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臭豆腐图片链接王致和臭豆腐的来历(图)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5月18日 07:50:5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北京的老字号非常多,一说起“王致和”,大家没有不知道的,若提起王致和的臭豆腐,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臭”字名扬万里,传遍了全中国。随着生产经营不断壮大,王致和由一个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大型企业,由原来的石磨制作发展到现在的针磨磨浆制作,由原先的全部手工操作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王致和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改进着。
王致和臭豆腐是以含蛋白质高的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期发酵、腌制、灌汤、后期发酵等多道工序制成的。其中腌制是关键,盐量和佐料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臭豆腐的质量,盐多了,豆腐不臭;盐少了,易造成腐乳的糟烂甚至腐败。
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是一种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使味道变得非常鲜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硫化氢气体所造成的。另外,因腌制时用的是黄浆水、凉水、盐水等,使成型豆腐块经后期发酵后呈豆青色。
那么,这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是怎样的一个由来呢?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又距下科试期甚远。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
王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
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风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王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此物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适合收入低的劳动人食用,所以渐渐打开销路,生意日渐兴隆。后经辗转筹措,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自产自销,批零兼营。据其购置房屋的契约所载,时为康熙十七年冬。
从王致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以后,又经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更好,名声更高。清朝末叶,传入宫廷。传说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欢吃它,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称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取名“青方”。
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的三百多年间,王致和虽更换了几代人,却始终保留着“王致和”这个老字号,保持着王致和臭豆腐的传统风味。
——————
北京王致和臭豆腐的故事
来源:
作者:张嘉鼎整理
时间: [2006年4月16日]
北京有许多特产,如京白梨、密云小枣,如今还有烤鸭,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而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莫过于北京王致和的臭豆腐了。关于他是怎样发明臭豆腐的,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故事呢。
王致和是个穷人,平时靠给人打短工过日子,三十多岁还没成亲。他平日里挣几个钱,也只是吃点粗茶淡饭便宜莱,一来家里没人做饭,二来缺东少西,除了吃咸菜、酸菜,就先吃豆腐最省事了。
有一年夏天的中午,他下了工,顺路托回一块豆腐,放了点盐和一些葱花,就着窝头吃起来。他正吃得香甜,门外有人喊:“致和在家吗?” 王致和开开门一看,是街上的王掌柜,他说:“王掌柜,快进来,我才回来,正吃半截儿饭。”
王掌柜是肉杠上的人,平日买猪杀,开肉铺,因腿脚不大好,雇了个伙计帮着杀猪卖肉。平日有些担水除圈的杂活,也常来找王致和帮忙,所以也算是老主顾。
王掌柜擦着头上的汗说:“志和!快别吃了,跟我走,我的猪跑了,伙计没回来,快帮我去追!追回来我请你!”
致和一听忙说:“好,我这就来。”他转身回屋里抄起个碗,扣上剩下来的那半块豆腐,揣上半个窝头,锁上门,跟王掌柜就往街里的肉铺跑。
他老远就看见街上行人东跑西躲的,几头大肥猪东一头西一头地撒着欢儿跑。王致和贴在墙根等着,待一头肥猪从面前窜过去时,只见他一哈腰抄起一条后腿就拧,猪就趴下了,他顺势用绳子把两腿一捆,丢到一边,然后去抓第二头猪。
没用一顿饭的功夫,六头猪他抓回五只,只有一头公猪咬人,跑得飞快,窜出城去,他到天黑才算追上。
王致和用绳子把猪套上往回牵,那猪是走一会儿停一停,泡蘑菇,王致和只好把那半个窝窝头掏出来,随往回走随招引它,总算把猪弄回来了。
王掌柜非常高兴,说:“伙计出门讨账得五六天才能回来,这几天我这儿没帮手,你干脆就睡在他铺上,帮我收拾猪算了。”
王致和想,反正干啥都一样,干几天就干几天。这样,王掌柜就叫他帮助逮猪、担水、杀猪、卖肉。
他每天干起来也挺有劲头儿。过了五天,伙计回来了,老掌柜还要留他再干几天,王致和想:“我跟那伙计都是刨食儿吃的人,我吃了就没他的份儿了,别抢人家的饭碗了。”于是他辞别王掌柜就回家来了。
他回到家里,闻着有一股什么臭味,他也没在意,烧起炉子准备做饭吃。饭做好了,顺手去抄碗,刚一打开,一股臭味窜上来,他掀起那张纸一看,吓了一跳!什么东西绿乎乎地放在碟子里,四周长了许多的毛。
他细一看,才想起来,这是几天前那块还没吃完的拌豆腐,眼下正没菜,不知这东西能不能吃?他弄下一块儿用舌头舔了舔,觉得有点咸,有点粘,可吃起来臭里透着香,他干脆又弄下一小块儿尝尝,越觉着好吃,结果几碗饭下了肚,这块放臭了的豆腐也吃得干干净净了。
他吃完了饭往床上一躺,看着顶棚想:总是这样东跑西颠的,进门要是有人做做饭,来点儿臭豆腐吃也不错。
忽然他一骨碌爬起来,大步走出门,直奔豆腐坊胡老五家。他进门叫:“五叔在家吗?”从里面走出胡老五的闺女小坐儿。小坐儿二十四、五岁了,因为卖豆腐的,没人看得起,所以还没出嫁,老五又没儿子,老伴死得早,父女二人开豆腐坊相依为命。
她素来喜欢王致和,因为致和肯卖傻力气,干活不偷奸耍滑,冬天常帮胡五叔买豆子、磨豆腐。只是致和家穷,连自己还养活不起,明知姑娘爱自己,自己也不往心里去,所以他反而进进出出五叔家很坦然,小坐儿也不避他。
今天五叔去送豆腐,家里没别人,小坐儿请他屋里坐,志和大大咧咧地拿出一块银子说:“小坐儿妹妹,五叔不在家,麻烦你给我拿这么多银子的豆腐。”
小坐儿吓了一跳,说:“致和大哥,你干吗买这么多豆腐?怎么拿呀?”致和傻笑着说:“我有用,等明儿个再告诉你,顺便把你那装盐卤不用的那口坛子也借我使使。”
说着他进后院搬出扣在墙角的那只坛子,用水涮了涮说:“好妹妹,你给我装吧!能装多少算多少。”结果装满了才只有一半银子的豆腐,致和说:“行了,剩下的银子给五叔打酒喝吧,你也买枝花儿戴。”
小坐儿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致和哥你慢走。”
王致和回到家就开始操作了。他把豆腐用盐抹一遍,放在坛里一层层地码好,每层上加一张纸,坛子口用碗扣上,又将一块布蒙上,他高兴地念叨着:“这回要是做成功,我一年的菜全有了!”做完后,他高兴地锁上门又找活儿去了。
这回他出了一趟远门,跟着运煤的给人拉一趟骆驼队,一下上了门头沟,又从门头沟上了一趟口外“八沟老爷庙” 乌拉镇,来回整整一个月,挣的钱可真不少,可人也累得又黑又瘦。
回来就病倒了,睡了三天三夜,什么也没吃,什么也没喝,到第四天头上,可能解过乏来了,竟然爬起来想找点吃的,东摸西找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自己做的豆腐,他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劲儿,一骨碌爬起来跳下地,打开坛子,嘿!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他用筷子夹出一块豆腐,一闻,比上次那块香得多,他几口吃下一块,又喝了两瓢凉冰,觉得挺舒服。于是出门上街,在茶馆里又吃了点点心,就直奔豆腐坊来看五叔和小坐儿。
老胡见致和来家,很是高兴:“致和,你上哪儿去了?这么多天也没照面,真想死你五叔我了。”致和说:“我上了趟口外,给人拉骆驼运煤去了。”
“瞧你瘦的,快别去那么远了。”
致和叹了口气说:“没法子,谁叫咱没啥手艺呢?靠力气干活挣饭吃,苦点儿就苦点儿吧。”
小坐儿见爸爸和致和都愁眉苦脸,就岔开话儿说:“致和大哥,上次你买那么多豆腐吃完了吗?”
致和一听小坐儿这话,立刻象换了个人,高兴地跳起来说:“嘿!不提我倒忘了,你们等等,我给你们拿点东西尝尝。”说着他拔腿就跑。不一会儿的工夫,他端着碗回来了,上面用碟子盖着,他不好意思地端到五叔面前说:“你尝尝我的手艺怎么样?”
老胡拿过筷子夹了一块放嘴里品着味儿说:“嗯!有股子说不出来的滋味。”说着他又吃了一块儿,用筷子指着豆腐冲女儿说:“你也尝尝。”
女儿一甩头说:“不尝,真臭!”就跑进里屋了。
王致和忙用碟子盖上不知怎么好。
老胡说:“放上点花椒什么的佐料,再放点香油就更好吃了。”
于是他问起做豆腐的经过,致和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
胡老五高兴地说:“致和!你这招儿还真行!坛子我这里还有几个,叫小坐儿帮你洗出来,豆腐有的是,你再做它几坛子。这回把豆腐切成小方块儿,放上佐料,用窗户纸一层一层盖上,又干净又结实,你不妨试试。”
王致和又做了起来。
半个月过去,王致和打开坛子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果然比上次的强了十分,小坐儿也不捂鼻子了。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上王致和这儿来尝臭豆腐。
消息一直传进紫禁城,连皇帝老儿也想吃臭豆腐,于是北京城里到处传着王致和的名字。
胡老五干脆把豆腐坊让出一半给王致和,并且说服致和跟女儿小坐儿成了亲。
后来他俩添了一个白胖胖的小致和,一家四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臭豆腐越做越好,买卖也越来越大。
小坐儿在王致和做臭豆腐的方法上加以改进,做出了鲜红可口不带臭味的酱豆腐,这是后话。从此,这王致和的臭豆腐就远近闻名了。
(张嘉鼎整理)
相关文章:
与 [王致和] 相关的文章:
“臭”名万里--北京王致和臭豆腐[2005-9-14 0:00:00]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老字号 --> 北京王致和臭豆腐的故事
关于春秋 春秋日志 我的博客 寻求合作 赞助本站
Email:
[email protected] QQ:2762639
Copyright © 2003-2006 Chinag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14585号
——————
中国百科网 -> 菜谱大全 -> 饮食百科 -> 文章内容:王致和臭豆腐
王致和臭豆腐
王致和臭豆腐,豆腐乳的一种,颜色呈青色,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发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他原是个文人,多次进京赶考不中,改为以制豆腐为生,并创制出臭豆腐。臭豆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
买了臭豆腐,哪怕装在玻璃瓶里,把盖子拧紧,在公共汽车上大家照样骂你。不过臭豆腐虽臭,但吃起来却容易上瘾,叫人终身难忘。
王致和臭豆腐是清康熙年间出世的,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是北京特殊风味中的名品,臭中有奇香是它的特色。
制作方法 1.选料考究:过去所用黄豆均精选自北京效区所产和伏豆。磨豆腐用的水也是取自甜水井中。
2.把含水分较少的豆腐切成长、宽各3.3厘米、厚1厘米的方块。
3.将豆腐块分层排列,入屉发酵,温度在20℃时,需经5天左右时间,即可全部长白而带绿的菌毛。
4.取出将菌毛去掉,装在罐内,一层豆腐撒一层盐。过7天倒罐,改为放一层豆腐,撒一层五香料,最后灌入豆腐浆,将罐封好。2个月后取出,即是臭豆腐了。
5.贮存:应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如浸入臭豆腐汤汁,存放在阴凉干燥处,可保存1年。食用方法 臭豆腐作为一种佐餐的小菜,宜在春、秋和冬季食用,加入些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等调味品,味道更佳。以往,吃玉米面贴饼子或窝窝头,配上臭豆腐,曾是老北京市民的传统“快餐”。如今,城乡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许多人对臭豆腐仍然是津津乐道,间而食之为快。
质量标准 1.感官指标:规格:按生产术语区别为:“门丁”(5厘米见方)、“顶华”(4.5厘米)、“伏丁”(4厘米),还有每块二三厘米的,最小的只有手指甲盖大。现在北京市场上出售的,只有一个长、宽各4.5厘米、厚1.5厘米的品种。
色泽:呈豆青色,表面一致。
组织:毛茸密实,方块完整。
味道:闻有臭味,吃有香味,但无恶味,咸变适口。
2.理化指标: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1%,可溶性无盐固形物80%以上,氨基酸态氮0.7%以上,盐分12%,酸度1.3%以下,不可检出致病菌。
——————
王致和臭豆腐
开放分类: 饮食、北京、特产
简介
王致和臭豆腐,豆腐乳的一种,颜色呈青色,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发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他原是个文人,多次进京赶考不中,改为以制豆腐为生,并创制出臭豆腐。臭豆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
买了臭豆腐,哪怕装在玻璃瓶里,把盖子拧紧,在公共汽车上大家照样骂你。不过臭豆腐虽臭,但吃起来却容易上瘾,叫人终身难忘。
王致和臭豆腐是以含蛋白质高的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期发酵、腌制、灌汤、后期发酵等多道工序制成的。其中腌制是关键,盐量和佐料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臭豆腐的质量,盐多了,豆腐不臭;盐少了,易造成腐乳的糟烂甚至腐败。
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是一种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使味道变得非常鲜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硫化氢气体所造成的。另外,因腌制时用的是黄浆水、凉水、盐水等,使成型豆腐块经后期发酵后呈豆青色。
王致和臭豆腐是清康熙年间出世的,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是北京特殊风味中的名品,臭中有奇香是它的特色。
制作方法
1.选料考究:过去所用黄豆均精选自北京效区所产和伏豆。磨豆腐用的水也是取自甜水井中。
2.把含水分较少的豆腐切成长、宽各3.3厘米、厚1厘米的方块。
3.将豆腐块分层排列,入屉发酵,温度在20℃时,需经5天左右时间,即可全部长白而带绿的菌毛。
4.取出将菌毛去掉,装在罐内,一层豆腐撒一层盐。过7天倒罐,改为放一层豆腐,撒一层五香料,最后灌入豆腐浆,将罐封好。2个月后取出,即是臭豆腐了。
5.贮存:应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如浸入臭豆腐汤汁,存放在阴凉干燥处,可保存1年。食用方法 臭豆腐作为一种佐餐的小菜,宜在春、秋和冬季食用,加入些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等调味品,味道更佳。以往,吃玉米面贴饼子或窝窝头,配上臭豆腐,曾是老北京市民的传统“快餐”。如今,城乡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许多人对臭豆腐仍然是津津乐道,间而食之为快。
质量标准 1.感官指标:规格:按生产术语区别为:“门丁”(5厘米见方)、“顶华”(4.5厘米)、“伏丁”(4厘米),还有每块二三厘米的,最小的只有手指甲盖大。现在北京市场上出售的,只有一个长、宽各4.5厘米、厚1.5厘米的品种。
色泽:呈豆青色,表面一致。
组织:毛茸密实,方块完整。
味道:闻有臭味,吃有香味,但无恶味,咸变适口。
2.理化指标: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1%,可溶性无盐固形物80%以上,氨基酸态氮0.7%以上,盐分12%,酸度1.3%以下,不可检出致病菌。
王致和臭豆腐的来历
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又距下科试期甚远。
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王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
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
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风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王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此物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适合收入低的劳动人食用,所以渐渐打开销路,生意日渐兴隆。后经辗转筹措,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自产自销,批零兼营。
据其购置房屋的契约所载,时为康熙十七年冬。
从王致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以后,又经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更好,名声更高。
清朝末叶,传入宫廷。传说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欢吃它,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称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取名“青方”。
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的三百多年间,王致和虽更换了几代人,却始终保留着“王致和”这个老字号,保持着王致和臭豆腐的传统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