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雨春秋

Just a place to 痴语梦呓...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上海话 : 嘎姘头(2)

(2014-11-21 19:25:52) 下一个

【接上篇】

由于过去上海属于被强迫而为的通商口岸之一,国人没有自主权,洋人就多。洋人多了,就有被洋人收买的中国人,亦称“买办”并经简单快速的英语培训,很快出道,替洋人跟国人打交道做生意。

因为买办们大多不像现在,经外交学院或其它什么外国语学院的正规教育,认真从口形舌位等基础发音学起,同时还要读煞士比雅什么的以提高文化素养,所以这个英语从买办们嘴里一出,那就是洋为中用,或推陈出新,成了那类半洋不中的,就如前次我说的,“腻头作”或“腻头屎作” 等等。上海人龊刻呀,就将半洋不中洋为中用且推陈出新、腻头作或腻头屎作等等类似语言,叫作“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估计就是买办们聚集的地方。就像勤劳的阿米哥们,每逢周末就专门聚集在一个特定的地方,等待召见好再赚些碎银养家糊口。但买办们除了聚集这一点和阿米哥们相似,其它全然没有类似之处;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买办们有被叫做“写字楼” 的两层木屋可以进去坐坐喝喝茶,还有写字台可以用来买办地干活。

说到“写字楼,”我又要离题一句了。

写字楼,就是现在说的办公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买办们多在洋泾浜的码头边进货出货地忙着,也要写单子画押什么的。这样一来,就得有个地方写字及文押存档什么的。所以洋大人通常就在码头边用木料盖两层高的屋子,供买办们写字画押。两层楼,不能再高了。高于两层的话,用料、结构、及施工的要求和花费就不同了。所以历史学家们考证一个地方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就有一个考察当地的屋子建得有多高的办法,借以推测当时的生产力;用这个办法,一般就此都能估摸得八九不离十。

所以这个“写字楼”只有两层高,省料也实惠。当有人上码头来找王姓买办,而此时王买办恰好在两层楼里签字画押,工人们就手指那两层木屋,对来人说:喏,王西商勒勒迭格写字楼里厢。

王西商,就是“王先生”的上海话发音。整句话的意思: 王先生就在那个写字楼里头。

当然,王西商屋里的那口子找来了,工人们也是一指:喏,王西商勒勒迭格写字楼里厢。就这样,写字楼,通过工人及王买办张买办陈买办等等买办们的内人们,流传开了。写字楼,这个词,也充满了殖民色彩。

我最早读到“写字楼”一词,是小时候看到的《旧上海的故事》里头提到的。当然也是讲到资本家的时候提到的。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现在由其它地方去上海工作的年轻人,把现代化高耸入云的办公楼,愣是呼作“写字楼?”

好啦,废话少说言归正传。

嘎姘头,首先就和“腻头作”一样,有其洋泾浜英语出典。但就其形象因素,却是描述了婚外恋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姘头的产生由来。换句话讲,姘头, 属于男女婚外恋经过嘎姘头过程之后的结果。姘头,没有个“嘎”的过程,是不成其为姘头的。所以说一个“嘎(轧)”字,巧妙亦形象地说明了姘头的由来。

嘎姘头,有其洋泾浜英语出典,是因为“姘头”,是个洋泾浜英语;下面我会揭晓。但揭晓之前,要说说嘎姘头的这个“嘎”字的由来或其行为及形象因素出典。

把姘头的产生过程用“嘎” 或“轧”字来描述,就是把男女婚外情的发展过程说成“嘎姘头,” 这个用语在上海,基本出自工人群众之口。但其行为根本出典,据我初步考证,缘由炼钢厂附设的轧(嘎)钢厂。

致此,看官难免会问,明初你究竟有什么理由,认为嘎姘头的这个“嘎”字的由来,和轧钢厂分不开呢?

由此,且听我慢慢道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