却始终维持着对北方的攻势,并且越到后期东晋的战斗力就越强大。
继续向下推导:如果刘裕只是维持了这种权臣制度没有推翻东晋的话,东晋是否有收复失地的可能而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大国呢?好像不是没有可能的啊。那么症结到底出在哪里呢?
这恐怕还得回头从玄学和门阀制度上去找原因,详细分析咱留着等到后面有关的地方再细说。
匈奴刘渊、石勒
《五胡录》里面刘渊仅在第二章前三节中出场,是个着墨不多的人物,但在中国民族史中刘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因为他建立了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的第一个强大的帝国:匈奴汉国,由此拉开了中国漫长的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历史,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刘渊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很深,他和儿子刘聪、侄儿刘曜都是文化程度很高的匈奴贵族,他少年时就作为匈奴部落的人质在洛阳城居住。由于刘渊聪明好学,受到当时把持曹魏大权的司马昭的赞赏,这样一来刘渊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出名了(出名要趁早,好像是张爱玲说的吧)。刘渊外貌英武,身材高大,走起路来威风凛凛、相貌堂堂。他待人接物也是既大方,又威严,和当时洛阳城里受到吹捧的那些白脸秀才如王戎、嵇康等完全是两种风格,这在崇尚奢华浮躁的晋朝简直是凤毛麟角的异类。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甚至有人建议派刘渊带兵去灭吴,并打包票一定会成功。由于刘渊的外貌一看就属于那种所谓的“帝王之相”,理所当然地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认为刘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千万不可大用,“以匈奴之劲悍,元海(元海是刘渊的字)之晓兵”,一旦握有兵权,就会“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到时候天下绝对没人能制服得了他。结果无论是灭吴还是平定羌族、氐族等的叛乱,刘渊都只能干瞪眼看着比他年纪小的人建功立业。
刘渊小时候在洛阳城曾被托付给晋朝大将王浑照料,刘渊和王浑的儿子王戎(也是个神童)比较合的来。王戎是所谓“竹林七贤”之一,当时担任了西晋灭吴部队一路人马的指挥官。等王戎得胜还朝回洛阳的时候刘渊在郊外河边设宴为他接风,不久大家都喝多了,刘渊见连王戎这号人物都能立功受赏而自己仍然籍籍无名,不由得纵酒长啸,声调慷慨悲壮,听到的人都掩面流涕。可巧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从旁边经过,听了刘渊的啸声后大为惊异,急忙跑到司马炎那里说:“陛下这回不除掉刘渊,微臣认为此人必定是将来的心腹大患!”
凑巧王戎的老爸王浑正好也在场,他害怕儿子王戎会受到牵连,急忙解围说匈奴失势已久,刘渊又忠厚老实,如果无缘无故就杀掉他,必定会惹出大乱子来,微臣愿以性命担保刘渊不会造反。这样才救了刘渊一命。
刘渊虽然没有被司马炎处理,但根据封建王朝的管理方针,谁要是脸上长个“帝王之相”的话,那他这辈子就别想得到重用了,所以刘渊混到五十岁也仅当上了一个官阶很低的宁朔将军,而且还是暂代的,担任邺城镇守官员成都王颖的参谋。至于他的正式头衔:匈奴部落的五部大都督,听起来很吓人,但却没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匈奴人早就没有自己的地盘了,五部匈奴都是租用的晋朝的土地放牧,刘渊仅是这五帮人的头(照规矩匈奴的王爷至少也应该由朝廷再给封个王位,但刘渊的职务实在低得可怜,仅仅是给外郡镇守当幕僚)。
又得回头研究一下匈奴了。
我们所说的五胡十六国,“五胡”指的是匈奴、羯、鲜卑、氐、羌,但追根溯源来看,这“五胡”其实只有三胡。氐族和羌族的源头都是一支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部落,而羯族则是匈奴的一支。再说这个“胡”字,其实也有两重意思。“胡”在大方向上泛指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但从小处来说,却是特指匈奴,或者是占据河套阴山一带的少数民族。比如司马懿说:“并州靠近胡人,好为之备”就是说山西这地方靠近匈奴,要积极作好战备工作。还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应该是向匈奴学习骑射。那么,石勒出身的羯胡、沮渠蒙逊和盖吴的卢水胡,还有赫连勃勃出身的铁弗,都代表着匈奴的一支。也有称鲜卑胡、氐胡、羌胡的,但始终没有流行,太拗口。
匈奴和中国较量了五百多年,很长时间内都是中国最大的敌人。但在中国汉族王朝国力的增强和匈奴自身内乱以及来自贝加尔湖以北的新兴鲜卑人的三重压力下,到魏晋时期匈奴已经是彻底衰落了,在汉族王朝有意的分化瓦解下,其族人散居到了北方各地。刘渊是匈奴大单于的嫡系长支后代,作为五部大都督,能指挥动的只有左国城附近的本家。而那些卢水胡、羯胡什么的,恐怕对这个名义上的大单于听都没听过。
和司马睿一样,如不是有“八王之乱”这样的契机,刘渊只能在五部大都督的虚名之下终其一生,也只可能作为一个外族的无名小官放到《晋书四夷卷》中的“北狄”部分一笔带过,至少《晋书》上绝不会把他和他的儿子、侄儿都拿出来单列一卷。但历史总是如此让人无法捉摸,它总能让英雄们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刘渊和他的左膀右臂儿子刘聪和侄子刘曜都是博学的知识分子,这使得他们这支造反力量很快就从数百支或大或小的叛军中脱颖而出。再加上刘渊这人神秘的魅力,刘渊的匈奴汉国不久就成为北方叛军的领袖,几乎把所有的造反派都收罗于自己的麾下,其中就有一位叫做石勒的羯人。
论及背景,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出身最低贱的,放眼整个中国历史恐怕也是如此。成汉开国君主李特父子的出身是氐族流民领袖,也就是氐族丐帮的帮主,他好歹还算是个自由人。刘裕的出身是短工,赫连勃勃最落魄的时候曾经和他的好哥儿们叱干阿利一起给后秦当看城门的小兵,这都比石勒的奴隶出身要强的多。但石勒却实现了连奴隶主们都不见得敢想的文治武功,成为十六国时期第一位统一中国北方的后赵帝国的开国皇帝。
石勒出身极其卑微,乱世中他被疯狂敛财的军阀们从山西武乡卖到山东茌平当奴隶(毫无疑问这种掠夺猪仔的方法奴隶死亡率会很高)。石勒和另一个奴隶两人共戴一枷(可惜没法弄清楚另一位奴隶的下落,否则依着石勒的脾气,必定会对这位难兄难弟加以重赏),徒步穿越太行山,很难想象,如果石勒中途死掉的话,中国历史将会是一副什么样子。但经过种种艰难困苦的磨砺而能幸存下来的人必定会蔑视一切困难。
石勒逃亡后落草为寇的时候连个名字也没有,他所投靠的强盗头子汲桑随口给他取了个叫做“石勒”的名字,担任一支小分队“十八骑”的头头,靠劫掠为生,每月要留够孝敬山大王的份额后才能轮到他们吃、喝、用。再看这个十八骑,王阳、夔安、支雄、冀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郭敖、刘征、刘宝、张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这些奇怪的名字,恐怕一大半都是汲桑随口造出来的。但这帮人后来几乎都成为石勒所建立的后赵帝国的名将。
石勒很有自知之明,当上皇帝后并没有费劲心机地给自己附会一个高贵的祖宗(对比一下那个整天把中山靖王刘胜挂在嘴边的刘备,嘿嘿),也没有像大多数得志者那样把知道自己底细的见证人全都不露声色地除掉,而是正视这段有些丢人的过去,从不掩饰,这样反而得到了百姓的尊重,(当然,那个只注重门第出身的东晋朝廷会因为这样卑贱的人、这样卑贱的民族竟然成为中原的主人而大为惊讶,又沐猴而冠了,又燕雀居于堂了,于是发了一通“暴虐奸凶,假凤图而窃号”的感慨后,不得不浑嗣忠谨,举衣冠而南渡。只是衣冠南渡之后从没有人去反省为什么南渡,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南渡)也得到了大臣们的赞颂:“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自三王已来无可比也,其轩辕之亚乎!(以下略去颂词若干字)”
让人感慨的是,面对这些扑面而来的吹捧、溢美之辞,石勒并没有醺然陶醉,也没有因为自己没文化不识字,听不懂这些把肉麻当有趣的颂词而惶惶然。他给自己了一个在历史上比较恰当的定位:“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若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
这样的男儿怎能不让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