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近期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至1373个 ,覆盖全省乡镇。在人们的印象中,供销社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改革开放后就绝迹了。不过现在有自媒体博主说其实供销社一直是存在的,只是相比于计划经济时代缩小了,人们习惯到超市,小卖部买东西,供销社,副食店,粮店等国营供销社基层单位就退出了前台,淡出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在网上一搜,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除了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供销合作总社与商业部合并,一直是国务院下属的杠杠的的正部级单位。在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中,供销合作社变更了经营方式,主要提供为农服务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在改革开放后,统购统销的路子在中国已走不通了。
本人长在偏远农村,没有多少网上诸多生长在城里的同学们小时候到街角粮店或副食品店买米买肉打酱油打醋的美好记忆。我们那偏远农村没有供销社,只有镇上供销社的一个代销点。代销店里也是各种食品,酱油,豆油和散酒混合在发出的一起让人迷醉的味道。
城镇里的供销社是为城镇户口的居民凭票供应生活必需品的,农名并不能在哪儿买东西。镇上的供销社,我却是只去过几次的,大多是给我爸在前面用绳子帮忙拉手车去给生产队卖稻谷,或是后来上中学时和我爸一起去买化肥和农药。有次生产队交公粮,每家出一个小孩帮大人拉车,卖完公粮后大人们代小孩子到供销社的商店门口逛了一圈,然后又在镇里的餐馆吃面,每个小孩也吃了一碗七分钱的面条。那次我们小孩子真开了眼,供销社商店u宁村代销店大了不知多少倍,里面有些我们从没见过的东西。站在店外,我们就闻到从里面散发出来的特别的香味。回去的路上,大人们就在谈论供销社里的城里人的那种让人羡慕的工作和生活,毕竟那时供销社的采购站,粮站等是小镇里最好的单位。里面的职工有无上的优越感。
八十年代上大学后,就几乎没再听到过供销社一词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日千里。供销社的荣光不再,以至于似乎从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消失了。
一个人小时的成长经历的确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即便四十年后,本人再次听到供销社一词,有些震惊,但竟然也唤起小时对美味食品和想象中的市井生活的温暖记忆,虽然其中也夹杂着贫困年代的苦涩。我那时很小,但也能感受到供销社员工对农民呼来喝去的歧视和不屑一顾的傲慢,但这些并不能冲淡我对供销社一词所代表的美好生活的幻想。
一般人的经验是,初恋是的图为恋人几十年后似乎仍然纯洁美好。只是当事人忘了,当初好水没成,必有其无法克服的原因。
一个人小时的成长经历的甚至会界定一个人的一生。穷苦的长工最羡慕的是地主穿的绫罗绸缎,几十年后长工终于有幸发了点小财当了地主,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赶制了早就过时的地主行头穿上,虽然让人人耻笑,但新地主仍然志得意满,这就是他一生最向往的东西。
最残酷的例子,北大的临时图书管理员在北大时觉得他受尽屈辱,49年掌权后对知识分子极尽侮辱打压,差点把中国的知识分子赶尽杀绝。
在物质匮乏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估计对供销社有着强烈的记忆。心理学家说过,有的人要用一生治疗不幸的童年。现在中国的当政者就是在少年时被歧视,被轰到偏远农村务农的一代。中国目前大踏步倒退,回归计划经济,是否与当政者的特殊心理有关呢?
恢复供销社,犹如把初恋是的土味情人请了回来,请回来的是小鬼还是阎王,没人知晓。 至于能否幸福地生活,那就看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