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剧情感的三维性(下)[ 附现当代悲剧、荒诞剧图片 ]
仔细研究并运用以上我们得出的“悲剧感的三维性”范式,还可看出现当代悲剧精神发展的大体趋势。
第一,现当代悲剧体现的悲剧感日臻精细化、复杂化、模糊化、无序化,因而更见出其深度、广度和立体化。比如,荷马史诗的一部是“愤怒”的情绪主题,一些希腊悲剧则是“狂喜”和“悲痛”两极情绪的单向度的结合物,像《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等等。
但现当代悲剧的情感就不是大悲大喜了,梅特林克在《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一文中阐述了象征主义戏剧“活跃在心灵内部”的观点后,指出:“今天人们的眼泪是静悄悄地流出的,不被别人看见,近乎精神上的。”一些艺术家诸如著名的电影导演伯格曼、爱森斯坦、奥逊.威尔斯就顺应这种情感发展的时代特征,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特别注意掐去使观众大哭大笑的因素,进而尽量扼止观众的简单化的两极情感,向感情的深度和广度进发。伯格曼的影片《夏夜的微笑》、《野草莓》、《生命的门槛》的主题大多在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的痛苦和死的恐惧、社会与人的矛盾、人与人的隔阂。奥逊.威尔斯的《历劫佳人》则着力刻画那个混合着高傲与粗野,果断与哀伤的昆兰警长的悲剧性灭亡,讲述“浮士德”式的灵魂出卖与堕落的故事。
由于“悲剧感的三维性”,即“极性”、强度”和“相似性”的立体性构成,我们可以明显地察觉现当代悲剧,尤其是“亚型悲剧”——荒诞剧所体现的悲剧感愈趋细腻、错位、疏离和深刻了。比如,《等待戈多》的悲剧感是由期待、心向与失望、遗憾的情绪组成的,有人看了此剧之后说,灵魂的作用或功能只能是等待——没有希望,或许就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又比如《苍蝇》的悲剧感是由厌恶、嫌恶、厌烦与接受、宽恕、为难、滑稽组成的,所以萨特归纳此剧的主题时说:“一个人行了暴力,即使他自己也厌恶这个行为,但他肯承担全部的后果和责任,面对这种情况,他该怎么办?” 加缪的《局外人》,萨特的《恶心》,以及《椅子》、《秃头歌女》、《犀牛》所表现的悲剧感主要都是由内疚、厌烦、遗憾、忧郁、慌张、心向、滑稽、可怜、愉快……诸如此类情绪构成的,由于它们彼此间十分接近、相似,所以相互吸引而成的合力就更具强度,悲剧体验就更见深刻,这种莫名深沉的悲哀带来的,正是希勒所说的“心满意足感”。
第二,现当代悲剧表现了人类深层情感的分裂和统一。这一点和上文论及的“悲剧感的三维性”息息相关,不过是进一步剖析现当代悲剧感“极性” 的对立和统一的情形。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讨论当代悲剧的荒诞感,什么是“荒诞感”?加缪曾详尽地描述过这个词,择其要义,就是不可思议、不可表达、不可名状的不和谐与不统一感,这种情感来源于个人与其生存的环境脱节后产生的正负两极情绪的分裂。罗布.格里耶在《自然、人道主义、悲剧》一文中曾论及这种悲剧分裂的距离,他说:“悲剧哲学从不消灭一切距离而总是力求增加他们,如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自身的距离,人与世界的距离……没有一样被放过。一切都扯开了,撕裂了,分崩离析了。……荒诞成为悲剧人道主义的一种形式。”这很有些像鲁迅说的“悲剧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啊。并且,我们还必须看到,这种分裂、不和谐、荒诞感以及痛苦的内在倾向是凡人在人生各个危机阶段最常有的、最普遍的、最微妙的情感,表现了这些,就表现了人类深层的悲剧感,所以,并不必执着于表现英雄人物大悲大喜的“原情”所构成的悲剧感。现当代悲剧都在表现常人的深层情绪分裂上下功夫,《送冰人来了》、《推销员之死》、《秃头歌女》、《玻璃动物园》以及《肮脏的手》……就是很好的例子。由此蠢矗?值贝??纾??呛诟穸??档钠鹩凇靶牧楸旧淼姆至延朊?堋钡摹暗谌?直?纭薄?/span>
问题的研究不能浅尝辄止。分裂必然是正负情感的分裂,必然是愉悦感和厌恶感的分裂,美感和丑感的分裂,没有对立的另一方,就无所谓分裂。桑塔耶纳的美学仅仅是愉悦感即快感的美学,国内有的研究者也是这样的片面论者,所以,他们在研究现当代悲剧时,就极力回避去淡论悲剧的分裂、不和谐感以及荒诞感的一面,老是要否定厌恶感、失望感、丑感在悲剧感中的作用,简单地斥之为“不健康”,进而把恐惧、悲伤、绝望、颓废、厌烦驱出审美感情的范围,从而大大地影响了悲剧的创作和鉴赏。
当然,谈悲剧情感的分裂更离不开谈悲剧的感的统一。罗布.格里耶在指出了悲剧哲学的距离感后说:“这正是一种内在的距离,一种虚伪的距离,实际上就是一条导向调和的康庄大道。”他还说:“悲剧不仅不能容忍接受的态度,即使是衷心的接受;它所要求的,是完全消除隔阂,亲密无间”。这里,要特别理解“导向调和的康庄大道”,以及“消除隔阂,亲密无间”,这不正是悲剧给人以对立情绪消融在一个终点上的和谐与净化感吗?
第三,现当代悲剧具有兼融悲、喜剧,及其互相转化的趋势。这一点还和上文论及的“悲剧感的三维性”紧密关连,从而解析现当代悲剧感“极性” 转化的动态性。苏珊.朗格说:“悲剧完全可以建立在喜剧的基础上,而不失为纯粹的悲剧。”而在中国古人的“阴阳”或“太极”理念中,“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本来就是一种人生和万物变化的常态(阴阳之间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消长与共,阴阳互根)。《送冰人来了》和《推销员之死》是在庸俗、滑稽和幽默中找到悲剧性,犹如果戈理的《死魂灵》和鲁迅的《阿Q正传》,而黑色幽默的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等等更是如此。以马克•吐温为代表的传统幽默表现一种肯定性的滑稽情趣,但黑色幽默却有一种绝望、疯狂、荒谬和残酷的东西,它把痛苦和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的心境,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作为“喜剧” ,因而颇有英国当代戏剧理论家尼柯斯所说的“高悲剧”的意味。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从科学的观点看来,乐观论和悲观论同样都是要不得的:乐观论假定,或者打算证明,宇宙存在是为了让我们高兴,悲观论说是为了惹我们不高兴。从科学上讲,认为宇宙跟我们有前一种关系或后一种关系都没有证据。”正真意义的悲剧则包容悲观论和乐观论, 它是人类表现情感、认识自然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萨缪尔 · 贝克特剧作《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萨缪尔 · 贝克特著
阿瑟 · 米勒剧作《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阿瑟 · 米勒著
尤金 ·尤涅斯库剧作《秃头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