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一种自我压抑的文化,焦虑、疑惑、忧郁、慕虚荣、不自信是这种文化的伴生症。中国人一辈子活得很累,很虚伪,总是活在别人眼光里,所有的行为举止都是为了别人的评价而为,忽略压抑自己的内心感受,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自己来世一遭的意义在那里。名声、地位、财富成了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人为名利所累,忙忙碌碌临到死,长长地一声叹息。中国现有文化与西方文化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就是与中国原始道义也相去甚远。
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是“民主和人权”,做为社会性的人,必须有赖群体才能生存,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决定群体走向的权利,也就是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群体活动中,每一个个体都要约束自己,保证群体活动的可行性。做为群体活动之外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的绝对权利,只要这种活动不伤及或触犯他人的利益,也就是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可以为所欲为。
中国文化(不是封建文化)崇尚的是“天人合一”,“万物相通”也就是师法自然,随心随性地去生活,快乐健康地去享受生命。“民如野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理念比现在西方的人权自由更加开放。在人与自然两者中,更注重的是人,古书《十问》中的名句;尧问舜:“天下孰为贵?” 舜曰:“生为贵”。 生也就是生命,世间万物生命是第一位的。儒教的基础理论是唯心的。孔子的一个观点就是;“ 世间万物之于我来说,全在于我自身的感知,我睁开眼看到了,这个世界就是存在的,我闭上眼睛,关上心房,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这句话看似无理,细细琢磨,却是很有哲理和智慧的。世界之于每个个体来讲,你不在了,这个世界对于你就是不存在了。明白这个道理,会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人生道路的则取有很大帮助。人的行动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全靠自身的认知来决定,世间本没有对错之分,你认为对了,行动起来就没有心理障碍,你认为错了,它就是错了。犯罪心理学认为,只有所谓的“罪犯”,而没有真正的“罪犯”,“罪犯”的罪是别人给定的,是强加在“罪犯”头上的。从“罪犯”的角度看问题,他行动的理由和动机都是正确的,包括杀人,这也是西方废除死刑的一个理由。因为常人无法真正从“罪犯”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对你不能理解的东西,简单地从肉体上消灭,是不人道的。现行的“杀人偿命”刑法依据,是从维护社会秩序考虑的,没有去深层次考虑成就“罪犯”的社会责任。
讲了一圈儿,有点儿绕远了,讲到天人合一, 讲到生命最为贵重,,自然就会与“性”联系起来,中国人管命叫做“性命”,这是一个并列词组,也就是说“性”和“命”是同等重要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对“性”的重视和开放程度。现代人过于虚伪,只取其命的意思,对性的本意假装看不见。古人讲:“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两性为中心的,这种认识比弗洛伊德的理论早了几千年。
谈到性,人们总觉着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其实一个人能坦坦然然地谈“性”,说明心理很健康,心态也很恬淡,清新,不做作。现在到处都有卖的劣质毛片,相信很多人尽管嘴上对此十分的鄙夷,多少也都看过一两眼。这类东西很多确实没什么知识,也没有美感,看了让人作呕。和好莱坞,花花公子制作的成人片,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在那些片子里,你觉着那是人,不是牲口,有意境,有思想,有艺术,是一种享受。日本每到午夜,成人频道会有一个性教育节目《女大学》,从生理到情趣,全方位的介绍性知识和性技巧。很多外国人都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家政”和“性”教育课程感到奇怪,很难理解中国人是怎样过家庭生活的。所以,同为地球人,处在同一个时代,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完全是“业余”式的,由此可见,很多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根本谈不上什么质量,也属于劣质毛片类的档次。
其实“性”是一件很平常,很自然的事。 食与性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求,一个人的食欲不好,吃不下饭,肯定身体有问题,一个人的性欲不强,不想做爱,那身体肯定也是有问题,两者是完全一样的。保持旺盛的食欲和性欲,也就是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黄帝内经》上讲:“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无男则意动神劳,神劳则损寿”。
保持食欲,可以在吃上变着花样去做去选,中国人在“吃”上下的工夫,可以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个填饱肚子的基本欲望,搞出来“ 煎、炒、烹、炸、煮”,种种手法,摆个菜盘儿,要 “色、香、味、形、图”, 凡此种种,五花八门,把简简单单的一个“吃” 发展成一种文化,一种及至的享受。保持性欲,应该也是如此,否则就是有悖于自然。中国古人在这方面的发展,已经到了相当高的一个境界,比起现在的西方文明有过之而无不及。曾在昆明搞的一个“性文化展”,很多出土文物就是证明,《春宫图二十四势》,其绘画水平和推介的各种姿势都很有价值。不过办展的人水平太低,宣扬的不是文化,仅仅是淫欲而已。
其实成人读物,也即“色情文学”,是文学读本中很重要的一大类。 北京大学教授张竟生是《性史》一书的作者,被称作“性学博士”。张竟生在《性史》卷首写道:
“天下第一乐事,莫过于雪夜闭门读禁书。”,
人同此心,只不过有些人遮遮盖盖,偷偷去读,有些人襟怀坦荡,大大方方去看。孔子曰:“食色性也”, 毫不掩饰地将“色”归于人的本性。在远古时代,人们确实把性和吃饭看得一样平常。《吕氏春秋》对进宫前嫪毐街头显能的描述就是最好的说明。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是讲“禁欲”,不近女色的,可是佛像中却有“欢喜佛”,讲的是男女双修,也能修成正果。印度庙宇中最著名的就是卡修拉霍的《性庙》了,上面雕刻有上千种做爱的场景。
只是中国到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急剧下降,完全沦为男性的附属玩物,在精神上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在肉体上让女人裹小脚,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守寡殉夫的女人立贞洁牌坊,完全不把女人当人看。
讲究完美是人的天性。追求探讨美好的性过程和琢磨研究如何把饭菜做得好吃是一样的道理。两者都是尊重生命,享受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追求。
《金瓶梅》号称天下第一淫书,屡屡遭禁,可是手抄本儿却从来就没有断过。毛泽东不止一遍地看过《金瓶梅》,对该书赞许有加,称其为“ 红楼梦的祖宗”,建议党的高级干部和专业研究人员好好看一看。为此中宣部,中组部召集出版社专门刊印了一些。我看过几遍正宗原版的《金瓶梅》,并不觉着有什么,也没有因此去扒看女厕所,人们常把西门庆看作淫荡的代表人物。而看完《金瓶梅》,掩卷之时,你会觉着西门庆是个很重情重义的真丈夫,李瓶儿既非宠妾,又非正室,李瓶儿从病到死,西门庆的关切悲恸之情,让人不忍。及到死后多日,西门庆仍在梦中与之相会,惊醒之后的怅然若失有诗写到:
玉宇微茫霜满襟,
疏窗淡月梦魂惊。
凄凉睡到无聊处,
恨杀寒鸡不肯鸣。
如果西门庆仅是一个无心无肺的淫棍,何尝会有这份凄凉。
家庭是现阶段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私有制的一种伴生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私有制的最终消亡,家庭也会最终消亡。这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论断,也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人说“ 共产党,共产共妻”的来源。
婚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契约,既然是契约,它就有一定的约束性,既然有约束性,它就是特定时期,不得不为的一种无奈,既然是无奈,它就是反人性的,是必然要加以消灭的。所以很多人把婚姻比作“围城”。 人的本性不分男女,内心里都是不安分的,越是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越是如此,孙中山,毛泽东,刘少奇,蒋经国,宋庆龄,蒋壁薇……, 这些人可以说都是饱读诗书的大家,如何做人为人,不能说不知道,可是在男女私情上都不是循规蹈矩之人,这从某个侧面也验证了人的本性。人只有一次生命历程,这是自然法则,谁也无法超越和改变,就是几万年后也是如此,有独立思想的人,是从自己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命价值,思想匮乏的人是从所处时代的环境来审视自己。 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衡量人的规范一直是在变化的,就是中国的改革前后,人的观念变化也是完全不同的,同为人类,地球上不同的地域,人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也是相差甚远。 所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是一个自身认识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发展过程” 人的思想观念也是这样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发展过程。能够让自己超前享受到下个世纪的生活,为什么非要戴着上个世纪枷锁自己折磨自己呢?
当然,人不能生活在空气中,身在当世,就要遵循当世的基本法则,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责任感的生物,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是本分,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家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必须为此做出牺牲,对此之外的东西,同样要给予尊重,生命是上苍的恩典,让它发出最大的光与热,这也是神圣的天职。
我说上面这些话,并不表示对家庭,家人不尊重,只是从人的本性来阐述探讨问题。车尔尼雪夫的《怎么办》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虽然成书在两个多世纪前,对现在的人们仍然会有很多启迪。仅举书中的两个观点为例;
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满的婚姻应该是一次以上的那次婚姻,因为在第一次婚姻中,你不知道婚姻是什么,婚姻会带给你什么,也不知道在婚姻中你自己应该怎样做。在你真正明白了婚姻的实质内涵,选取再一次婚姻时,你会清醒地知道,从婚姻中你想获取的是什么,在婚姻中你能给于的是什么。
车尔尼雪夫看到,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由衷地去羡慕那些“成功人士”,顶膜礼拜那些扭转乾坤的“伟人”们,被那些舍弃自己甘愿奉献,甚至牺牲的人物所感动。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机遇”,却从来不去想自己也能,永远迈不出自己的第一步,其实认准方向,坚定地走下去,这个过程本身就十分快乐了,也无暇去羡慕他人,有的只是学习与交流。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相互平等的,只是所在的位置和从事的工种不同而已,所谓的伟人们,只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选取了自己喜好的工作而已。要学会和习惯“平视”,这样你才能自信和不自卑,不是伟人们有多高大,是你自己站的太低,有时甚至是自己站在坑里仰视别人。学会“平视” 是自我尊重的基本。
人的一切行动,只要不是强迫的,他在从事这件事的过程中,心里面就会是快乐的,反之就是痛苦的。那些牺牲自己感动别人的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这样做,他要这样做,他也是为了自己的所思而为。在别人看来难以忍受的痛苦,磨难或牺牲,当事人自己的心中却是一种快乐。《怎么办》 读时要有耐心,细琢磨。
既然你认为这句话正是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要知道写出这句话的人是看过范文澜,艾思奇等中共认可人物写的著作,以历史唯物史观看历史,从而表达出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随之而生的观念和文化也超脱不出物质。其本意是说文化归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王朝更替都脱不开“封建”这个根,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特征是地主对大部分土地的占有和部分的小农经济并存。建立其上的文化是为这种经济结构服务的。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的广大农民,再被这种文化灌输麻痹,其自信何来?
我这里谈到的由于优越感而生的民族自信,本想说犹太人和日耳曼是白种人中真正自信的民族,黄种人中唯有日本人有这种自信,至于美国人的自信是因为二战后做了老大,随着美国的衰落这种自信也会变得不自信。而犹太人,日耳曼人和日本人不管处于何种境地都会有这种自信。认真了解一下这三个民族的历史和他们的文化就不难理解我所说的“不自信是中国文化的伴生症”这句话的含义。
“人的自信源于与同类周边相比后的优越感,小到一位个体,大到一个民族,莫不如此。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随之而生的观念和文化也超脱不出物质。...如仅拘泥于孔子的一家之言为中华文化的主脉络,未免太过狭隘了吧。”
----最后这段是直接引用别人的文章吧!因为与你的观点相左,却几乎正是我要说的话!
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这些百家争鸣的各家的合体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全部,一个儒家,甚至一个儒家流派的理学,是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不自信的理学是不能代表中华文化不自信的。
再有,农耕文明比之游牧和渔猎文明是最自信的文明,因为农耕只靠人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吃饭。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渔猎民族逐鱼(兽)群而猎,除自身技术外,一大半要靠天吃饭。游牧民族不断入侵中原就是因为草原冬天的白灾(就是大雪灾)是游牧民族承受不起的痛。这也是为什么农耕民族繁荣的早,繁荣的时间也较长。但是农耕民族缺乏侵略性,而游牧和渔猎民族却具有更多的侵略性。所以当地球越来越小,文明逐渐相遇时,更具侵略性的民族就会更占上风。但是这并不代表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不自信的文化。
最后,用你的文章中的话共勉吧:人的自信源于与同类周边相比后的优越感,小到一位个体,大到一个民族,莫不如此。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随之而生的观念和文化也超脱不出物质。----实力造就自信。
其实若证明中国在某个历史发展阶段比欧洲先进,用不着举那么多例子,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就足够了,当时的老马看到中国人用煤取暖烧饭都惊奇的了不得。《九章算术》成书的时候,欧洲人还在结绳记事;《天工开物》中的很多工艺水平在当时领先欧洲不止百年;一个“白马非马”论让现在研究中国文化的欧美学者啧啧赞叹。其实这些跨越时空的比对与我文中所提“中国文化是一种自我压抑的文化,…… ,不自信是这种文化的伴生症。”的论点毫无干系。
八国联军打上门来,老佛爷才知道洋枪洋炮的厉害,在此之前的慈禧其自信程度当属天下第一。即便到了现在,中国人对外的了解又能有多少呢?崇洋媚外的人不在少数,在海外站住脚又挤身中产的华人多数人的自信只是在自己同袍面前,更何谈那几个朝代时的百姓有谁知道自己的文化远优于欧洲的黑暗宗教呢。
任何文化的形成并成为一个族群的主流文化都要有相当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吐纳,不可能从开始就是一个严谨完整的定式。即便像圣经佛经古兰经这些宗教定本也是在口头流传的故事基础上由某人或某些人归纳编撰而成,在随后的岁月里由后人解释和应用。由于解释的不同分成流派,进而形成现在的;天主教,基督教,路德教,挑筋教……,逊尼派,什叶派……,佛教,印度教,喇嘛教…..
中国传统文化居统的儒教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其内容也远非一家,孔老先生只是被后人选中,在其初期的言论上被后人添油加醋,则其有用之句放大发挥,按当政者的御意不断规范补充逐渐成为统治者约束人们思想的文化工具。孔子只是一个符号,儒学并非一家,稍微喜欢读史的人都知道这些常识。
贴中谈到西方的“原罪说”和中国三字经里的“人之初”,且不说西方宗教的形成与三字经成书的年代差异,单就人性的善恶之说从来就没有定论,人性之善恶与自信的关联也很难说哪种人更加自信。西方人今天的自信是建立在其祖上对世界掠夺的罪恶上,美国人的自信始于对美洲大陆原住民的灭绝。如你贴中所说,给人自信的是实力;中国老话也讲“人穷志短”,这里的自信似乎都和善恶无关。
我论点之一谈到“中国文化是一种自我压抑的文化”,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 都是典型的压抑儿童自然成长,阻碍儿童形成自我个性的典型例子。这些从小按着大人意愿捏造出来的孩子没有自己的个性,只知做到让大人满意,以家长老师的表扬为荣誉。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奴性也植根在血液里了。我说“不自信是中国文化的伴生症”,捡尽秦汉之后可读的书,理遍各朝各代可数的人物,纵观上下,横看左右,除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找不到一个自信的人物。
人的自信源于与同类周边相比后的优越感,小到一位个体,大到一个民族,莫不如此。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随之而生的观念和文化也超脱不出物质。中国是个农耕为主的国家,直到今日农民人口依然过半,即便所谓的城里人三代以上是农民的依然居多。靠土地为生的农民,其典型特征就是“眼界狭窄,听天由命,盲听盲信。”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经济基础不做根本性的变动,文化的更新自然更加滞后。秦汉到民国不管朝代怎样更迭,封建社会制度的性质没变,农为国本的实质没变,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和统治阶层提倡宣传的文化合二为一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脉络。儒教孔学仅是这个文化的代名词,如仅拘泥于孔子的一家之言为中华文化的主脉络,未免太过狭隘了吧。
儒学的流派和多,并不都是一脉相承的。朱熹就说自己是梦中得到先秦时儒学的真谛的。其实就是自己凭空从儒学中编出了一个分支,一下子否定了秦到五代的所有儒学流派。
再说欧洲,欧洲尤其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专门爱搞宗教大清洗,宗教裁判所这个词就是在他手上发扬光大的,而且他还兼葡萄牙国王,西班牙人认为他们的国王是地球之王,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有些道理的,这时候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确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两个国家共同拥有一个国王,可想而知,宗教迫害是多么的严重,而菲利普二世的老婆更是大名鼎鼎的英国女王血腥玛丽,以残酷的宗教大清洗留名于世的女人。西方若只有文艺复兴,却没有工业革命的话,能迎头赶上东方古老的帝国么?文艺复兴也不过让西方和大明朝各有优势罢了,西班牙吹嘘自己是地球之王,可这位地球之王要把无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运往东方来换取东方帝国的瓷器和丝绸,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地球之王?可是,再过一百年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就要完全把东方古老文明甩到身后去了,再过三百年,甩八条街那么远。
自信是需要实力的,没有不自信的文化,只有不能使人自信的实力和人。
问题就在于历史上的儒学并没有你说的那么严谨,那所谓的严谨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在明末和整个满清时期才有。
你所谓的:自古以来,家有族长,村有乡绅,州有官府,从来都是上大于下,民众只有跟随听话的份儿。同一时期,欧洲难道不是如此吗?甚至那是欧洲的状况应该比中国更差才对。那时教会对欧洲的统治可是比中国更黑暗、更野蛮。欧洲的经济、文化也远远不如同时期的中国。你不要告诉我一生下来就有“罪”的人会比人之初、性本善的中国人更自信!
大明朝开国初期,制度还是很严厉的,只能有描写“忠臣孝子义妇贤孙“等主旋律的样板戏,也只能唱这些样板戏,洪武帝和永乐燕京下过“敢亵渎帝王圣贤,全家杀了“的圣旨,但到了明朝中期,大家就不把这个当一回事了,譬如成化年间出版的《新刊全相唐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一开篇,就是高句丽大将盖苏文破口大骂唐太宗,“叵耐唐天子,贪财世不休,杀兄在前殿,囚父后宫愁“这个显然就是亵渎帝王圣贤。又如《新刊全相说唱足本仁宗认母传》,写作为臣子的包公直接断帝王家事,破口大骂宋仁宗是“草头王“,说“一朝天子行五逆,天下如何出孝子“,这个故事就是民间传说的狸猫换太子,直接隐射当时的纪太后和明孝宗。孝宗就是这些读书人说的宪庙的儿子,宪宗宠爱的万贵妃极妒又专宠,当时宫中只要有怀孕的,万贵妃就会派太监使药去堕胎,孝宗是一个被临幸的宫女也就是后来的纪太后偷偷生下来的,被太监张敏藏起来养大的,和仁宗认母故事极其相仿佛。这故事传播之广,朝野上下无人不知,导致纪太后死后,大学士尹直就撰写哀册,直接写“睹汉家尧母之门,增宋室仁宗之恸“,这是记载在《明史》中的。如此隐射帝王后妃宫闱秘史,放在满清,可想而知是什么下场,肯定都是“全家杀了“,可是在明朝中后期却是全天下的说书人到处传唱,不识字的山野村夫也都知道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可想而知民风之开放。所以,这时候读书人不把皇帝当一回事也实在很正常,就海瑞那种愣头青,破口大骂嘉靖皇帝,在监狱里面呆了半年,什么事情没有又出来了,等嘉靖的儿子万历的老子穆宗做皇帝了,反而做到右佥都御史这等高官。
这时候的读书人势力有多大,市井间俗话说得好,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譬如儒林外史里面写“远远来两个秀才,见了王义安,说他是记院掌柜的乌龟,不配戴方巾,不由分说,上去就扯掉他的方巾,劈脸一个大嘴巴子,又打又骂,要送他见官。直到王义安拿出三两七钱银子做好看钱,这才放过他。“这个就是秀才的特权,明制,骂人杖十下,还口骂人,也要杖十下。而秀才骂人,不会被打屁股,官府根本不受理,所以秀才们就势无忌惮,看什么不顺眼逮着就骂。
中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千万不要从中共的历史书中学习,要自己多读些史书、杂书。
你拿现在的中国人的心态作比喻看似有理,实则荒谬。中国现在经济再好,但是政治并不开明,知识界、文化界、教育界也缺乏自由之人格、独立之教育的精神。而且现在的经济再好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人们怎么会有足够的自信呢?
而我所说的历史上的那些时期,都是经济繁荣、政治开明、人们的思想活跃,虽然比不上先秦时期,但是也不是理学的一家的天下。而且那些时期中国确实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灿烂的地方,西方的糖是中国糖(白糖),穿的是中国丝绸,用的是中国瓷器,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欧洲那时还在封建世袭呢。甚至欧洲一度还想全面引入老子、孔子之学,也就是面对远比欧洲更加发达中国文明,欧洲文明也曾不自信过,那时中国的月亮在日本、朝鲜、南亚、欧洲可是公认最圆的。
具体谈到个人的自信,这是关乎心理学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族群文化传统对何为“自信”的界定。社会环境宽松,国家昌盛,人民富足和心理上的自信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主要关系。最主要的还是文化上的界定,即“自信”的内涵是什么。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总量已数十上百倍于建国初期,人们对物质的占有也是近百年来未曾有过的丰富。但多数人对将来如何总感到不确定的惶恐,对自己命运的把握极度缺乏信心。将今比惜只是说明物质上的富足并不总是和心理上的“自信”成正比。
回帖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繁荣朝代,国民百姓可能安居乐业,上上下下歌舞升平,但这些充其量只能说是“满足”与内心的自信毫无干系。封建制度下,等级森严,戒律严酷,写于战国时期的“苛政猛于虎”大家耳熟能详,此后的历朝历代无不如此。回帖列举的几个昌盛朝代,社会氛围再开明宽松也没有人敢随便说自己想做皇帝。平民百姓多数自我禁锢在“做顺民,守本分”的奴性心理中。我这里说的“自信与不自信”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也即以“儒学”为主导的封建文化对中国人造成的心理影响。中国的封建体系由于有了儒学的贯穿,不但从制度上是严谨的,在文化思想上也牢牢束缚了人们个性的发展,严重缺少独立和创造的精神。从秦汉到如今,中国人仍然摆脱不了这种文化的禁锢,形成不了新思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自主意识,不具人格特性,中国人很难做到真正的自信。国家体制也仅从一姓专权,变成了一党执政,底层逐级向上负责,全体服从中央,本质上仍然带有封建色彩。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听话、服从、做顺民”,说白了这种教育就是变相的奴性教育,骨子里带有这种毒素的民族何谈自信。
说一说还是要多读些历史。虽然西汉时董仲舒就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被接受,但是整个社会还是十分开明的,思想开明、经济国力又昌盛,人民是不可能不自信的。
至北宋才开始有灭绝人性的程朱理学,但是此时理学并没有占统治地位,思想和文化还是比较开明的,也没有文字狱,大臣也不会因言获罪,南北宋经济也是世界顶峰,人们也不会不自信。
即使是经过蒙元的文化停滞,明朝中后期时的理学才开始占据上风,但是也只是占上风而已,并没有占统治地位,整个的思想文化还是非常活跃的还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的王阳明的心学,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也不可能带来人民的不自信。
只是到了被刚进入奴隶制的、极端落后的满清统治,做的亡国奴后才在满清的文字狱等各种高压统治下,逐渐丧失了自信。满清为了更好的奴役汉人,大力推崇理学,知识界、文化界的思想受到全面的禁锢,再到了鸦片战争后不断地被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蹂躏,整个国家才全面不自信起来。到了五四时期,更是知识界、文化界,对整个中华文化不自信的总爆发。所谓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自我文化否定的运动。到后来的中共也是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所以说,中国人的不自信主要还是从满清时期开始的,直至现在。
很难想象汉、唐、宋、明时代的中国人会不自信。处在世界之巅的中国人不自信,那自信的只会是无知而狂妄的人。
满清时才到处是禁书,人们长期处在性压抑等各种压抑中,并延续到如今。
明朝时风气还是非常开明的,即有人裹小脚,也有人写淫书(兰陵笑笑生),画淫画(唐伯虎、仇十洲);即有人认为天圆地方、也有人知道大地是圆的。
只是到了被无限落后的满清统治才变得愚昧而不自信了。
希望您能够把“中国人“写成”典型(大部分、、、)的中国人“。
从社会应该赋予个人的权利来说,我原则上同意”做为群体活动之外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的绝对权利,只要这种活动不伤及或触犯他人的利益,也就是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可以为所欲为“。但是,本文所谈的主题”性“却几乎可以认为是群体活动之内的事,恐怕不能依此赋予”自由支配自己的绝对权利“了。
很欣赏您谈到佛教。我认为,佛教给人以一种超越的方式去除我们的迷障观察一个真实的世界,是我们认识到”迷“所带来的苦,而逐渐修行得道除苦。
”自我压抑“是苦,会伴生”焦虑、疑惑、忧郁、慕虚荣、不自信“。纵欲也是有问题的,会产生犯罪、疾病、失望、等等。
得道的人不会有”焦虑、疑惑、忧郁、慕虚荣、不自信“,与不会去侵犯别人。
得道的人有能力去真正体味人间的乐趣而少蒙其害;当然更有发大愿的人愿意无我地去普度世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