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写成时间仍待考证,目前所见最早的抄本出现于清朝乾隆中期的甲戌年(1754年)。《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金玉缘》、《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长久以来未完全厘清,据胡适及林语堂曾考证,前八十回为清代的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为应有曹雪芹未写定之散稿,经高鹗和程伟元补成全书。
《红楼梦》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贾家是满人。对书中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胡适的考证可靠得多。
王国维、蔡元培论《红楼梦》(《石头记》)
王国维:
“《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书中壮美之部分,较多于优美之部分。”
“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其此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者也!”
“《红楼梦》自足为我国美术上之惟一大著述,则其作者之姓名与其著书之年月,固当为惟一考证之题目!”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一九0四年首载《教育世界》第七十六号至八十一号)
蔡元培: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
“《石头记》之为政治小说决非牵强附会!”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首载一九一六年《小说月报》第七卷第一至第六期)
“胡(适之)先生所谓‘情节’者,决非无考证之价值。例如我国古代文学中之《楚辞》(内容的历代考证)……‘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虑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此)为王逸所举者,固无非内容也。其在外国文学(中)……如(莎士比亚之著作、歌德之《浮士德》等)亦(有)情节上之考证也。然则考证情节,岂能(如胡适之那样)概目为附会而排斥之?”
“(其实)胡(适之)所谥为笨谜者,正是中国文人习惯……”
“《石头记》自言著作者有石头、空空道人、孔梅溪、曹雪芹等,而胡先生所考证者惟有曹雪芹。《石头记》中有许多大事,而胡先生所考证者惟有南巡一事,将亦有任意去取,没有道理之诮与?”
“书中既云真事隐去,并非仅隐去真姓名,则不得以书中所叙之事为真……若因赵嬷嬷有甄家接驾四次之说,而曹寅适亦接驾四次,为甄家即曹家之确证,则赵嬷嬷仅说曹府只预备接驾一次,明在甄家四次以外,安得谓贾府亦即曹家乎?”
“(这显然是)与曹家无涉!”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一九一七年九月)
“《石头记》在文学上的价值,是没有别的书比得上她的!”
(蔡元培《在国语讲习所演说词》,一九二0年六月十三日,载北京《晨报》一九二0年六月二十五、二十六日)
不晓得胡适大师是如何辩驳的呢?有些权威靠不住 作者是旗人,似乎是定论,或者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甲戌本凡例:【《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作为批书人,对这些题名显然都是认可的。
《红楼梦》开篇所交代的成书传书过程如下:
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可适趣解闷。…空空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红楼梦开篇这一段话,告诉了我们这部书的出处来历,作者说,交代到这个程度,“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红楼梦成书过程传书过程就是作者交代的这样。如果作者交代的不对,批书人肯定批书时会加以反驳,至少不能认可。可是,我们从批书人批语来看,批书人是认可的。那么,红楼梦的成书传书过程,大致也就是这样的了。
想推翻作者及批书人的结论,需要铁的证据才可以的。无端猜测,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移花接木,都是玩玩而已。作不得真。
作为读者,从下往上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1 脂砚斋批阅红楼梦,可以肯定。不管他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也不管是男是女。
2 曹雪芹批阅增删十载,可以肯定。虽然曹雪芹不是作者,但是由于他有增删权力,红楼梦一书有他补写的丢失了的某些诗,也有他增写的某些诗,也有增写的部分章节段落。比如,和他曹家相似的某些地方,出自曹雪芹之笔,这是可以想得到的。正因为作品中有了曹雪芹的笔墨,石头作者的写作具体年代,就不能单从内容上来断定了。虽然作者没经历过这样的史实,但是曹雪芹却是可以经历的。后半部书也是如此,由于有了程高修修补补的笔墨,拿作者没有经历程高时代的史实断定后半部书不是作者所作,这样的判断是不严谨的。
3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也没什么疑问的。批书人的批语也能证明曹雪芹之前确实有《风月宝鉴》传世。
4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也可以肯定,也没什么疑问。批书人告诉我们“《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
5 再向上推,空空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空空道人,是谁?这就是疑问。有的朋友以为作者是假托空空道人的名字而已,实际不是。这空空道人,正是那个批书人脂砚斋。理由如下:
其一,空空称作者为石兄,脂砚斋批书中也一直称作者为石兄,这不是简单的巧合。其二,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而脂砚斋的批语,也是彻见性情。其三,空空悟道后,“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我们再看批书人脂砚斋。《红楼梦》第一回书: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甲戌侧批:奇怪!所谓情僧也】。这情僧二字从空空口出,也从脂砚斋口出,也不是简单巧合。其四,空空是传书人,负有传书的责任;脂砚斋是批书人,他却能命曹雪芹删去某些章节,能告诉曹雪芹“作者写书也有传诗目的”,“一芹一脂”敢与曹雪芹并驾齐驱,又能把脂砚斋的名字写到书上来,批书人哪有这样大的权力?综合上述四个方面,我们可以作出结论,脂砚斋就是传书的空空道人。只有传书批书两种身份合在一处,上面四点问题才可解释明白。
6 最后,推到石头处,本书源头处,这是最有疑点处。
有朋友说,这石头是作者故弄玄虚,或是神话,或是假托什么也未尝不可。非也非也。
这石头,我却要大发一通谬论呢。这石头,不是《红楼梦》作者的发明创造,作者是借鉴了《西游记》中的石头。侃侃作者如何借鉴了《西游记》?
作者读过的《西游记》,就已经有石头了。《西游记》中那块石头也通了灵的,也是石头开的篇。
石头演化出石猴,祖师道问“你姓什么?”猴王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
注意了啊,无性者,佛也;无生者,佛也。
两部小说的作者为什么都取这石头来譬喻金刚心譬喻佛?一是石头和金刚相类,石者“实”也,“真实”二字。真实也就是“真如实性”,也就是金刚心啊。二是孙悟空说石头“无性”啊,无父母啊,无性无生就是金刚心就是佛啊。
请看《西游记》: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将石字儿隐了”,“石隐”二字,也就是“真实隐”。佛家的“实”是不可说的,说出便是虚了。所以,一部红楼梦才“真实隐”,“假语村”。假在台前唱戏,真藏背后指挥。 红楼梦的“真是隐”就是脱胎于西游记的。
西游记作者通过祖师之口告诉我们,这个石头孙悟空,孙乃是“还婴儿之本”,只有“还婴儿之本”才能“悟空”。所以西游记作者告诉读者,“假他名姓配丹成”,是说,孙悟空三个字,就是修成大道的仙丹妙药。红楼梦作者在名字上大做文章,正是受西游记这段话的启发,也真做到“假他名姓配丹成”了。如“诛欲还真莲”,不正是作者配制的灵丹妙药吗?
注意,孙悟空的师父是须菩提,须菩提是佛祖徒弟,恰恰言空第一。西游记一路向西方极乐,去摘成佛之果,悟空而已。红楼梦,也是令人看到梦幻是主旨,梦幻就是空,空个情字色字,最后达到开悟。
《红楼梦》作者是石头,只是这石头是哪一个?读者摸不着头脑了。于是,人们开始猜测起来。到底谁是那个石头?张三李四?借这个由头,曹雪芹祖坟被红学家挖个稀烂,找到了诸多金钗原形;长生殿作者洪生祖坟也被红学家挖个稀烂,也找到诸多金钗原形;大清国顺治雍正祖坟也被红学家挖个稀烂,也同样找到诸多金钗原形;纳兰性德家的祖坟也没能安静,同样找到诸多金钗原形,等等。实际上,作者笔下,各个人物都是典型人物,不是单指哪一个具体人物,所以,才会不同时代,不同大家族,都会有对号入座之事之人。只是我们这些红学家没见识,去挖人家祖坟。不用挖,哪个大家都有如此美丽金钗,男人门也都是如此淫滥,最后结局也都是树倒猢狲散。看破的遁入空门,看不破的,各个完蛋。一部红楼梦大矣哉。
我们开始聪明了,谁的也不信,只信作者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们相信红楼梦作者是伟大的,因为他从来【不说自己是真】的,他把一切都看成是假的,看成是梦。而红学家,总“以为”自己是真的,起誓发愿自己是真的。这便是红学家和伟大作者根本区别所在。这也是我们的红学家不如作者、不能理解作者的关键处。
这石头到底是哪一个呢?答:我们自己便是啊。
石者,真实也,真实乃是“真如实性”,也就是“金刚心”。石头是作者,难道“金刚心”是作者?呵呵,这可就对了呢。禅家有“心生种种法生”,“一切都是自家真心所现”啊。金刚心人人本有,各个现成啊。可见,除此金刚心别无作者;除此石头别无作者;除了此我,别无作者。
西游记作者通过孙悟空告诉我们“历代人人皆属此”,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都是那孙悟空啊,都是“还婴儿之本”才能“悟空”啊,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红楼梦作者通过贾宝玉也是告诉我们“历代人人皆属此”,都是那顽石都是那宝玉,都是:
其一。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只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其二。
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大家细细回想,红楼梦中人,哪个不是如此呢?生活中的我们,哪个不是如此呢?都是一半红楼一半梦。
由此可见,作者不明说自己是哪一个,有如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作者是个情僧,是个和尚,由题名情僧录便可证明这一点,由批书人批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既然是个出家和尚,就不便署名了。另一方面,则是作者悟彻我们每个人都是红楼梦的作者,都是那石头,都是那宝玉,都是那孙悟空。都是经历人生的红楼黄楼黑楼乃至茅草屋,最终都是梦。
石头是哪一个?我们自己便是的。自家便是,无须外求。有一天,我们的红雪茄们真的考证出石头是哪一个,如张三李四等,我的“自家便是石头”结论,也不过时的,依然好使。
清光绪刊本的《红楼梦》插图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虽然在考证上不断有人对此提出疑问,但根据下列乾隆、嘉庆时代的文献记载,这一结论是不可动摇的。
(1)《红楼梦》第一回"楔子"有"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等语。因前此有空空道人从青埂峰顽石上抄来初稿之神话,故此处只能以"披阅十载"代"创作十载",否则整个"楔子"将失去其立足之点。有人据此推论曹雪芹并未创作《红楼梦》,仅做过批阅、增删、分回、纂目等编辑工作,乃是忽视了青埂峰顽石神话在全书结构中的作用之故。故脂砚斋在此处加眉批提醒读者:"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蔽)了去,方是巨眼。"(甲戌本第一回页八眉批)将此脂评与"楔子"之语合看,足见《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2)脂评多次明确指出作者是曹雪芹,略举数例:
A、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页八眉批,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批语)
B、 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甲戌本第一回页十三)
C、 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甲戌本第二回页二)
D、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甲戌本第十三回回末)
E、 此回未成而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回后加页) 上引五条脂批,
D、E两条出自畸笏,A、B、C条应系脂砚所批,他们都指明作者是曹雪芹。
(3)富察明义《绿烟琐窗集》有《题红楼梦》组诗二十首,其小序明确指出《红楼梦》系曹雪芹"所撰":"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4)爱新觉罗·永忠《延芬室稿》第十五册有作于乾隆三十三年的组诗《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诗云:"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永忠乃康熙帝十四子允禵之孙,题中"墨香"乃曹雪芹好友敦敏、敦诚兄弟之叔额尔赫宜,他又是明义的堂姊夫。可见永忠和墨香也都是认为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
(5)明义之友袁枚《随园诗话》卷二(乾隆五十七年刊本)记:"康熙间,曹练[棟]亭为江宁织造,……其子[孙]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
(6)西清《桦叶述闻》(邓之诚《骨董琐记》卷八引)云:"《红楼梦》始出,家置一编,皆曰此曹雪芹书。而雪芹何许人,不尽知也。雪芹名霑,汉军也。其曾祖寅,字子清,号棟亭,康熙间名士,累官通政。为织造时雪芹随任,故繁华声色,阅历者深。然竟坎坷半生以死。"西清姓西林觉罗,字研斋,满洲镶蓝旗人,系清世宗宠臣大学士鄂尔泰之曾孙,著名学者。
(7)沈赤然《五砚斋诗钞》卷十三有《曹雪芹<红楼梦>题词四首》。沈赤然是浙江仁和人,生于乾隆十年(1745),这一组题红诗按照其诗集编年作于乾隆六十年。
(8)周春《阅<红楼梦>随笔》亦谓:"此书曹雪芹所作。"周春生于雍正七年,乾隆十九年进士,《随笔》成书于乾隆末期。
(9)嘉庆十一年,许兆桂为女作家吴兰征《绛蘅秋》传奇(系据《红楼梦》改编)作序,云:"乾隆庚戌秋,余至都门,……近有《红楼梦》,……既至金陵,乃知作者曹雪芹为故尚衣后。""庚戌"是乾隆五十五年。
上引这些早期的文献资料,使得种种否定曹雪芹著作权的假设都显得软弱无力。有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前身《风月宝鉴》的作者是曹宣的第二个儿子"石兄",也有研究者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曹\。但是他们都未能否定上引文献记载并作出妥善解释, 也未能全面证实自己的意见,因而目前"《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结论尚不能推翻。
程伟元、高鹗《红楼梦》序写程伟元、高鹗主要搜集整理《石头记》后40回
程伟元、高鹗《红楼梦》序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收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繙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自是告成矣。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小泉程伟元识。(程甲本《红楼梦》)
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二十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予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数,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时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程甲本《红楼梦》)
Q: 对胡适《红楼梦考证》之商榷 《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
《石头记》是写宁国公、荣国公后人家事。“某国公”为明朝开国元勋的封号
明朝驸马梅殷为荣国公,妻子为宁国公主
A: 姚广孝也被封为荣国公,可惜是个和尚,但也难保没包过二奶啊。 从红楼梦中节选几段,按照自己的意思,寻找答案,可以有上万种解释。所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明朝驸马梅殷为荣国公”是否正好是楼主命题的反例呢?因为书中有云“真事隐”的。
姚广孝塔,全名"太子少师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三至六月间。是年三月,八十四岁的姚广孝已是重病在身,大概是感到自己将不久人世,于是特地进宫朝见永乐帝,不久永乐帝又亲往他居住的庆寿寺探病。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于庆寿寺病逝,永乐帝不胜哀悼,辍朝二日,命有司治丧,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四月六日姚广孝遗体按佛教仪轨火化,六月十一日,葬于已经落成的房山圣岗墓塔中。
姚广孝塔坐北朝南,通高33米,为八角九级密檐砖塔,须弥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花卉,其上为三重外倾莲花瓣,上承塔身。塔身东、西、南、北四面雕仿木隔扇门,其它四面则雕花棂假窗。正面门楣上嵌石一方,上有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塔身之上为九重叠涩檐,各角悬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悠远。塔刹铁制,由八条铁链锢于檐角吻兽上,状似葫芦,上耸立柱,直插云天。
Q: 贾府祠堂有龙的图案,说明什么?
A: 呵呵,说明贾府只可能是朝廷的地方,而且必须是隐喻乾隆朝后的紫禁城,否则,一般家庭还不杀头?!
明朝太监风云录!
七下西洋——郑和
明代大太监(一)
三保太监郑和原姓马,十二岁入燕王府做宦官,朱棣起兵夺位时,郑和随军出征,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因此在永乐皇帝即位后,提拔他位内宫监的太监,成为当时地位显赫的内臣。朱棣对他非常信任,因此将下西洋的重任交给了郑和。
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呢,据说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众所周知,朱棣发动靖难,攻破南京之后,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为了巩固政权,朱棣急于找到他,当听说建文帝有可能出海时,就派他的心腹,又有作战经验的郑和出海寻找。另外一个原因是,朱棣为人好大喜功,在靖难成功之后,他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到中国来朝拜他,因此他派郑和出海,一方面炫耀一下天朝上国的军威,一方面迎接各国的皇室或大臣来中国拜谒。
郑和一下西洋,生擒了海盗陈祖义,又接来了苏门达腊等五国的的使臣。最远到达印度半岛,永乐皇帝对此非常满意。郑和回国后的第十天,就被急不可耐的永乐皇帝再次派出国,开始了二下西洋。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锡兰的国王荼毒百姓,并想加害郑和等人,被郑和发现,并将他捕捉带回北京,永乐皇帝下旨,让锡兰人民另选贤明的人作为君主,这样的决定,一时间在海外传为佳话。
永乐皇帝并不满足于此,他要求郑和向着更远的地方探索,于是郑和四下西洋,并穿越印度洋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在回国途中路过苏门达腊,当时老国王去世,国内爆发内战,郑和再次擒获叛乱首领,并押解进京。中国在西洋的威信空前提高,许多国家的国王都亲自来到中国,永乐朝呈现了太平盛世,四方来朝的局面。 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为了及时通告各国国王,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并给各国带去了非常丰厚的礼品。
永乐皇帝去世后,嗣皇帝朱高炽采纳尚书夏原吉的建议,停宝船下西洋。又过了几年,已经是永乐皇帝的孙子朱瞻基的统治时期,当时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宣德皇帝再次想起了郑和,让郑和率宝船第七次下西洋,目的是告诉海外各国,中国已经换皇帝了,让他们来朝贺。 以上就是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奇迹,是一次壮举,三保太监郑和的名字也与这次伟大的航海一同记入了史册。
明代大太监(二)
王振,河北蔚州人,本来是一名儒士,宣德年间自阉入宫,被派在太子朱祁镇身边,当时英宗才几岁,皇宫里的孩子总是寂寞的,他们没有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只能天天与太监宫女为伍,但是王振的到来改变了小皇子的生活,由于王振识文断字,头脑灵活,总是能想出许多办法哄小皇子开心,从此小皇子就再也离不开他了。
没过几年,老皇帝宣宗驾崩,皇子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王振也被提升为司礼监太监,明代的太监分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司礼监最重,有批红的权利。可是当时朝中有三杨辅政,宫中有太皇太后张氏掌管,王振丝毫不敢大意,他知道一旦自己有了越礼的行为,一定没有好下场,于是他躲在英宗这把保护伞下面,静静地等待着时机。他一方面讨好张氏,一方面在朝中不断树立自己的亲信,三杨由于年老,或死或告老,时机一到,王振就很顺利地接掌了朝廷、后宫的权利,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太监。
王振一经得势,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摘掉了明太祖朱元璋立在宫门“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死”的铁牌,然后开始排除异己,他制造了许多冤狱,得罪他的人都没有得到好下场,另一方面,为了名垂青史,他调集国中的精锐之师十五万人,去征讨西南的麓川,这也是后来土木堡全军覆没的一个原因。
王振是从一个儒生转变成太监的,因此他与一般的太监不一样,他虚荣心比较强,而且总想名垂青史,因此在蒙古也先多次挑衅的情况下,王振力劝英宗御驾亲征,自己也随军出征,希望能立下不世之功。于是在战前准备不足,国中精锐之师在外征战的情况下,从京师附近批凑了50万人,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大军出征后,天公不做美,连日的大雨使得行军困难,加之粮草接济不足,士气迅速下降。大臣门提出暂时反京,伺机再进,但是英宗在王振的鼓动下,没有同意大臣们的意见,队伍继续向前进发。行到大同附近,王振看到明军被瓦剌杀的尸横遍野的惨状,心里有些打鼓,前线监军的太监向他汇报了战争情况后,更坚定了他撤退的决心,于是他说服英宗,准备撤军。但是王振又突发奇想,想让大军绕道他的家乡蔚州,这样自己可以在父老乡亲面前显示一下威风,光宗耀祖,英宗也愿意给他这个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向蔚州进发,行到半路,王振又变卦了,他认为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如果大军经过家乡,踩坏了家乡的庄稼,乡亲们不但不会羡慕他,反而会骂他,于是他又去找英宗,劝他原路返回,这一来一回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当大军撤到怀来附近时,也先的部队追上了英宗,本来英宗可以躲进怀来县城据守的,但是王振怕辎重落于也先之手,于是建议在此地留守,等待粮草一起进城。但是也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迅速率瓦剌骑兵将明朝的部队围在了这个弹丸之地,这里就是土木堡。也先首先断了明军的水路,使明军的战斗力迅速下降,然后他假意与明朝议和,使明军放松了警惕,最后向明军发起了总攻。兵部尚书邝野、英国公张辅等大臣战死,英宗被俘,护位将军樊忠趁乱将王振杀死,王振终于玩火自焚,还将英宗陷于敌手,死后遭到了万人唾骂。
想当皇帝的太监——曹吉祥
明代大太监(三)
英宗朝的宦官可谓出尽了风头,前有王振,后有曹吉祥,可见英宗在处理太监问题方面做得很不成功。
曹吉祥也曾是王振的党羽,但是曹吉祥比较知兵,曾多次被派做监军,每次出征回来,他都要挑选一些勇士纳入自己的门下,王振事发之后,曹吉祥没有受到牵连,反而一路高升,成为宫中的实权派人物。当时由于景泰帝病众,在立储问题上群臣出现了分歧,武清候石亨密谋发动政变,重新拥立英宗为帝,但是孤掌难鸣,于是他就想到了曹吉祥,两人一拍即合,与徐有贞构成了当时政变集团的领导小组。在景泰帝即将上朝的前一天晚上,他们发动了政变,史称“多门之变”(参见明英宗文),政变非常成功,景泰帝被废,于谦、王文被杀,曹吉祥等三人都得到了升迁。
曹吉祥得势以后,将自己的许多亲戚封为候伯,权倾朝野。但是政变集团内部又出现了分歧,曹吉祥与石亨联手打倒了另一个重臣徐有贞,从此两人更加为所欲为。多行不义必自毙,石亨嚣张的气焰已经使英宗忍无可忍,但念及石亨的多门之功,只是将他革职。但石亨不知好歹,密谋造反,但很快被锦衣卫指挥逯杲发现,叛乱没有成功,石亨死在狱中,其他叛乱诸臣被处死。
这时,夺们功臣之剩下了曹吉祥一人,朝中弹劾他的奏章如雪片飞来,他非常担心自己会像石亨一样被捕或是被杀,于是也决定造反。曹吉祥对叛乱准备的很隐蔽,但是还是走漏了风声,不过好在没有涉及到实际问题,也没有得到英宗的重视。这时,西北战事又起,英宗命孙镗率兵出征,就在出征的前一天晚上,曹党决定趁乱起事,以曹吉祥的侄子,曹钦为实际指挥,谁知叛乱集团内部出现了叛徒,将叛乱的消息通知了英宗,曹钦被迫仓促发动叛乱,与城中的军对发生了巷战,这时孙镗率领的西征军赶到,很快打败了叛军,曹钦自尽,曹吉祥被凌迟处死,其他叛党或流放,或被杀,曹吉祥之乱终被平息。
空前强大的明朝专制主义和特务统治
中国悠久而光辉的文化发展,像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西汉政府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时,开始由灿烂而平静。宋王朝理学道学兴起时,开始沉淀。十四世纪末期,这河流终于淤塞成为一个酱缸,构成一个最庞大最可哀的大黑暗时代,这就是明朝。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特务统治最猖獗的一代,这缘于明朝皇帝的集权空前强大的结果。明朝废除了宰相,一切政务完全取决于独夫。但是明代帝王勤政的少,荒唐的多,到了中叶以后,几乎很少和大臣们见面,比如明宪宗成化七年到明孝宗弘治十年的26年中,这两个皇帝都没有跟廷臣见过面,一直到弘治十五年,明孝宗才稍稍接见廷臣,但不久就死了,以后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更是南北游玩,廷臣更是难见一面,明世宗嘉靖三年后,就逐渐疏远大臣,一直到二十九年才召见一次,以后更无召见之事,直到他去世,四十多年里没有露面。明穆宗继位后三年还没有跟廷臣见面,而他在位仅6年,明神宗万历十七年之后一直到死,三十年里,除了因为梃击案在慈庆宫和太子、大臣们见过一次面外,其余都是深居宫内,明熹宗天启帝在位仅七年,童顽昏聩,更不必说了,故赵翼在《陔余从考》卷十八中说:“统计自成化至天启,一百六十七年,其间延访大臣,不过弘治之末数年,其余皆帘远堂高、君门万里!”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如果有什么指示,一律交司礼监太监代为传达,这样,宦官专权便在整个明代盛行不衰。司礼监是明朝设立的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既然大臣不被信任,那么司礼监便成为了国家的最高指挥机关,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便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明朝的皇帝就是利用这些特务来统治整个国家,其数量最多时达到十万人,明代亡国时,仅紫禁城内跑出的宦官就有七万。
【司礼监】--最高指挥部《《《
设有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等八九个人,负责批答大小臣工一切奏章,他有个附属机关,叫做文书房,设掌房十人,大臣们把奏章交到通政司,然后再交给内阁大学士“票拟”,然后交到文书房,再交到司礼监太监手中,呈给皇帝。宦官升入司礼监,必须从文书房出来才行。明代的大臣入阁,照例要拿着名刺,捧着礼物先去拜谒司礼监太监才行。一切宦官见了司礼太监都要磕头称上司,其余二十三监、司、局每年都要各自拿出三万两银子孝敬司礼监掌印太监,一年下来约有七十万两之多。
东厂、锦衣卫是司礼监的左膀右臂,合称厂卫:
①【锦衣卫】---负责搜查、逮捕、审讯、行刑《《
设立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全名为“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有指挥使(正三品,由勋戚大臣担任)、同知、佥事。锦衣卫是皇帝的私人卫队,直接受皇帝指挥,不隶属于五军都督府。明太祖朱元璋设了十二个亲军卫指挥使司,锦衣卫是其中跟皇帝最紧密,最重要的一个卫。它不但肩负保卫皇帝安全的职责,还要四处进行秘密侦查,必要时直接逮捕。它的下面设有十七个所,分置官校,名目有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这些官兵不是宦官,明朝军籍是世袭的,所以这些人世代充当皇帝的打手,被称为缇骑,朱元璋时人数不过五百,此后最多的时候约六万人,嘉靖帝曾将一次性裁撤三万多人。此外还要招募一些流氓无赖充当准特务,多达十五六万。锦衣卫内部设有南北两个镇抚司,南镇抚司掌管本卫刑名和军匠,北镇抚司专理诏狱,也叫锦衣狱。诏狱跟刑部大狱相比,简直犹如地狱和天堂之别,酷刑用尽,则其惨毒,无法形容。任何人一旦被抓入诏狱定罪,则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也不敢干涉和翻案。鉴于锦衣卫指挥使的权力太大,明宪宗成化14年增发北镇抚印信,规定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连本卫所下公事,也可直接上奏皇帝解决,卫指挥使不得干涉,使其与卫指挥使相互牵制,分散权力。
锦衣卫还负责实施廷杖。廷杖始于元代,明代则使用的更为普遍,无论多么大官,只要皇帝不高兴,就可以拖下去痛打,打死人的事情经常发生,地点设在午门前的御路东侧。行刑时,众官员陪到午门外西墀下,左边是太监,右边是锦衣卫官校,下列旗校数十人,都是臂带袖套,手执木棍。监杖的司礼太监宣读完命令后,旗校就用麻布兜将犯人的肩脊以下部分束起来。用绳子捆住两脚,四面牵曳,犯人俯卧,让大腿受杖。这时,左右厉声高喝“搁棍”,就有一个执棍搁在犯人的大腿上;喝声“打”,就开始用刑。每打五棍,就换一个人打。如果要置犯人于死地,监杖人就喝令“着实打”,或“用心打”,于是,受杖人就无生还。据说锦衣旗校行刑时,只要看监杖的司礼太监的两只靴尖,便知犯人是活是死。如果两只靴尖向外成八字形,那么他们就不会将人打死。如果靴尖向内一收,就把犯人打死。正德(公元1506—1521年)以前,凡受杖的不必剥去衣裤。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时,把犯人的衣裤剥去受刑,此后被杖死者就更多了。崇祯帝干脆把廷杖地点设在殿中,明代皇帝肆意侮辱大臣的做法,可谓是空前绝后。
②【东厂】(及西厂、内厂)--负责搜集情报《《
设立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地址在皇城东安门外,一直到明亡的220多年里,一切侦查、诬陷、屠杀、冤狱,直接或者间接都是从这里发动的。主持东厂的是掌印太监一名,全副官衔应该是关防上的“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东厂提督,厂内人尊称为“厂公”,他有一枚特制牙章,一切事情该封奏的,就用它印封,文曰“东厂密封”。下设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二者称为贴刑,都是从锦衣卫调拨来的。底下是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分子丑寅卯十二颗,每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负责在外面侦查辑访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也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十二颗,戴尖帽,着白靴。番役也叫干事,有一千多人,都是从锦衣卫那里挑选的机灵人。侦查辑访的范围十分广,连锦衣卫也在侦查之内,完全是皇帝的中央情报局。
对于官府,尤其是兵部,每天都要查有无进部,有无搪报,各城门关防出入,人命事件,甚至地方失火,雷击何物,市场物价等等都在侦查之列。侦查清楚了,写成一个报告,因为厂公比一定在署内,便呈给厂公的心腹内官,然后下发司房,进行抄写润色后,立即交给皇帝。时间多在当晚或第二天早晨。为了扩大侦查范围,特务们就必须跟地痞相勾结,帮助打探消息,而恶霸无赖们借机对百姓敲诈勒索骗钱威逼,坏事干尽,还可以从东厂得到津贴。
明中期以后规定,东厂提督必须由司礼监秉笔第二或第三人担任,不让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也是为了防止某一个宦官一手遮天,实际上,当一个大太监当权时,总会除掉异己,把锦衣卫、东厂各部门都按插上自己的人。比如刘瑾掌司礼监得势,邱聚、谷大用提督东、西厂,张永督十二团营兼神机营,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都是他的亲信。
东厂建筑有大厅,东侧有小厅,厅内供奉岳飞画像一幅,厅后有砖影壁,雕刻有狄梁公断虎的故事,大厅西侧有祠堂,里面供奉历代厂公的职名牌位,里面还有一个牌坊,上写“百世流芳”,再往南有监狱一所,专押重犯,向南的大门通常不开。
西厂设过两次,一次是在明宪宗成化13年,由汪直任提督,人数比东厂还大一倍,五年后罢;另一次是在明武宗正德9年,也大约存在了五年,随着刘谨的死而撤销,东西厂还展开了竞赛,彼此争功,特务网一时间遍天下。
内行厂是明武宗时刘谨设立的,是个监视特务的机关,东西厂包括锦衣卫都在它的监视范围内,存在了四年,随着刘谨的死而撤销。
明代特务统治之所以如此黑暗,原因是两方面的,既有明代帝王的暴虐,又有宦官酷吏的残忍,但皇帝们要负主要责任,毕竟他们是最大的特务头子。
中国道教史年表(明朝)
http://www.daozaixian.net/daojiaonianbiao6.htm
冥纸灰注:本表来源自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任继愈先生主编之《中国道教史》[增订本]附录,由吴受琚先生撰写。
太祖
1368(洪武元年) 太祖授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领道教事。视正二品。
1369 二年 太祖制定五岳山川诸神祭祀祭礼之仪。
1374 七年 御注《道德真经》成。 十一月,御制《玄教斋醮仪文》序。 禁止四十岁以下女性为尼姑及道姑。
1376 九年 宋濂叙《汉天师世家》
1377 十年 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卒,著有《汉天师世家》
1380 十三年 正月,诰授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
1381 十四年 敕礼部清整释道两教,于南京设立道录司,僧录司,地方则设道纪等。
1382 十五年 敕道录司设左正一以下的道官。 禁止买卖僧道田地。
1387 二十年 十一月,刘三吾撰《武当五龙灵应宫碑》。
1389 二十二 太祖赐诰授张??正一嗣教崇修至道?素演法真人。
1391 二十四 敕道教定为正一、全真二等,禁止僧道与俗人杂居。无旧额之寺观毁之,限制出家人数。道士设斋醮,不准拜奏青词,演诵经典各遵颁降科仪,毋妄立条章,不许假张真人名私造符箓。 六月,赐张宇初正一玄坛铜章,视六品。禁伪造符箓。
1393 二十六 二月,丘玄清卒,年六十七。帝遣礼部右侍郎张智?祭。
1395 二十八 张宇初编次《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
成祖
1406 永乐四年 张宇初序《太极祭炼内法》。
1410 八年 张宇初卒。著有《?泉集》《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道门十规》等。
1411 九年 授任自完道录司右正一。
1412 十年 二月,授道士孙碧云为道录司右正一。不拘以职,听从于名山大岳洞天福地,任使修行。
1413 十一年 八月,武当山宫观建成,赐名“玄天玉虚宫”“太玄紫霄宫”兴圣五龙宫“大圣南岩宫”。选有道行者二人为主持,别选至诚敬谨到使,每处各十五人看守。 九月敕准张宇清举保道录司右玄义任自?、道士邵庆芳为玄天玉虚观提点,林子良为副宫。以李时中为兴圣五龙宫主持,道士吴继祖为提点,以李幽岩、胡古崖为太玄紫霄宫提点。以孙碧云为大圣南岩宫主持,王一中为提点。
1416 十四年 武当山建金殿。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1417 十五年 三月,御制《灵济宫碑》。 下诏寻求道士张三丰。 孙碧云卒,葬于?林庵。
1418 十六年 十月,定各州县僧道教,并令赴僧道录录试其业给牒。 十一月,武当山诸宫观落成,任自?上庆贺表文,敕改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
1422 二十年 十二月,任自?修道藏经成,进上。
1424 二十二 集僧道于灵济宫、海印寺及庆寿寺。颁布《百丈清规》
仁宗
1425 洪熙元年 赐刘渊然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衍教庄靖普济长春大真人称号。
宣宗
1426 宣德元年 宣宗登位,加号张天师正一嗣教清虚冲素光祖演道崇谦宁静洞玄大真人,领天下道教事。
1428 三年 二月,敕太常寺寺拯任自?专提督太和山宫观一切事。
1431 六年 三月,任子?编述《大岳太和山志》进上。
1432 七年 特赐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衍教庄静普济穿春真人刘渊然卒,号休元子,江西人,曾编《原阳子法语》。
英宗
1436 正统元年 敕建天师府于龙虎山朝天宫。
1444 九年 朱权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1445 十年 周召编《续龙虎山志》成。 《正统道藏》编成,从千字文中“天”字至“英”字排列,共五千三白零五卷。
1447 十二年 二月,颁佛、道两藏于全国。 令道士高缙云、周应瑜为赞教官,彦矩、席光中为掌书,赐《道藏》一部,安奉于龙虎山大上清宫。 第四十五代天师张??卒,年五十九,在位四十八年。
1455 六年 第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醮于灵济宫,赐诰加封正一嗣教冲虚守素绍祖崇法安恬乐静玄同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英宗
1458 天顺二年 赠张三丰号通微显化真人
英宗
1458 天顺二年 赠张三丰号通微显化真人
宪宗
1473 成化九年 张元庆为兄请求,免死罪,?戌边城。
孝宗
1499 弘治十二年 孝宗授张元庆“太上延禧密箓”及牙刻印记二函
1501 十四年 第四十八代天师张谚?入?,授正一嗣教致虚冲静承先弘化真人。
武宗
1509 正德四年 罗清刊行《无为经宝卷》五部六卷。
1516 纳泰山碧霞元君祠香火钱入公库。
1521 五月,王伯雷建大足南山真武大帝像窟。
世宗
1524 嘉靖三年 征邵元节入京,封真人,班二品,制定大礼集议。 重修正统版《道藏》。
1526 五年 赐邵元节清微妙济静修真凝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
1539 十八年 邵元节卒。
1540 十九年 锡陶仲文神霄保国黉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 杨最谏世宗禁用丹药,被施杖刑。
1541 二十年 道士张雄作乱,被诛。
1544 二十三 北京刻《太上三元赐福敕罪解厄延生经诰》。
1546 二十五 加封第四十八代天师张谚?为正一嗣教怀玄抱真养素守默?光履和致虚冲和静承先弘化大真人。
1550 二十九 上三月毫 月,第四十八代天师张谚?卒,年六十一,赐侯爵例祭葬。
1556 三十五 世宗自称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并授孝烈皇后元君称号。追赠生父母道号。
1561 四十 齐云山、三茅山、王屋山、太和山、鹤鸣山,设万寿醮典,致送各地道士香帛。祭祀诸路镇海河川名山神祠。
1562 四十一 十一月,明御史姜?、王大任于天下访求方士及符箓秘书。
1566 四十五 第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卒。在位十六年。赐伯爵例祭葬。 废京师真人府,肃清道官。
曹雪芹和《红楼梦》作者的史料汇集(1)
---转自《艺苑论坛》 作者:五色石余-----------------------------------------------------------------------------
(多谢"苦丁"兄)
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批语
1、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第一回)
2、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 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第一回)
3、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第一回)
4、甲戌双行夹批: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第二回)
5、甲戌眉批: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第二回)
6、甲戌:“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甲戌眉批: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靖本: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贾珍虽奢淫,岂能逆父哉?特因敬老不管,然后恣意,足为世家之戒。“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第十三回)
7、庚辰眉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庚辰眉批:前批“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
靖眉批:前批“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第二十二回)
8、庚辰: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 畸笏。(第二十二回)
9、庚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第七十五回)
二、敦诚
1、《寄怀曹雪芹沾》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已觉(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且着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接罹倒着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时余在喜峰口)。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着书黄叶村。
(《四松堂集》抄本)
2、赠曹芹圃(雪芹):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
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
阿谁买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
(《四松堂集》抄本)
3、佩刀质酒饮
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我闻贺鉴湖,不惜金龟掷酒垆。又闻阮遥集,直卸金貂作鲸吸。嗟余本非二子狂,腰间更无黄金珰。秋气酿寒风雨恶,满园榆柳飞苍黄。主人未出童子睡,斝干瓮涩何可当。相逢况是淳于辈,一石差可温枯肠。身外长物亦何有?鸾刀昨夜磨秋霜。且酤满眼作软饱,谁暇齐鬲分低昂。元忠两褥何妨质,孙济缊袍须先偿。我今此刀空作佩,岂是吕虔遗王祥。欲耕不能买犍犊,杀赋何能临边疆?未若一斗复一斗,令此肝肺生角芒!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我有古剑尚在匣,一条秋水苍波凉。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四松堂集》抄本)
4、挽曹雪芹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垄孤儿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
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
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
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
(《鹪鹩庵杂记》抄本)
5、挽曹雪芹•甲申: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垌。
《四松堂集》抄本)
6、《四松堂集•鹪鹩庵笔麈》:
余昔为白香山《琵琶行》传奇一折,诸君题跋,不下几十家。曹雪芹诗末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亦新奇可诵。曹平生为诗大类如此,竟坎坷以终。余挽诗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之句,亦驴鸣吊之意也。
三、敦敏
1、芹圃曹君沾别来已一载馀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
可知野鹤在鸡群,隔院惊呼意倍殷。
雅识我惭褚太傅,高谈君是孟参军。
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
忽漫相逢频把袂,年来聚散感浮云。
(《懋斋诗钞》抄本)
2、题芹圃画石: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
(《懋斋诗钞》抄本)
3、赠芹圃: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
新仇旧恨知多少,一醉毷騊白眼斜。
(《懋斋诗钞》抄本)
4、访曹雪芹不值
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
(《懋斋诗钞》抄本)
5、小诗代简寄曹雪芹
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
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
(《懋斋诗钞》抄本)
6、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
花明两岸柳霏微,到眼风光春欲归。
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
河干万木飘残雪,村落千家带远晖。
凭吊无端频怅望,寒林萧寺暮鸦飞。
四、张宜泉
1、怀曹芹溪
似历三秋阔,同君一别时。
怀人空有梦,见面尚无期。
扫径张筵久,封书畀雁迟。
何当常聚会,促膝话新诗。
(《春柳堂诗稿》光绪刊本)
2、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
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
碑暗定知含雨色,墙聩可见补云阴。
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
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拽杖过烟林。
(《春柳堂诗稿》光绪刊本)
3、题芹溪居士 姓曹名沾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
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
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
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
借问古来谁得似,野心应被白云留。
(《春柳堂诗稿》光绪刊本)
4、伤芹溪居士 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
北风图冷魂难返,白雪歌残梦正长。
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铓铓。
多情再问藏修地,翠叠青山晚照凉。
(《春柳堂诗稿》光绪刊本)
五、明 义
1、题红楼梦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
怡红院里斗娇娥,娣娣姨姨笑语和。天气不寒还不暖,曈昽日影入帘多。
潇湘别院晚沉沉,闻到多情复病心。悄向花荫寻侍女,问他曾否泪沾襟。
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尽力一头还两把,扇纨遗却在苍苔。
侍儿枉自费疑猜,泪未全收笑又开。三尺玉罗为手帕,无端掷去复抛来。
晚归薄醉帽颜欹,错认猧儿唤玉狸。忽向内房闻语笑,强来灯下一回嬉。
红楼春梦好模糊,不记金钗正幅图。往事风流真一瞬,题诗赢得静工夫。
帘栊悄悄控金钩,不识多人何处游。留得小红独坐在,笑教开镜与梳头。
红罗绣缬束纤腰,一夜春眠魂梦娇。晓起自惊还自笑,被他偷换绿云绡。
入户愁惊座上人,悄来阶下慢逡巡。分明窗纸两珰影,笑语纷絮听不真。
可奈金残玉正愁,泪痕无尽笑何由。忽然妙想传奇语,博得多情一转眸。
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碗边误落唇红印,便觉新添异样香。
拔取金钗当酒筹,大家今夜极绸缪。醉倚公子怀中睡,明日相看笑不休。
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
威仪棣棣若山河,还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
生小金闺性自娇,可堪磨折几多宵。芙蓉吹断秋风恨,新诔空成何处招?
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绿烟琐窗集》抄本)
2、和随园自寿诗韵十首(录一首)
随园旧址即红楼,粉腻脂香梦未休。
定有禽鱼知主客,岂无花木记春秋。
西园雅集传名士,南国新词咏莫愁。
艳煞秦淮三月水,几时衫履得陪游。新出《红楼梦》一书,或指随园故址。
(袁枚《随园八十寿言》嘉庆刊本,卷五)
六、永忠:
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
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年)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笑语私。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弘旿眉批: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
(《延芬室稿》稿本)
七、袁枚
1、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文(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当时红楼中有女校书某尤艳。雪芹赠云:“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污(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威仪棣棣若出(山)河,应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东(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随园诗话》道光四年刊本)
2、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读而羡之。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艳。我斋题云:“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威仪棣棣若山河,应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3、丁未八月,余答客之便,见秦淮壁上题云:“一溪烟水露华凝,别院笙歌转玉绳。为待夜凉新月上,曲栏深处撤银灯。”“飞盏香含豆蔻梢,冰桃雪藕绿荷包。榜人能唱湘江浪,画桨临风当板桥。”“早潮退后晚潮催,潮去潮来几日回。潮去不能将妾去,潮来可肯送郎来?”三首深得竹枝风趣。尾属“翠云道人”。访之,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厓所作,名延福。有才如此,可与雪芹公子前后辉映。雪芹者,曹练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卷十六)
八、西清《桦叶述闻》
《红楼梦》始出,家置一编,皆曰此曹雪芹书,而雪芹何许人,不尽知也。雪芹名沾,汉军也。其曾祖寅,字子清,号楝亭,康熙间名士,官累通政,为织造时,雪芹随任,故繁华声色,阅历者深。然竟坎坷半生以死。宗室懋斋(名敦敏)、敬亭与雪芹善。懋斋诗:“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敬亭诗:“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两诗画出雪芹矣。(《桦叶述闻》,邓之诚《骨董琐记》卷八引,一九五五年三联书店版)
九、裕瑞:
1、“《红楼梦》一书,曹雪芹虽有志于作百二十回,书未告成即逝矣。诸家所藏抄八十回书及八十回书后之目录,率大同小异者,盖因雪芹改《风月宝鉴》数次,始成此书,抄家各于其所改前后第几次者,分得不同,故今所藏诸稿本未能划一耳。此书由来非世间完物也,而伟元臆见,谓世间必当有全本者在,无处不留心搜求,遂有闻故生心思谋利者,伪续四十回,同原八十回抄成一部,用以贻人。伟元遂获赝鼎于鼓担,竟是百二十回全装者,不能鉴别燕石之假,谬称连城之珍,高鹗又从而刻之,致令《红楼梦》如《庄子》内外篇,真伪永难辨矣。不然即是明明伪续本,程高汇而刻之,作序声明原委,故捏造以欺人者。斯二端无处可考,但细审后四十回,断非与前一色笔墨者,其为补者无疑。作《后红楼梦》者遂出,……多杀风景之处,故知雪芹万不出此下下也。(《枣窗闲笔》稿本)
2、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借以抒其寄托。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研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此书自抄本起至刻续成部,前后三十余年,恒纸贵京都,雅俗共赏,遂浸淫增为诸续部六种,及传奇、盲词等等杂作,莫不依傍此书创始之善也。
雪芹二字,想系其字与号耳,其名不得知。曹姓,汉军人,亦不知其隶何旗。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闻袁简斋家随园,前属隋家者,隋家前即曹家故址也,约在康熙年间。书中所称大观园,盖假托此园耳。其先人曾为江宁织造,颇裕,又与平郡王府姻戚往来。书中所托诸邸甚多,皆不可考,因以备知府第旧时规矩。其书中所假托诸人,皆隐寓其家某某,凡性情遭际,一一默写之,唯非真姓名耳。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所谓元迎探惜者,隐寓原应叹息四字,皆诸姑辈也。……又闻其尝作戏语云:“若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惟日以南酒烧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云。(《枣窗闲笔》稿本)
十、陈其元
淫书以《红楼梦》为最,盖描摩痴男女情性,其字面绝不露一淫字,令人目想神游,而意为之移。所谓“大盗不操干矛”也。丰润丁雨生中丞巡抚江苏时,严行禁止,而卒不能绝,则以文人学士多好之之故。余弱冠时,读书杭州,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当绵缀时,父母以是书贻祸,取投之火,女在床乃大哭曰:“奈何烧杀我宝玉!”遂死。杭州人传以为笑。此书乃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練亭之子雪芹所撰。練亭在官有贤声,与江宁知府陈鹏年素不相得,及陈被陷,乃密疏荐之,人尤以为贤。至嘉庆年间,其曾孙曹勋以贫故入林清天理教。林为逆,勋被诛,覆其宗。世以为撰是书之果报焉。(《庸闲斋笔记》同治十三年刊本)
十一、汪堃:
《红楼梦》一书,始于乾隆间,后遂遍传海内,几于家置一编。……相传其书出于汉军曹雪芹之手。嘉庆年间,逆犯曹纶,即其孙也。灭族之祸,实基于此。(《寄蜗残赘》同治十一年刊本)
十二、徐珂
《红楼梦》一书,所载皆纳兰太傅明珠家之琐事。妙玉,姜宸英也。宝钗,为某太史。太史尝遣其妻侍太傅,冬日,辄取朝珠置胸际,恐冰项也。或谓“红楼梦”为全书标目,寄托遥深。容若词云:“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贾探春为高士奇,与妙玉之为宸英,同一命义。容若,名成德,后改性德,太傅子也。
或曰:是书所指皆雍乾以前事。宁国、荣国者即赫赫有名之六王、七王第也,二王于开国有大功,赐第宏敞,本相联属。金陵十二钗悉二王南下用兵时所得吴越佳丽,列之宠姬者也。作是书者乃江南一士人,为二王上宾,才气纵横,不可一世。二王倚之如左右手,时出其爱姬,使执经问难,从学文字。以才投才,如磁引石,久之遂不能自持也。事机不密,终为二王侦悉,遂斥士子,不予深究。士子落拓京师,穷无聊赖,乃成是书以志感,京师后城之西北有大观园旧址,树石池水尤隐约可辨也。
或曰:是书实国初文人抱民族之痛,无可发泄,遂以极哀艳极繁华之笔为之,欲导满人奢侈而复其国祚者。其说诚非无稽。
或曰,《红楼梦》可谓之政治小说,于其叙元妃归省也,则曰“当初既把我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于其叙元妃之疾也,则曰“反不如寻常贫贱人家,娘儿兄妹们常在一块儿”,绝不及皇家一语,而隐然有一专制君主之威在其言外,使人读之而自喻,此其关系于政治上者也。
京师有陈某者,设书肆于琉璃厂。光绪庚子,避难他徙,比归,则家产荡然,懊丧欲死。一日,访友于乡,友言:“乱离之中,不知何人遗书籍两箱于吾室,君固业此,趣视之,或可货耳。”陈检视其书,乃精楷钞本《红楼梦》全部,每页十三行,三十字,钞之者各注姓名于中缝,则陆润庠等数十人也,乃知为禁中物。急携之归,而不敢示人。阅半载,由同业某介绍,售于某国公使馆秘书某,陈遂获巨资,不复忧衣食矣。其书每页之上,均有细字朱批,知出于孝钦后之手,盖孝钦最喜阅《红楼梦》也。
曹雪芹所撰《红楼梦》一书,风行久矣,士大夫有习之者,称为“红学”。而嘉、道两朝,则以讲求经学为风尚。朱子美尝讪笑之,谓其穿凿傅会,曲学阿世也。独嗜说部书,曾寓目者几九百种,尤熟精《红楼梦》,与朋辈闲话,辄及之。一日,有友过访,语之曰:“君何不治经?”朱曰:“予亦攻经学,第与世人所治之经不同耳。”友大诧,朱曰:“予之经学,所少于人者,一画三曲也。”友瞠目。朱曰:“红学耳。”盖经字少?,即为红也。朱名昌鼎,华亭人。(《清稗类钞》节选,1917年商务印书馆)
十三、陈镛:
《红楼梦》实才子书也,初不知作者谁何,或言是康熙间京师某府西宾常州某孝廉手笔,巨家兼有之,然皆抄录,无刊本,曩时见者绝少。乾隆五十四年春,苏大司寇家因是书被鼠伤,付琉璃厂书坊抽换装订,坊中人藉以抄出,刊版刷印渔利,今天下俱知有《红楼梦》矣。《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原书仅止八十回,余所目击。后四十回乃刊刻时好事者补续,远逊本来,一无足观。近闻更有《续红楼梦》,虽未寓目,亦想当然矣。(《樗散轩丛谈》嘉庆九年青霞斋刊本)
十四、梁恭辰
《红楼梦》一书,诲淫之甚者也。乾隆五十年以后,其书始出,相传为演说故相明珠家事。以宝玉隐明珠之名,以甄(真)宝玉贾(假)宝玉乱其绪,以开卷之秦氏为入情之始,以卷终之小青为点睛之笔。摹写柔情,婉娈万状,启人淫窦,导人邪机。自是而有《续红楼梦》、《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红楼重梦》、《红楼复梦》、《红楼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诸刻,曼衍支离,不可究诘。评者尚嫌其手笔远逊原书,而不知原书实为厉阶,诸刻特衍,诲淫之谬种,其弊一也。满洲玉研农先生(麟),家大人座主也,尝语家大人曰:“《红楼梦》一书,我满洲无识者流每以为奇宝,往往向人夸耀,以为助我铺张,甚至串成戏出,演作弹词,观者为之感叹欷嘘,声泪俱下。谓此曾经我所在场目击者,其实毫无影响,聊以自欺欺人。不值我在旁齿冷也。其稍有识者,无不以此书为诬蔑我满人,可耻可恨。若果尤而效之,岂但《书》所云骄奢淫佚将由恶终者哉。我做安徽学政时,曾经出示严禁,而力量不能及远,徒唤奈何。有一庠士颇擅才笔,私撰《红楼梦节要》一书,已付书坊剞劂,经我访出,曾褫其衿,焚其板,一时观听颇为肃然。惜他处无有仿而行之者。”那绎堂先生亦极言:“《红楼梦》一书为邪说诐行之尤,无非蹧蹋旗人,实堪痛恨。我拟奏请通行禁绝,又恐立言不能得体,是以隐忍未行。”则与我有同心矣。此书全部中无一人是真的,惟属笔之曹雪芹实有其人,然以老贡生槁死牖下,徒抱伯道之嗟。身后萧条,更无人稍为矜恤。则未必非编造淫书之显报矣。(《北东园笔录》四编,同治五年刊本)
十五、周春
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时始闻《红楼梦》之名,而未得见也。壬子冬,知吴门坊间已开雕矣。兹苕估以新刻本来,方阅其全。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太傅,而序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帙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上元县人。癸亥、甲子间,余读书家塾,听父老谈张侯事,虽不能尽记,略约与此书相符,然犹不敢臆断。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南通志》、《随园诗话》、《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义矣。案靖逆襄壮侯勇长子恪定侯云翼,幼子宁国府知府云翰,此宁国、荣国之名所由起也。襄壮祖籍辽左,父通,流寓汉中之洋县,既贵,迁于长安,恪定开阃云间,复移家金陵,遂占籍焉。其曰代善者,即恪定之子宗仁也,由孝廉官中翰,袭侯十年,结客好施,废家资百万而卒。其曰史太君者,即仁宗妻高氏也,建昌太守琦女,能诗,有《红雪轩集》,宗仁在时,预埋三十万于后园,交其子谦,方得袭爵。其曰林如海者,即曹雪芹之父楝亭也,楝亭名寅,字子清,号荔轩,满洲人,官江宁织造,四任巡盐,曹则何以廋词曰林?盖曹本作(两个“东”下面一个“曰”),与林并为双木。作者于张字曰挂弓,显而易见;于林字曰双木,隐而难知也。嗟乎!贾假甄真,镜花水月,本不必求其人以实之,但此书以双玉为关键,若不溯二姓之源流,又焉知作者之命意乎?故特详书之,庶使将来阅《红楼梦》者有所考信云。甲寅中元日黍谷居士记。
贾雨村者,张鸣钧也,浙江乌程人,康熙乙未甲科,官至顺天府尹而罢。首回明云雨村湖州人,且鸣钧先曾褫职,亦复正合。此书以雨村开场,后来又被包勇痛骂,乃《红楼梦》中最着眼之人,当附记之。十月既望又书。(《阅红楼梦随笔》之“红楼梦记”,抄本)
十六、毛庆臻:
“乾隆八旬盛典后,京板《红楼梦》流衍江浙,每部数十金;至翻印日多,低者不及二两。其书较《金瓶梅》愈奇愈热,巧于不露,士夫爱玩鼓掌,传入闺阁毫无避忌。作俑者曹雪芹,汉军举人也。由是《后梦》、《续梦》、《复梦》、《翻梦》,新书迭出,诗牌酒令,斗胜一时。然入阴界者,每传地狱治雪芹甚苦,人亦不恤,盖其诱坏身心性命者,业力甚大,与佛经之升天堂,正作反对。嘉庆癸酉,以林清逆案,牵都司曹某,凌迟覆族,乃汉军雪芹家也。余始惊其叛逆隐情,乃天报以阴律耳!伤风教者,罪安逃哉!然若狂者,今亦少衰矣。更得潘顺之、补之昆仲,汪杏春、岭梅叔侄等损赀收毁,请示永禁,功德不小。然散播何能止息,莫若聚此淫书,移送海外,以答其鸦烟流毒之意,庶合古人屏诸远方,似亦阴符长策也。(《一亭考古杂记》光绪十七年石印本)
十七、程伟元、高鹗
1、《红楼梦》序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收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繙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自是告成矣。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小泉程伟元识。(程甲本《红楼梦》)
2、《红楼梦》序
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二十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予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数,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时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程甲本《红楼梦》)
3、程乙本红楼梦引言
一、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今得后四十回合成完璧。缘友人借抄争睹者甚伙,抄录固难,刊板亦需时日,姑集活字刷印。因急欲公诸同好,故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惟识者谅之。
一、书中前八十回钞本,各家互异;今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其间或有增损数字处,意在便于披阅,非敢争胜前人也。
一、是书沿传既久,坊间缮本及诸家所藏秘稿,繁简歧出,前后错见。即如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燕石莫辨。兹惟择其情理较协者,取为定本。
一、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它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
一、是书词意新雅,久为名公鉅卿赏鉴。但创始刷印,卷帙较多,工力浩繁,故未加评点。其中用笔吞吐虚实掩映之妙,识者当自得之。
一、向来奇书小说,题序署名,多出名家。是书开卷略志数语,非云弁首,实因残缺有年,一旦颠末毕具,大快人心,欣然题名,聊以记成书之幸。
一、是书刷印,原为同好传玩起见,后因坊间再四乞兑,爰公议定值,以备工料之费,非谓奇货可居也。壬子花朝后一日,小泉、兰墅又识。(程乙本《红楼梦》)
十八、逍遥子《后红楼梦序》
曹雪芹《红楼梦》一书,久已脍炙人口,每购抄本一部,须数十金。自铁岭高君梓成,一时风行,几于家置一集。同人相传雪芹尚有《后红楼梦》三十卷,遍访未能得,艺林深惜之。顷白云外史、散花居士竟访得原稿,并无缺残。余亟为借读。读竟,不胜惊喜。尤喜全书皆归美君亲,存心忠孝,而讽劝规警之处亦多;即诙嘲跌宕,亦雅令而有隽致。杜陵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又云:“晚节渐于诗律细”,玩此细筋入骨,精意添毫,洵为雪芹惬意笔也。爰以重价得之,与同人鸠工梓行,以公同好。譬如断碑得原碑,缺谱得全谱,凡临池按拍家,共此赏心耳。逍遥子漫题。(《后红楼梦》乾嘉间刊本)
十九、吴云《红楼梦传奇序》节录:
《红楼梦》一书,稗史之妖也,不知其所自起,当《四库全书》告成时,稍稍流布;率皆抄写,无完帙。已而高兰墅偕陈某足成之,间多点窜原文,不免续貂之诮。本事出曹使君家,大抵主于言情,颦卿为主脑,余皆枝叶耳。(《红楼梦传奇》嘉庆二十四年刊本)
(整理中...)
《石头记》即金陵记,十二钗也是金陵的。但现在书中描写的事却是发生在北京的。因此鄙人认为石头记原作者是金陵人,内容是明清易代前后的故事。所以有明代生活的痕迹。后被删改成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