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长沙多年,时常想起长沙的米粉。
想起当年走在长沙的街头,几乎可以随时发现作股正经写有“米粉”标牌的粉店,更可以看到众多卖米粉的路边店。清早的菜市场,米粉通常和其它小菜一样,一篮一篮地摆在那里卖。米粉店的门口可以经常看到卖米粉的人用自行车推着米粉上门推销。
在长沙吃米粉是不分早中晚的,早上吃的人最多,中午晚上吃的人也不少。
也许是因为湘菜中“辣” “酸”的特点在长沙米粉中也得到了体现,我问过很多在长沙待过的人,长沙(在吃上面)有什么可回味的?他(她)们都会把长沙的米粉作为很靠前的选项。
曾看过(扁)粉的制作过程,不复杂却是很辛苦的。为了能在清早-5-6点钟把米粉送到各个米粉店,米在晚边上就得泡上,到了清早2-3点钟,就得把米先打成米浆。用一口很大的锅,烧开了水,做粉的人先要把做粉的盆,一个直径约两尺的金属盆的盆底轻轻地刷些油,舀入米浆,然后把盆子放到翻滚的开水上,2-3分钟后米浆就凝结成了米粉。扁粉就是用这整块的米粉切出来的,所以又叫“切粉”。
米粉的吃法分为汤粉和炒粉。汤粉因为加在粉上面的菜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名称,最常见的有 “酸菜粉” “酸豆角粉” “肉丝粉” “排骨粉”。曾经去过几次长沙那家著名的“黄春和米粉店”,每次站在柜台前看那牌子上粉的名字,少说也有十几种不同的粉,有的从名字上看得出用的是什么菜,有的还得去猜。
90年代初,兴时起吃“津市牛肉粉”,满街上拉起了“津市牛肉粉”的横幅,其实到底是津市特色的牛肉粉?还是津市人开的牛肉粉店?我一直没搞清。普通米粉卖一块四的时候,津市牛肉粉已卖到三块。去吃过几次,觉得它的特点是碗大(海碗),牛肉切成坨,使你觉得花三块钱还是物有所值。那里牛肉的做法对我启发太大。
学校旁边的一家粉店是我经常去的地方。煮粉这边就两口锅,一口烧着开水,煮粉用的,另一口锅里煮着几块骨头,汤已经熬得变成白色,如牛奶样,估计这就是所谓的“高汤”了。紧挨着锅边的案板上十几个大碗一字排开,碗里已放好了盐,酱油,味精,还撒了些葱花。有客人来时,老板就根据来的人数先往碗里舀上一瓢“高汤”,然后顺手抓一把米粉放到一个竹篓样漏瓢里,再把竹篓放到开水里,右手拿一双怕有一米长的竹筷轻轻搅一下,半分钟不到,米粉捞出来,只见这老板左手极其夸张的上下抖两下,去掉多余的水,然后在筷子的帮助下把米粉很整齐的放进碗里,再往米粉上轻轻舀上半瓢要添加的菜,这碗粉你就可以端走了。这时老板娘多半会问:“要盖个蛋吗”,就是问你要不要另外加一个煎鸡蛋,当然钱得另外算。早上胃口不太好的,多半都点酸菜或酸豆角粉;也有胃口好的,多半点肉丝或排骨粉,或者另外再“盖个蛋”。
店里的四张桌子常常是满座的,好在吃粉不像吃宴席,没位子时也只要等几分钟就有了。
不认识的人在一个桌子吃粉是常事,各自低头吃粉,没事一样;碰到熟人朋友,大家就边吃边聊,吃完了大家就抢着付钱,我有几次出门付钱时被老板告知:“刚才你那个朋友已经替你付了。”
吃炒粉多半是在中餐,晚餐或者吃宵夜的时候。炒粉是极其随意的。这种随意是指米粉几乎可以加任何你喜欢的菜一起炒。当然市面上的“规矩”一般是加一个荤,两到三个素。荤菜最常见的是肉丝和鸡蛋,而素菜则一般是豆芽,榨菜丝,叶类蔬菜。
每到下午四点过后,就可以看到马路边有人在搭棚子了,这种路边棚子通常要开到晚上一两点,生意格外的好。学校校门外的一个十字路口边的一家“棚子”,炒粉做的不错。一个空汽油桶加黄泥做成的灶,煤火通红,火力旺得很。菜和粉都在那里摆着,现成的。知道我要炒粉后,只见那店主架锅,放油,下菜下粉,三下两下,手脚麻利得很,没五分钟,一盘冒着热气的炒粉就端上来了。看这盘粉,粉和菜大概各占一半,炒的过程中加了辣椒,胡椒,葱,酱油和味精,油份很重,现在想来是有些可怕,但那时好像也不太在意。店主怕我噎着,还端来一碗汤,也就是碗里放几片蓊菜叶子,冲一瓢“高汤”,据说这是在店里吃炒粉的规矩。
经常想着长沙的汤粉和炒粉,忍不住要自己做一做。
这里中国店里其实也经常有新鲜米粉卖,但在用了下面这种干粉以后就觉得还是这干粉更方便些,而且在质地口感上没有太大区别。
用这个牌子的米粉
冷水(一定要用冷水)浸泡2小时以上,通常OVERNIGHT
煮一锅高汤,我用的是烤鸭骨架熬的汤
碗里放酱油,盐,撒些葱花,加几滴麻油,加入一瓢高汤,
这好像有点当年的味道了
泡好的米粉只需在开水里煮半分钟,便可捞出来
炒了酸豆角(没有豇豆,用四季豆和蓊菜梗,酸萝卜代替)
加上酸菜,有点像当年的酸菜粉了
再盖一个蛋
炒粉,辣椒,胡椒,葱,香菇泡发撕开,豌豆,青江菜,猪肉(上浆)
辣椒炸香,下肉和蔬菜,先炒一下
再下米粉,放麻油,酱油,盐,翻炒防止粘锅,可加油,怕油多的话也可加少许水,以不粘锅为宜。
出锅时加胡椒,葱花
出锅
再加一碗清汤(怕被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