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的路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学会欣赏彼此的不同,会享受更广阔的世界。
我写写、你看看、挑着信、试着用。
个人资料
JustTalk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邯郸学步的教育理念

(2019-06-17 11:40:04) 下一个

我1996年来美,两个孩子都是在这儿出生长大,国内的朋友让我分享一下美国的教育理念,殊不知我经常被老公念的就是“中国的教育理念丢掉了,美国的教育理念又没有学到,纯粹的邯郸学步!”

真的不敢谈什么美国的教育理念,简单分享一下自己邯郸学步的过程中是怎么一点点摸索着拿孩子做实验(流水账,有点乱,期间还夹杂一些以前的分享,大家将就着看)。

我本来不想要孩子,觉得责任太大,但扭不过老公。上网查询一番,做了如下的决定:
要两个孩子,前后差两岁,容易建立亲密关系,将来有个伴;
自己抚养,绝对不送回国让奶奶、姥姥照顾,免得将来孩子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意愿而后悔。

目前的结果:
姐弟俩相差两岁两个月,弟弟上初中以后,姐弟关系越来越融洽,尤其是谈论和玩电子游戏的时候;
孩子基本符合自己的意愿,一点儿都不后悔生养了他们(实情是:我改变了自己的意愿来符合他们的行为,目前仍在精进完善自己)。

出生~2岁

女儿出生前三个月,姥姥、姥爷过来帮忙。从医院回到家,姥姥看我太过兴奋,怕我休息不足,就劝我说:“不必太紧张孩子。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留不住。”这个成了我到目前为止仍然坚信的理念。

女儿9个月时,姥姥、姥爷回去了,我按照当时美国比较普遍的说法“Cry it out”训练女儿自己入睡,几次过后实在是太心疼孩子,就放弃了这个理念。后来才发现其实有不少的专家反对这个方法。专家的观点其实也不一定可靠啊!

9个月~2岁,把女儿送到一个中国人家里,由过来探亲的爷爷奶奶照顾了一年,宠得不行,天天在爷爷的肩膀上睡。

儿子一直由姥姥带到2岁零3个月,在此期间,我在姥姥的提醒下,开始好奇“小树不修(cuan)不长”和“树大自然直”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养娃(2) -养娃如种树

幼儿园

儿子出生前,把两岁的女儿时送到了幼儿园。女儿非常不喜欢,早晨送过去的时候哇哇大哭,每次都是幼儿园老师就从我怀里接过去抱着。我转身在栅栏外面偷看,见女儿已被搁在游乐场边上,仍旧继续大哭,我在外面也哭成了个泪人。下午去接她的时候也是独自坐在小朋友们的圈外,默默落泪。

幼儿园园长说:“放心,孩子最多哭三个月。”没料到真的被我遇上了,女儿一直哭了三个月,而且有时夜里睡梦还尖叫,不知道这段经历对她造成的心理伤害到底有多大。后来听朋友说,孩子最好是一对一照顾到三岁以后再送幼儿园,从一天两个小时,慢慢过渡到全天。

不过什么都有反例:听说过一岁半的孩子就不再安静地待在家里,见到同龄玩伴便一头扎进去;两岁的孩子去幼儿园只哭一周的大有人在,儿子就是;也见过三岁双胞胎一起被送到幼儿园,俩人对着哭三个月。

从熟悉家庭环境转换到陌生的幼儿园或学校,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念,我还真的说不好。不过如果能重新再来,我可能会选择停职在家多带几年娃,尽量要孩子开心、少哭。如果不能停职,我可能会让奶奶辈儿的过来帮忙多照顾两年,或是雇用私人保姆,让孩子慢慢过渡。当年还没有这么清晰的理念,很多时候他们的意愿跟我不符,我也曾大吼大叫、连打带骂的。当然,这种失控的情况非常少,貌似孩子也不是很记恨。

幼儿园里有各种哄孩子的活动:画画、唱歌、跳舞、手工、桌牌游戏、户外活动......春天种花种草,秋天赏叶摘果。逢年过节做卡片、交换礼物,忙得不亦乐乎。家里墙上、冰箱上到处都是孩子们的“艺术作品”。3岁半以后,幼儿园开设学前班,认数字和字母,一周学一个。

校外的一些组织也会在幼儿园里开班,跳舞、跆拳道、计算机......小孩子入门略有了解,如果喜欢,父母再送他们去正规学习。所有的课外活动都以娱乐为主,老师只鼓励和夸奖,没有针对技巧上的贬斥和抱怨,绝对的快乐教育。

美国人比较强调读书,幼儿园的每个屋子里都有书架,很多和孩子年龄相符的绘本。书架前有一块大地毯,有时老师领读,有时孩子们自己坐在上面翻弄图书。《养儿育女:读书!读书!读书!

小学

小学也是快乐教育。女儿小学毕业典礼上第一次见到校长,干净利落清瘦干练,标志职业形象但又让人觉得很亲民的小个女生,第一眼就博得我强烈的好感。没想到上来的第一句话就挑战了我的固有认知:“小学,我们只关心快乐和安全,谁在乎学业呀!”不过我倒是一点都没有纠结,立刻就信服了,谁让咱是颜控呢!

纽约州法律规定,小学班级最多25个人。每个授课老师拥有一间教室,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装饰布置,不过每间教室里肯定都有放满书籍的书架。桌椅会根据学习活动的需求随时从新摆放。《在美国私立学校听课

小学生的书包比较空,因为教科书都是学校提供,不用自己买的。小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教科书,好像就是这儿两张纸、那儿两张纸的。书本大多留在学校的书桌里。孩子们有学习记录本(Student planner),记录当天的作业和一些需要家长介入的东西,比如考卷、或校外活动签字。

作业一般来说就是一张纸,完成后第二天交回去。英文写作有固定的作业本,一般来说都是在课堂上创作故事绘本:画一幅画,书写一些内容,一个故事有五、六页。不喜欢画画的孩子觉得这是很大的负担,比如我家儿子。喜欢画画的孩子在这种艺术氛围熏陶下,很容易倾向走艺术创作和设计这条道,比如我家女儿。

我的感觉美国的小学教育更多的是为孩子们将来自学做准备,基本上就是识字、阅读和四则运算,以及一些日常生活常识,比如糖可以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害得我家儿子有一段时间,看食品营养成份时,只要看到糖就认为是好食品,因为可以提供能量......

三年级数学考试分快慢班,四年级有个文理综合快班,也需要考试才能进入。综合快班的孩子占学校人数的5%,课程一周一天,缺席的常规课程孩子需要自己补上。

由于我的英文水平有限,早早地跟孩子们说,学业上别指望我!他们偶尔问我问题,我也只能帮他们理理头绪,安抚一下心情而已。

四年级开始学弦乐,五年级开始吹打乐,同时还有合唱队和一个常规音乐课。学生必须选至少一个音乐活动,也可以选多个。女儿的一个同龄朋友曾在一段时间里同时上这四种。乐队活动会旷学习课,也是孩子自己补,明显可以看出“能者多劳”的趋势。

小学的校内课外活动一般都是家长协会(PTA)组织的,但会鼓励孩子们做义工。

对于“起跑线”,美国的父母也很重视,不过他们用的方法和我们不一样。不是提早给孩子补习,而是尽可能让孩子晚一年上学,尤其是生日离入学截至日期比较近的男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几个月的区别可能是蛮明显的,这个在《Outliers》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表述。

初中

初中6、7、8年级,课业开始紧张严肃,一天9个时间段,中间有4分钟换教室。作业、课程表、成绩浏览等都在网上。女儿从来没有什么问题,儿子6年级时有点混乱,后来经姐姐提醒才逐渐搞定。家长也可以注册查看自己的孩子学习状况,不过我基本上不看,即使看了也不和他们讲什么,原因是我从女儿老师那里学来了新理念。

美国直升机式的父母也很多,但学校有些老师还是蛮鼓励学生独立的。女儿六年级的科学老师就明确跟学生们说:“我不会跟你们的父母直接过话,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不是家长和老师的事。你们努力学习,我就认真帮助,我付出的努力不会比你们自己付出得更多!” 为了督促孩子们独立,这个老师也是拼了,为此得罪了不少的家长和学生。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思路活跃、说话风趣,教室里生活气息非常浓,有花、有草、和一个巨大的鱼缸。女儿非常喜欢这个老师,给我转述了他的这些理念,我从此更是放心地大撒把。

这个老师还组织过夏令营,教授野外生存能力,然后带着孩子们背包露宿。根据学生的年龄状况,露宿的时间从一天到四天不等。女儿七年级结束的暑假参加了这个夏令营,在外面划船露营4天,还赶上两天下雨。晚上我躺在温暖的床上,想象着孩子钻进湿漉漉的睡袋,很心疼的。但对这些小美国人来说,也的确是一次锻炼,他们过得太安逸了!可惜后来这个老师不办了,也没有其他老师接管,不了了之。

初中老师经常布置一些分组合作性的小项目,一般两个人一组,有时也会四、五个人一组。根据最终项目结果来评分,组员得分都一样,目的是培养孩子团队精神,如何去面对不同性格、不同观点、不同责任心的同伴--《当孩子遇到了“猪队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养儿育女:说话!说话!说话!》。

初中校内有很多的俱乐部,理论上讲,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老师只是保证设备使用和安全保障。俱乐部主要也是培养团队精神,有领导天赋的孩子通过付出和做事会逐渐脱颖而出,得道多助,俱乐部发展得也会比较好。不肯付出,还时常抱怨的孩子慢慢会失道寡助。《培养孩子的领导力-leadership

初中音乐课只能选一种了,要求上到七年级结束,八年级以后可以免,很多孩子会选择弦乐队或铜管乐队。每个乐队每年有三次汇报演,能够很明显地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必修的美术课也是到七年级。八年级的美术课需要跟高中生一起上,只有真正喜欢的孩子才会继续。《专业扫盲 - 游戏软件开发(Game Design)+ 艺术要求

初中生,青春期发育阶段,父母和老师恰好可以利用孩子们追求独立、建立自我的愿望,来逐渐放手。几年前,学校里推崇《The gift of failure》这本书,还请了书的作者到学校来讲演,也是强调父母和老师在孩子初中的时候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处理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只有我们放手了,孩子的主动性才会被调动起来。而且早点放手,即使孩子跌倒,也不会有太大的损伤。

高中

高中是9~12年级,我基本上什么都不管了。课程选择都是孩子和学校咨询顾问商量。十年级以后,课程选项很多,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未来职业方向去选修不同领域的课程,文科、理科、还是一把抓,只要学生喜欢,什么都可以选。

课程安排和初中一样,也是一天9个时间段。有的孩子选的课多,没有时间吃午饭,就带个三明治在课堂上啃啃。

我家俩娃喜欢那些不把学生当孩子们看待的老师。女儿11年级的英文老师和学生们讲,她以前曾在大学里教书的,学生们总带有点儿毕恭毕敬的感觉。到了这里教高中,孩子们还不够成熟掩饰,说话比较大胆,口无遮拦,反而让她很珍惜这种真诚平等的交流。

乐团仍旧非常活跃,不仅有常规乐队,还有爵士乐队,演奏已经非常专业,也有不少的学生到校外参加市级青年乐团。

我们高中还有戏剧俱乐部,每年都会有一个正式的音乐舞蹈剧表演,我看过一次《美女与野兽》,觉得水平不比专业的差,幕布、场景、化妆、灯光、服饰设计,再加上学校自己的乐队现场伴奏,蛮正规的。

高中学生俱乐部也是五花八门,数学、英文、社科、技术等各个学科,以及未来城市设计、科学杯比赛、造房子、做义工、照顾猫狗,任学生自我挑选。我们学校的机器人队比较有名气,因为历史非常久远,学校和家长们都引以为傲,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帮忙指导设计和加工,车、铣、刨、磨,各类数控机床应有尽有。

可惜我家俩娃对俱乐部不怎么感兴趣,参与很少。女儿觉得科学杯还有点儿意思,尽管她的知识量非常有限,但喜欢听别人回答问题。儿子目前高中第一年,在机器人队里做点琐碎小事儿,所有出头露面的时候都尽量往后躲。

成绩不是特别好,或是不想要上大学的孩子可以在高中学习某些技能:机床操作、房屋建造、医疗护理、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等等,还有服装设计、图像处理和计算机程序应用等等。学校一般和大学一起联合设计这种早期的定向专业课程学习,以此来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作人员

除了课程,学校还有很多体育校队。我们学校大,一个年级八、九百人,体育活动异常丰富:游泳队、滑雪队、田径队、划船队、摔跤队、舞蹈队、啦啦队、花旗兵......当然,更少不了各类球队,足球、棒球、网球、冰球、篮球、排球、橄榄球、网兜球......初中高年级就可以参加了,不过竞争也蛮激烈。

校队训练很密集,季节开始,一周训练6天,一天2~3个小时算是少的。训练相对外面的运动组织来说要严格得多,一般不允许请假。训练紧张,学习时间少,但孩子们似乎能够更加有效的去安排学习时间,队员的学业成绩都还不错。教练对队员也有一定的成绩要求,单科不能低于75分。几年前学校的冰球队打进全国前5名,镇上介绍时得知,全队的平均成绩90多分。当然了,肯定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个程度。

关于体育,顺便多说几句。美国人非常的重视体育,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我家儿子从5岁开始踢足球,见到不少家庭在足球联赛的场地上野营:铺个毯子,摆上食物和饮料,能走的都在追着球跑,不能走的抱着球玩儿。有些孩子体育素质好的,可能同时打好几种球,年龄小,活动强度不大,孩子们赶场似的跑来跑去。

不过父母亲一般并不去刻意让孩子做哪一项运动,基本上都是由孩子自己凭兴趣来定。一项运动参加一段时间以后,如果兴趣不减,可能会持续到高中毕业,或许可以从这些训练中体会到毅力、协助等心理素质的提高。但很多也是遭遇瓶颈,失去兴趣,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抗过去。《Grit? - 陪孩子过瓶颈》,《读书推荐- What Made Maddy Run

女儿现在11年级,正在忙着思考申请大学。我基本上还是大撒把,选学校、看学校、写文书、找推荐老师、申请步骤,由她来负责引领,我辅助,进展似乎还不错。儿子将来上不上大学都不一定,看他自己的愿望了。《陪女儿看学校

提一下亲情。很多美国人,亲亲、搂搂、抱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家人关系比较亲近。小孩子不用说了,见过已经上高中的女孩伤心地依偎在爸爸怀里落泪,也见过人高马大的儿子高兴得抱着妈妈转圈。不是说每家都得到这个程度,但亲近程度的确反应了人际关系的好坏。孩子只跟他们喜欢的人学习,想让孩子听我们的,得先让他们喜欢上我们

另外

以前见过一篇文章,说是美国的教育是温水煮青蛙,我现在真的体会到其中的微妙。美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比较差,相对我们的题海战术,他们是蜻蜓点水,只有顶尖聪明的孩子可以及时领悟,自己推自己,很快跳出来。只要学生想学,学校都尽可能地提供教学条件,有些孩子数学单科可以跳两、三个年级,为后面数理化深度和广度学习打下基础,将来有可能成为各类学科带头人(这种人才不需要太多)。

喜欢在温水里泡澡的,可能就留在了技工这个层面。老公在大众电器工作时,说他们那儿很多的技工人员,工作轻松,工资挺高,动手能力强,很多都有自己的私营小生意,随时可以休假,日子过得悠哉悠哉的。

俩娃目前来讲,我能够明显体会到女儿的数学比较基础差,去年学化学时相当吃力,今年学物理似乎好点儿。儿子领悟性好像快一些,目前是九年级,几年没有问过我数学问题了。明年十年级他也要上化学,是骡子是马,很快见分晓。

看过一个视频里面讲,如果从数学成绩上排序,亚洲国家排在上面,美国是垫底的。但如果问孩子们是否喜欢数学?觉得自己的数学好吗?这个图表就翻了个儿,美国跑到了上面,原来在上面的变垫底的了。我家女儿就是这种,数学成绩一般,但兴趣似乎还比较高,尽管我时常不注意会打击她数学底子差,架不住她自己信心满满,不害怕,肯花时间把问题搞定。

这种不攀比的教育理念,似乎有助于保持人的自尊,使得各行各业的人都比较安逸,尽管有人开奔驰宝马,有人开福特本田。同事对楼里面的清洁人员都是挺热情,而且清洁人员本身也经常主动地跟大家打招呼、开个小玩笑什么的。还见过一个挺伶俐的人,在户外停车场看管车辆,租个小公寓,养着三条大狼狗。《咬文嚼字:自尊 & 自信

逐渐地,我也接受了这个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学业、技巧上期望值逐渐降低,只尽力培养他们认真做人。不论将来是体力还是脑力职业,都要严肃对待,至少得让老板满意。道理想通后,便不断地洗脑给孩子,有意思的是孩子们自己对学业反而更上心了(当然,也可能是大了,成熟了)。《养娃(10) -“管”孩子成啥样?

同一篇文章里说中国的教育像是造砖,把每个人都碾成碎末,重新整型,集体锻造。只要能成砖的,虽说质量会有一定差别,一般都能用。成不了砖的,就散沙一团,给砖垫脚。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教育就是引领和筛选,美国也不例外,最明显的是运动队。朋友的孩子在游泳队,到了青春期发育时训练强度迅速增大,有的孩子肩膀不行了,自然会被淘汰掉,只有体能跟得上的才能继续。想想看,也是这个理。如果真的可以培养,那藤校应该招收最差的学生,以藤校的师资力量,应该可以把差生培养成杰出人才!

总结

总的来说,美国更倾向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努力,父母亲充当司机和取钱机,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和帮助,适当督促、劝解。当然,也有不少的家长去强迫孩子补习、锻炼、做义工......但人数比例和掌控强调可能会小点儿。

近些年的信息全球化,再加上亚裔移民不断的增加,美国学校里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加州的朋友已经在抱怨他们那里成绩攀比很严重,孩子们也是忙着各类补习。哈佛更是官司在身,被起诉录取不公,凭什么亚裔孩子的考试成绩比白人多140分,比黑人多400多分才能够进哈佛?不知道所谓的“美国教育理念”还能够维持多久。

不过,再好的教育体系里也会有不好的学生;再差的教育体系里也会有出色的孩子。个人智商、情商综合能力足够强的,总有可能打破固有体系的约束--是金子总会发光,是锥子总会扎出来。

任何观点都只有一部分可取。我写写、你看看、挑着信、试着用。
有兴趣请关注我的微信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JustTal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qdeer' 的评论 :
谢谢你的认可!:)
dqdeer 回复 悄悄话 很专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