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章禹仁慈失徐国 北徙毫地获重生

(2010-09-25 06:47:53) 下一个

章禹仁慈失徐国 北徙毫地获重生


公元前513年,吴国公子光指使专诸秘密杀害了自己的堂兄吴王僚,他假心假意地请四叔季札做吴王,遭到了季札拒绝,他自己便心安理得地坐上了吴王的宝座,号称闱闾。吴王闱闾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他自幼便无法无天,大胆妄为。自从做了吴王,他更加变本加厉地招兵买马,积聚力量。他收留了从楚国逃来的亡伍子胥,并拜他为首相。他还收留了从齐国逃来的叛将孙武,又拜他为将军。从此,吴国闱闾便走上了一条穷兵黩武的称霸之路。


第一章 吴王闱闾欲称霸 叛将亡臣来助虐


伍子胥是楚国有名大智慧家,他曾多次向楚文王熊赀献计献策,都未得到楚王采纳。楚王熊赀一贯采取怀柔政策。他认为:对周边的邦国要么采取政治外交的手段,把他们团结到自己的阵营中来。要么采取军事政治两种手段,又打又拉地促使对方承认楚国的霸主地位,没有必要将别国赶尽杀绝,至于死地而后快。而伍子胥的政治思想是远交近攻。他认为,对远离楚国的邦国要尽量进行政治邦交,而对于离楚国比较临近的国家,则采取蚕食政策,各个击破,吞而并之,不给这些小国留一点后路,一律采取“屠其王,掠其民,并其田”的极端措施。


伍子胥见蛊惑楚王无望,这位老奸居滑的伍子胥又投靠了楚王的弟弟熊蟠,熊蟠对熊赀承袭楚王心怀不满,一心要取而代之。楚文王熊赀也深知熊蟠心怀不轨,终因先父楚武王熊通临终前传位于熊赀时,曾反复地叮嘱他“永不可杀蟠”。于是,楚文王熊赀只得封熊蟠为淮南王,让其自由发展。


熊蟠自从做了淮南王,便私下里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攻下楚国王城郢都(湖北省江陵县),实现自己的狼子野心。


伍子胥向淮南王熊蟠献计献策,深得熊蟠的信任。几年后,当熊蟠自觉羽翼丰满,兵强马壮之时,便向楚都发起了进攻。谁知楚文王熊赀早有了准备,很快将淮南王的军队围困在梅城(安徽省潜山县)、黄梅(湖北省黄梅县)一带,并首先攻取了淮南王城,活捉了淮南王。伍子胥得知淮南王被擒的消息。便急得一夜须发全白,然而,他却因一夜白发变了模样而躲过了楚文王的追杀,带着他的儿子伍子一路隐名埋姓,悄悄地逃到吴国去了。


此时,齐国的国君是吕尚(姜子牙),他的女儿邑姜是周武王的正妻。到齐桓公时,齐国并吞了三十五国,齐桓公依靠大政治家管仲治理国政。孙武子对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十分不服气,而他的政治主张又长期无法得到齐桓公的采纳,因此,他一直怀恨在心。孙武见在齐国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便悄悄地跑到吴国来实现他的政治野心来了。


吴王闱闾自从得了这两个宝贝,便如虎添翼,更加熊心勃勃,一心要吞并他国,称霸中原。


伍子胥见吴王有强烈的称霸野心,便极力撺掇他首先要向楚国和徐国发起进攻。在这里,伍子胥除了迎合吴王称霸之意,最主要的还是他急于报自家的私仇。


当年伍子胥带着他的儿子逃出黄梅之后,他便是倒了血霉。一路上,他没有遇到一件顺心的事。为了躲避楚军的追杀,他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好不容易到了徐国王城,心想当年身为楚国使者访问徐国时,曾经受到过徐王的热情款待,这也可以算是老朋友了吧?没想到,此番亡命徐国,徐国守城将军却以“楚国叛臣,国人不齿,徐人难容”为由,将他挡在了徐国城门之外,伍子胥气得咬牙切齿,发誓一定要雪这奇耻大辱。


无奈,伍子胥只好十分狼狈地离开了徐境,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急匆匆若过街老鼠。他忍饥挨饿,蓬头垢面,后来到了彝国。彝国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国家,自立国至今也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本是徐国的一个同姓国。因彝国人因循守旧,长期得不到发展,处处需要徐国的提协和帮助。彝国的都城在彝城(江苏省金湖县),地方百余里。他们那里土地低洼,连年水涝,国民多以捞鱼摸虾为生。房屋很容易被水冲毁。因此,国民大多住在船上,随水飘荡。彝国只有很少的几块土地,勉强供王公大臣们裹腹。


伍子胥和他的儿子来到了彝国城下,好说歹说总算骗开了城门,混入了王宫,连唬带蒙地说服了彝候,彝侯勉强收留了他们爷儿俩。彝候面对伍子胥,深叹国小民贫,崛起无望。伍子胥给他出了个主意:傍大国。他说服彝候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吴反徐。


伍子胥见彝候胆小怕事,对自己的计策也是似懂非懂,将信将疑。深知在彝国难以成就大事,只好另作打算,还是要投奔吴国为妙。然而他又转念一想:他虽然一心要投奔吴国,吴王能否容他,也未可知!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他只得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彝国。伍子胥只身来到了吴国,终于被吴王所接纳。吴王闱闾采纳了伍子胥的计谋,决定向徐、楚两国发动战争。


伍子胥见闔闾对自己言听计从,心中暗暗得意。他首先请吴王派密使奔赴彝国,以邀请彝候的儿子彜子来吴国做客的名义,将彝子骗来,被吴国扣住做了人质,软硬兼施地逼着彝候联吴反徐。


彝候依照吴王和伍子胥的旨意,反复到徐国找章禹哭诉。他说,彝国历年来连遭水害,无法种植米粮,民不聊生,敬请徐王允许彝国在淮河南岸筑坝拒水,好让彝国百姓有口饭吃。


徐王章禹同他的始祖伯益、先祖徐偃王一样“仁而无权”,心肠太软,见不得有人摸眼泪,他便同意彝人筑坝。他哪里知道,他的这一失策,正中了伍子胥的奸计。一场亡国灭种的天大灾难,正悄悄地向他袭来。


获得了徐王的批准,彝王很快就得到了吴国巨大的财力支持。他依照伍子胥的奸计,谎称筑坝时挖出了数车金银珠宝。他还将从吴国涌来的车马兵勇说成是花钱雇来的民夫,骗过了徐人的耳目。于是,吴国增派数万军队,化妆成民夫,雇了民船,源源不断地将江南的巨石和枪支弹药运进了彝城。


彝人连续三年,在淮河南岸筑起百里长堤。这条大坝高数丈,宽十丈,赫赫然如同巨龙卧波。


徐王章禹经常收到国人的报告,说是彝人筑坝过长、过高、过宽,形迹可疑,居心不良。然而,章禹却因彝人同徐人同文同祖,千百年来不相攻伐,而且历代君候也是世代友好,从不反目。更因他从无害人之心,总把人往好处想。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章禹仁而至愚,宽厚而养奸。他哪里知道:正是他的宽厚仁义,不识歹心,才导致了滔天大祸-----这是后话。


第二章 孙武献计攻徐楚,吴把亲人仇人


公子光(吴王闱闾)弑兄篡位的诡计遭到他四叔季札的训斥,丢尽了脸面。同时,他又想拉拢自己的妹夫——徐国国君徐桓联合反僚(吴王僚,公子光的堂兄),同样也遭到了徐桓的抵制,吴王阖闾至今仍然怀恨在心,再加上雄踞长江以北荆楚大地之上的大国楚国,早已是他觊觎已久的目标。公子光登上吴王宝座之后,要实现称霸中国的宏伟目标,徐楚两国是他首先必须跨越的障碍。


吴王闱闾采纳孙武子的建议,开始了攻伐徐楚的战争。他首先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吴王闱闾依孙武计,首先向延龄候发出了通牒,他声称,要延龄候交出吴国叛臣季札,并押解至吴都(苏州吴县)谢罪。接着,闱闾又令大将军孙武指挥水陆主力大军,溯长江而上,首先攻克了当涂(安徽当涂县)楚国守军,继而攻取了芜湖(安徽芜湖市)、铜陵(安徽铜陵市),很快又攻下了安庆(安徽安庆市)、九江(江西九江市),直接威胁楚国的都城郢都(湖北江陵县)


延龄候接到吴王闱闾的通牒,知道吴王北犯的厄运终于到来。他便急忙派几只小船,让季札化妆成民夫,悄悄地向徐国逃去,自己亲率军民备战御吴。


正当孙武指挥吴国大军沿江西进之时,吴国的相国伍子胥要求孙武给他分派数万精良吴军,化妆成渔民、船夫和搬运工,飞速向彝国奔袭。


吴军攻楚五战五胜,所向披靡。此刻,因楚文王应秦国要求,率领楚军主力在北方组成秦楚联军正向晋国发动攻击。


楚文王接到南方战报,急忙同秦王商量。此时,晋国被秦楚联军连攻数年,已经人困马乏,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手之力了。


秦王将主力部队交由楚王统帅,自己手里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无力再度攻晋,只得回国安民去了。晋国庆幸吴国攻楚为自己解了围,不然眼见就要国破家亡了。


楚王的军队在北方打了好几年的仗,现在又因抵御吴国而长途奔袭,行动十分迟缓。还未待楚股票援军军到来,吴军早已攻下了楚都郢城(湖北省江陵县)


楚人自古好战。楚国的百姓一代一代的都普遍认为:六尺男儿若不参军,便无脸见人,参军三年不参战,便觉是奇耻大辱,死后见不得祖先,死了不准进祖坟,活着不准进家门。


楚国三百多年的国都郢城被吴国占领,激起了楚国人民的战斗激情。楚王熊赀重新组织新军,发誓与吴军决一死战。


楚王令自己的长子楚子带领精锐部队直扑安庆(安徽安庆市),首先将吴军拦腰斩断,再由徐王章禹的次子徐仲同楚军联手,一举夺回了当涂(安徽当涂县),将吴军断为三截。楚军终于稳住了阵脚,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第三章 吴彝密谋攻徐国 章禹毫地再筑城


吴军化妆成渔民、船工和搬运夫,夜以继日地修筑淮河大坝,赶运兵马粮草。徐国君王章禹对彝国这样的弹丸小国,从未放在眼中。章禹见彝人筑坝虽逾三年,也未曾见淮水上涨,便有些麻痹大意,未加防范。后来,章禹突然发现,本来只有万余国民的彝国,突然人口暴涨,还涌现出无数操着吴侬软语的“彝民”。正当徐人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天降大雨,旬月不息,一时间,村庄被淹,田地行舟。这时,只见伍子胥咬牙切齿,两眼放光,浑身颤抖。他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声嚎叫着指挥吴军打桩投石,封堵大堤的坝口。原来,吴彝两军虽然筑坝三年,为了麻痹徐国,他们只是加高、加宽、加长淮河南岸大堤,并不封堵淮河的水流,只是将淮河出水口尽可能的缩小,并在出水口底部暗埋无数巨桩,一旦需要,便可桩上加桩、桩内塞石,石逼水涨,淮河水自己便会自然向北岸的徐国漫溢。


伍子胥疯狂地命指挥彝吴两军冒着倾盆大雨,拼死封堵淮河出水口。最后,终于在死伤数千人后,将淮水大部分封住,淮河之水顿时上涨三丈有余。淮河的北岸正是徐国的王城和广袤的徐国平原。淮河两岸的大雨,借着上游的来水,一下子冲却了北岸的土堤,洪水如同猛兽一般灌进了徐城,一时间,街道成河,房屋成岛。徐人被冲淹致死无计其数。好不容易等到大雨停歇,章禹只得陪着吴季子,率领王公大臣、商贾百姓,截木成舟,沿泗水向北迁徙。


伍子胥望着这漫天的大雨和滔滔的淮河之水,发出了撕心裂肺的狂天大笑。


吴彝两军在伍子胥的指挥下,撑着坚船利舟,向徐国发起了疯狂的追击。


徐王章禹和吴季子带领军民百姓,躲过了吴军的冲杀,舍舟登岸,向楚国奔逃二去。


吴彝两军哪里肯饶?他们也是弃舟换马,极力追赶。


章禹和吴季子逃到了灵璧(安徽省灵璧县),遇到了次子徐仲带领的徐楚援军增援,经过一场惨烈的厮杀,终于将吴彝联军挡在了阵前。


徐仲跪请父王章禹率领军民百姓继续北逃,自己整顿军马,修筑战壕,决心在灵璧这片丘陵地带同吴彝联军决一死战。


伍子胥虽然成功地筑坝淹徐,然而他也深知:吴人历来胆小怕事,吴军也是欺软怕硬。彝国虽然联吴叛徐,然而,他们做贼心虚,人人心中有愧,加上彝国与徐国同族同宗,从无冤仇。伍子胥这个老家伙是个狡猾的老狐狸。此刻他又想到:我虽然破了徐城,解了我的心头之恨。然而,灭楚大业,决非我一人可为。想想自己也不是楚国主力的对手,他便决心不再恋战,打算撤回淮河之南,再作计较。


伍子胥只派出了一小部吴军向徐仲率领的徐楚联军阵前发起佯攻,自己早已逃在了撤退吴军的最前头。


徐仲击退了吴彝联军的攻击,便发起了反攻。他挥动着徐国长枪,一马当先,冲入敌营,连禽数将。徐仲远远看见伍子胥正在前面披散着满头的白色长发,伏在马背上,拼死逃命。徐仲催动战马,待与伍子胥的战马首尾相接之时,徐仲运足了气力,举枪向伍子胥的后心刺去。然而,他哪里知道,此刻正有一张弓箭正瞄准了他的后心。原来,落在徐仲身后的伍子胥的儿子伍子,此刻正射出了一支冷箭,徐仲便应声落马。徐国军队见主帅落马,急忙掩杀过来。徐国军队急忙救起徐仲,收兵回营。徐仲中的是一只毒箭,虽经名医治疗数月,后来终于毒发伤命。伍子胥也因儿子放出的那支暗箭,捡回了一条老命。此刻,伍子胥哪里还有心恋战?他留下儿子和吴军,令他们继续驻守彝国,自己茫茫然逃向吴都养病去了。


章禹和吴季子率领徐国军民,一路走走歇歇,不觉来到了毫地(安徽省毫州市)在那里暂时安下了营寨。


楚王熊赀得知章禹的次子徐仲战死在灵璧,便派了大臣,让他们带了车马粮草,到毫地慰问章禹。他又派了数万民夫,帮助章禹在亳地重筑徐国王城。


从此,一个崭新的徐国,又在毫地重新诞生了。


第四章 吴伐徐楚蛇吞象 越王勾践再攻吴


江南的越国,历来就是吴国的附属国。到后来,吴得晋助,这才逐渐成为楚国的劲敌。再后来,楚文王熊赀采取援越制吴的方略,暗派文仲和落蠡二人来到越国。文种是楚国苑州(河南南阳)令,范蠡是文仲的密友,两人都是楚国著名才士。他俩来到越国,自然要助越攻吴。越君允常得到楚国相助,他便开始称王。他与吴国闱闾屡次作战,结成仇怨,吴越两国,常年争战不休。后来,允常死了,他的儿子勾践继位。


楚王熊赀同越王勾践商定,联手攻击吴国。楚国首先消灭了长江沿岸的吴军,进而又从北面向吴国发动了全面进攻。越王勾践在楚臣名士文仲和范蠡等人的帮助下,从西面向吴国发起攻击。吴王闱闾两面受敌,虽有伍子胥和孙武两位大智者相助,终因综合国力无法同楚越两国相比。面对十倍于吴的楚越军队,吴军只有以死相拼这一条路了。


吴王闱闾命令伍子胥守卫吴国王城,为前线筹备兵马粮草,又令孙武抵御楚军的进攻,自己亲率精兵强将,迎战他的老对手越军。有一次,就在吴王闔闾组织吴军抵御越军的进攻时,身受重伤,很快就病死了。闔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吴王之位。他很快就同楚、越两国签订了合约,向两国割地赔偿,三国这才罢兵休战,各自回国去了。


楚国联合越国,战胜了吴国,楚国国力更加强大,终于成了中原的霸主。彝国也在这场战争中被楚国所吞并。其中一部分彝国军民逃到了云南,后来被称作“彝民”,成为今天的“彝族”。彝国与徐国同文同宗,彝人带去的古徐国文字,千百年来,一直使用至今。今天的“彝文”,最早就是当年东夷人始创的“夷文”,后经徐国长期使用,后来又失传了的“徐文”(夷文)。“夷族”讹化为“彝族”,“夷文”也就讹化为“彝文”了。


第五章 千年古国徐国 万代永传承


泗水之畔有一个北徐国,国都就在徐州(山东省滕州市南),北徐王是章禹的三叔,也就是先王徐桓王的堂兄弟。北徐国在滕地(山东省滕州市)存续也有一年多年了。


章禹在毫地重建徐国,后来,他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了。他将自己的第三子徐季和老朋友吴季子留在毫州徐城,自己带了长子徐伯第四子徐岳,来到了徐州(滕州南),找北徐国国君——他的三叔父去了。


章禹离开了毫地的徐城,数年后,吴季子无疾而终,享年八十四岁。徐季把吴季子当成养父,为他养老送终,筑坟立碑,撰文纪念,顶礼膜拜。


章禹一行到了徐州城(山东省滕州市南),陪三叔腾王居住了三年后,他又带着他的长子徐伯到琅琊(山东省日照市北)重新建立徐国去了。


就这样,自先祖伯益佐大禹治水,次子若木始封徐国,到公元前512年章禹失国,东方文明古国——徐国,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四个漫长时代。秉承仁、义、诚、信的立身治国理念,续存一千六百四十九年,传承四十四代国君。


驹王西征、偃王称霸,桓王会季子••••••,这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创造了辉煌的徐国文化,创造出无数的丰功伟业,为东方文明以至于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源头文化的组成部分。


伟大的徐国,同其他古代的中华古国一齐,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同时,也为徐州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徐地、徐人、徐国、徐州,这是一条人文和历史的血脉。徐州因徐国而得名,徐国因徐地、徐人而得国。徐人在徐地创建和发展了徐国。徐海、徐淮、徐州的称谓,是对徐地漫长历史的表述。徐地之上的人,徐人之间的情,徐州之源的根,就是徐州人的魂----上下数千年,一个“徐”字说到今。徐是我们的根,徐是我们的魂。徐是历史的存在,徐是当代的辉煌。“徐”从历史走来,“徐”将走向永远••••••。


徐炳仁


2009年8月2日


http://www.zhxwh.com/editor/UploadFile/2010316155243475.doc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