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67)
2013 (346)
2014 (204)
2015 (199)
2016 (738)
2017 (213)
2018 (120)
2019 (106)
文/唐东辉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中庸是至德即最高的德行,但很久以来人们少有做得到的。不惟做不到,后世人们在理解上也发生了偏差,认为所谓的中庸,就是在处理事情或人际关系时调和折中,谁也不得罪。这其实是莫大的误解,绝不是儒家中庸的本义。
中庸之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庸》对中庸之道有一个简易精辟的概括:“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zhòng)节,谓之和。”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这些情感无事时蓄积于胸隐而未发,就是中;遇事时表达得适当得体恰到好处(中节),就是和。《中庸》不言“庸”而言“和”,是因为:庸者,用也,情感遇事发用表现得恰到好处,就是和。可见儒家所说的中庸,并不是调和折中之意,而是指涵养自己的性情,使其在遇事时表现得恰到好处。
中庸的本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这样一个故事,名字叫《这个孩子肯定会死的》:有一家人,小孩子满月,摆了满月酒宴请众乡亲,很多人前来祝贺。有人说,这个孩子的面相真好,将来一定能做大官。有人说,这个孩子的眼睛很有灵气,将来一定是个大才子。有人说,这个孩子的哭声很动听,将来一定会成为音乐家。主人听了这些话,非常高兴,一一答谢,并请他们就座吃饭。
但是,有一个不会说话的人,他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后端着酒杯走到主人面前说:“我这个人不会说什么好听的,就说一句话,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会死的!”主人听了大怒,命仆人把这个不会说话的人爆打了一顿,赶出了家门。
本来,小孩满月是件大喜事,主人摆酒请客就是为的要好好庆祝一番,在这种场合,恰当的做法是像前面祝贺的人一样,说一些吉利的喜庆话;而那个不会说话的人之所以被爆打一顿赶了出去,就是因为他不懂中庸之道,虽然“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会死的”是一句大实话,但却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说。
不言庸 而言和(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中庸之道,荀子也有精到的阐发,不过荀子用的不是“中庸”一词,而是一个“当”(dàng)字,即恰当,恰到好处。荀子说:“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dàng)之为贵。”君子对于行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礼义,表现得恰到好处,才是宝贵的。
发而皆中节(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生活当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中庸》所说的“发而皆中节”,或者荀子所说的“唯其当之为贵”?就人伦大道而言,就要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在五伦关系中:父母子女之间有亲爱之道,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君臣(抛开王朝时代的君臣关系,指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上下级关系)之间有礼义之道,上级体恤下属,下属尊敬上级;夫妇之间有差别之道,既相互挚爱又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序列之道,长者、老者有齿德之尊,幼者、少者有谦让之德;朋友之间有诚信之道,以诚相交,以信相处。就日常小事而言,也要做得恰到好处:客人来访尽地主之谊,才是待客之道;不在公众场合批评教育孩子,才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等等,事情虽小,却需要有大智慧去恰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