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传统文化杂谈 醇酒篇(五) 酒的计量和酒徒

(2008-11-05 19:06:16) 下一个

酒水买卖涉及计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也统一了度(长度)量(容积)衡(重量),但是秦代度量衡的标准器早已亡失。西汉末年,王莽秉政,为了满足其托古改制的政治需要,他征集当时学识渊博、通晓天文乐律的学者百余人,在著名律历学家刘歆的主持下,系统考证了历代度量衡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度量衡制度改革。这一改革取得了两个方面的成果,其一是建立了我国古代最系统、最权威的度量衡学说,这一学说主要内容被收入《汉书 律历志》,成为历代考订度量衡制度的理论依据。其二是监制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为推广其度量衡制度提供了实物依据。这些标准器至今仍有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新莽嘉量,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是研究两汉度量衡制度的重要实物依据。近人刘复著有《新嘉量之校量及推算》一文,对新莽嘉量的尺寸、容量、重量等作了精密测量,并将其换算成公制单位。根据实测,推算出新莽时一尺长23.1厘米,一升容200毫升,一斤重226.7克。和秦以前出土的度量衡器比较,尺和升基本没变,斤大约轻了10%。当代学者丘光明等用加权法和单位化平均法对刘复所测数据做了分析,结果十分接近,证明刘复的测算是可信的。古代容量单位有“龠、合、升、斗、斛”,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

魏晋时期的度量衡制,史籍记载很少,未见有新的规定,其间使用的度量衡器,多仍新莽旧制。南北朝时期度量衡制度混乱,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量值相差悬殊的现象十分突出。隋文帝统一天下,度量衡方面进行统一。据《隋书 律历志》记载,开皇官尺以晋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厘为一尺,以古斗(莽制)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据此推得隋单位量值为:一尺约合29.5 厘米,一升约600 毫升,一斤约750 克。唐代度量衡基本沿用隋制,并且将隋以来的大小制按典章制度作了规定。据《唐六典》记载,小制一尺二寸为大尺一尺,三小升为一大升,三小斤为一大斤。官民日常用大制,而调钟律、测晷影、合汤药及冠冕之制悉用小制。唐宋时期的度量衡,五百多年间,单位量值相对稳定,这是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有必然联系的。唐初制造“开元通宝”,规定每枚重二铢四累,十枚重一两,后来感到十钱为一两比二十四铢为一两更便于计算,于是就改用十钱为一两。宋代又将十进位的分、厘代替了钱以下的累、黍。这样,重量单位除仍用十六两为一斤外,其它单位也都采用了十进位制。宋代改制将十斗为一斛(或称一石),改为五斗为一斛,十斗(二斛)为一石;并且明确规定“凡岁赋,谷以石计”(《宋史 食货志》)。明清的度量衡已经接近于近代的市制。

古人饮酒动辄以斗计,其实隋唐以前一斗酒不过现在的二立升,唐宋时期酒的买卖计量也可能与合汤药相似,采用小制,那末一斗也只有二立升。加上白酒流行以前,都是饮用酿造酒,度数不高,饮一斗酒之相当于现在喝三瓶啤酒,这样的酒量不算厉害。

在中国,凡逢节令必饮酒,出师祝捷必饮酒,婚嫁丧葬必饮酒,迎宾待友必饮酒。祭祀要用酒,饮宴要用酒,甚至大到建立王朝的政治斗争也离不开酒。《史记 鸿门宴》就记录了一场决定楚汉争霸命运的酒宴,刘邦在张良的策划和项伯的帮助下,借醉酒脱离了危机,使得范增恨恨不已,项羽从此失去了消灭对手的机会,最终走向失败。说这一席酒筵决定了中国历史毫不为过。一千二百年后,赵匡胤杯酒解兵权,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二百余年的将领拥兵自重,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使中国重新置于中央政权的有力控制之下,人民摆脱了战乱频仍的苦难,酒的影响可谓大矣。人生诸态万般情怀都需要化为曲酒一杯,酒造就了历史上许多名人,正像李白在《将进酒》中说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最早饮酒出名的还是一个女人,她就是殷朝中兴之主武丁的原配妻子妇好。妇好并不姓妇,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当她嫁给武丁成为王妻之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当时只有显赫的贵族才有姓又有氏。“妇”则是一种亲属称谓,就好比我们今天叫某人“大姐”一样,她被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妇好还有庙号“辛” ,商代只有王才有以天支称呼的庙号,这在古代妇女中是很罕见的,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这位妇好。她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差不多全国一半以上的军队都交给她了。妇好本领十分了得,使用两把铜钺(形状像后世的板斧),每把重达八、九公斤,武艺超群,力大过人,万夫莫敌。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鬼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能连武丁都要怕她三分。妇好的酒量很大,她饮酒的爵是普通爵容量的三倍。1976年河南安阳的妇好墓被发掘,保存完好。所出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63件石器、47件宝石器及象牙雕刻等物。还发掘出大量青铜器,妇好钺、妇好爵都在其中。

郦食其(yì jī)(?~公元前203年),秦朝陈留县高阳乡(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西南)人少年时就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一天,刘邦正在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要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非常愤怒,他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读书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瞪大眼睛,手握利剑,叱骂看门人说:“你再进去对沛公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看门人报告刘邦,刘邦一听是高阳酒徒,连脚都来不有擦,赶忙起身迎接,赐酒款待。郦食其首先献计招降陈留县令,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陈留。后来郦食其又屡献计策,为刘邦一统天下做出了贡献。他的事迹见《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

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山涛、向秀、王戎七位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政治上分为两派,除后生小子阮咸外,前三位与司马氏不合作,后三位则投靠司马氏。七个人都好酒,文名以嵇康和阮籍最盛,而好酒是刘伶最出名。《晋书》本传记载说,他经常乘鹿车,手裏抱著一壶酒,命仆人提著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於把拳头放了下来。《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这麽一件事:有一次,他的酒病又发作得很厉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摔了酒器,倒了剩酒,痛哭流涕劝他说:“你酒喝得太多了,这不是养生之道,请你一定要戒了吧!”刘伶回答说:“好吧,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法戒酒的,必须在神明前发誓,才能戒得掉,麻烦你准备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听了很高兴,就备好酒肉,於是刘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来祝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取过酒肉,结果又喝得大醉了。当时一斛是十斗,解酲是解醉醒酒的意思。从这骗取酒肉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他滑稽多智、放荡不羁的一面。不但是人,就连鬼神也不放在眼中。刘伶是个醉鬼,传说他曾一醉三年,他最后还是死于醉酒。他的思想接近庄子,经常沈湎於酒中,无视礼仪,好赤裸身体,时常在家裏脱光了衣服饮酒。客人进屋找他,他就傲然地说道:“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内是我的衣裤,你们为什麼要钻进我的裤裆里来?”刘伶传世唯一作品是《酒德颂》,全文充满了奔放自在的讽刺意味。

唐代饮酒之风甚盛,上自王公贵族、高官文士,下至贩夫走卒、僧道倡流概莫能外。杜甫仿柏梁台体的诗《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生动地描画了八个名流的醉态。这八个人,李白、贺知章都是著名诗人;汝阳王李琎,他的父亲李宪曾是唐睿宗的太子,让位给李隆基,封吴王,死后追谥让皇帝。李适之,天宝元年(742)八月拜左丞相,五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崔宗之,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袭父封为齐国公;苏晋,开元间进土,曾为户部和吏部侍郎;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善草书,时人称为“草圣”;只有焦遂是一介布衣。酒泉现有我国最早的卫星发射基地,元狩二年(前121年)夏,霍去病以骠骑将军出师河西走廊,汉武帝特地从京城送来一坛美酒,霍去病没有独自享用,而是将酒倒入泉水中,让全军将士饮用,此泉后来就被称为酒泉,并非讹传的该泉涌酒,当地也就以泉命名。这八个人中李白写酒的诗篇最多,有名的如《将进酒》、《月下独酌》等,醉酒的故事也最多,昆剧有《太白醉写》,传说李白是醉酒后水中捞月溺亡的。唐代女子好酒的也不少,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句:“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说明杨玉环是陪唐明皇喝酒,而且喝醉了,梅兰芳就据此敷衍成京剧名作《贵妃醉酒》。女道士兼女诗人鱼玄机十分好酒,留下不少借酒消愁的诗篇,最终因醉酒打死侍女被判处死刑。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生于书香门第,宋代著名女词人,也是一个女酒徒。在她留下的四十几首词中,写到酒的有二十首,几乎占了她作品的一半。“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如梦令》是她少女时的作品,就已经是沉醉不知归路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