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生存的永久话题:黄皮肤真的难以融入?
(2007-05-08 02:03:46)
下一个
海外华人生存的永久话题:黄皮肤真的难以融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海外同胞:何以排遣乡愁”专栏,引起海外华人高度关注。显然,乡愁在很大程度上与能否入乡随俗、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相关,融入愈深,乡愁愈少。融入问题始终是与海外华人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永久话题。
若干年前,不少人对什么是融入、怎样融入还所知甚少。而在今天,要融入已成为广大海外华人的共识。近年来,从北美到欧洲、亚太乃至澳洲,华人开展以维权、从政、参政、议政为突出标志的融入活动,越来越红火,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可在华人社会中,依然存在着融入难的问题,许多人还坚持“黄皮肤、黑眼睛难以融入”、“融入与己无关”等看法和认识。
应该说,由于国情民情不同,特别是语言障碍、生活习俗等原因,存在困难是客观实际。可融入难易却因人而异,关键在于个体的素质、实力和心态,笼统地说“黄皮肤、黑眼睛难以融入”有片面性。
从著名美籍华人赵小兰、李昌钰到活跃在北美各领域的大批华人精英,他们都很好地融入了主流社会。我参加过李昌钰针对美国听众的讲演会,那种热情活跃、亲密无间的气氛以及他展现出的中华儿女的豪情,很令人动容。
我的外孙女那一代华裔少年,她们也与各族裔儿童相处得非常友好。
事实上,同是“黄皮肤黑头发”,在美国对融入的体会也很不一样。有位“海归”说: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没有一个标准的美国人概念,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肤色黑白黄棕都有,都是主人……显然,心态坦荡,眼光开阔,不自扰,也不怕被扰,就不会被“肤色论”压倒。只要我们破除疑虑、诚恳热情、积极主动、不亢不卑,许多美国人还是喜欢与我们交朋友的。
我们住在纽黑文时,曾帮助一对领养中国幼儿的美国夫妇翻译了一封中文信,便有了交情,此后在感恩节时,他们还送来了礼物。美国民众是喜欢助人的,我们附近的居民来自意、德、印等不同国家,尽管平时各忙各的,但一旦有意外都会相助。一次我深夜抵达女儿家,要把行李搬上楼,邻居听到动静便主动前来帮助。一天深夜女儿偶然患病,街坊有人得知,就打来电话表示关切。我们新近居住在哥伦布市,一次外出旅游,没向邻居打招呼,当家门前的信箱被信件报刊塞满时,邻居每天都主动收下。因此,我们不妨从认识到行动跟上客观现实,转变怀疑、排斥等不合时宜的心理和做法。
特别是要有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必因为在所在国是少数民族而自卑,束缚自己的活动。像美国这样的多民族多文化国家,大多数族裔都是少数民族,彼此都有语言障碍,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要相互兼容和学习。而凭借我们华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诚实、善良的秉性,凭借祖(籍)国的优秀文明传统,尤其是今日中国的崛起,海外华人地位在不断提高,所以更应该自信、自豪,以平等的姿态广交异族朋友,与他们打成一片。
无疑,种族歧视和种族主义分子依然存在,但也不宜笼统地把什么都看作种族歧视。同时,还有比歧视更值得我们自身反思的问题。尽管现在华人社会的构成与过去大不相同了,可华人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性,诸如不团结、不愿与异族交往、很少主动去做善事、不关心不参与社区的群体活动、更不去展示自身才华和民族特长,直至生活上的一些陋习,都是造成被歧视的原因,实质上也是在自我“边缘化”。我们旅居美国康州时,目睹偌大的农业博览会、庙会、文娱表演和节庆游行,都少有华人参加。纽约中央公园的一次群众性武术表演,各族裔的武术爱好者数以千计,可华人却寥寥可数。诸如此类的现象让我这个华人感到忧心和遗憾。
事实上,在美国,除众多的展览和全民性的节庆日外,一些族裔还有各自的节庆游行活动,各地区或镇有大小庙会等社会活动,各院校尤其是中小学有文体娱乐活动,都欢迎各族裔或学生家长参加。这些活动既可以成为华人消遣、排解乡愁的场所,又是展示自我、与各族裔交谊乃至融入的大舞台。
任何国家、民族都有长处和短处,人际间、社会间、国家与民族间都需要彼此学习、取长补短,在相互融入的洪流中共谋发展。因此融入是互利双赢,它不是单方面的某个或某些国家、民族的需求,不是一边倒,更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即使是强大如美国,也得在许多方面有求于他国,也得兼容。那种认为“是否融入与己无关”、“融入只是为了当官参政”的见解,都是狭隘的。
中国需要融入主流世界,世界各国需要与中国交流合作。时下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兴起“中国热”、“学中文热”,都在研究中国、学习中华文化。这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海外华人的融入提供了便利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