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义专栏

放下是洒脱, 提起是勇猛!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东方人到底是移情的,还是抽象的(评荣格与刘勰)

(2011-02-03 14:50:44) 下一个

东方人到底是移情的,还是抽象的?——兼评荣格与刘勰(图)

* 此文原题为《从“贵在虚静”到“神与物游”—— 兼评荣格的审美类型说》,刊于《烟台大学学报》,入选中国人大信息中心《美学》论集,今次挂网略有改动。 敬请网友雅正。

卡尔·荣格 ( Carl Jung ) 认定东方人是内倾的、保守的,在对象的神秘感面前疑惧地退却,建造起一种抽象构成的、自我保护的、与之对抗的世界来。他是这样说的:“东方的艺术形式和宗教,展示了对于世界的抽象的态度。因此,世界在东方人眼中,一定与它在那些用移情来使它生气勃勃的西方人眼中完全不同。在东方人看来,对象世界一开始就是灌注了生命并对它占有压倒优势的,因此它才退缩到抽象的世界之中。”(《心理学与文学》第 225 页— 226 页)荣格因此断定,在美学类型中,东方人当属抽象类型者。

作为一个西方人,荣格对中国道教的《太乙金华宗旨》、《易经》,及佛教的《西藏度亡经》、宗均有深入的探讨,我对荣格的跨文化研究充满敬意。只是作为一个东方人,我在直觉和感情上自然会对荣格当年所做的以上定义产生质疑:此君有没有象萨义德( Edward Said ,後殖民主义批评家)所说的那样,彻底抛弃西方中心主义,以清晰理性“对位解读”东方文化或审美意识呢?



心理学大师 卡尔·荣格 ( Carl Gustav Jung , 1875-1961 )

以下的分析会让读者发现,即便是荣格这样学富五车,比起佛洛依德来更讲究考察证据的心理学大师,有时也会误下判断,谬种流传。

诚然,东方人是存有荣格所说的抽象审美意向的。一个瑜伽论者的精神状态,是要摆脱自我,进入更完全、更客观的意境中去,这是“静穆孤独的月轮”的境界,东方救赎之道的最高目标,数百年来为西方人所追求和赞美的印度和中国智慧的无价明珠。这更使我想起中国古文论家刘勰的“虚静”说。



中国古文论家刘勰 (字彦和,约 465-532 )

“虚静”语出刘勰《文心雕龙 • 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无藏,澡雪精神。”用现代审美学语言来说,就是在艺术想象中,要摆脱一切物欲私利的束缚(“虚”),达致感知与注意力高度集中(“静”)的自由审美境界。依我看来,刘勰的“虚静”说分明受到道、佛思想的影响。面临世界的苦难和不幸,道家的解决办法是中止个人的价值关怀,使个体心智进入一种清虚无碍的意象心态中,享受无我的自由;佛家的解决办法在理论上与道家的信念一致,它同样以阻断对尘世的关怀为前提。刘勰家境贫困,终生无婚娶,寄居定林寺,整理佛教经典达十余年之久,著有《灭惑论》以驳斥反佛的“三破论”,可见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而刘勰受道家思想影响之深,更是众所周知,他虽则扬老抑庄,但在感情上却是与庄子相通的,通观《文心雕龙》全书,所引老庄言论,比比皆是,《神思》篇开头就有“古人云 ∶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两句,其语盖出于《庄子 • 让王》篇,刘勰以此来说明“神思(心)”是可以离开、超越“形”骸而自由活动的,一副颇得道家真传的样子。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