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铜鉴和青铜缶(也有人称之为壶) (图)

(2008-08-11 11:33:59) 下一个



世界文明 > 专题 > 考古与探秘 > 精选图片 > 正文

中国最早的冰箱---铜鉴缶(图)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4月20日 14:38

  一器多用,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相当便利,这种想法和器物我国古已有之。这件战国时期的铜鉴缶便是一例。它既能冰镇美酒,也可以为其加热升温。

铜鉴缶是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高63.2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该器为组合器,由青铜鉴和青铜缶(也有人称之为壶)套合而成。

  青铜鉴为方形,长宽均为76厘米,可谓形体硕大。其口沿的装饰格外引人注目:四角的饰品为曲尺形,每边中间的饰品为长方形。这8件饰品布满镂雕和浮雕的蟠螭纹。它们一条条细如绒线,相互缠绕,繁密得让你点不清数目,然而却是排列有序,且形态逼真。一双双小眼睛都透着明亮、有神。鉴身外壁除浮雕的勾连云纹和蟠螭纹外,还有8个龙形耳纽。它们弓身向上作伏攀状,很是生动。鉴身底部的四角各有一个兽形足。别看小兽不大,往地上一蹲抬起两只前腿就把铜鉴稳稳托了起来。而且还做出了俏皮的笑脸,显得力气十足。

  铜缶也是方形,上端有盖,底部有一圈方足,方足上开有眼孔。对于这孔眼的作用,笔者起初也不明白,一个偶然的机会,趁着技术人员从鉴中取出铜缶进行保养,方才看到在方鉴底部与缶的方足眼孔相对应部位,安有弯形栓钩,正好插入缶足的眼孔里,从而防止铜缶浮动或倾倒。更妙的是,有一只栓钩还装有倒钩,它插入缶足的眼孔后倒钩,随之自动倒下,铜缶也就立得更稳固了。铜鉴有一个装饰着镂空花纹的漂亮方盖,盖的正中有一大方孔刚好套住方缶的口沿,这种套合同今天暖水瓶的组装方式颇为相似。

如果取下铜鉴的方盖俯视这套鉴缶,你会看到其形状如同一个回字。缶在中间,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也正是这个空间,才使其具有冰镇、加温的双重功能。酷暑季节,缶内盛入饮料,空间部位放置冰块,人们就可以享用冰凉可口的饮料了。

  屈原在《楚辞》中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的诗句,就表达了冰冻甜酒、满杯痛饮真清凉的感受。根据铜鉴缶能冰冻的作用,研究员将其称为我国的古“冰箱”,而且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冰箱。

  若是隆冬季节,人们想喝点热饮自然也不困难。只要将热水注入那空间部分,缶内的饮料就可以升温了。不知你是否想到这么一点:无论是冰块溶化,还是注入的热水,都会产生一定浮力,从而影响到缶的稳定。当年的匠师想必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前面讲的那栓钩装置,就使浮力不再是问题,古人的聪明智慧由此也可见一斑。

我国利用天然冰冻保鲜食品是很久远的事了,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了冰库,而且还配备了管理冰库的专门官吏,名曰“凌人”。

  每年寒冬,人们将河中的冰凿成一块块大冰块,放入地窖,然后封存起来,要避免空气进去,这种冰可以保存到炎热的夏天。这种方法一直相沿不变,清代的紫禁城内就曾设冰窖5座,藏冰近3万块。

  笔者童年时代,因住在老舍先生描写的龙须沟附近,每年冬季都可以看到工人们在金鱼池凿冰藏冰的劳动情景。至今想起,仍历历在目。(作者系国家博物馆解说员、研究员)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新闻

————————————

搜狐博客 > 风雨读书楼 章立凡 > 日志 > 炉香品韵 2008-08-09 | “缶阵”硬伤:错把“鉴缶”当乐器 标签: 奥运 缶阵 开幕式

“缶阵”硬伤:错把“鉴缶”当乐器

章立凡



图一:缶阵

北京奥运被称为“人文奥运”,开幕式上气势恢宏的2008人的缶(fǒu)阵(图一),听声音很像是在敲鼓,而这种乐器的形制,则源于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图二)。中国古代“八音分类法”,按材质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类。作为中国古代土乐器的缶(图三),其音绝不会与作为革乐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与上述铜鉴缶完全不同。“鉴缶”不是缶,古乐文献中亦未见有“缶阵”的记载。



图二:铜鉴缶(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



图三:古缶图

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8/9/14/9/11c4c429fcdg214.jpg

图四:象形字“缶”

《说文解字》:“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 象形字“缶”(图四),上为“午”字,即“杵”,下为半圆形器皿,即缶之本体,整个字形如一只木杵插在瓦盆中,可以敲击成曲。缶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远在夏、商时代,就产生了类似水碗的演奏形式——“击缶”。《诗经.陈风》中有“坎其击缶”的歌词,相传古代击缶,是用十二个小碗敲击成曲的。《周易.离》九三爻辞曰:“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由是推之,庄子丧妻鼓盆而歌,敲打的也应是这类盆形瓦器。

在古代外交场合,缶曾成为折冲樽俎的利器。据太史公记载,战国时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便发生了著名的“秦王击缶”故事: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为古乐器的缶,究竟是什么模样呢?近年的考古发现已经给出了答案。在2004年无锡鸿山的越国贵族墓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大墓甬道壁龛中发现了由五百多件组合乐器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状的青瓷乐器。经功能分类和专家认定,这便是秦王渑池会上被迫一击的“缶”(图五)。图片中的古乐器青瓷缶口径40厘米,通高24.2厘米,内外施青黄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饰细蟠虺纹,两兽首状宽耳,另两侧有一对称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两前肢攀在沿上,口衔缶沿,造型夸张生动。



图五:古乐器青瓷缶(2004年无锡鸿山出土)

作为生活用具的缶,材质用料上有陶土制的瓦缶,还有青铜制的铜缶。传世及出土文物所见之铜缶,形制为圆腹小口,在用途上则有尊缶(图六)与浴缶(图七)之别,尊缶是盛酒器,浴缶则是盛水器。此外,缶还是一种古容量单位,容量等于十六斗(一说三十二斗),《小尔雅》有“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钟”的记载。



图六:战国铸客缶(尊缶)

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8/9/3/25/11c4a104a63g214.jpg

图七:浴缶(蟠虺纹铜缶)

“缶阵”中那2008件乐器的原型——曾侯乙墓出土的铜鉴缶,实为组合器,是由青铜鉴和青铜缶套合而成。外套为鉴,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有专家将其称为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冰箱(当然也应是“暖箱”)。这种特制的青铜酒器,无论从形制到材质,都与陶土乐器缶风马牛不相及。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