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发出一次次警告,哪一次被傲气十足的远东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放在眼里。他之所以敢于下令向三八线以北全力挺进,就依据一条坚信不移的结论:中国不会出兵。本片以大量生动确凿的事实和鲜为人知的史料,其中不乏弥足珍贵的战场纪实镜头,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各次战役的全过程,表现了双方统率部及高级将领运筹帷幄,战场上的激烈厮杀以及双方在谈判桌上的唇枪舌战等。影片是一曲中朝人民并肩作战的战争凯歌,是一首大长中华儿女志气,扬我军威、国威的恢宏壮阔的战争史诗。长白山松常青,鸭绿江水长流,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争辉日月,万古流芳!
1995年度广电部“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
1995年中宣部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
1996年获第十六届“金鸡奖”纪录片特别奖;
1996年获第四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短片一等奖。
2001年第一届“武汉大学生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推荐理由
1996年由八一厂摄制的反映中朝军民在战场上击败美国侵略军的大型纪录片《较量》在当时取得了轰动效应,如在广州,它击败了进口大片,票房超过了当时的美国大片《恐怖地带》、《亡命天涯》、《生死时速》、《狮子王》,成为广州近十几年来第一部卖座的纪录片。
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中朝人民经过与侵略者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战胜头号强国。
而恰恰是这部纪录片中的较量对手,今天又是中国影人如骨梗喉的新的“闯入者”。
历史同样叠印着一种巧合,就是,四十多年前的较量,再次以胶片的较量赢得了胜利。
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我想,恐怕恰恰在于影片昂扬的主题、无畏的民族精神和纯真的时代激情。
至少有一点可以证明,这些影片中的中国人不是那种孱弱、怪僻、丑陋的形象,而是体现出一种鲜活、尊严、勇敢的光彩。
我们中国人不是这样是非不明、爱憎丢失、呈疯疯颠颠状的。《较量》中的中国人,不是有很出色的表现吗?热爱《较量》的中国人不是以他们热烈的共鸣在阐述着中国影人们要拿出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而不是炮制禽兽样的让人感到与“狗”等级的一类,不然的话,我们当年就没有必要砸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轻蔑和侮辱了。
影评
每一寸都是无价之宝
五十年代初,朝鲜半岛上演出一场殊死的较量,主要角色是中国和美国。趾高气扬的美军统帅大叫:“三个月拿下整个朝鲜!”麦克阿瑟
有理由自信,因为在太平洋打日本时他是常胜将军。奇怪的是这位战神不灵了。一败二败五六败之后,美军代表不得不乖乖地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美军参谋头子说,不过不是耀武扬威,而是垂头丧气了。错误的根由何在,此人不说,也说不出。一向偏袒美国白人的上帝也不曾给予任何启示。哀哉!
感谢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较量》。影片真实地、客观地、简明畅达地、热情澎湃地表现了当年的较量。每一寸胶片都是无价之宝,不但应当珍藏在片库里,更应当珍藏在亿万中国人的心里。这是两个世界、两种思想体系、两种价值观的较量。一边是为化名为人道民主自由的大资本而战,另一边是为国际主义、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而战。武戏演过了,文戏早已上场,较量仍在继续。当年毛泽东主席说过:“打一百年也奉陪到底。”
说《较量》的纪录是真实的和客观的,一是因为没有低估敌方的优势:军事装备,后勤供应,资本大国的支持等等;二是没有隐讳我方的劣势:建国伊始,百废待兴,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等等。优势和劣势的变化,而且是迅速的转化,究竟是怎么回事?正义之战必胜,人民战争必胜。身穿臃肿棉袄的毛泽东和彭德怀打败军服笔挺的西点军校高材生们,正是因为这两条。中华英雄儿女不惧强敌的冲天气概,对于高过自己百倍的现代武装,包括细菌弹在内的蔑视,也正是因为这两条。
part 1:
http://www.megaupload.com/?d=VVI8JCG0part 2:
http://www.megaupload.com/?d=AOJ4KHV8part 3:
http://www.megaupload.com/?d=O71F398Wpart 4:
http://www.megaupload.com/?d=R68SRR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