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标点符号趣话

(2010-07-23 17:13:26) 下一个


学习古汉语的人都知道,最早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因为古代的字要么刻在甲骨上,要么铸在钟鼎上,要么写在竹简上,非常麻烦。这势必要求行文异常简练。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古代人创造了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是行文简练。行文简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字尽量少,二是修饰少。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就曾经讲过“辞达而已”。由于用字很少、字义多变和存在更多的省略,再加上没有标点符号,短短的一句话就会产生许多歧义。

标点符号出现之前,通篇文章只有在句子结束时,或许有一个句号,最早一些连句号都没有。所以以前从启蒙的塾师开始,老师们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句读(读字此处念成dou不念du,逗号的意思)。看古书,读古文困难之一就是往往不知道如何断句,再加上传抄翻刻过程中,难免讹误脱落,所谓“鱼鲁亥豕”,使人更摸不着头脑。当初读《二十五史》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硬着头皮把一段话读几遍,才渐渐找到一些门道。可见标点对阅读的重要。下面讲几个对同一句子由于标点的不同,引起歧解的例子。

从前有一个老夫子到一家人家任家教,对于生活待遇,他写了一张字条:“没有鸡鸭可以没有鱼肉可以青菜豆腐不可缺”,让学生交给东翁。心想:“没有鸡,鸭可以;没有鱼,肉也可以;青菜豆腐不可缺。”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应该是不错的。过了半个月,天天吃青菜豆腐,不见荤腥,老夫子就对学生说:“你把我的字条交给令尊了吗?”学生回答说:“交了,父亲说一定照办。”第二天还是青菜豆腐,如此又是半个月,老夫子忍无可忍,就找东家说话了。东家笑嘻嘻地答复说:“完全是按照您的意思办,您的字条上写着;‘没有鸡鸭可以,没有鱼肉也可以,青菜豆腐不可缺。’所以天天供应您青菜豆腐。”说完就把加上标点的字条给他看,老夫子无话可说了。

有一个人到亲戚家打抽丰,住了好几个月,主人忍不住了。正好天下雨,就在他所居住的房间里写了一张字条逐客:“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不久,客人却拿着字条来感谢主人,主人一见哭笑不得。主人的本意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因为没有标点,被客人断句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有一家人家造了一座新房,开始很高兴,但没过几天就发现经常有人在新房的墙角小便。为了制止众人的不当行为,于是他在墙上写了一句话:“来往人等不得在此便溺”,意思是:来往人等,不得在此便溺!谁知此后,在此小便的人更多了。原来有人加上了标点:“来往人,等不得,在此便溺!”

祝枝山(一说徐文长)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嫉恶如仇。他有一位为富不仁的邻居,祝枝山从不和他来往。有一年这位邻居摆酒请客庆祝新年,就请客人中一位祝枝山的朋友替他向祝枝山要一张有新年吉利话的条幅,光耀门庭。这位朋友虽然知道祝枝山十分厌恶这个邻居,还是向祝枝山转达了要求。不料祝枝山想了一想后,却说:”可以呀!”于是就写下“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十二个字,对朋友说:“你去告诉别的客人,这条幅应该读成‘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你给他的时候,却要读成‘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 ” 这位朋友也看不惯祝枝山邻居的所作所为,就按照祝枝山讲的办法把条幅送过去。邻居得了这张条幅,非常高兴,就把条幅挂在最显眼的地方。请客的那一天,邻居很骄傲地把这张条幅指给来的客人看,吹嘘自己和名人祝枝山关系如何好,客人们无不掩口窃笑。

以上几个例子迹近笑话,下面是关于断句的严肃话题。《论语•泰伯篇》第九章虽然很短,但很有名。原文只有“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十二个字。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意存在争论。这一争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句意不同,对孔子的为政思想评价就会不同。在近四十年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中,除了批孔子的“克已复礼”外,重点批的就是这句话了。当时对于这句话的句读是这样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老百姓只可使之顺从,不可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因此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愚民政策。平心而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古之有之,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发明。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过是借这句话来攻击孔子而已。应当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成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没有什么错。但这只是几种可能中的一种。

因为“使”字可作“使之”和“使用”两种解释,“由”字可作“顺随、听从、归属”和“自由自在”两种解释,句读方面考虑,句意完整的,除了上述断句,可能还有其它五种标点方法。“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意思是:老百姓是可以使用的,但不可以放任自由,需要教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两种断句意思差不多:人民的素质可以(或人民可以使用)的话,应该让其自由行事,实行无为而治;素质不行(或不堪使用)的话,应该加强教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两种断句意思也差不多:老百姓可以让他们自由行事吗?不(可以)!要教育他们。这几种断句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这样断句应该更符合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本意。从孔子的一贯主张来看,孔子不赞成愚民政策。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一生中的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