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游击队打游击队, 双枪老太婆儿子赵侗被伏背后的真相

(2007-09-29 19:12:52) 下一个
抗日游击队打抗日游击队, 双枪老太婆儿子赵侗被伏背后的真相?zt

本文试图分析当年抗日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儿子赵侗被伏击背后的真相. 由于可能涉及到国共敌后游击队之间的相互斗争和中共游击队内部的残杀,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相关的资料并不容易找到。目前的资料全来自于网上的信息,且文章出处和内容真实性有待查证。仅供政治历史和军事爱好者探讨之用。希望从事相关领域的人士加以讨论和指正。

八路军老战士的回忆----蒋匪的挺进队被全歼

据说出自叶长庚回忆录(此出处有待查证)


一九四二年春,在我代理四分区司令员期间,灵寿境内忽然出现了一支特别队伍,约有五六百人,穿的是国民党军队服装,装备也很精良,虽然没有重武器,每人却配有清一色的一支德国造短枪和一支冲锋枪,冲锋枪一个连射就是一梭子二十五发子弹,每人配备十梭子子弹。

这支队伍大摇大摆,毫无顾忌地往北开进。当时,蒋介石正到处制造反共摩擦,准备投-降,在这种时候,一支国民党部队突然出现在八路军抗日根据地里,不得不防。

我们正在警觉地注视着这支国民党部队的动向之时,它竟大模大样地来到我们四分区住地,一位自称是队长的找到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公函说;“我们是国民政府从重庆派来的‘北上抗日挺进队’,奉蒋委员长的指令,到山海关一带进行抗日活动,尚请贵军进行配合,提供方便!”。

我接过公函一看,上面果然盖有国民政府国防部的大印,上写,“兹有‘北上抗日挺进队’由重庆出发抵山海关,沿途各部准予放行,不得阻拦…”。

这位队长离开以后,我脑子里连连划起问号来。在日本侵略者的武力进攻和政治诱降之下,蒋介石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连续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打击坚决抗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什么在这时却忽然间派出一支几百人的小队伍,远自重庆,孤零零地窜到我根据地来“抗日”呢?只怕抗日是假,破坏抗日是真。我越想越觉得这里面肯定大有名堂!

这支所谓“北上抗日挺进队”的阴谋活动,其实早在中共中央的掌握之中。正当我们对它的行动产生极大怀疑的时候,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给我打来电话,说这支“挺进队”大多数都是东北人,全部都是经过国民党训练的特-务人员。他们打着“北上抗日”的幌子,其目的是打入抗日根据地,搞秘密特-务活动,实际上是专门破坏我八路军抗日的一支别动队。聂司令员还告诉我:“周思来同志从重庆给毛主席拍来电报,揭露了这支‘挺进队’的阴谋活劝。毛主席给军区下了命令,一定要清除这股隐患。军区已做出坚决把这股‘挺进队’全部、干净、秘密消灭掉的部署。”并要求我们严密监视这股“挺进队的动向。

聂司令打来电话的当天下午,晋察冀军区即给四分区打来一封秘密电报,命令四分区五团、军区骑兵团、特-务团、一二O师七一五团,连夜开赴灵寿以北岔头一线,围歼“挺进队”。电报上强调指出:“务予全歼,不使漏网!”。

傍晚时分,我军各部连夜急行军,往岔头附近的山上集结。我带领四分区五团及暂时划归四分区指挥的骑兵团、特-务团,人不出声,马不嘶鸣,往岔头迸逼。进入山区后,队伍分成几路,沿着山间崎岖的小路,奔向各自的埋伏地点。

岔头,顾名思义,是两条路口交接的地方,一条经慈裕至灵寿,一条经口头至行店。这里,峰岭重叠,沟壑交错,两条道路由东北和东南方向蜿蜒而来,在岔头汇合后,形成一条宽阔的大路,爬过一段陡坡,便进入一块凹地,凹地一带排列着四条大山沟,每条沟里都长满了齐腰深杂草和灌木丛,是十分理想的隐蔽伏击阵地。当年,日军水源师团在这里遭到惨败,如今,假抗日、真反共的“挺进队”,必定也会遭到同样下场,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第二天清一早,我和骑兵团团长蔡顺礼、特务团团长郑维山同志,站在山坡的树林中,用望远镜观察,只见山下的公路静静的躺在那里,象一条灰白色的带子;山谷的早晨,如此宁静,听不到人声,听不到战马嘶鸣,只有雀鸟歌唱,溪流潺潺。谁会想到,这里会埋伏着几千锄奸的精兵!我不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郑维山同志笑着说:“部队隐蔽得很好,‘挺进队’要是从公路上走,那才叫磨道里截驴——没跑!”我们都舒心地笑了。

不大一会,接到情报,“挺进队”在岔头吃过早饭,已经出发。果然,不大一会,他们就在公路上出现了,一个个歪帽敞衣,大背着冲锋枪,短枪吊在屁股后面,晃里晃荡的,象一群散兵游勇,稀稀拉拉,行不成行,队不成伍,赶羊似的往前走。这样的一支兵不象兵,民不象民的队伍,他们能去打日本侵略者?那才活见鬼哩!

所谓的“挺进队”大模大样地走进了凹地,他们估计在这八路军的根据地里,不会碰到日本人惹麻烦,因此而毫无戒备,有的边走边哼着黄色小调,有的还抬起头来往山上观景呢!

正在这时,伏击战斗打响了。寂静的山岭间,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子弹从蒿草杂树丛中嗖嗖地飞出去,手榴弹爆炸声,喊杀声,马嘶鸣声,震得山岳颤抖。“挺进队”遭此猝然打击,顿时惊慌失措,有的还没来得及摘下枪来,就被击中去见了阎王,剩下的纷纷散开,占据公路边的地形,进行顽固抵抗。“挺进队”的火力倒也很猛,清一色的冲锋枪打连发,“咕咕咕…”象刮起一阵阵旋风,但终究是他们在明处,我们在暗处,战斗进行一个多小时,“挺进队”己被杀伤大半。这支队伍毕竟是经过训练的特务,有一定战斗力,他们一面抵抗,一面集中力量,边打边退,打算突围。

然而,他们早已陷于我军重重包围之中,插翅难逃,被全歼的时机到了。我们四分区第五团在南,七一六团、特-务团居中,骑兵团的勇士们飞身跨上战马,举起寒光闪亮的战刀,高喊杀声,跃上公路,从北往南,一阵追杀。公路上,奋疾的马蹄,腾起灰蒙蒙的尘土,仿佛一股狂风,猛然而至,战士们挥舞战刀,左劈右砍,来往激战了几个回合,“挺进队”全部、干净被消灭。蒋介石破坏抗日苦心经营的别动队,就这样结束了它的命运。

叶长庚

叶长庚(1903—1986),原名叶樟根,桐庐百江镇冯家村人。家境贫苦,8岁替人牧牛,12岁起打零工。1926年6月,为本村陈姓地主当脚夫去广东韶关,就地参加国民革命军,随军北伐。1929年投奔工农红军,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嗣后历任红五军军部特务队机枪大队大队长、红八军四师二团团长、赣南独立十二师师长、湘赣军区代参谋长等职。经历了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荣获苏维埃政府颁发的三级奖章和十年英勇善战纪念章。

  抗日战争时期,长庚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晋察冀第五专署民兵部部长等职。1938年,带领17名干部,在晋察冀开展9个县的地方工作,指挥部队和游击队痛歼日伪军,被军分区党委授予“模范党员”的称号。1945年4月,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

  1945年10月,长庚任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从年底至翌年,指挥剿匪斗争,先后消灭土匪3万余人,全省局面得到稳定。1949年1月,为做好起义部队的工作,毛泽东主席亲签手令,委派长庚担任五十军副军长,做好起义部队的整训工作。不久,挥戈西南,在四川资阳歼灭国民党军千余,俘万余;在解放重庆、成都等重大战役中,担任主攻,均预期完成作战任务。

  解放后,长庚先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副部长、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江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江西省第四届常务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冲击。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不顾年老多病,撰写了长达17万字的革命回忆录。

  长庚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出生入死,身经百战,负伤10余处。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6年1月,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关于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儿子赵侗之死, 在与赵洪文国有关的文章中都没有说清楚. 根据现有所知的信息, 赵侗领导的抗日武装国民抗日军受八路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书信邀请,收编为第八路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这时赵洪文国赵侗两母子与中共的关系无疑是密切和良好的.为何到了后来,双方的关系却变成了1949年4月,赵老太太由北平再次南下,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足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暴动,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抵抗进川的解放军,阻止国民党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围攻占领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金堂、新都及川东的秀山等多座县城。? 相关文章并没有分析两方面关系转变的过程.在现在能找到的对赵洪文国事迹描述最详细的网文<<揭秘中国游击队祖母:传说中的双枪老太婆>>中是这样写的:1939年12月下旬至1940年1月间,赵侗率部北进途中,于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处的陈庄,突遭偷袭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国府追授中将军衔。同时牺牲的还有赵老太太的三女儿赵理智,年仅20岁,她曾在抗日战场上死里逃生,被誉为少年巾帼英雄,轰动武汉三镇。 网上能找到的相关信息还有以下一段话:据说目前中共方面对此最权威的说法是1983年出版的《聂荣臻回忆录》。回忆录写道:赵 侗 这 个 人 很 狂 妄 , 一 直 想 要 脱 离 游 击 队 , 他 同 国 民 党 的 关 系 拉 得 很 紧 。 聂 荣 臻 多 次 做 过 赵 侗 的 工 作 , 但 是 赵 侗 总 有 二 心 。 他 本 人 后 来 还 带 了 10来 个 人 逃 跑 , 后 来 跑 到 重 庆 , 国 民 党 政 府 好 不 容 易 在 敌 后 找 到 这 样 一 个 一 心 投 靠 他 们 的 人 物 , 于 是 大 肆 吹 嘘 他 , 又 是 给 他 下 “ 委 任 状 ” , 又 是 给 他 配 电 台 、 密 码 和 各 种 新 式 武 器 , 派 他 回 华 北 来 , 同 共 产 党 争 地 盘 , 搞 摩 擦 , 破 坏 我 党 建 立 的 敌 后 根 据 地 。 1940年 初 , 他 回 来 的 时 候 , 走 到 石 家 庄 以 北 的 一 个 地 方 , 正 好 碰 上 从 冀 中 回 晋 西 北 的 一 二 0师 部 队 , 就 在 那 里 打 了 一 仗 , 战 斗 中 把 他 连 同 他 带 的 队 伍 全 部 消 灭 了 。

还有一篇网上的文章提到:

2005年出版的《八路军老战士口述实录》有一篇史进前的回忆文章,对聂、杨的回忆做了印证,并且介绍了消灭赵侗的经过。其中有几处可以说首次披露。1、消灭赵侗前,贺龙征求了聂的意见,聂的意见是彻底消灭(聂在回忆录中未提此事)。2、参战部队不仅有贺龙部,也有晋察冀部队。3、确定了一个不留的原则,打完后一个一个检查。4、后来发现仍有一人逃掉,跑回东北。但史的回忆没有提到消灭赵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也没提跑掉的人名字是什么。


网上能找到的网友对此事件的分析:

我认为叶长庚回忆录里描写的这段战斗就是消灭赵侗的战斗。

一、战斗都发生在河北灵寿县境内的陈庄附近。

二、120师715团、716团和晋察冀军区的部队都参加了战斗,这和史进前的回忆录是一致的。

三、这支“挺进队”也是从重庆来到华北“抗战”,且多由东北人人组成。

四、晋察冀军区做出坚决把这股‘挺进队’全部、干净、秘密消灭掉的部署”与史进前“一个活的不要”的回忆是相符的。

叶的回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一个是时间,叶回忆是1942年,这肯定有误,应为1940年。因为120师已于1940年1月回防晋西北,根本未再在平山、灵寿一带驻防。再查,1942年,也未见有重庆派往华北的部队和晋察冀军区消灭重庆“国军”的记载。

还有就是“挺进队”人数。叶回忆说约五六百人,也是一个大概的数,不排除记忆有误。
另外,叶开头写命令“一二O师七一五团,连夜开赴灵寿以北岔头一线”,后又写716团参战,我认为715团可能是716团的笔误,716团参战的可能性最大,因为716团就驻扎在岔头附近。

叶在回忆录的后记里写道,他写回忆录时已年逾80,且未与当事人核对,难免有疏漏。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支“挺进队”就是赵侗的部队。




揭秘中国游击队祖母:传说中的双枪老太婆(图)


http://www.nen.com.cn 2006-04-14 06:01:08 东北新闻网
  



如今有许多人被后人称之为抗日时期的双枪老太婆,但仔细推敲其年龄,抗日时期还是个不知丑俊的少女,何以被时人称之为老太婆?不免疑惑抗日战争时期是否有这样一个真实人物。查阅史料,方知抗日战争时期真有一位老太太,时年已六十余,被称为游击队之母,又有称之为游击队之祖母,当时影响很大,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

  洪文国(1881——1950),女,满族,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参与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 晋察冀游击纵队”,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解放战争后期,赵洪文国组织 “中国国民反共救国军 ” ,成立“晋热辽边区第二 绥靖总指挥部”,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暴动,打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阻止国民党军队起义,率部分国民党军队和民众组织与解放军对峙,1950年被捕。时年70岁。

  赵老太太,14岁目睹了日本侵犯东三省,23岁亲历日俄战争,因而她自幼对侵略者怀有仇恨心里。于是,在家业兴旺后,1929年开始筹办小学,试图让家乡孩子摘掉文盲的帽子,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气节的人,以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免受外夷欺凌。

  1932年春,“九一八”事变后,赵侗由北平回故乡组织抗日义勇军。此时赵老太太虽年近花甲,但爱国激情不减,不仅变卖家产充作抗日经费,还带领全家为义勇军服务,将自己的家成为抗日军的指挥所和交通站。同时恢复战乱解散的赵家堡子小学,在三子赵侗的帮助下,坚持教授国语的教材,抵制日本奴化教育,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决不去做亡国奴,使赵家堡子小学的师生成为抗日的先锋。不久苗可秀于家乡本溪安排好亲人后,亦来到赵老太太家中,与赵侗共同参加邓铁梅组织抗日武装。

  1933年白君实、刘壮飞等来到赵家,在赵老太太和二儿子赵连俊的帮助下于,组建抗日“别动队”,赵侗、赵伟离开邓部,正式成立“别动队”。翌年苗可秀离开邓部返回赵家,根据抗日形势的需要,共同协商将“别动队”改组,于同年2月成立“少年铁血军”。赵老太太,负责购买保存枪支弹药,安排铁血军的重要军事会议,收集日伪情报等等。很快的队伍发展到基本部队500名,其中大学生占十分之二,师中学生占十分之五,小学生占十分之二,农民占十分之一。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为学生军,“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

  1934年2月,日军得知赵家为少年铁血军中枢,将赵家16间房屋全部焚烧,30年积累的家产毁于一旦,但赵老太太并未屈服,同年3月赴大孤山等地购买印刷机,在自己筹办的赵家堡子小学组织学生印刷抗日宣传品,然后与儿媳王全一等,潜入凤城、岫岩、庄河、孤山等县城,以少年铁血军的名义张贴散发,一时民气大作,日伪甚为惶恐。

  1934年8月,日寇再次突袭赵家堡子,将赵老太太一家六口抓进监牢,株连的赵氏家族和乡亲300多人。赵老太太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两个月后,敌人无奈,报请关东军司令部拟秘密执行死刑。临刑前赵老太太在铁血军的配合下机智假释出狱,并解救出株连乡亲。随后找老太太携年迈丈夫及年幼子女潜往北平,在东北救国会的帮助下,筹集军火,联络抗日义士,支援少年铁血军。

  1935年12月,铁血军由辽南一隅,渐次发展到辽东、热河各地,队伍发展到11个方面军11000勇士。赵侗以铁血军领导人为班底,成立了中国第一民众抗日自救政府“辽南临时政府”,公选铁血军总司令赵侗兼任政府总裁。概略计算,辽南少年铁血军各路连年大小战役300余次,杀敌在4000余,俘日伪军警2000余名。

1936年5月,为壮大铁血军,增强抗敌力量,赵老太太的帮助赴北平的赵侗争取关内各界爱国团体和人士支援,筹集武器、弹药,由海道运往东北。然而,由于日寇封锁进入东北水陆交通,加之当时全民抗战尚未开始,筹集军火的计划多次受挫。

  1937 年1月,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得知日寇准备进犯热河,侵占河北,决定在北平组织武装起义,抗击日寇。义举得到杜月笙、史笙赓、沈鸿烈、马占山、张学良诸位先生的热心捐助,以及东北救亡总会的支持。随后从东北调来的优秀军事干部汇聚赵老太太北平寓所,分布到晋察冀各地进行秘密活动,考察地形,调查民枪,联络平西民团,发展群众基础。初步计划起义部队由河北向热河推进,杀回家乡与少年铁血军会师。赵老太太开始了紧张的购买运输军火,招募运送游击队员等等准备工作。

  1937年7月20日,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24人在北平临时寓所焚香发誓,而后分两路于深夜出城,在城郊西南白羊城起义,组织建立“华北国民抗日军”。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攻破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包括著名共产党领导人在内的千余名犯人,在全国首次击落日机一架,激起国内外震动。队伍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基本部队有9个支队,外围6个支队的游击队伍,分别驻防在平郊、灵源、怀涞、热河等地,总共计25000人左右。八路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书信邀请,将国民抗日军收编为第八路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

  1937 年9月,赵老太太南下武汉,一面宣传抗战,争取后方各界给予军火支援,一面率领东北青年和两个女儿去河南太行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筹建抗日光复军,当时太行山百姓响应者上万之众。经过整编后,赵老太太派遣光复军先遣队北上,准备打通敌后通道,与河北国民抗日军和东北少年铁血军联络,形成贯穿南北的敌后游击战线。

  “保卫大武汉”非常时期,赵老太太发表《对于目前局势的几点意见》,奔走呼号全民抗战,身体力行收复国土,引起国内外重视。国际著名记者斯诺、爱泼斯坦以及反战同盟成员绿川英子等多次采访赵洪文国,合影留念并多次发表文章,向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宣传赵老太太,专门介绍其抗战事迹。其中爱波斯坦在1991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再次披露了赵洪文国为游击队购买运输军火和赵侗将军在河北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历史。

  1938 年9月间,赵老太太应邀去广州、香港、南洋各地,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受到著名爱国实业家陈嘉庚等南亚华侨的热烈欢迎,为抗日募集巨额经费和大批物资。在香港与宋庆龄、何香凝的妇女界名流组织火炬游/行,宣传抗/战,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抗日爱国热情,其场面壮观感人。

  国民政府为表彰赵老太太为创建抗日游击队做出的贡献,尊她为:“游击队之母”。一些报刊撰文说,蒋介石与腰插双枪的赵老太太合影留念,并且结拜为兄妹。蒋夫人宋美龄在三八年妇女节发表文章,称赵老太太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的母亲”,把她比作孟母、岳母。宋庆龄、何香凝、宋霭龄、朱光珍、史良等妇女界名流也纷纷题词赞赵老太太为:“女中模范。”“母教救国。”“求中华民族解放大道自由平等地位,赵老太太顽强抗敌的精神做领导先锋。”

  冯玉祥将军与赵老太太成为挚友,赞她是“女中豪杰”,“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爱国人士陶行知先生和著名作家谢冰心女士共同编著了《赵老太太》一书,并写诗赞道:“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说起赵老太,谁个不崇拜?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著名作家茅盾在赠送赵老太太的条幅上抒发感慨:“是新中国贤母的典型,亦是新中国新女性的良师,耽于享乐的后生对之应当愧死。”著名法学家黄右昌先生在《题赠赵母》中有这样的诗句:“气概黄河三万里,名开青史五千年,闻风可使懦夫立,抗建相期猛着鞭。” 国际知名记者和国际评论家宋庆龄的好友金仲华说:“听斯诺先生谈赵老太的故事,北平劫狱西山报信,一个老妇人冲破了敌人重重警戒线,一个中学生正领导游击队,我以为是个神话,见了赵老太南来,游星岛日报,登六层楼台健步如飞,我相信了这个现实,赵老太和赵侗,象征着我们持久抗战中一个游击的新阶段,愿中国的母亲都学赵母,愿中国的男儿都学赵侗。我们祝愿赵母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1938年9月下旬,赵侗由北平取道天津,乘船南下到香港与赵老太太会面。翌年1月,蒋介石邀请赵老太太和赵侗到战时首府重庆,一时间重庆市万人空巷,欢迎场面空前热烈。著名剧作家的吴祖光以赵侗和战友苗可秀举义抗日为题材的处女作《凤凰城》,由此而轰动大后方。赵氏一家奋勇抗战的纪录片开始拍摄。

  1939年3月,赵老太太亦谢绝了国府赠送的汽车洋房,同时也谢绝了一些社会名流奉劝赵侗将军和战友们留在后方休养生息或出国深造。赵氏母子二人与东北抗战的老战友再次招募选拔东北爱国知识青年,组织晋察冀游击纵队。赵侗被国府任总司令,少将军衔,再度率领干部队伍200人分两批由重庆赴黄河再度北上,计划与河北、辽南抗日军旧部会合,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

  1939年9月,国府军政两部的部长何应钦和张治中以及妇女指导委员会的指导长宋美龄联合聘请赵老太太为全国义务兵役宣传指导员。先应川北的南充、达县等十几个县的约请,前往宣传抗日,开始了历时两年,奔波百余市县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当地群众在赵老太太一家抗战七年的英勇事迹影响下,掀起自愿报名参军抗日的热潮。

  1939年12月下旬至1940年1月间,赵侗率部北进途中,于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处的陈庄,突遭偷袭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国府追授中将军衔。同时牺牲的还有赵老太太的三女儿赵理智,年仅20岁,她曾在抗日战场上死里逃生,被誉为少年巾帼英雄,轰动武汉三镇。

  赵老太太在极度悲伤之际,依然奔波四川百余市县,为彻底杜绝强行征兵,抓壮丁等的恶习,向国府争取应征抗日青年的荣誉和待遇,呼吁国府注重优抚抗日军烈属,掀起了自下而上的优抚军烈属爱国运动。又将子女和侥幸生还的战友送往军事院校培训,为重新组织东北和华北抗日旧部继续抗战做准备。

  1943年3月,赵老太太与东北同乡国民党中将王达,向国府申请批准挑选部分智勇双全、熟悉游击战术的得力干部,深入湖北武汉一代的敌人心脏,使敌人腹背受敌,牵制业已攻到贵州独山,进而围困四川的日寇主力部队。赵老太太再次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敌后战场。

  1945年,8月14日,抗战胜利的前一天,赵老太太的丈夫客死异乡。尔后,赵老太太主动辞去国府军政两部和妇女指导委员会等职务,解甲归田,前往北平。在北平她不顾年迈病弱,四处寻找抗日军烈属,然后上下求助,奔波千里,独自一人冒数九严冬,历时多月,带领抗日军烈属返回东北。回东北后,赵老太太弃武从商,在丹东和沈阳筹办加工厂,试图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抗日军烈属生活出路。无奈内战骤起,和平建家园希望破灭,赵老太太返北平隐居。

  1949年4月,赵老太太由北平再次南下,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足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暴动,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抵抗进川的解放军,阻止国民党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围攻占领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金堂、新都及川东的秀山等多座县城。 1950年2月赵老太太被捕,拒不投降,认为解放军“挑灯拨火,诱惑忠良。”周恩来曾为之说情,免其死罪,但西南军区军法处仍判处死刑,时年已70岁。抗日战争幸存的四子赵连中亦被处决,时年25岁,他的妻子和孩子由毛泽东亲笔批示予以释放。

  赵老太太和赵侗将军一家,由组建的少年铁血军开始,毁家纾难,由北退南,屡挫屡战,前仆后继,历经13年的血与火,直至抗战胜利,赵氏家族为国捐躯30余人。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