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晚清也是国际强国--用数字说话--中国击毙西方侵略军最多的战役

(2007-06-29 16:36:30) 下一个
 

晚清也是国际强国--用数字说话--中国击毙西方侵略军最多的战役
 

 一。经济
  康雍乾盛世不提,道光年间(1821─1851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之首,高于整个欧洲的 总和,1700─1820年间的经济增长高于日本。
  
  清史稿 志一百 食货六 :
  光绪十七年,户部奏更定岁出岁入,以光绪七年一年岁出入详细册底为据。言:“统为岁入八千九百六十八万四千八百两有奇。”
  
  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GNP是日本的5.28倍;中国的GNP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
  
  
  二。军事
  陆军: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装备上看,大清陆军都是世界数一数二。 大清国在与西方军队以及洋枪队(常胜军)共同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用洋枪洋炮来改进部队装备的重要性,首先在部队中组建洋枪队,次年又组建了洋炮队,逐渐淘汰了旧式武器。此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不仅淮军、湘军、练军以及部分绿营兵和八旗兵,均装备了从欧洲进口或中国军事企业仿制的近代枪炮。 70年代以后,西方更为先进的后膛枪炮开始输入我国,导致淮军装备的又一次更新。英国的马梯尼、士乃德、法国的哈乞开司、德国的老毛瑟、美国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枪种,均进入淮军部队。 90年代部分部队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主要枪种有奥地利的曼利夏、德国的新毛瑟和中国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枪等。如赵怀业部即"皆系一色快枪"。还装备了新式毛瑟枪和克虏伯炮。即使一些内地省份如江西、贵州、云南的练军,也都在70-80年代,装备了近代枪炮。清军还是亚洲第一个装备了七连发枪和十三连
  发枪的国家。
    在炮兵装备上,有英国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鲁森式和德国的克虏伯式后膛炮。仅1871年至1873年,大清就购置了德国克虏伯后膛四磅钢炮141门,到1884年淮军配备的后膛钢炮已达370多门。自1886年起。广东又陆续拨解北洋钢炮100多门,其中"光绪十二年(1886年)粤解八生脱钢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粤解七生脱钢炮一百二尊,十八年粤解八生脱七钢炮三十尊"。这期间北洋自购者尚不在内。另外,至1904年,江南制造局共造出后膛大炮145门,大部分用来装备了淮军。淮军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鲁森式钢炮还是西方80年代末才发明的快炮(速射炮)。由此可见,淮军的装备无论是质与量,都是堪称世界一流的。
  对比邻国日军装备,至1904年其陆军使用的主要是国产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性能上远不如中国进口的西方新式连发枪和后膛钢炮,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数量更比我军少得多。 1895年冬季汉阳兵工厂开始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枪(仿的是Mauser M88 Commission Rifle。 德国最好的兵工厂[如: Loewe,Schilling和Steyr]指定生产的1888式毛瑟步枪被称为Mauser M88 Commission Rifle),因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为88式, 其全称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枪。 使用圆弹头。 同时生产子弹, 每月能生产十三万粒。
  
  海军:1875年,清朝政府开始重视海防建设,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出任北洋大臣,创设北洋水师。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其后,先后订购定远、镇远等多艘舰艇。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三。外交
  总理衙门的设立,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英国公使魏妥玛闻之“甚为欣悦”,法国公使布尔布隆更称赞这是“中外各国永敦睦好之最妙良法”。 1902年,英国与日本结成同盟,在远东找了一个“小弟”。德国人的设想则更大胆,打算与中美结成同盟,抗衡英国。 1906年秋,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召见了清朝新任驻德公使孙宝琦,提及德国想要和中美结成三角同盟,“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的“独立”。
  
  
  四。版图
  清朝版图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
  
  五。中国第一次君主立宪制
  据费行简《慈禧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即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得到慈禧的同意,就和几个书生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因为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更因为康有为等,却试图把中国和日本合并,也就是卖国,还要伙同袁世凯绑架或者刺杀慈僖,把改革变成了政变,结果被镇压。
  
  但是,改革并没有停下来,慈禧说,“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 可惜的是,此时义和团运动爆发,之后是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西逃,回京后开始了清末“新政”, 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清末“新政”实际上是一场更具现代化性质的改革。政治上,设立外务部、商部、学部、巡警部、邮传部等新的政府机构;经济上,肯定了戊戌变法时奖励工商、发展实业的各种措施,而后颁布《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商会简明章程》等多种经济法规;军事上,用现代化军队建制编练新军,军队组成、武器装备和指挥水平明显改善;文化教育上,废除科举制度,大规模地开办新式学堂和派遣士人出国留学,并参照日本模式制定出中国最早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以及《奏定学堂章程》。
  
  遗憾的是,在中外势利的逼迫下,慈禧在实行新政不久即转入宪政改革,也就是犯了改革大跃进的错误,导致权力下放,政局不稳。当然,后者正是国内外别有用心者所期望的,否则,怎样夺权?怎样分裂中国呢?
  
  1906年,清朝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回国,端方等人在《请定国是以安在计折》中,便奏请实行君主立宪,设立责任内阁和议会。奕匡认为:“首分权以定限。立法、行政、司法三者,除立法当属议院,今日尚难实行,似暂设资政院以为预备外,行与政事则专属之内阁各部大臣。”这一奏折得到慈禧的同意。
  
  1907年9月,清政府下令设资政院,于1910年10月3日上午举行开院典礼,摄政王,军机大臣,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皆莅议场,奕匡向议员宣读了宣统皇帝的谕旨,载沣勉励议员“殚竭忠诚,共襄大计,扩立宪之功用,树议院之楷模”。这次会议以民选议员为主,资政院讨论了许多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风习等方面的议案。
  
  光绪三十四年八月一日(1908年8月27日)宪政编查馆和资政院将《宪法大纲》《议院法要领》《选举法要领》及《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上奏,当天即经批准公布。清政府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慈禧和光绪还联名发布了《九年预备立宪逐年推行筹备事宜谕》。上谕中说:“至开设议院,应以逐年筹备各事办理完竣为期,自本年起,务在第九年内将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并颁布召集议员之诏。”
  
  这里提一下杨度,1874-1931年,字皙子,号虎公,湖南湘潭人,他捉刀代笔,为载泽、端方等清五大臣的出国考察民主体制写过考察报告,《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清政府关于“立宪”的文件多出于杨度之手,朝廷要搞“法治”了,号召王公大臣都要“学法”,于是,杨度被委任为高级“讲师”,得以出入颐和园,为这些王公大臣们“恶补”法律常识,并开设了宪法讲座。
  
  尽管清朝的君主立宪最后因为和平退位而破产,但不能不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民主的时代。如果慈禧不早早过世,哪怕多活十年,袁世凯就不能得逞,中国的今天就很有可能是英国和加拿大的政治体制。
  
  至于民国的孙文和老蒋,名字是民主共和,实际上是独裁专制,不过是用美国的“总统”和中国特色的“训政期”包装了而已,连袁世凯都不如。袁世凯尽管比慈禧的本事差,但却远比孙文有才能,但袁的命运已经无法自己控制,这就是半殖民地国家的悲哀。在日本等列强和其支持的革命党的联手运作下,袁世凯的君主立宪(称帝)也灭亡了,之后是外蒙古的丢失,洋人七分中国的阴谋部分得逞,中国进入
  了最黑暗的时代。
  
  
  六。晚清那么强,为什么有八国联军和甲午之败?
  通常人们认为是腐败或者体制问题,这是错误的。战败的根源是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人员直接或者间接损失上亿,更可怕的是,导致清朝对地方政府和军队的控制削弱,也就是形成了军阀割据。甲午之败的根源,见“英国海战史学家揭开甲午战争的真相”。
  
  八国联军怎么失败的呢?和甲午战争失败一样,不是因为装备和军队素质问题,而是因为军阀割据。甲午战争时期,因为李鸿章的保船政策而失败,八国联军入侵,李鸿章故计重演,这次,不只是李鸿章,还有拥有上万精锐部队的袁世凯也不参战,成立了所谓的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不参战的有,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铁路大臣盛宣怀,和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他们不但不参战,反而镇压当地的义和团。这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极端喜欢窝里斗,如果他们都是左宗堂,情况完全不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的窝里斗再次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中国虽然盛产汉奸,也有抗日英雄,也有抵抗八国联军的热血好汉。
  
  八国联军攻克北京后,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1900年10月率领两万德军到中国,除开俄国派到东北的军队,德国是八国联军中出兵最多的国家,瓦德西任联军统帅,向东占领山海关、秦皇岛。向西打到紫荆关、涞源。往南打到正定,向北打到张家口,蹂躏整个华北平原。在1900年10月到1901年4月间,瓦德西组织了四十六起“讨伐队”,其中三十三起为德军,按当时教徒的记载,“南至正定,北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均在联军势力圈内,往来逡巡,足迹踏遍。凡拳匪巢穴,无论官衙民居,遇则焚毁,
  往往全村遭劫。”
    1900年7月27日时,德皇威廉二世针对中国发表一个臭名昭著的演讲,中文摘译如下:“……你们应该对不公正进行报复。象中国人这样,悍然置千年固有的国际法于不顾,以令人发指的方式嘲弄外国使节和客人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这样的事件,在世界史上还没有过先例。...你们如果遇到敌人,就把他杀死,不要留情,不要留活口。谁落到了你们手里,就由你们处置。就象数千年前埃策尔国王靡下的匈奴人在流传迄今的传说中依然声威赫赫一样,德国的声威也应当广布中国,以至于再不会有哪一个中国人敢于对德国人侧目而视。”德国军队在华北的行为,充分贯彻了威廉二世的主张,其行为比沙俄在东北的暴行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张家口保卫战中,义和团首领大阿吾曾率众设伏于城北烟筒山处,杀死德军指挥官约克上校,导致了德军抢劫明陵计划破产。但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山西娘子关一线,清军将领刘光才,李永钦指挥忠毅军及武功、晋威各营,自光绪二十六年十月至光绪二十七年二月,连续击败上万德军,法军的多次进攻,并歼灭其一部,关于此战役,清方资料记载甚多,但不被人所重视。
    据2000年访华德国学者提供的资料,在1900年10月到 1901年4月间,德军在中国死亡近3000人,其中近半是在进攻山西中损失的。也就是说,在娘子关战役当中,仅仅德军就被击毙1400人以上!这也是自明朝末年西方殖民者来华侵略到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军队一次击毙欧洲侵略军最多的数目!
   在娘子关,东天门一线的保卫战中,清军仅有数千兵力,却阻挡华北联军主力数万德法军队几个月之久,击毙敌军上千人,确实是个惊人的奇迹,但最后的结局,却是那样的无奈,这说明了中国人并非没有战斗力,不到一万的中国军队能够抵抗当时欧洲最精锐的德法军队几个月之久,已经充分表明了中国军队的素质。
  

 

 
  从中国秦王朝建立到明王朝,尽管有规模远比西方巨大的社会动乱频繁发生,中国还是获得了远比西方快得多的发展。即使到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1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之首,高于整个欧洲的总和,而1700—1820年间的经济增长也高于日本和欧洲。1820年中国GNP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GNP是日本的5.28倍;中国的GNP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
  
  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楚序平、吴湘松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57-58页。
  
  
  
  由此可以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失败并不在于GNP及其增长速度不够或不如西方,与一百多年前的俄国彼得大帝(1672—1725)以及同时代的日本明治天皇(1852—1912)、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1901—1919)相比,清政府缺少的就是像他们那样将制海权思想转化为坚定不移和具有攻势的国家战略的国家意志。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造舰47艘,购舰59艘;从1867年至1911年,清政府官办海军各类学校共培养各种骨干人才1799人。
  
  张墨、程嘉禾:《中国近代海军史略》,海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174页。
  
 


  太平天国---秀才也造反---依靠西方基督教
  
  太平天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特例,例如以西方宗教名义组织势力,或是中国官方认定之“中国农民起义”且“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
  
  太平天国战争确实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悲剧,它持续之长,规模之大,损失之惨,影响之远,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列的。单就人口损失,以及双方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来说,在世界历史上也绝无仅有。
  
  在这场大悲剧中,究竟死了多少人,至今仍是个谜。1883年,一个美国传教士称:太平天国战争造成中国人口的损失为5000万。而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则估计太平天国战争导致的人口死亡数为2000万。这是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所作的估算,没有多少事实依据。中国当代人口史学者在确凿的史料基础上,对此进行了重新估算,形成了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根据太平天国前后《户部清册》所载的户口数,认为从1851年到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损失数量达1.6亿;第二种意见则将战前的人口数据与1911年宣统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太平天国战争仅给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就至少达到5400万,如果再考虑到其它战场湖南、广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损失,那么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仅造成了5000万的过量死亡。
  
  1860年太平天国闹的正欢的时候,有两个强盗去咱老北京去烧园子去了。
 

 

 

  三元里大捷,英军只死了四人
  
  国学大师王国维治古史创两重证据法,即地下出土文物与中国既有文字材料二重证据相较,而真相自明。这方法在近代史上不很实用,但仍可凭其原理修正后应用,那就是新的“两重证据法”:取彼外人著作、文件材料与中国既有著作、文件材料相对较,而真相自明。
  
  在近代史方面,读老外的著作不可谓不是一种享受。首先他们态度比较端正,一般很少修改历史来适应意识形态(当然有时候也会为己类开脱一二,比如在下面将提到的著作中,英人就喜欢将在中国强奸抢劫的罪行都推到“素质更差”的印度人身上),其次他们比较注意大局观,空间及时间上均注意其相互起转关系,很少割裂,读起来流畅,明白,视野宽,最后他们很在乎细节问题,讲究历史中的趣味与严谨并存,甚至不惜笔墨描写一些在我们传统中决不登大雅之堂的场景或故事,但正是这一点,使外人的历史著作更有生气。
  
  下面我就要摘录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在中国著作里头相对稀缺,因此尤显可贵。这些细节来自美人著作《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三联书店2005年版,国内容易买),这书实际上是本通俗著作,所取材多来自杰克·比钦 1975年的著作《中国鸦片战争》,道格拉斯·赫尔德1967年的《弓箭战争》,彼得·费伊1975年的《鸦片战争:1842-1844》,亚瑟·维利 1958年《中国人心目中的鸦片战争》。遗憾的是,后四本第一手性更强的著作在国内目前似乎均没有译本。不过,从《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已可窥出其余著作的不少材料。
  
  ·1816年,英国第二次派往中国的使者安赫斯特同其前辈马戛尔尼一样,遭遇到厄运。上一次,因为叩头问题,乾隆没有理会马戛尔尼代表英国的外交及贸易请求,还把后者的礼物堆到厕所里去。这一次,嘉庆的手下则展开了更有中国特色的处理办法:
  
  中国官员主动提出,可以让安赫斯特向皇帝的空椅子磕头。但后者拒绝把脸放在地上,当然也不愿意磕头9次之多。中国官员决定再想点办法。像歌剧中的喜剧场景一样,他们在半夜叫醒大使,陪他来到皇帝的空椅子前,希望大使能因为睡得昏头昏脑而不再拒绝。在大使半睡着弯下一条腿时,中国一位大臣按住他的头,希望能迅速放到地面上去。大使还很困,眼看就要磕头,可是一位随从及时将他扶住,头最终没磕成。当然,英国第二位中国大使安赫斯特也就没能见到嘉庆。
  
  ·1834年虎门战役,虎门60个炮台在短时间内被全部摧毁——由于大炮固定在水泥台上不能瞄准,发射的炮弹要靠运气很好才可能落到英国战船上。当时一位英国人事后回忆:那更像烟花而不是大炮。
 

作者:AVP 回复日期:2007-3-20 0:17:24   
  ·1840年,外交大臣巴麦尊击败了反对党议员格拉斯顿的道德谴责,后者反对鸦片战争的提案在下议院以262对271票落败。
  
  ·1840年7月,舟山定海之战,中国死亡2000多人,英国只死了19人。但是随后,英国人遭遇了他们最大的死亡使者。
  
  这个死亡使者是他们的自己人,英军定海战队的首领,中校乔治·布勒尔。他担心军队入城会破坏居民的房子,所以驻扎在一个充满瘴气的稻田里。此外,当时温度已经高过30多摄氏度,这位严于律己的中校却命令士兵必须扣紧厚厚的毛哔叽制服最上面的扣子。因此,英军驻扎期间共有500多人死于痢疾或疟疾。
  
  后来,一位军官在家信中写:我们在战争中游戏,可是,随后我们又在游戏中死亡。
  
  ·1840年,在广州,英法教士常会在街头拉住中国老百姓,进行一番即兴说教。中国人会礼貌地停下来,但是会转换话题,询问西方服装的价格,并且评论说,和中国人比起来,西方人的鼻子太大了。
  
  (另外,有清朝官员坚持认为夷人在陆地上将不堪一击,因为“他们的腿上都穿着衣服,因此笔直僵硬而不能弯曲,一旦上岸,他们摔倒后很难爬起来”。)
  
  ·1840年9月,一艘英船在宁波一处沙滩搁浅,船上28名人士被中国俘虏送往监狱。
  
  俘虏受到区别对待,欧洲俘虏可以在走出笼子的时候除去镣铐,印度人则始终带着。这是因为,中国狱吏很看不惯印度人用手抓米饭吃。
  
  不知为何,中国方面坚持认为被俘虏的船长夫人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妹妹,于是给她安排了仆人与华贵的卧室。中国人对于等级制度的尊重即使在监狱中都充分体现。
  
  被俘虏的船长则利用自己的幽默与画画特长赢得中国官员的好感,他们都追着让这位画家为自己画像,作为报酬,每画一张给一打猪肉饼。
  
  ·1841年《穿鼻草约》签署当天,皇上命令琦善停止谈判,因为内地增援部队在杨芳的指挥下正开往广州。但是这个70岁的大元帅是个不合时宜的选手,他已经完全失聪,只能靠文字下达命令。
  
  (此外,杨芳还崇拜巫术,相信狗血和秽物能使英军的大炮爆炸。后来,广东有剧名“琦侯爷痛哭龙亭,杨参将广收马桶”正是歌咏此事)
 

  ·三元里大捷的神话,实际上只有4名英军死亡,20多人受伤的成绩。而且主要原因是当时突发大雨,英军该支队被困稻田中枪支受潮不能开火。了解到情况后,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葆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主力英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余葆纯清楚双方实力,也知道英军的枪炮不会永远受潮,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从此担上卖国贼的恶名。
  
  之后,名声扫地的余葆纯担任一次主考时,被爱国考生将墨汁泼到脸上,于是他提前退休,郁郁而终。
  
  ·几千年来,为了政治目的,为了挽回面子,中国人总是改写历史。
  
  1839年九龙战役后,中国船上的司令官报告林则徐,中方大胜,击沉几艘英国船,并造成英军50多人的死伤。(事实上英军此役无任何人员或船只的损伤)
  
  1840年8月,英国只费了4名伤员的代价就攻占了澳门。中国官员对皇上的报告却说:“我们打死的英国人不计其数,他们破烂的船只的骸片,阻挡了我们船只的正常行驶”。
  
  1841年3月,在中国海军接连败退后。林则徐在日记中却写:“我们的常规军击沉了他们两艘船,粉碎了一艘战舰的主桅杆,后来他们就撤退了”。
  
  1842年,镇海战役,270只中国战船在镇海外徘徊一个月,却始终没有接近镇海的英军。后来,他们捞起海中一些中国战船的残骸,送往北京,证明中国海军大胜。但是,被宣称完全被打败的英军,还是稳当地驻守在镇海。
  
 

中国盛产汉奸
  
  八国联军怎么失败的呢?和甲午战争失败一样,不是因为装备和军队素质问题,而是因为军阀割据。甲午战争时期,因为李鸿章的保船政策而失败,八国联军入侵,李鸿章故计重演,这次,不只是李鸿章,还有拥有上万精锐部队的袁世凯也不参战,成立了所谓的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不参战的有,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铁路大臣盛宣怀,和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他们不但不参战,反而镇压当地的义和团。这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极端喜欢窝里斗,如果他们都是左宗堂,情况完全不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的窝里斗再次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中国虽然盛产汉奸,也有抗日英雄,也有抵抗八国联军的热血好汉。
  
 

  
  为什么现在没人指责卖国贼
  而清朝时期,媒体人员大骂下面这些人汉奸呢?
  
  中国进步了,还是后退了?
  
  中国盛产汉奸:
  
  两江总督刘坤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
  两广总督李鸿章、
  铁路大臣盛宣怀,
  闽浙总督许应、
  四川总督奎俊、
  山东巡抚袁世凯。
  
 

  
  从中国传统史学(包括《二十五史》和《通鉴》的观点来看,满清二百六十八年实在是中国史上最值得称颂的一个朝代。
  
  论武功,它开疆拓土、四向扩张,幅员之广阔在中华民族史上是没有前例的。乾隆时代东南亚“香料群岛”一带(今印度尼西亚东端)有些小国如苏禄等等,被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海盗吓惨了,乃向北京上表“求内附”作藩属,乾隆爷还下诏以“险远不许”呢!这与西方和日本的帝国主义作风,如何能比?
  
  论文治,则清初康雍乾三朝一百三十余年(一六六一~一七九五)的国泰民安,制度上轨道、政治有效率,真是“三代以下无斯盛”!——满清也是我国历史上(包括国共两党的政府在内),唯一没有全国性“徭役制”的一个朝代。(见《皇清通考》)。若论政府对人民的剥削,清朝实在是最少的啊!
  
  
  徭役,亦称力役,是领主或国家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性劳动。领主强加的徭役表现比如说是农奴每月一半时间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在自己的耕地上劳动,其余一半时间则在主人的田庄服徭役。而国家强加的徭役包括宫殿、陵墓、府第及军事工程等等,典型者如修秦代长城。
  
  
  论经济,康雍乾三朝,人丁剧增、民丰物阜也不在同时欧洲之下,纵迟至“鸦片战争” (一八三九~一八四二)前夕,我们的一个资本家浩官伍敦仁(一七六九~一八四三,广州十三行主东之一),他个人的财富,据美商估计也比与他同时最富有,也是第一位搞垄断贸易的美国财阀约翰·亚斯特(John Jacob Astor,1763~1848),可能还要富上好几倍。
  
  亚斯特财团也是纽约市最早、最大、最豪华的“华尔道夫大饭店”的拥有者。李鸿章于一八九六年访问纽约时,即下榻该饭店。亚斯特本人也是靠对华皮货贸易(fur trade)起家的。
  
  古代的广州城对外贸易商馆区在广州旧城的西城外,即位于今天广州市东至仁济路,西至杉木栏路,南至珠江边,北至十三行路的一片地区,这一带也就是清代广州对外贸易商馆区的遗址。因最初有十三家对外贸易的洋行,故民间称对外贸易商馆区为十三行。电影《纽约黑帮》海报上有这样一句宣传语:“美利坚是从一条街道上诞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广州和十三行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
  
  学术文化, 中国那时更是独步全球。乾隆皇帝于美国革命时期在北京开馆修《四库全书》。其分量还大于当时全世界其它各国现存书籍之总和!举一反三,其它的成就,就不用多说了。
  
  
  近百年来它却为中外史学家糟踏得不成个样子,实在是很不公平的。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6:59:37   
  作者:AVP 回复日期:2007-3-20 0:18:36 
    ·三元里
  ================
  
  不清楚你的数字是否准确
  
  但是,至少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差别太大
  鸦片战争后, 清朝经过洋务运动,八国联军时期的武器装备和战绩完全不同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7:07:09   
  鸦片战争, 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开始总人数约3万人。
  战争中,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全境,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7:56:45   
  http://ypzz.china1840-1949.net.cn/zzjg.htm
  
  一八四○年,英国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一八三八年十二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虎门销烟过后三个月(一八三九年九月),义律带着兵舰和武装商船,向九龙发动进攻,遭到了中国水师和海岸炮台的英勇还击。英国的一艘双桅船被击沉,水兵被打死十几个,义律只得带领军舰向海口退去。但他并不死心,从十一月起,继续带领兵舰到广州附近挑衅。林则徐组织军民坚决还击,先后取得七战七捷的胜利。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反抗英国强盗的斗争,表明了他不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杰出政治家。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资产阶级立即叫嚷:中国禁烟“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并诬蔑中国禁烟是对英国的“侵略行为”。一八三九年十月,英国政府决定向中国出兵。一八四○年二月,任命懿律为侵略军总司令和全权代表,义律为副代表。组成一支拥有军舰十六艘,运输舰二十八艘,武装汽船四艘,载炮五百四十门,士兵四千人的“东方远征军”。于同年六月初向我广东、澳门进犯。6月28日英舰封锁珠江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7:58:47   
  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的签订。英国舰船到达澳门海面以后,按原定侵略步骤,封锁珠江口。林则徐立即调整布署,积极备战,并张贴告示,号召民众奋勇杀敌。在林则徐的号召下,广东军民群情激昂,随时准备给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
  
  尽管沿途人民英勇抗击,杀死很多英军,但由于清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英军很快窜到天津大沽口。当时大沽口的清军只有两百多名,天津也不过八百。英国侵略者按照予定计划,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提出包括鸦片贸易合法化、赔款、割地等一系列无理要求。本来对禁烟就不坚决的道光皇帝,这时慌了手脚,急忙派琦善去天津海口与英军谈判。奴颜婢膝的琦善,在谈判中将一切推为林则徐的“罪过”,保证要重治其“罪”,还私下向懿律保证,只要英军退回广东,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广州谈判中获得满意解决。于是,从九月开始,英军由天津海口南撤。昏庸的道光皇帝,竟认为琦善退敌“有功”,九月十七日,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继续和英军谈判。十月三日,又将林则徐、邓廷桢撤职查办。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夭折了。十一月末,琦善赶到广州。他为了取得侵略者的欢心,一反林则徐在广州的作法,把海防工事完全拆毁,把组织起来的民团、乡勇统统解散,对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活动严加禁止。英国侵略者看到琦善已经自动解除武装,便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琦善几乎全部接受。只是对割让香港表示不敢作主,答应向道光皇帝代为“请求”。可是,侵略者却没有这份耐心。琦善想和,义律(这时懿律已生病回国)就越要打。一八四一年一月七日,义律派兵突然袭击大角、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等力战牺牲。接着侵略者直扑虎门,关天培发炮抵抗,并派专人到广州求援。卖国贼琦善置之不理,偷偷派人去穿鼻洋向义律求降。一月二十日琦善和义律秘密签订了《穿鼻草约》,私许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等。草约签订以后,英军退出虎门,占领了香港。至此,战争的第一阶段结束。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7:59:58   
  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道光皇帝原以为惩办林、邓,开放烟禁,英国就会交还定海,终兵息战。然而事态的发展,远出他意料之外。一月二十七日,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大为恼火,感到既失地又赔款,严重损伤了“天朝皇威”,决定对英宣战。并派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调集各省兵士一万七千名,前往广州作战。二月,琦善私订《穿鼻草约》被揭露后,气得道光大骂琦善“辜恩误国”,下令立即逮捕,并没收其全部家产;同时令奕山迅速“意进剿”。
    道光皇帝对英宣战,目的仅在“示以声威”。义律一知情况有变,便先下手为强。二月下旬,他率领军舰十八艘进攻虎门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身先士卒,率兵死战,多次击退英军。战斗持续到第二天下午,关天培负伤多处,血流如注,仍然镇定指挥。士兵们奋不顾身,同敌人血战到底。但是,琦善却一直不发救兵,终因寡不敌众,关天培和官兵四百余人,全部壮烈牺牲。虎门陷落后,英军乘胜闯入内河,广州的门户完全敞开了。
    在虎门陷落两个月后,奕山才带兵到达广州。到广州后,他不思军务,不整顿军备,反认为“防民甚于防寇”。为了开销军费和报功领赏,五月二十一日,他草率决定,分兵三路冒险夜袭英军,企图侥幸取胜。结果被英国侵略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慌乱逃回城内。城郊重要据点四方炮台不战而陷。英军居高临下,由四方炮台炮轰广州城,昼夜不息。二十六日,集中炮火猛轰城南奕山一伙的住所。奕山等人吓得失魂落魄,急忙在城头竖起白旗,派人向义律乞降。一八四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奕山接受义律提出的五项条件,签订了可耻的《广州和约》。和约规定:一周内交付英军赎城费六百万元,商馆损失三十万元,奕山率清军退驻广州城外六十里的地方。这一仗,前后打了七天,奕山莽莽撞撞出战,最后以失败投降告终。
    投降派跪倒在侵略者脚下,人民却举起了抗英的大旗。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当英国侵略军占领四方炮台、炮击广州后,四方炮台附近的三元里人民怒不可遏。五月二十九日,英军闯入三元里肆虐,当地人民奋起反击,打得英军抱头鼠窜。为了防备敌人的报复,群众乘胜在三元古庙中集合,推举菜农韦绍光为领袖,以庙中三星旗作“指挥旗”。对旗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表示了誓死抵抗的决心。随后,又联络附近一百零三乡的群众,商定了诱敌牛栏冈聚歼的战法。三十日清晨,由几千人组成的群众队伍,向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挺进。正在吃早饭的英军,听到杀声震天,伸头一望,见是手执大刀、长矛的群众,立即倾巢出动,直扑过来。群众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当英军进入丘陵起伏的牛栏冈时,早已埋伏好的近万名武装群众一跃而起,展开肉搏。附近一百零三乡的群众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呐喊助威。杀得英军胆战心惊,狼狈逃窜,“乞命之声震山岳”。这一仗刺死英军校官一名,俘虏十余名,打死二百余名,伤敌无数。迫使英军慌乱逃回四方炮台。群众队伍又将四方炮台层层围住。三十一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四百余乡的数万群众也赶来参加战斗,其中除农民外,还有当地的练织工人和打石工人,可见当时人民的初步觉醒和斗争力量的深厚。英国侵略军在人民群众包围之中,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派出奸细,混过重围,向清朝官府求援。此时,卖国贼奕山为讨好洋人,立即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等出城,为英军解围。这场斗争最后终于被卖国的清朝官员和动摇的地主士绅破坏了。从此,民间流传着“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歌谣。它真实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人民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三元里人民的自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第一个光辉范例。它揭示了“鬼子不足怕,敢斗能胜利”的真理。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8:00:54   
  第三阶段: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侵略者的野心是无止境的。当义律将《草约》送到英国后,英国政府大为不满,认为义律在战胜的条件下,勒索到的东西太少了。因此,决定召回义律,改派在印度干了四十年侵略勾当的殖民老手璞鼎查为侵华全权代表,决定扩大战争,用大炮从清政府手里夺得更大的权益。
    一八四一年八月二十五日,璞鼎查率军舰二十六艘、陆军三千五百人突然袭击厦门。二十六日,鼓浪屿、厦门相继失陷。九月二十五日,英军再攻定海。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五千守军英勇抵抗,与英国侵略军血战六昼夜,最后英勇牺牲。史称“定海三总兵”。十月一日定海再陷。接着镇海、宁波也先后被英军占领。英军占领这些地方后,到处烧杀抢掠,仅在宁波府库中,就抢走十二万元现金和纹银,可供侵略军两年食用。还有大量絲绸和瓷器。此外,还向市民勒索一百二十万元“犒军费”。由于侵略战争进展顺利,璞鼎查竟狂妄地向英国政府建议:“女王陛下可以宣布,中国的某些港口、或者某些沿海地区,将并入英国的版图”。
    浙东连失定海、镇海、宁波三城,道光皇帝指望的“靖逆”已成泡影。十月十八日,又任命另一个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前往浙江收复失地。这个所谓的“扬威将军”,也是一个沉溺酒色的纨袴子弟,一路游山玩水,对百姓耀武“扬威”,根本不做收复失地的准备。次年一月二十五日,奕经做梦,忽见洋人偷偷上船,窜出大洋,以为吉兆,便盲目下令,分兵三路,进袭定海、镇海、宁波,结果大败,狼狈逃往杭州,不敢再战。
    道光皇帝听到战败的消息,十分惊慌,立即派耆英和伊里布赶到浙江去向英国侵略者求和。清政府越是磕头乞降,侵略者越是气焰嚣张。英军为了进行更大的军事讹诈,决定入侵长江,切断运河,直扑南京,掐住清政府税粮和税银两大要道,胁迫清政府接受全部侵略要求。六月,英国从印度派来增援的大小船只百余艘,陆军士兵万余人,陆续开到中国。璞鼎查有了这支援军,侵略气焰更加嚣张,立即向长江进犯。六月十六日,英军进攻长江门户吴淞口。守卫吴淞口的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将陈化成。他亲自登炮台,手执红旗,指挥士兵发炮轰击,打沉打伤好几艘敌舰。陈化成虽然身负重伤,鲜血浸染了战袍,但他还是奋勇抵抗。最后由于孤军作战,吴淞口炮台终于失守,陈化成和守卫炮台士兵全部英勇牺牲。吴淞口一失,上海、宝山跟着失守。接着英军沿江西上。七月十五日,英军舰队开到镇江,副都统海龄(满族)率官兵奋勇抵抗,经过激烈的巷战,直打到最后一人,镇江失守。恩格斯在赞扬镇江守军的英勇战斗时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①八月,英军舰队抵达南京江面,侵略军耀武扬威地摆开阵势,架起大炮,宣称要开炮攻城。这时,清政府完全屈服了,派耆英、伊里布赶到南京议和。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注释: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190页。
  
  选自《中国革命史常识》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8:04:10   
  以上就国内官方对鸦片战争的看法
  其中把林则徐树立为大大的英雄
  而把道光皇帝和琦善说成是小丑,卖国贼
  
  真实的历史如何呢?
  
  先看看外国人怎么看鸦片战争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8:09:31   
  The First Opium War or the First Anglo-Chinese War was fought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the Qing Empire in China from 1839 to 1842 with the aim of forcing China to import British opium. It is often seen as the beginning of European imperial hegemony toward China. The conflict began a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suspicion of Western society, which still lingers today in East Asia.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8:15:05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trading in goods from China was extremely lucrative for Europeans and Chinese merchants alike. Due to the Qing Dynasty's trade restrictions, whereby international trade was only allowed to take place in Canton (Guangzhou) conducted by imperially sanctioned monopolies, it became uneconomic to trade in low-value manufactured consumer products that the average Chinese could buy from the British like the Indians did. Instead, the Sino-British trade became dominated by high-value luxury items such as tea (from China to Britain) and silver (from Britain to China), to the extent that European specie metals became widely used in China. Britain had been on the gold standard since the 18th century, so it had to purchase silver from continental Europe to supply the Chinese appetite for silver, which was a costly process at a time before demonetization of silver by Germany in the 1870s. In casting about for other possible commodities, the British soon discovered opium, and production of the commodity was subsidized in British India. Between 1821 and 1837 imports of the drug to China increased five-fold, as the demand for the equalizing of the trade balance reversed a previous decision by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to respect the Qing government ban on the drug, dating from 1729. British importation of opium in large amounts began in 1781. The drug was produced in India under a British government monopoly (Bengal) and in the Princely states (Malwa) and was sold on the condition that it be shipped by British traders to China.
  
  
  清朝自康熙以来一直收紧外贸政策,仅允准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批准两广总督提出的《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武器、米粮、硝磺、铁锅、废铁和各种铁器不准出口。蚕丝、绸缎也有出口数量规定。
  
  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出超)。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
  
  为了摆脱贸易逆差,英国从其殖民地印度走私鸦片来华。由于吸食鸦片会上瘾,故中国历代亦严格控制其入口。清廷于雍正年间已明令禁烟。但鸦片贩子不顾禁令,贿赂清廷官吏,勾结国人,在广州对出的零丁洋利用特制快艇进行鸦片武装走私。由于走私鸦片利润甚丰,鸦片走私来华日益严重,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1839年)间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令英国出超,并反使中国入超。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8:18:09   
  Alarmed by the reverse in silver flow and the epidemic of addiction (an estimated 2 million Chinese were habitual users[1]), the Qing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end the opium trade. The effort was initially claimed to be successful, with the official in charge of the effort Lin Zexu, who wrote a letter to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in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stop this illegal trade, which had poisoned thousands of Chinese civilians. In one isolated incident, in 1818, the Laurel carried word to Sydney of a US ship laden with Opium and treasure which was invaded by Chinese pirates. The crew of the US vessel had all been killed, but for the escaping first mate, who later identified the pirates to the authorities. Lin Zexu eventually forced the British Chief Superintendent of Trade in China, Charles Elliott to hand over all remaining stocks of opium (20,000 chests, each holding about 120 pounds) for destruction in May 1839.
  
  
  
  “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六百万两,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出现通货膨胀,令清廷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贸易严重更败坏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更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由于鸦片的危害日趋严重,使得朝野上下,禁鸦片的呼声日趋高涨。1838年底,清朝道光帝颁布禁烟命,并派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将大部分法律上属于英国人的鸦片库存全部销毁。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8:22:53   
  However, in July 1839 rioting British sailors destroyed a temple near Kowloon and murdered a Chinese man Jin how, who tried to stop them. Because China did not have a jury trial system or evidentiary process (the magistrate was the prosecutor, judge, jury and would-be executioner),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in China wanted "extraterritoriality", which meant that British subjects would only be tried by British judges. When the Qing authorities demanded the guilty men be handed over for trial, the British refused. Six sailors were tried by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in Guangzhou (Canton), but as the court had no legal authority they were immediately released. Charles Elliott had been told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that without authority from the Qing government he had no legal right to try anyone.
  
  
  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 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 此事因而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8:26:44   
  The Qing authorities also insisted that British merchants not be allowed to trade unless they signed a bond, under penalty of death, promising not to smuggle opium, agreeing to follow Chinese laws, and acknowledging Qing legal jurisdiction. Refusing to hand over any suspects or agree to the bonds, Charles Elliot ordered the British community to withdraw from Guangzhou and prohibited trade with the Chinese. Some merchants who didn't deal in opium were willing to sign the bond, thereby weakening the British trading position.
  
  
  清朝让外国商人签订契约,以后不许走私鸦片,要遵守中国法律,否则,会被处死。英国和其他贩卖鸦片的商人没签,但没有贩卖鸦片的商人却签订了这个契约。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8:29:46   
  Preparing for war, the British seized Hong Kong (then a minor outpost) as a base on August 23, 1839. In late October the Thomas Coutts arrived in China and sailed to Guangzhou. This ship was owned by Quakers who refused to deal in opium, and its captain believed Elliot had exceeded his legal authority by banning trade. In order to prevent other British ships from following the Thomas Coutts, Elliot ordered a blockade of the Pearl River (China). Fighting began on the 3rd of November, when a second British ship, the Royal Saxon, commanded by General Jared Hindman, attempted to sail to Guangzhou. Then the Volage and Hyacinth fired a warning shot at the Royal Saxon. The official Qing navy's report claimed that the navy attempted to protect the British merchant vessel and also reported a great victory for that day. In reality, they were out-classed by the Royal Naval vessels and many Chinese ships were sunk. The next year, the British captured the Bogue forts which guarded the mouth of the Pearl River — the waterway between Hong Kong and Guangzhou. By January 1841, British forces commanded the high ground around Guangzhou and defeated the Chinese at Ningbo and at the military post of Chinghai.
  
  By the middle of 1842, the British had defeated the Chinese at the mouth of their other great riverine trade route, the Yangtze, and were occupying Shanghai. The Qing government proved incapable of dealing with Western Powers on an equal basis, either politically or militarily. The First Opium War signalled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the Manchu monopoly on the human resources of China,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war finally ended in August 1842, with the signing of China's first Unequal Treaty, the Treaty of Nanjing. Gen. Sir 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 led the Royal Marines during the Opium War as a young officer, and as the 'Grand Old Man of the Army', was awarded two knighthoods by Queen Victoria.
  
  
  8月初,中国禁烟消息传至英国,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 [3]:
  
  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经引起我国臣民与该国通商关系中断,朕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向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
  
  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虽然依据中国法律英国人无权在中国领土上存放鸦片。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4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发动战争的决议案,派兵侵略中国。同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英国出兵的深层原因据罗兹·墨菲的分析,则是为了拥有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自由贸易的机会,从而能够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够承认英国是平等国家。而中国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态度,使英国无法容忍遭受轻视或忽视和遭受排挤,中国的态度在当时已经进入近代世界的国际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英国将中国的拒绝看作是落后的表现,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种必要时诉诸武力把中国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认为这对双方都会带来利益。正是双方的自大,导致了正面冲突的爆发。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8:33:09   
  The Treaty of Nanjing committ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nominal tariffs on British goods as well as granted the right of extraterritoriality. Hong Kong Island was ceded to the UK, and the Treaty Ports of Guangzhou, Xiamen (Amoy), Fuzhou (Foochow), Shanghai, and Ningbo were opened to all traders. The Qing government was forced to pay reparations for the British opium and war costs. There was also a most-favoured nation clause, stating that Britain would automatically be entitled to any rights the Qing government granted to another nation.
  
  
  1840年,英军到达广州海面,但被早有在当地驻兵准备的林则徐击退,之后转而攻击厦门,亦被闽浙总督邓廷桢击败,不过沿海各省除林则徐和邓廷桢外,均未事先备战,因此英军接着北犯浙江,顺利攻陷定海。道光帝免去了林则徐的职务,派琦善同英国谈判,签订《穿鼻草约》,但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引起道光帝不满,道光帝于是派奕山为靖逆将军赴广东指挥作战,英军随即进攻广州,以死9人代价击败2万中国军队,奕山挂白旗向英军投降,不但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8月27日,英军再次侵入浙江,1842年攻至南京,3月10日中国军队反攻失败后被迫再次和英国谈判。
  
  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8月29日,中国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满足了英国大多数的要求。
  
  香港岛因此被割让给英国,上海、广州等五大口岸被迫开放给英国人贸易和居住。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8:39:03   
  The ease with which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s forces had defeated the Chinese armie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Qing Dynasty's prestige. This almost certainly contributed to the Taiping Rebellion (1850–1864). The success of the First Opium War allowed the British to resume the opium trade with China. It also paved the way for the opening of the lucrative Chinese market and Chinese society to missionary endeavors. The First Opium War was a war that some Chinese political historians feel was initiated by the British in order to make a great profit from the trade of opium. The British government still refuses to apologize to China; rather, this kind of invasion was encouraged by Queen Victoria in the following conflicts in China and the rest of Asia. Such teachings remain a major factor in Asian resentment toward Western countries today.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以及其后的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部分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清中叶自嘉庆、道光年间以后,在川楚教乱之后数十年的太平,鸦片战争虽然直接影响的地区不多,但对于清朝的权威有所打击,许多社会上的问题逐渐浮现,造成较多的民变发生,间接促成了太平天国的兴起。
  
  从历史的宏观看来,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以军事为主的巨大差距。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物如魏源等,开始对于西方科技的进步注意,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但包括朝廷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的“夷人”学习。
  
  此外,由于五口通商使得口岸买办的商人,反而较一般知识分子更先开始接触学习西方事物。
  
  战争后中国的对外政策仍是旨在“羁縻”。经济上,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同时也对外国开放了中国市场。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8:50:32   
  Lin Zexu (Traditional Chinese: 林則徐; pinyin: Lín Zéxú) (August 30, 1785 – November 22, 1851) was a Chinese scholar and official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is also known as Lin Tse-hsu. He is most recognized for his fight against opium smuggling in Guangzhou,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primary catalyst for the First Opium War 1839–42.
  
  Lin's failure to secure a decisive victory against the British led to his replacement by Qishan in September 1840. As punishment for his failures, he was demoted and sent to exile in Ili in Xinjiang. Howev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till considered Lin to be an official of rare virtue and sent him off to take care of difficult situations.
  
  Although he was not seen as such until well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Lin Zexu is now seen as a National hero for Chinese people; he is now one of the symbols of China's resistance to imperialism. No less than three films have been made on his role in the Opium Wars, and his policies are accepted as brave rather than pugnacious, defensive rather than provocative.
  
  林则徐曾多次粉碎英国人到中国海域进行武装挑衅。虽然不少中国人视其“虎门销烟”之行为为一次壮举,但这同时亦是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近因。
  
  
  1830年代,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欧美等国的商人在广州大量贩卖鸦片[30],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白银外流,主张禁烟和弛烟的两派官员争论不休。
  
  虽然只有少数官员主张禁烟,但鉴于林则徐早已于江苏巡抚及湖广总督任内时禁烟,把烟贩及鸦片吸食者一扫而空。鉴于林则徐的成功,令道光帝认为禁烟并非不可行,于是道光帝下定决心禁烟。召林则徐入京,一连八日,天天皆召见林则徐商谈禁烟;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关防,全国禁烟。
  
  虽然道光帝决定禁烟,但是仍然有许多人不满。林则徐受到了弛烟派首领琦善的威迫利诱。龚自珍甚至建议林则徐带兵南下禁烟。
  
  
  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通力合作,发布道光帝圣旨,查封烟馆,逮捕烟贩,下令处死了中国烟贩冯安刚。林则徐最大的阻力是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及宝顺洋行的兰士禄·颠地。威廉·渣甸为阻止林则徐,返回英国,游说政府对清廷采取强硬行动。林则徐一知道人称“铁头老鼠”的威廉·渣甸离去便高兴表示:“铁头老鼠,狡猾的鸦片走私头目,畏惧天朝的愤怒,已经回到烟雾之地。”
  
  
  林则徐限定所有烟商三日内交出全数鸦片,并签切结书,声明以后不贩鸦片,否则:“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但是收效甚微。于是林则徐宣告:“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8:55:05   
  道光帝对林则徐愤怒交加,在奏折中谴斥林则徐:
  
  “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
  
  《筹办夷务始末》 道光朝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09:03:06   
  To avoid direct conflict, Lin also attempted diplomacy. In 1839, Lin wrote a letter to Queen Victoria, questioning her royal government's moral reasonings for enforcing strict prohibition of opium trade within England, Ireland, and Scotland while reaping profits from such trade in the Far East.[2][1].
  
  Side stepping the moral questions,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merchants accused Lin of destroying their private property, roughly three million pounds of opium. The British responded by sending warships and soldiers, along with a large British Indian army, which arrived in June of 1840.
  
  Spence, Jonathan D.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2nd ed., pp. 153-155. Maple-Vail, Binghamton.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4 23:55:31   
  总结:
  
  1。中英贸易,先是中国靠高级商品“茶叶”得到大量好处,英国的白银外流
  2。英国发现“鸦片”这个中国大有市场的东西,中国的白银外流
  
  
  两国的正常贸易,互有胜负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0:05:35   
  当时世界上,“鸦片”并不是今天这样的毒品,当时的鸦片和茶叶一样,都是“高级商品”。如果说清朝的第一,就是清朝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把鸦片当成了毒品,也就是说,中国是第一个制定法律禁止鸦片的国家。
  
  在茶叶和鸦片的贸易战争中,英国没有禁止茶叶,没有销毁茶叶,英国找到鸦片,在贸易战上打败中国。
  
  中国呢,林则徐却采取了极端简单粗暴的方法,本来不过是个商业问题,却被林则徐挑起了战争。
  
  林则徐是造成英美冲突的千古罪人,而今天却被树立成民族英雄。中国的民族英雄就是这样愚蠢,不知变通么?
  
  再说一次,当时世界,鸦片和茶叶一样,都是正常商品。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0:08:16   
  更正:
  
  林则徐是造成中英战争的千古罪人
  
  南京条约的耻辱,林则徐负重要责任,林则徐更不配做什么民族英雄。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0:15:44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周恩来和林则徐都是儒教哪种有德无才,知道报效国家,不知道报国的方法。光有德有什么用? 德再好,能为中国争取到国家利益么?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0:24:02   
  对待鸦片的主张:"驰禁"和"严禁"
  
   关于"驰禁"的主张,一八三六年六月,太常寺卿许乃济向道光帝上了一道《鸦片例禁愈严流敝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提出了他的关于解决鸦片危机问题的驰禁策。驰禁策的主要内容的三项:
  
   第一项,鸦片贸易合法,课征关税。具体办法是"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入关交行后,只谁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这样,"夷人纳税之费,轻于行贿,在彼亦必乐从";
  
   第二项,禁官不禁民。即主张对"文武员弁士子兵丁等,或效职从公,或储材备用,不得任令治染恶习","如有官员士子兵丁私食者,应清予斥革","该官上司及保结辖官,有知而故纵者,仍分别查议";对"民间贩卖吸食者,一概勿论";
  
   第三项,准许内地种烟,以土烟敌洋烟。许乃济认为,洋烟性烈,土烟平和,"若宽内地民人栽种罂粟之禁,""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如此以土烟敌洋烟,洋烟"自不禁而绝"(《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第二一六至二一八页。)许乃济"以烟挤烟""以毒攻毒"的"驰禁策",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下,对于有效的抵制洋烟的"入侵"应该说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许乃济的"驰禁策"是一种面对现实,积极的"禁烟主张",他既考虑到中英当时严重的贸易逆差,也从当中国封闭的实际出发。而许乃济的主张却遭到清延内部的一些保守派的攻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朱樽,兵部给事中许球等人反对许乃济的"驰禁策",由于道光皇帝本身就是保守派的头目,自然道光帝也反对许乃济的主张,不久道光帝就否定了许乃济的驰禁主张。从此朝延内部再也无人敢提驰禁主张,而许乃济本人也因为提出"驰禁策"与道光帝的思想背道而驰,被道光帝革职惩处,在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许乃济含冤死去。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0:26:08   
    许乃济
    
    许乃济(1777-1839),字叔舟,号青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历任御史、广东按察使、太常寺少卿等职。
    
    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鸦片输入日愈增长,白银大量外流,银价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时任太常寺少卿的许乃济于这年四月二十七日向道光帝上《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提出了驰禁论的主张。他认为:严禁鸦片,引起许多流弊,而且越禁越多,不如“仍用旧例,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入关交行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以防止白银外流,并主张文武员弁、士子、
  兵丁等“不得沾染恶习”,而“其民间贩卖吸食者,一概勿论。因为就他看来,吸食鸦片“不尽促人寿命”,而且“今海内生齿日众,断无减耗户口之虞。”同时他在附片中还提出了除听任民间吸食外,应让“内地得随处种植”的建议,理由是“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不禁而绝”.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0:28:36   
  "严禁策": 一八三八年六月,鸿胪寺卿黄爵滋向道光帝呈递了《严塞漏厄以培国本疏》奏章,提出"重治吸食"的严禁策,主张吸鸦片的人,必须在本年内戒绝,过期不戒者,平民则处以死刑,官吏罪加一等,本人处死,其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同时又提出,五家邻右互保,举发者给奖,包庇者治罪。这篇严禁的奏折,符合道光帝的心意,道光阅后,令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及各省督抚议论回奏。结果复奏的二十八份奏折中,全力支持或基本同意黄爵滋主张的只有湖广总督林则徐等少数八人,其它大部分人对黄爵滋的严禁主张的现实性都提出不同意见,但由于道光帝倾向于黄爵滋的"严禁策"的主张,自然在禁烟活动中,黄爵滋的"严禁策"派也就暂时占据了上风。一八三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道光帝任命当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帅,前往广东实施道光帝的禁烟"严禁策"主张,这便后来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所谓"禁烟活动"。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0:31:50   
  一八三九年元月,当林则徐开始赴广东的途中,他就已经开始规划他的"禁烟活动",他根据事先掌握的情况,开出了一批中国的"烟贩",立即通知广东地方官迅即把他们拘拿起来,他到了广州半个月后,命令外国商人把运抵海口存在趸船上的鸦片全数缴出,并且要求外国商人具给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鸦片战争资料》第二册页二百四十三。)而对于外国走私鸦片的商人,林则徐也指名了捉拿了一些,并派兵围困了外国商馆,撤走了在外国商馆内服务的中国人,停止外国商馆的一切饮食供应,在林则徐的"严禁"下,二百多英国商人在当年三,四月间共交出了鸦片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美国在广州的商人也交出了一千五百四十箱鸦片。英美两国商人交出的二万多箱鸦片,合计二百三十万斤。林则徐从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将所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当众进行销毁。销毁的方法是在海滩上挖了个大池子,把鸦片浸泡在盐卤水中,再投入石灰,使它沸腾起来,最后引入湖水冲入海中,这也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林则徐"虎门销烟"。
  
   至此,中国与英美等国的贸易就完全停止。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0:45:40   
  中英贸易,先是中国靠高级商品“茶叶”得到大量好处,英国的白银外流,英国发现“鸦片”这个中国大有市场的东西,中国的白银外流。说穿了,就是两国的正常贸易,互有胜负。
  
    在茶叶和鸦片的贸易战争中,英国没有禁止茶叶,没有销毁茶叶,英国找到鸦片,在贸易战上打败中国。中国呢,林则徐却采取了极端简单粗暴的方法,本来不过是个商业问题,却被林则徐挑起了战争。
    
  皇帝是给了你权力,是让林则徐禁烟,而不是让你挑起战争。
  
  
  
  重要提示:当时世界,鸦片和茶叶一样,都是正常商品,只清朝规定鸦片是毒品。
  
  欧美尽管没有规定鸦片是毒品,但政府和媒体都提示百姓鸦片的可能害处。 这就和今天的吸烟一样,美国并没有禁止吸香烟的法律,但警告很多。中国人呢,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后没什么进步,中国吸香烟的人依然是世界第一,悲哀。
  
  如果今天中国政府把西方的香烟全部粗暴的没收销毁,后果会如何?联想到当年,林则徐的作为,算是民族英雄么?
  
  林则徐是引起鸦片战争的千古罪人!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0:49:14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经济强国,一七六八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次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到达了广州,商船在广州出售西洋人参,赚了三万七千多元,从而吸引了大批美国商人到中国经商。而美国则是后来者居上,在以后的发展中美国以自己技术,资源,资金等雄厚的力量,逐步取代一些"老牌"的西方强国。
  
   尽管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初,西方各国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美国等国都曾先后不断的派出大批使者和商人,以及商船队到中国进行贸易,但是在这三百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是居年年出超的有利地位,这种情况可以从中英贸易关系方面看出来。(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英国占据最主要位置,其余的荷兰,法国等国的输华总值还不及英商输出总值的一半)。见下表:
  
  中英进出口贸易价值及其指数(一七六0至一八三三年每年平均数)
  
  价值单位:银两 指数:(一七八0至一七八四年)平均=100
  年度      进口 指数 出口 指数
  1760一64  470286 36·1   979586 47·0
  1770一74  1466466 112·6 2119058 101·0
  1780一84  1301931 100·0 2083346 100·0
  1790一94  5007691 384·6 5843714 280·5
  1800一04  7715556 592·6 7556473 362·7
  1820一24  6525201 501·2 9816066 471·2
  1830一33  7335023 563·4 9950286 477·6
   (参见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就学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第二、三页。)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0:50:50   
   英国与中国进行贸易,用什么东西来换取中国的货物,从输入到中国的货物来说,英国本土的出产,实在没有一件是中国民众所喜欢的。当时英国本国的王牌货物是毛纺织品,但是这种货物既不够精美,也不够便宜,在中国找不到什么主顾;而英国商人(主要是东印度公司),自中国输出的货物以茶叶为大宗,其次则为生丝、土布、还有一些零星货物如大黄、瓷器、糖、樟脑等,向中国输出毛纺织品,金属(铅料,铜及打簧货),从印度运来棉花;美国从广州输出的主要商品是生丝、茶叶、土布三项,向中国输出的西洋参、皮毛、檀香木等。所有输往中国的商品,对中国来说可有可无,中国有的是绸缎土布,英国毛呢在中国很难找到销路,不赔本就卖不出去。如英国从一七八六年到一八二九年,曾八次来到中国推销棉纺织品,都销路不佳,多次赔本。一八二一年英输往广州的英花呢四千五百零九匹,剪绒与天鹅绒四百一十六匹,在广州市场上拍买脱手,结果赔本百分之六十。
  
   英国的一些奢侈品,市场需要量很少,印度来的棉花尽管有用,但中国也是盛产棉花的国家,只有在苏,浙一带棉花歉收时,印度棉花才有销路。在十八世纪末东印度公司自中国输出茶叶每年约在四百万两左右,仅此一项就可以抵消当时英国输入中国的三项主要商品(毛纺品,金属品和棉花),中国结实的土布则又畅销欧,美市场,美商每年从中国贩运二、三百万匹。这样,当时的英美等国不能向中国提供什么象样的商品,而又迫切需要中国货,所以中国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大量的出超。以中、英间的贸易而论,到贸易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每年出超的价值,高达白银二、三百万两以上,英国必需用白银(西班牙、墨西哥银元)来支付,以至当时来广东进行贸易的外国商船,所带的货物不多,而大量的却是银元,东印度公司来华的商船,经常要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现银,商货不多。所以,东印度公司对广州的整个进出口生意是无年不赔的。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0:53:30   
  中国与英国之间的贸易差额,以及与其它美国等国之间的差额,这些开始加剧了双方的贸易矛盾和摩擦。造成当时这些差额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从中国方面说,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物产和土地资源,本身的农业和手工业完全可以满足封闭的自给自足的需要;从西方国家来说,尽管他们的技术先进,产品新异,但是其工业产品规模要达到足以排挤中国的货物,攻破封闭的中国市场大门并不是十分容易的。比如最早来华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都还不是工业大国,拿不出什么制造品输入中国,葡萄牙虽然租借了澳门,但也只能把中国的丝绸、瓷器、手工艺品等运往南洋,印度和欧洲贩卖,而把南洋的香料,药材等物,以及少量的欧洲商品运销到中国。这种贸易,中国货经常出超,他们的支付手段是白银;西班牙也是经常从墨西哥运载大批白银到吕宋,而由闽,广商人贩运丝绸等货到吕宋换取银元载回中国。这两个原因说明,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和地大物博的古老的大国,并不是可凭一些少量的现代产品就可以打开其封闭的大门,也不可能通过少量的新产品,新技术就能改变中国民众的消费传统。见下表:
  
   东印度公司输华商货的盈亏
  一七七五至一七九九年每年平均数   价值单位:银两
  年度   毛纺品 金属品  东印度产品 总计
  1775-79  -23788 +7679  +17512 -2831
  1780-84 -22456   +6754  -4849 -23199
  1785-89 -26284   -4443  +24829 -7906
  1790-94  -1061877  +24746 +26703 -62141
  1995-99 -191552 +9772  +20687 -168099
  (参见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十七、二十页。)
  
  
 

 

  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与英国,以及美国,法国等国的贸易是最主要的,特别是中英贸易,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在许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有许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但对于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一个完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里,大量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还会促进这种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许多新技术和新产品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被传统封闭的国家所接受,这就导致了最初时期中英贸易的不平衡,对于英国利用"鸦片贸易"做为弥补这种不平衡的做法,中国当然应该坚决反对,但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结果连中英贸易都被宣布中断,这实际上是在做"倒脏水的时候,连婴儿都被倒了出去"的错误。
  
  
  由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连中英贸易都被宣布中断、这样中英关系就由原来"贸易争端"变成了一场"贸易战争"。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国开始与当时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大国之间处在一种战争状态。本来中英贸易完全可以采取相互竞争和相互协商的办法解决,即便严禁"鸦片贸易",但也不需要在两国民众之间发动战争,但由于林则徐从一开始解决这一问题,就企图通过暴力驱逐的办法,其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解决贸易争端,而且带来双方的战争。实际上中国自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不仅没有消除,而且更加猖獗。
  
  世界有许多国家和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自己长处,不同的民族应该互相交流和学习。但是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看高于别人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是民族排外主义。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眼里,中国仍然是一个"天朝大国",其国内无所不有,不需要借助于外国,本来国内的一些守旧分子时时都在寻找借口,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助长当时国内民族排外情绪的增长。
  
 

 

 
  林则徐的激进"禁烟运动"中断中英贸易的作法,对于中国贸易的长远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交往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战争的危险。
  
  当时的英国政府已感到在中国这个封闭了几千的古老大国,单靠贸易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提供了英国政府使用"炮舰政策"的借口。
  
  一八四0年二月二十日,英国政府任命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为对华谈判正副全权代表,四月英议会通过对华战争议案,六月,乔治·懿律率领四千英军,分乘四十余艘舰船,从印度进入中国广东海面,封锁了珠江口,两国进入了战争状态。
  
  鸦片战争尽管以鸦片为起因,但是双方却是代表着不同的文明,英国在技术、武器、装备等方面胜于中国,这样也就自然决定了当时战争的发展方向。
  
  此外,当时,清政府并没有准备和英国开战,更不了解英国的实力,也是战败的原因。据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一书介绍,当时一支清朝军队,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结束,一直试图与英国接战,但却从来没看到英国军队的影子。因为英国军队的机动性好,而清朝当时又没有火车之类的,军队移动速度慢,因此,表面上清朝军队数量和装
  备可以一拼英国,但是因为林则徐的原因,清朝对此战没有充分的准备,在局部战场,英国的人数和武力是强于清朝的。
  
  我们的民族英雄还有一个笑话,林则徐曾花巨款向美国商人买了一条 1080 吨的大轮船“剑桥号”,并装上了 34 尊英制大炮在船上。可是,林则徐却不是命令清军把这条大洋船开到海上与英舰对轰,而是横停于珠江口,作为阻碍英舰的障碍物兼作炮台之用,结果,被英国水兵爬上船去,连船带炮给开走了。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2:07:10   
   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魏源,而不是通常认为的林则徐,这一点,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一书也有论述。关于鸦片战争,中国一般士大夫都喜欢虚骄自大,过度地指责外国,但是中国近代史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一七九四至一八五六年)却与之有不同的评说,他认为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国内政治所决定的,他说:"官无材则国桢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桢富柄强则以之诘奸奸不处,以之治财财不蠹,以之 器器不窳,以之练士则士无虚伍,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乎御侮!"(参阅:《圣武记》,叙。)他把"人心之寐"和"人才之虚"列为两个根本大害。魏源能从中国本身寻找"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态度。
  
   岳飞精神的流毒影响深远,就是主“战”就是英雄,无论结果如何;主“和”就是汉奸,无论为中国得到多大利益。儒教这种观点实在是害人不浅,中国人在春秋时代联合丛横的智慧被儒教消磨光了。对于鸦片战争中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国大陆的出版了许多书籍,往往把当时的"主战派"称之为"民族英雄",而把主和派称之为"民族败类",似乎只有虎门销烟的的林则徐是"英雄",而为了国家和平而奔走的清朝大臣则成了"民族败类",似乎战争的失败就是因为这些议和大臣而造成的结果,如此下去,有谁还再为和平而去奔走。这些主战派闭眼不去看中国的现实,他们被一种狂热的"民族"、"爱国"势心所蒙骗,如果按主战派的逻辑,中国就不仅仅只是割让一个香港的问题,甚至可能一个广东,或者半个中国。正是因为这些主和派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和平奔走,才换来了当时中英的和平。历史应该为这些主和派平反。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2:12:27   
  鸦片战争以后,对外贸易开始增长起来。从中国对外出口来看,外国商人进口中国的特产丝茶这两项的数量都在迅速增加,一八四三年由广州一口输出茶一七七二七七五0镑,一八四四年由广州,上海两口输出的茶增至七0四七六五00镑,一八四九年两口输出茶八二九八0五00镑,一八五六年上海,广州,福州三口共输出茶一亿三千万镑,十年间增加了八倍;再如丝的出口,一八四三年输出一七八七包,一八四五年输出一三二二0包,一八五0年输出二一五四八包,至一八五六年输出达八万包,增长了十几倍。象丝,茶这种带有农村副业经营性质的生产,在中国是具有着巨大增产的潜力,一旦市场信道被打通,国外需求迅速增长,丝茶就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中国对外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外国进口的商品也有增加,如战前(一八三六年)英国直接输华货物的总值为一百三十万英镑,一八四一年和一八四二年,因战争原因每年下降九十万英镑上下,而一八四三年增至一百四十六万英镑,一八四四年和一八四五年发展到了最高峰,每年货物总值达二百三十万英镑左右。
  
  《南京条约》规定了五口通商,五口先后开放,广州最先在一八四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开市,十一月二日厦门开市,十一月十日上海接着开埠,十一月二十七日和十二月二日宁波和福州也相继开埠。五市的开市和开埠,促进了当时五市商业的发展,旧日的商业中心广州和新起的商业中心上海最为繁盛,其它次之,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广州的吴健彰,扬坊等人,这些拥资百万的商人,尽管有些商人是依附于外国人,但是毕竟是中国较早的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商人,他们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
  
  
  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也研究了"鸦片战争"的过程,提出了对外关系方面的几个原则。第一是"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互市",这就是允许合法贸易,反对鸦片贸易。第二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所指"夷之长技"虽然主要还是指枪炮,但是《海国图志》中已指出"量天尺、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水轮舟、自来水、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于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参阅:《海国图志》,叙。)魏源等人的这些主张已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较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自这以后中国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和新产品也开始陆续的进入中国,中国民众也开始在逐步认识西方世界。 相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2:15:18   
  魏源,Wei Yuan,(1794年—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号良图。清湖南省邵阳县金潭人(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官至高邮州知州。晚年隐居杭州,潜心佛教,法名承贯。病逝于杭州。
  
  著有《海国图志》五十卷,《圣武记》,辑《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海国图志》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近年有《魏源全集》出版发行.
  
  在佛教方面著有《无量寿经》会集本——《摩诃阿弥陀经》。
  
 


  以下是引用 gaoming5411 于 2007-3-25 8:46:59 的发言:坚决反对楼主,要知道不是鸦片战争毁掉了中国,而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毁掉了中国,当时的中国表面昌盛,其实工业早就落后了世界,楼主竟然拿鸦片和烟草,茶叶相比,说成一种贸易手段中互有胜负,楼主太贪图小利了,这个都不明白,写那多贴出来干吗?我问你,如果鸦片是商品,现在的世界上那个国家把毒品交易合法化了,为什么才一点毒品怎么判死刑呢?毒品就是有10000倍的暴利,也不会有国家把它合法话的,因为它能毁掉的不止是一个国家.常识都不懂.
    要我说林则徐救了中国,不是鸦片战争的发动,中国永远闭关锁国,工业永远不进步,清朝也很后来难推翻,表面上中国损失了大量白银,丧权辱国.不过从长远来说,如果中国不打开门户,现在还闭关锁国呢,那现在咱们不要说对外贸易一定是赔本,(除了茶叶,熊猫还能卖什么?)也不说什么八国联军咱们一定打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日本,以现在的科技手段打一个闭关锁国的中国都没什么大问题.就是中国闭关锁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都有可能会被灭国.国家都没有了,挣钱赔钱的你谈个屁啊,就贪图那些白银,对个人来说那是天文数字,可是对一个国家来说,那只是个数字.常识都没有,还发帖子,丢人不.当时,鸦片=茶叶, 都是高级商品
  -----------------------------
  
  现在,鸦片=香烟, 都有害,
  但是,过去和现在都无法律制定其为毒品,清
  朝是突然的第一个把鸦片当成毒品的,
  清朝是世界第一个制造禁毒法律的国家,先进吧?
  呵呵~~

  鸦片大概在唐朝时期就传入中国了
  清朝自己种鸦片贩卖鸦片
  整个清朝自己一直在种鸦片贩卖鸦片
  但是,清朝的科学不如英国,因此清朝鸦片质量不如英国人的
  要知道,提纯鸦片要点化学科学的,清朝是儒教天下,没有科学
  因此,清朝是玩不过人家,才无赖的制定鸦片为毒品
  这是为了清朝的国家利益,再加上鸦片确实有害
  但也不过是贸易问题,没必要没理由搞成战争
  
  总之,
  鸦片并非英国人在清朝搞进来的
  鸦片中国自古有之
  清朝自己一直在制造和贩卖鸦片
  而我们的教科书上的观点:
  我们中国清朝是纯洁的,过去没有鸦片
  我们清朝受了英美帝国主义的毒害
  其实
  历史事实不是这样的
  呵呵~~~~
  
  gcd反帝反封建的洗脑教育很厉害欧
  教育的结果:
  人们现在没谁反美反英了
  但仇恨清朝的教育却是成功的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9:37:02   
  鸦片(阿片,英语:opium),俗称大烟、阿芙蓉(阿拉伯语:Afyūm)或福寿膏,属天然麻醉抑制剂;医学上作麻醉性镇痛药,非科学研究或非医用,则归类于毒品。作为毒品,传统用于鸦片的吸毒工具有烟签、烟灯、烟枪等,一般将生鸦片加工成熟鸦片,然后搓成小丸或小条,在火上烤炊软后,塞进烟枪的烟锅里,翻转烟锅对准火苗,吸食燃烧产生的烟;吸毒人员中烟瘾不大者每天吸食10~20次,重者每天百余次;现在吸毒者常直接吞服鸦片小丸,或把鸦片溶于水中直接用针进行静脉注射,而静脉注射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大陆对贩卖鸦片,累计重量超过1000克(约合2.2磅)即可判处死刑。
  
  
  鸦片作为药物使用,长期或过量使用,则造成药物依赖性;作为毒品吸食,对人体产生难以挽回损害甚至造成死亡。吸食鸦片后,可以初致欣快感、无法集中精神、产生梦幻现象,导致高度心理及生理依赖性,长期使用后停止则会发生渴求药物、不安、流泪、流汗、流鼻水、易怒、发抖、寒战、打冷颤、厌食、腹泻、身体卷曲、抽筋等戒断症;过量使用造成急性中毒,症状包括昏迷、呼吸抑制、低血压、瞳孔变小,严重的引起呼吸抑止致人死亡。
  
  
  鸦片是从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经割伤果皮后,渗出之白色乳汁干燥凝固而得,含多种鸦片生物碱,鸦片分为生鸦片和熟鸦片。
  
  生鸦片呈褐色,有些品种则呈黑色;可制成圆块状、饼状或砖状;一般表面干燥而脆,里面则保持柔软和有粘性,有刺激性气味——陈旧的尿味,味很苦。生鸦片中除了百分之15至30的矿物质、树脂和水份外,还含有百分之10至20的特殊生物碱。生物碱可分为三类即,一类是吗啡类生物碱,其中又包括三种成份,吗啡—含量10%-14%,可待因—含量1%-35,蒂巴因—含量约为0.2%;第二类为罂粟碱类生物碱,含量为0.5%-1%;三类是盐酸那可汀类生物碱,含量为3%-8%。生鸦片经加工处理后,成为吸毒者使用的“熟鸦片”。
  
  熟鸦片就是生鸦片经过烧煮和发酵后,制成条状、板片状或块状;其表面光滑柔软,有油腻感,呈棕色或金黄色,通常包装在薄布或塑料纸中。吸毒者吸食时,熟鸦片可发出强烈的香甜气味。
  
  
  大量美国财富建筑在鸦片贸易上, 包括约翰·约伯·奥斯塔(John Jacob Astor主要靠对华鸦片贸易发家,John Kerry和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祖上。
  
  
  至少在1729年雍正皇帝就下令禁止鸦片,此后多位皇帝一直强调禁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鸦片基本上被消除了.但是改革开放后,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09:47:13   
  1876年(光绪二年),阿拉善旗札萨克亲王贡桑珠尔默特病卒,享年70多岁。谥号呼比勒罕诺颜,意为“转生”,祈求转世超脱,来世成为活佛。
  
  颁布文告 禁食鸦片
  
    唐朝时鸦片从阿拉伯传入中国,因其具有提神镇痛、止泻辟瘴的药用功能,明末以前列入药材使用,乾隆以后官僚贵族吸食鸦片之风愈演愈烈。鸦片输入中国,造成白银大量外流,京官贵戚、蒙古王公、旗民太监,甚至娼妓优伶和尼姑道士等下层人民也成为面黄肌瘦的大烟鬼,国运急剧衰败。地处西北边疆的阿拉善旗也未能幸免,有些王公台吉和商贾大户在鸦片巨额利润的驱使下私贩大烟,一些养尊处优的没落王公、寺庙喇嘛和旗民吸食鸦片,腐败享乐之风在阿旗蔓延。
  
    1839年,在林则徐虎门销烟壮举的影响下,加之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唤醒了进步封建王公的良知。在朝廷的支持下,1848年阿拉善旗札萨克亲王贡桑珠尔默特发布禁烟文告,下令全旗8个苏木36个巴格以及各寺庙禁止吸食鸦片,并对违禁者给予处罚。阿拉善旗禁烟是虎门销烟的历史缩影,反映了阿旗抵制鸦片、抗击侵略、维护旗政的决心和愿望。
  
  踊跃捐输 会哨巡缉
  
    阿拉善旗在各个年代对清廷都有人力物力支援,表现在亲王及其旗民主动向清廷捐献财物。道光、咸丰时期,清王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走向积贫积弱,国库空虚,财政拮据。1852年,蒙古内外札萨克汗王贝勒、国公额驸、台吉塔布囊等各级官吏,因军务未尽,体贴上情,自愿捐献一年俸银备办军需。咸丰皇帝十分高兴,不但没有接受捐银,反而被贡亲王等王公至诚之心所感动,批准俱各赏给小卷袍料和八丝褂料各一件,由广储司拨发。表示了体恤蒙古臣仆之意。1853年(咸丰三年),贡亲王奉命备办军需急用驼只1000峰,派员送往京城。1856年(咸丰六年),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1月贡亲王向清廷捐备驼只500峰,支援反侵略战争。1861年(咸丰十一年),阿拉善旗设立捐局,劝告商民踊跃捐款,支援清军作战。
  
  咸丰年间,以阿拉善旗盐商税款接济清廷军饷。1858年(咸丰八年)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国库空虚,经陕甘总督乐斌奏准,将吉兰太、查汉池盐湖收归国办,招商经办。在中卫一条山设立盐店收储转运。商家每年缴纳白银1.6万两。以贡亲王为首的阿拉善旗在抵御外辱、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866年(同治五年),陕西回军首领马正和、于彦禄、毕得材率部围攻定远营不克,出胜全关返回宁夏。1868年,贡亲王在援助米麦耕牛支持清军作战的同时,积极备战。1869年(同治八年)四月, 阿旗蒙兵配合清军在磴口乌兰木头下永和姜、上永和姜击败回军。回军四大营之一的白彦虎率领回军近万人攻打阿旗,白彦虎所部董志原分兵三路直扑定远营,贡王在协理阿布哩协助下据城固守,坚守待援。阿旗固守孤城3个月,伤亡兵丁100多人,长史叠立格尔、达赖等阵亡。回军七八千人攻城不下,便将城外王爷祖陵、西花园亲王府第、商号民居抢劫烧毁。北寺也被攻破,活佛藏匿山洞,被牧民英雄阿木吉尔嘎拉救出送回定远营城。匪徒进攻南寺时,60多名喇嘛兵顽强抵抗,歼敌300多名。同年七月九日,宁夏嵩武军首领张曜派遣部下杨春祥率兵援救贡亲王,世禄、坤库善骑兵、步兵各队配合助剿,立解定远营之围。阿拉善旗亲王兵马队和清军乘胜追击,毙敌甚多。叛军败退途中纵火将南寺焚毁,越贺兰山退至宁夏境内。清军越贺兰山乘胜追击进军宁夏,平罗、沙金托海、三道河、磴口、石嘴山皆被平定。到1872年,阿拉善旗境内的散匪流寇方被彻底肃清。
  
  
 

  
  鸦片,其实是罂粟的初级产品,而鸦片高度提纯后的毒品则叫海洛英。
  
  罂粟,作为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据百科全书介绍,它有28属,250多种;其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几乎整个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据欧洲人在瑞士发掘的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民居遗址中,考古学家们便发现了“罂粟”的种子和果实的遗迹,并且属于人工杂交种植的品种。到公元前3400年左右,如今伊拉克地盘的两河流域,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这种作物了。古巴比伦人甚至给它取了“快乐植物(joyplant)”的美名。据世界历史记载,至少在公元前2160年左右,鸦片已经成为兽医用药和妇科药品。在已经发掘的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墓葬中,“底比斯鸦片”已经属于高级品牌了。延续到公元前300年前后,古希腊人已经开始把鸦片作为普遍的饮料添加剂而享用。在西方世界的《圣经》与荷马史诗《奥德赛》中,鸦片被描述成为“忘忧药”,上帝的信徒们广泛地使用它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的名医加仑(Galen),就记录了鸦片可以治疗的疾病包括:头痛、目眩、耳聋、癫痫、中风、弱视、支气管炎、气喘、咳嗽、咯血、腹痛、黄疸、脾硬化、肾结石、泌尿疾病、发烧、浮肿、麻风病、月经不调、忧郁症、抗毒以及毒虫叮咬等众多疾病。
    
    鸦片几乎伴随着有文字记载的人类的全部历史,不独是中国的先民们对鸦片情有独钟。例如,17世纪的英国医生、临床医学的奠基人托马斯;悉登汉姆(Thomas;Sydenham)在了解了鸦片的巨大药用价值后,这样歌颂鸦片:“我忍不住要大声歌颂伟大的上帝,这个万物的制造者,它给人类的苦恼带来了舒适的鸦片,无论是从它能控制的疾病数量,还是从它能消除疾病的效率来看,没有一种药物有鸦片那样的价值。”他甚至说过这样极端的话:“没有鸦片,医学将不过是个跛子”。这位医学大师因此也理所当然地获得“鸦片哲人”的雅号。
    
    历史记载,至少在公元前139年张张骞出使西域时,鸦片就开始从西方传到了中国。三国时,名医华佗就曾使用过大麻和鸦片作为麻醉剂;在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中国就有鸦片进口的记录,那时,阿拉伯鸦片被称为“阿芙蓉”;公元973年北宋印行的《开宝本草》中,鸦片被定名为罂粟粟,这后一个“粟”当蒴果解。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11:50:55   
  大约1600年代,荷兰人通过台湾把北美印第安人的烟斗连同烟叶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吸烟者。其吸食烟草的广泛程度曾令中国的统治者们感到恐慌,崇帧皇帝为之下令禁过烟。那时,就曾经有人把鸦片混入烟草吸食,而初尝鸦片给人带来的毒品欣快感。然而,崇祯帝禁烟的举措带给中国社会始料不及的结果是,不但烟草在中国没有被禁绝,而且导致了吸食纯鸦片的泛滥。
  
  中国人关于吸食鸦片的完整而又详细的记载,直至18世纪中叶,才由清朝派驻台湾的官员黄喻普首次记录,是他最先详细记载了台湾人吸食鸦片的具体过程。此人了解了鸦片上瘾后的危害后曾断言:“除了杀掉吸食鸦片者,否则无法令其戒除恶习。”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11:52:01   
  雍正皇帝就曾在1729年下令禁止过鸦片贸易。处罚措施还相当的严厉,其中,对违禁者的处罚包括打100军棍、三个月戴枷囚禁、流放新疆直至处死。但是,这种处罚只针对国内生产鸦片者,而对吸食鸦片者却免于责罚,同时,也没有限制鸦片进口的任何规定。朝廷这种只禁自己人种植和生产鸦片的严厉查处,却不责罚吸食者和禁绝鸦片进口,无异于鼓励鸦片进口贸易。事实上,仅雍正皇帝颁布禁令的当年,就合法进口鸦片200余箱。到1767年增加到1000箱,到1790年便达4000箱。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11:53:10   
  直至1868年英国才制定《毒品药店法案》。就是这个专门管理毒品法案,也只不过对英国本土的鸦片贸易给予一般性限制而已。英国真正的禁止鸦片法令颁布,一直拖到了1914年。历史上,英国甚至制造过相当多的含有鸦片成分的产品。例如一种常见的儿童鸦片糖“巴拉高利”(Balagoli),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是使婴儿安静的家常药物。
  
  美国直到1885年,才立法禁止美国本土的鸦片贸易,但禁令并不严密。一个典型的事例是,著名的可口可乐饮料直至1903年尚含有微量可卡因。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11:54:45   
  1839年11月4日,英国军舰与中国水师在穿鼻、官涌海面开始武装冲突,至13日,此类冲突共发生六次,双方各有损失。对这些冲突,连同9月5日那一次冲突在内,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报中则称之为“七战七捷”,从而完全误导了清廷的君臣,给道光皇帝及其臣子们虚幻的胜利感。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11:57:42   
  义律在开战之前,曾向林则徐提出了包括运输、贸易以及限制鸦片的各种解决纠纷的方案。遗憾的是,林则徐坚持除林维喜案的要求外,其他一概不予理会。这种僵持的局面一直拖延至1840年5月。此时,抵达珠江口的英国军舰已达48艘,大炮540门,军队25000人。英军开始有实力反向封锁珠江口。5月9日夜,林则徐派火舟10艘主动出击,焚毁英国小艇11艘;而义律并不在防备森严的广州还击,却率舰40艘北上,攻厦门、陷定海,于7月12日抵大沽口讹诈清廷。道光皇帝眼瞧英舰威胁京畿,连忙派大学士署直隶总督琦善赴天津大沽议和,并下诏曰:“禁烟措置失当,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现已派钦差大臣,定能代伸冤抑。著即返棹南还,听候办理可也。”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11:59:44   
  “黄祸”的传言来历,其大致情形是:大约从1820年代起,广东、福建沿海的华工(苦力)便以一定规模开始输往海外。当时的俗称是“卖仔”,后来更被贬为“卖猪仔”。他们中约95%属于契约劳工,其待遇是非人的,在遭受层层盘剥之余,他们还必须偿还国内“蛇头”的欠款。这些命运悲惨的华工,在流落海外期间,为了解除烦恼,从中国带去了吸食鸦片的恶习。
  
  虽然在东南亚一带吸食鸦片,不是华人的首创,却因大批华人抵达而扩大了这种嗜好。例如,在19世纪后半叶,华人占95%以上的新加坡,一度有三分之一男人吸鸦片上瘾;菲律宾有190余家鸦片馆,只为华人服务;在澳大利亚的华人社区内,吸食鸦片成了广泛的消遣方式,乃至于导致这些国家的白人排斥华人甚至包括那些亲近华人的白人妇女。1888年一艘叫“阿富汗”的船只抵达墨尔本,当地居民居然自发组织纠察队不许船上250名华人下船,理由仅为抵制鸦片侵入墨尔本;在美国,因为南北战争大量使用鸦片作为医治伤员的药物,鸦片已经被广泛使用。华工的到来使之更趋严重。凡中国社区必有中国人开的鸦片烟馆,它使华工收入的几乎一半消费在鸦片烟里。1885年一项调查显示,仅旧金山唐人街便有26家鸦片烟馆,每馆可以同时容纳24人吸食。不止吸食鸦片,赌博、卖淫、高利贷都在这些烟馆里蔓延开来;在秘鲁,鸦片与华工同时输入,那些发现暴利唾手可得的中国商人很快就构筑了一条把中国鸦片经美国运到秘鲁的黄金途径。
    
    鸦片战争一个彻底败坏中国人声誉的糟糕结果,是中国从单纯的鸦片输入国居然一度变成了鸦片的输出国,它与中国苦力同时输出到世界各地。随后,这些伴随着华人而来逐渐成为鸦片消费国的国家,分布于全世界。例如,1888年,澳洲的鸦片输入便达17684磅,到1890年4月,仅维多利亚一个州,欧洲裔鸦片吸食者便达700余名;1875年《旧金山晚邮报》统计,全美共计有12万鸦片的“瘾君子”。该报特别声明:此数据尚不包括华裔在内。1885年输入美国的鸦片达208152磅。美国之所以一度制定并实施排华法案,中国人到处传播鸦片如果不是最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对此,美国参议院牧师纽曼博士1874年的演说具有代表性:“中国人作为家仆、洗衣工、体力劳动者、矿工等大批到来。我们尽我们所能使他们文明和基督化(我们给他们学习的学校和宗教的殿堂)。但他们到来时都已经虚弱不堪,鸦片使他们浑身无力。我们需要他们做体力劳动者;我们需要他们做仆人;我们需要他们做市民。因为从密苏里到金门的广阔土地上,只有不到100万白种居民。我们欢迎他们,但如果他们是鸦片吸食者,我们无法欢迎他们。”
  
 

 
  蒋廷黻评价林则徐。书中摘引了林则徐赴伊犁谪戍途中曾致友人的信函,把林则徐检讨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跃然纸上: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然而,匪夷所思的是,这位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名言传世的“民族英雄”,居然叮嘱他的朋友,不要把这封信给别人看。蒋廷黻以此得出结论:林则徐,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真实想法的。所以,蒋廷黻在著作中说:“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林则徐这样的人,居然在当今中国,依然有人把他当民族英雄对待,可见,我们这个民族160多年来,半点长进也没有,其心态、其气度、其眼界、其胆识,与林则徐别无二致。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5 12:09:14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江宁条约》,又称《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7月,英舰百余艘,官兵约九千人,自吴淞口溯长江西上。进攻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叉点的镇江。意图截断南北交通,阻止漕运。驻守镇江的1500名八旗兵与英军展开激烈巷战,死伤惨重,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废墟。道光皇帝遂决定接受英国的条件议和。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给了英军五十万元,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于是双方正式签定《南京条约》。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1842年英军侵犯南京,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英国代表璞鼎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静海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
  
  随后,法国和美国强迫清政府分别与之签定《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
  
  真确文本现存于台湾的中华民国外交部,另一份文本则由英国政府保存。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把香港岛割让(文本上用“给予”字眼)大英;
  赔偿英国2100万元“商欠和战争赔款”;
  增开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连同原有的广州,共计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
  两国平等往来。
  废除公行制度,可自由选择商人交易。
  
  
  
  
  当时清朝政府轻易的放弃这些主权,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不了解国际法,并不认识这些条款损害国家主权的严重性,反以为有许多便利,不失为一种较公道的解决办法。如认为划定租界,可便于防范外人,对中国人的扰乱可以较少;而协定关税使得中国税收实际上比较以往还有所增加,得到了实利。
  
  
  1843年至1844年,新开的四个条约口岸:厦门、上海、宁波、福州相继开埠。厦门、福州、宁波因地理的限制,商务并不繁盛。只有扼长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资丝绸和茶叶的产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区,同时是国内南北海运的中间站,原在广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佣的买办(多为广东人或宁波人)蜂拥而至,开设洋行。1853年起,上海开始压倒广州,成为全国最大贸易港口。英美法三国相继沿黄浦江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后来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为纪念《南京条约》开放上海而被命名为南京路。至于割让的香港,本为海盗出没的荒岛渔村。英国人在此凿山填海,大事兴建,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枢,一度还是鸦片和苦力的集散地。
  
  鸦片战争时,在中国约有三十万的地下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没有公开传教,只有20名英美传教士在澳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翻译圣经,编写字典。1846年,道光皇帝明诏弛禁天主教,归还原有教堂,天主教于是转而公开活动。耶稣会负责江苏、安徽和直隶东南部的传教工作。遣使会负责直隶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会则专门负责福建。来自英美德三国十余个基督教(新教)差会也纷纷在五口设立教堂、学校、医院。其中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了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在广州接办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
  
  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人没有重视、反思这场战争。战后,中国人继续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思想中。 清朝对外关系不善, 加上鸦片战争的失败, 国威严重受损, 国际地位相对下降, 清廷之国力及军事科技方面弱点尽露, 引发外国侵略, 剥夺之野心. 南京条约之后, 各国亦纷纷援例要求订约, 向中国提出种种剥削性的要求, 不平等条约遂不断出现.
 


  
  大约1600年代,荷兰人通过台湾把北美印第安人的烟斗连同烟叶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吸烟者。其吸食烟草的广泛程度曾令中国的统治者们感到恐慌,崇帧皇帝为之下令禁过烟。那时,就曾经有人把鸦片混入烟草吸食,而初尝鸦片给人带来的毒品欣快感。然而,崇祯帝禁烟的举措带给中国社会始料不及的结果是,不但烟草在中国没有被禁绝,而且导致了吸食纯鸦片的泛滥。
  
 

 
  总之,林则徐的简单粗暴,挑起了鸦片战争;战争中,林则徐谎报军情,只夸耀自己的战功;战争之后,林则徐继续隐瞒中国和英国的科技差别。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林则徐不配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实质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以往,中外史家把清朝退位归为清朝腐败,或者制度落后,等等。
  
  这些观点是错误的。腐败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哪个时期都存在,当今的腐败程度,
  在中国历史上也许排的上号的。腐败并不会导致亡国,亡国要精英阶层有利益分歧
  在会发生,或者有强大的外力入侵。
  
  而清朝退位,是先有强大外力入侵,半殖民地
  同时,清朝的精英自己要当皇帝,要卖国
  
  于是,卖国的汉奸和洋人勾结在一起
  清朝的3岁皇帝当然不管事,清朝退位。
  
  从甲午战争说起吧。
 


  
  
  
 
  英国海战史学家揭开甲午战争的真相
  
  关于甲午战争,流传著各种谎言,比如清朝给海军的钱不够,没买新舰艇,没有买最好的开好弹,清朝实力不如日本,等等。英国海战史学家揭穿了这些谎言,他说:“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双方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战理论,就根本不敢挑战实力更强,拥有坚不可摧铁甲舰的北洋舰队;而假如北洋舰队多了解一下海战理论,又怎么可能在拥有大舰巨炮的情况下仍然以0:5的悬殊“比分”惨败呢?”。下面我就来看看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吧。
  
  梁启超称,自马江败后,“群臣竞奏请练海军,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见《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第40页,这个说法,与海军经费筹集的一般规律相差太远。海署除维持海军及年拨100万两充东北练饷外,要在光绪十四至二十年中另外筹款2000万两或3000万两(即平均每年另筹300至400万两)是不可能的。梁启超文章目的在于鼓动反对慈禧,言过其实,不能据作信史。 梁启超制造了很多谎言,戊戌变法,康有为为了掩盖“围园杀后”的计谋,逃到日本后软禁王照,并与梁启超一同篡改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就是在附会梁启超的谎言。
  
  
  从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起,慈禧常驻颐和园,说明规模初具。可是工程仍在继续,并开始筹备慈禧六十寿诞庆典,海军衙门经费继续挪用于园工。是年二月十六日奕匡片称:“查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内腾挪30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复将各省督抚认筹海军巨款260万陆续解津发存生息,所得息银专归工用。……惟每年拨工之款原属无多,各省认筹银两亦非一时所能解齐。钦工紧要,需款益急,思维至再,只有腾挪新捐暂作权宜之计。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输项下暂行挪垫,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效,陆续提解臣衙门分别归款”。八月二十五日,奕匡、福锟奏:“此次奉报出使经费197万两款内,已于本年四月间准总理衙门咨开奏准,暂行借拨颐和园工程银100万两,由津生息项下按年尽数归还”,见《洋务运动》(三)。
  
  特别指出,挪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是海军衙门经费,而非北洋海防协饷,而且已经归还。
  
  就海军经费方面来讲,清政府投入海军的经费一点也不比当时日本投入的少!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到1888年成军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一亿两白银,每年合计300万两,占年度财政的4%──10%。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3月26年间共向海军拨款9亿日元,折合成白银才6000万两,每年合计白银230万两,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海军投入的60%!
  
  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需银六十万两。李鸿章声称无款。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他才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一百零七万两千九百两;德华银行存银四十四万两;怡和洋行存银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两 ;开平矿务局领存五十二万七千五百两;总计二百六十万两。”无款的海军和藏款的李鸿章形成了多么矛盾的对照。
  
  十四年《北洋海军章程》制定后,朝野普遍认为北洋舰队已经成军,李鸿章说“就渤海门户而言,已有深固不摇之势”,见《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户部于光绪十七年规定南北洋两年内停购外洋船炮。撇开全局不论,把海军扩充停滞完全归咎于慈禧太后,是不符台历史真实的。

  
  直到大战爆发前,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北洋舰队的装备北洋舰队都不比日本联合舰队差!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当时,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6:1,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8:9,日本略胜一筹。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9.5寸。日本方面,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较大规模的装甲防护。而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综合了英国“英伟勒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铁甲舰的长处设计而成,各装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寸,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就火炮而言,无论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均占优势。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26:11,我方遥遥领先;小口径火炮方面,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92:50!只有中口径火炮方面,日本稍稍领先,中日比例是209:141!就平均船速说,日舰每小时比我舰快1.44节,优势似乎不像人们形容得那么大。
  
  日本精心策划了这场战争,但碍于北洋舰队的强大威慑,日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伊藤博文首相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糊里糊涂进入(战争)海洋之感"。其大本营制订了三种方案,为胜败皆做好准备,最坏打算为日军惨败、清军在日本列岛登陆,可见此次战争是日本的一次豪赌。所以如此,因为日本也觉出自己海军力量的不足: 首先,日本从1868年至1894年3月,海军拨款只相当于同期清廷对海军投入百分之六十。 联合舰队的组建时间仓促。1894年7月19日丰岛海战前六天,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刚刚编成。此时距黄海海战也只剩下六十天时间。其主力战舰多是1890年以后下水,舰龄短,官兵受训时间也短。相形之下,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后,舰队合操训练已经六年,多数官兵在舰训练时间达十年以上,这是仓促成军的日本联合舰队无法比拟的。 联合舰队舰支混杂,有的战斗力甚弱,日方在总吨位上的优势是貌似强大:如"西京丸"号,战前刚刚由商船改装,船体大大高出水面,不适于作战,其排水量4100吨,只有一门120mm火炮,日方称其为"伪装巡洋舰",其实仅是一艘武装商船;再如"赤城"号炮舰,排水量仅622吨,航速十节;“比睿”舰则是一艘1877年下水的全木结构老舰,首尾三根高耸的木桅杆便它看上去完全不像一艘现代军舰,倒极似中世纪的海盗船。它们均被安排在编队侧后,依靠别的舰支躲避北洋舰队的直接炮火,日方在海战中根本不依靠它们的战斗力。
  
  
  清朝政府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毅然对日宣战.
  

  
  但问题是李鸿章根本不想打,要保船,战争中如果用了威力最大的开花弹,只"定远"、"镇远"二舰就可以消灭日本舰队,甚至可以说,把中国和日本的舰队全部灭掉,根本不必要再买什么新舰艇。流行的观点是清朝如何腐败,如何不给钱买好弹药,把罪名都加在慈僖头上,现在把这些谎言都揭穿吧。
  
  
  在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频繁出现炮弹击中日舰不炸的现象,而且弹药不足。在丰岛海战中,济远舰用150毫米口径火炮发射炮弹,击中日舰速度最快的吉野号右舷,击毁舢板数只,穿透钢甲,击坏其发电机,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可是,由于炮弹的质量差,里面未装炸药,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沉没。在黄海海战中,吉野号又中弹不少,但终未遭到毁灭性打击。当时在镇远舰上协助作战的美国人麦吉芬(Paul W. Bamford,1860-1897,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认为,吉野号能逃脱,是因为所中炮弹只是穿甲弹,参见J.L. Rawlinson,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p.184.。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
  
  
    不仅舰炮发射的炮弹不炸,海岸炮台发射的炮弹也不爆炸。据日方记载,清军旅顺口炮台发射的炮弹,“虽其响轰轰,但我兵因之死伤者甚少,之所以如此,无他,海岸诸炮台发射敌之大口径炮弹,其弹中大半填装以大豆或土砂故也”,参见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陆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2页。
  
    这些现象表明,击中不炸,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发射的炮弹本身就是未装炸药的实心穿甲弹,只能穿透船体装甲,不可能爆炸;二是发射的穿甲爆破弹装药有问题,装填煤灰、土沙之类。这样的炮弹显然不适宜于与拥有速射炮的日舰激战,只适于平时演习打靶之用。
  
    据一位细心的观察家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不是爆破弹,参见J.L. Rawlinson,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p.184。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12英寸口径钢铁弹3发、2发,参见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6-139、343、152、164页。
  
    为什么北洋海军在战争爆发后,还把那么多不适合实战、只适于演习用的实心穿甲弹和装药不合格的穿甲爆破弹装载在军舰上?为什么不全部换上最具威力的开花弹?
  
    1991年初,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的苏小东先生与海军有关部门,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购得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禀后附有《北洋海军各员优劣单》、《北洋海军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种弹子数目清折》、《北洋海军存库备用各种大炮弹子数目清折》,揭开了这个秘密。 参见:苏小东:《甲午年徐建寅奉旨查验北洋海军考察》,见戚其章、王如绘主编《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6-527页。
  
    根据徐建寅的统计数字,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7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3431枚。其中,供305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403枚,210毫米口径炮弹952枚,150毫米口径炮弹1237枚,120毫米口径炮弹362枚,6英寸口径炮弹477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海军360枚开花弹,其中305毫米口径炮弹160枚,210、150毫米口径炮弹各100枚。
  
    显然,在3431枚开花弹中,有3071枚早在黄海海战前就已拨给北洋海军。“至于这批开花弹为什么没有用于黄海海战,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当时根本不在舰上,而是一直被存放在旅顺、威海基地的弹药库里。由此可见,造成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弹药不足的责任不在机器局,也不在军械局,而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身上。”在中日双方开战后,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消极避战,“仍心存侥幸,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此外,北洋海军各主力舰都设有鱼雷管3-4具,但是,在黄海海战中,并没有对日舰实施鱼雷攻击。丁汝昌在汇报战况时,也只字未题已方发射鱼雷,而只说日舰对经远和致远发动鱼雷攻击。看起来,正象大批开花弹不在舰上一样,购舰时就配备好的大批鱼雷在战争爆发后也一直躺在基地的仓库里。
  
    至于弹药中装填沙土、煤灰和大豆之类,影响炮弹爆炸,原因在于天津军械局的办事员被日军收买,充当了日军的间谍,故意破坏。 李鸿章和他的亲属们在日本间谍被抓住了,却释放了他们。联想到丰岛海战,方伯谦逃跑时先打白旗再挂日旗,方的日本旗是哪里来的?是否战前就受了日本的收买?
  
  总之,英国人的评论是正确的,英国海战史学家评价:“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双方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战理论,就根本不敢挑战实力更强,拥有坚不可摧铁甲舰的北洋舰队;而假如北洋舰队多了解一下海战理论,又怎么可能在拥有大舰巨炮的情况下仍然以0:5的悬殊“比分”惨败呢?”
  
  导致战败的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其以基督教名义开始的邪教组织,对中国造成了惨重破坏,文物毁坏无数,人口死亡上亿,也同时削弱了清朝对地方的控制,军队各自为战,也就是私兵。当然,也不全是这样,比如左宗堂就是爱国者,他收复了新疆,还有赵尔丰扩大了西藏的版图。但遗憾的是李鸿章即不是左宗堂,也不是赵尔丰,李鸿章始终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国家,他的海军没了,但他的陆军却大致保存下来了,他的实力还在,后来,在八国联军入侵时,他凭借这些实力差点当了中国的第一任总统,遗憾的是光绪和慈僖命大没死,他的美梦破灭了。
  
  但是,一个李鸿章倒下去了,千百个李鸿章站起来了。袁世凯成功让清朝和平退位,更多的“李鸿章”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战斗,这就是波澜壮阔的民国时代,日本入侵了,继续内斗,只有百团大战时除外。民国50年的结果,从清朝晚期可以制造万吨轮船,到50年代的一穷二白。中国和日本的差距不断扩大。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在制造甲午的谎言,在散布谎言.
 

 
    李鸿章是怎么坐上那个位置的?是什么让他脱颖而出?
  -------------------
  
  
  李鸿章和左宗堂一样,因为太平天国和之后洋务运动起家
  
  但,左宗堂是巨人
  李鸿章是中国第一号卖国贼,第一号汉奸
  
  李鸿章让中国第一次败给日本
  大大打击了中国的自信心
  
  遗憾的是
  今天历史学界,研究李鸿章和为他辩解的文章很多
  中央电视台和军事性质的杂志“舰船知识”都在为李鸿章辩护
  而研究左宗堂的文章很少,网上的文章也很少
  
  
  中国真是盛产汉奸的好地方
  过去如此
  今天也一样
 


   
  
  
  八国联军怎么失败的呢?和甲午战争失败一样,不是因为装备和军队素质问题,而是因为军阀割据。甲午战争时期,因为李鸿章的保船政策而失败,八国联军入侵,李鸿章故计重演,这次,不只是李鸿章,还有拥有上万精锐部队的袁世凯也不参战,成立了所谓的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不参战的有,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铁路大臣盛宣怀,和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他们不但不参战,反而镇压当地的义和团。这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极端喜欢窝里斗,如果他们都是左宗堂,情况完全不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的窝里斗再次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中国虽然盛产汉奸,也有抗日英雄,也有抵抗八国联军的热血好汉。
  
 


  中国近代矿业已开始用机器采煤,仅开平矿务局,至1889年年产量已达247,000吨,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1882年输入天津的洋煤为5,400吨,到1886年便减至301吨。
  
  189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抵制洋铁入口,开工兴建汉阳铁厂,至1893年全部竣工,该厂设备先进,拥有十个工厂,三千多工人,所生产的铁除了供应本国外,还出口到美日等国。
  
  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成立了电报总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设了电线,总长度达到一万数千里,连厦门、台湾之间都架设了海底电缆。轻工业也在此期间得到大力发展。
  
  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同年,李鸿章也派人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近代纺织业从上海、宁波、镇江、武昌等地向全国蔓延来。
  
  1882年,广州开始有了自来水,稍后,武昌、上海也相继办起了自来水厂。近代化的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民用工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很遗憾,这些人中只有左宗棠为了国家,其他人基本是为买办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关键时刻全部变成汉奸。
  
  
  
  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中央及地方代表势力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䜣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
  
  曾国藩(汉族,道光十八年进士,湘军领导人)
  李鸿章(曾国藩的门生,汉族,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淮军领导人,清朝后期的实力派)
  左宗棠(曾国藩的属下,汉族地主,率领军队收复新疆)
  沈葆桢 曾国藩的属下,进士出身,接替左宗棠创设福建船政,任南洋大臣
  张之洞(汉族,同治二年进士,号称“香帅”)
  崇厚(满洲贵族)
  唐廷枢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6 06:31:04   
  洋务运动三十年,当时的清政府的岁入是日本岁入的1.5倍!
  
  1872年,李鸿章主持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这是“经济改革”的成就,而相比之下,直到1894 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日本政府的总年收入才八千万日元。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6 06:32:51   
  “1884年朝鲜“甲申事变”后,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决定“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了七千吨级铁甲巨舰二艘、二千吨级巡洋舰五艘,加上其它大小军舰,共二十多艘;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吨级主力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吨级舰艇八艘。
  
  四支舰队共计大小舰船八十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四位。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6 06:36:14   
  但这仍远远没有实现李鸿章等人的理想,据他们设想,海军主力舰要有二十四艘,而当时仅有七艘。
  
  八十年代开始,清政府还以巨资修筑了旅顺、大连、威海、烟台、吴淞、马尾、黄埔等海防基地,装备了最新式的克虏伯自动回转射击大炮,以及深水军港、船坞等配套设施,旅大、威海、大沽等基地的营建,使中国拥有了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军港、船坞、炮台防御体系。仅在旅顺一地,就装备了数百门德国克虏伯大炮,成为世界著名军港之一。洋务运动期间,陆军也开始过渡为专门抵抗外国侵略的国防军,这是具有近代化意义的职能转变。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命令淮军向洋兵学习西洋枪炮和阵法,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把 6,000多人的淮军扩充到五、六万人,洋枪三、四万支,炮兵六、七个营。淮军从1871年开始改装当时最先进的克虏伯后膛钢炮,到1884年已装备 370多门。
  
  左宗棠所部湘军从1863年开始建立洋枪队,1867年进军西北后,洋枪比例增加到六成。八十年代以后,全部用西洋枪炮武装起来的湘、淮等近代化军队已经遍布东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数剩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冯子才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等重大胜利,都是与清军的新式装备分不开的。
  
  中法战争中,出关作战的滇军主要装备是毛瑟枪,另外还配备了哈乞开斯连发枪、克虏伯钢炮等。陆军不仅装备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军事训练。许多军官都经过军事学校的培训,军队的素质得到提高。清朝政府能在甲午战争初期,迅速调集二万多军队开赴朝鲜和鸭绿江边,说明军队的机动性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在 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6 06:42:01   
  甲午战争不同于鸦片战争,不是大刀长矛对抗坚船利炮的战争。
  
  我们不输在经济实力,不输在军事装备,更不输在爱国热情。
  
  清朝的普通士兵是很英勇爱国的。中日初次交锋,日舰截住运兵船高升号,船上的清兵宁死不当俘虏,用步枪还击日军,最后被击沉,绝大多数士兵遇难。
  
  在随后的平壤等战役中清兵也拼死一战,日军往往要集中炮火和成倍的优势兵力,才能攻克一个阵地。
  
  根据日军的《清日战争实记》记载:“大小炮弹连发如雨,炮声隆隆震天撼地,硝烟如云涌起,遮于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原以为敌兵会立即溃散。然而,我军前进一步,敌军亦前进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时,除使炮击更加猛烈外,亦别无他顾。战争愈来愈激烈,乾坤似将为之崩裂。……”
  
  日军损失惨重,中日的伤亡人数对比是基本相当的。
  
  
  但是,我们中国却有汉奸李鸿章,中国第一号卖国贼.他的手下基本是按李鸿章的策略,积极保持自己的实力,而不是积极战斗.上述提到的英勇事迹,并不是普便现象.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6 06:44:50   
  我们还有一些败类,如清军统帅的叶志超。当日军拿下平壤外城时,当日战斗就战死189人,伤516人,清兵伤亡人数少于日军。日军所带的弹药、口粮都已用尽,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处境极为艰难。叶志超却丧失了抵抗信心,传令放弃辎重,轻装持械,趁夜而退。当时,大雨倾盆,清兵冒雨蜂拥出城。清兵混乱中不分敌我,胡乱放枪开炮,误伤累累。经过整整一夜,清军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二千多,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平壤战役后,清军全部退至鸭绿江边,日军于是完全控制了朝鲜。
  
  
  
   叶志超,字曙青,安徽合肥人。以淮军末弁从刘铭传讨捻,积功至总兵。战淮城被创,仍奋击卻之,逐北天长,又败之汊河,赐号额图浑巴图鲁。规南乐,战德、平间,频有功。捻平,留北洋。光绪初,署正定镇总兵,率练军守新城,为大沽后路。后徙防山海关,李鸿章荐其优智略,予实授。十五年,擢直隶提督。越二年,热河教匪乱,志超率师讨之。平建昌,连克榆林、沈家窝馆、贝子庙,释下长皋围,进攻乌丹城,擒其渠李国珍磔之,赏黄马褂、世职。
    二十年,朝鲜乞师,鸿章令选练军千五百,率太原总兵聂士成顿牙山。志超迟留不进,鸿章责之,不得已启行。而日军已据王京要隘,牙山兵甚单,驻朝商务委员袁世凯数约志超电请北洋发战舰赴仁川,增陆军驻马坡。鸿章始终欲据条约,恐增兵为彼藉口,勿许,并戒志超毋启衅。亡何,高升商轮运兵近丰岛,被击沉。士成谓志超曰:“海道既梗,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势便利,战而胜,可据以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志超从之。日军偪成欢,士成以无援败,趋公州就志超。而志超已弃公州,间道出汉阳东,士成追及之。当是时,大军集平壤,乃卷甲而趋之,二日始至。志超以成欢一役杀伤相当,铺张电鸿章,鸿章以闻,获嘉奖,赏银二万犒军,拜总统诸军之命。
    志超意甚满,日置酒高会,徒筑垒环砲为守。日军诇至大同江,为我军逐去,遂以屡捷入告。时统帅居城中,日军夹江而阵,两岸相轰击。东南二路战少利,志超莫敢纵兵,趣回城。日军乘间以济,据山阜,左宝贵出御之,被巨创。志超将私逸,宝贵不从,以兵监之。宝贵自守玄武门岭,矢必死,登城指麾,为砲所中而殒。志超亟树白帜乞罢战,日人议受降,请帅兵归,弗许,乃潜向北走。朝兵衔之刺骨,於其出城时枪击之,死者不可称计。日军复要之山隘,兵溃,回旋不得出,挤而死者相枕藉。诸将尽委械而去,於是朝境内无我军矣。
    志超奔安州,士成谓安地备险奥,可固守,弗听。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事闻,夺志超职,鸿章请留营效力,弗许。次年,械送京师,下刑部鞫实,定斩监候。二十六年,赦归,岁馀卒。
    论曰: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汝贵、志超丧师失地,遗臭邻邦,靦然求活,终不免於国典,何其不知耻哉?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6 06:47:21   
  二十年,朝鲜乞师,鸿章令选练军千五百,率太原总兵聂士成顿牙山。志超迟留不进,鸿章责之,不得已启行。而日军已据王京要隘,牙山兵甚单,驻朝商务委员袁世凯数约志超电请北洋发战舰赴仁川,增陆军驻马坡。鸿章始终欲据条约,恐增兵为彼藉口,勿许,并戒志超毋启衅。
  -----------------
  
  李鸿章,中国第一号卖国贼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6 06:52:45   
  中国军舰共14艘,其中4艘因太小没有投入战斗,参战军舰10艘共31000吨。日本海军实际参战12艘军舰共38000吨。中方胜在巨舰大炮,装甲厚;“定远”、“镇远”都是远东数一数二的铁甲战列舰。日方强在速射炮多,火力猛。中方各舰管带不少是由中国留学生担任的,熟悉船舶。北洋海军水兵也很勇敢,富于爱国热情,士气很高,并不亚于日本海军。大家都知道致远号在管带邓世昌的带领下,弹尽舰伤之时勇撞“吉野”,不幸为鱼雷所中,全舰官兵共252名壮烈战死
  。可很少有人知道在同一场海战中“经远”号负伤后,管带林永升(他是一个留学生)临危不惧,操轮撞击日舰。不幸,也中鱼雷沉没,全舰270人除 16人获救外,全部牺牲。
  
  
  我们输在哪里?与制度和腐败没什么关系,问题是汉奸李鸿章不想和日本打,战斗之前连弹药都不准备好。否则,日本的主力战舰“吉野”号, 早就进海里喂王八了。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6 06:54:50   
  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庐江人。初隶长江水师,从刘铭传征捻,积勋至参将。捻平,赐号协勇巴图鲁,晋提督。光绪初,留北洋差序,赴英国购兵舰,历法、德各营垒厂局,还综水师。八年,朝鲜与美议互市,请莅盟,汝昌与道员马建忠东渡监约。既而朝军譁变,焚日使署,遂率济远、扬威二舰赴仁川、汉城护商,而日军已先至,汝昌还请益师。随统七舰以济,薄王京,与吴长庆及建忠谒李应罡,执以归。九年,授天津镇总兵。会越南南定陷,乘兵舰往江平及钦州白龙尾,徼循海口,赏黄马褂。十四年,定海军经制,命为海军提督。军故多闽人,汝昌以淮军寄其上,恆为所制。总兵以下多陆居,军士亦去船以嬉,又值部议停购船械,数请不获,盖海军废弛久矣。二十年,赏加尚书衔。
  
  朝乱朝乱再起,汝昌欲至济物浦先攻日舰,将启行,总署电柅之。逮日舰纵横海上,海军始集大东沟、鸭绿江口。定远为汝昌座船,战既酣,击沉其西京丸一艘。已,致远弹药尽,被击,总兵邓世昌战死。自是连丧五舰,不复能军。汝昌犹立望楼督战,忽座船砲震,晕而仆,舁以下。汝昌鉴世昌之死,虑诸将以轻生为烈,因定海军惩劝章程,李鸿章上之,著为令。旅顺陷,汝昌渡威海,是时两军相去二百二十馀里,朝士争弹之,褫职逮问。鸿章请立功自赎,然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逾岁逾岁,日军陷荣城,分道入卫。汝昌亟以木簰塞东西两口,复虑南岸三台不守、砲资敌,欲毁龙庙嘴台砲,陆军统将戴宗骞电告鸿章,责其通敌误国,不果毁。待援师不至,乃召各统领力战解围。会日暮大风雪,汝昌尽毁缘岸民船,而南北岸已失,日舰入东口猛攻,定远受重伤,汝昌命驶东岸,俄沉焉,军大震,竞向统帅乞生路,汝昌弗顾,自登靖远巡海口。日舰宵入口门,击沉来远、威远,众益恐。道员牛昶炳等相乡泣,集西员计议。马格禄欲以众挟汝昌,德人瑞乃尔潜告曰:“众心已变,不如沉船夷砲台,徒手降,计较得。”汝昌从之,令诸将同时沉船,不应,遂以船降,而自饮药死,於是威海师熸焉。事闻,诸将皆被恤,汝昌以获谴,典弗及。宣统二年,海军部立,旧将请赐恤,始复官。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6 06:56:53   
  卫汝贵,字达三,安徽合肥人。从刘铭传征捻,累迁至副将,晋总兵。事平,授河州镇,李鸿章荐其朴诚忠勇,留统北洋防军。历授大同、宁夏诸镇,均未之官,统防军如故。
  
  光绪光绪二十年,日朝战起,率马步六千馀人进平壤。至牙山,退成欢,与日军相见,寻复趋平壤合大军,与副都统丰绅阿顿守城南江岸。平壤,朝旧京也,闻我军至,争携酒浆以献;而军士多残暴,掠财物,役丁壮,淫妇女,汝贵军尤甚,杀义定朝民,众滋忿。复蚀军糈八万运家,军大譁,连夕自乱,互相蹈藉。时马玉昆血战大同江,浮舟往援,敌稍卻。玄武门岭失,即窜走。鸿章方据叶志超牒奏捷,俄而安东、凤凰陷,踉跄走岫岩,岫岩陷,走奉天。朝士交章纠其罪,诏褫职逮问。汝贵治淮军久,援朝时年已六十矣。其妻贻以书,戒勿当前敌,汝贵遇敌辄避走。败遁后,日人获其牍,尝引以戒国人。明年,钅巢送京师,按实,论死。
  
  其弟其弟汝成官至总兵。援旅顺,六统帅不相辖,汝成与赵怀益争殴,鸿章函责之。逮日军至,姜桂题等犹力御,而汝成已先遁。诏逮治,未踪获,乃籍其家。后不知所终。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6 07:05:02   
  侵略中国——日本准备了百年!!!
  
  一、在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和朝鲜抱觊觎由来已久。
  
   早在1868年“明治维新”(同冶七年)以前,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就已积极准备对中国领土进行侵犯。德川幕府末年,日本长州的改革派藩士领导者吉田松阴赤裸裸地叫嚣,“现在要加紧进行军备,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即北海道——引者),封立诸侯,乘隙夺取勘察加、鄂霍次克海,晓谕琉球……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和古时强盛时一样。北则割据中国东北的领土,南则掠取中国台湾以及菲律宾群岛”。这些话,充分暴露出当时的日本封建统治者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1874年(同冶十三年、明冶七年)春,在美国公使德龙(C.E.Delong)怂恿下,日本派三千侵略军乘军舰进犯中国领土台湾。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日本妄图霸占台湾的野心未能得逞。1874年(同治十三年,明治七年)10月31日,日本在英、美支持下,迫使腐败的清朝政府与之订立了《北京专条》。承认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是“保民义举”,并抚恤“遇害难民之家”, 并勒索赔款白银五十万两。
   1875年(光绪元年、明治八年),日本以武力进攻朝鲜,1876年(光绪二年、明治九年),逼迫朝鲜封建统治者缔结了不平等的《日朝修好通商条约》(即《江华条约》)。1882年(光绪八年,明治十五年)8月30日和1885年(光绪十一年、明治十八年)1月9日,日本又用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的手段,逼迫朝鲜政府签订《仁川条约》和《汉城条约》,取得了向朝鲜首都汉城派兵的特权。
  二、积极扩充海军,加紧侵略战争准备!
   1885年(光绪十一年、明治十八年)6月,中法战争结束后,日本看到腐败的清政府在战争胜利的情况下,同法国签订了屈辱条约,主张不给清政府以喘息之机,迅速对华开战,一举占领朝鲜和中国部分领土,1887年(光绪十三年、明治二十年),制订了侵略中国的蓝图——《征讨清国策》,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的方案。但当时以伊藤博文为首的“缓进派”,考虑到日本羽毛未丰,担心挑起战争后,沙俄乘机南下;因此,主张先积蓄力量,“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过十年“看中国情形再行办理”。明治政府采纳了伊藤博文等人的意见,一面加紧扩充军备,一面等待时机
   日本海军创建较晚。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日本基本无军舰,就连船舶也很少。1868年(同治七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海军的发展,主张以““海军为当今第一急务,务必从速建立基础”,表现了日本明治政府扩充海军的急切心情。
   1871年(同治十年、明治四年)4月,由三藩的精锐兵士一万人建立起天皇近卫军。1872年(同治十一年、明治五年)11月28日,根据“全国皆兵主义”,颁布《征兵告谕》,实行国民义务兵役制,先后设立了海军学校一所,海军兵团三处,用以培养和补充海军军官。开始了日本向军国主义道路迈进和向海外侵略的准备。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日本明治政府遵循 “强兵为富国之本”, “耀皇威于海外”的军国主义方针,加紧了 “富国强兵”的步伐,暗暗扩充军事实力。
   1878年(光绪四年、明治十一年)底,明治政府设立了参谋本部,重点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在对朝鲜进行侵略扩张的同时,积极策划对中国的新的侵犯。标志着日本明治政府在军国主义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日本政府在扩充海军军费、制造、购买舰船,扩张海军的活动中,始终以中国海军作为对手和假想敌。那时日本海军有一句口号:“一定要打胜定远”!甚至连日本小学校儿童作游戏,也进行以攻击中国“定远”、“镇远”的战斗游戏。
   日本为对付中国“定远”、“镇远”舰先后设计建造了“松岛”、“严岛”、“桥立”三艘战舰,即所谓“三景舰”。
   为了从炮火和速度上压倒中国海军,1892年(光绪十八年、明治二十五年)。日本向英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吉野”号巡洋舰。
   日本在购买世界各国最新式、最先进的武器的同时,在相州横须贺建造了“规模宏大号称东洋第一”的造船厂;为了培养海军人员,日本政府分别在吴港、广岛、横须贺等地设立海军兵学校、海军驾驶学校、海军造船工业学校、海军炮术练习所、海军水雷术练习所等等。1887年(光绪十三年、明治二十年),在东京设立海军大学校。
  三、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加紧了战争准备的步伐。
   一方面,日本以“强权即公理”的强盗逻辑,大造“侵略有理”的舆论;鼓吹“利益线”和 “殖民”等侵略理论。甲午战争前夕,军国主义分子建野乡三竟然毫不隐讳地鼓吹“为了使日本国民的注意力从对国内的现状不满中转移出来,我们宁愿欢迎反华战争”。
   另一方面,并从思想意识上向士兵和国民灌输“武士道精神”和推广军国主义教育。1882年(光绪八年、明治十五年),天皇睦仁就颁布了《军人敕谕》,按照“武士道”精神,教育和训练士兵。同时,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向国民灌输“尊皇”(即尊崇天皇和皇室)思想、“武国”(即军事教育)思想和“神国”(即崇拜天皇为神)思想。为了实现“全国皆兵主义”,在青少年中推行以“武士道”军国主义为核心的军事教育。
  四、以各种民间渗透活动为掩护,秘密开展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情报工作。
   在日本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直接领导下,大批日本间谍妆扮成旅行家、民间艺人、医生、教师、商人…等等,以各种民间活动,如教育、文化、经营贸易或开办“日清贸易协会”,“日清贸易研究所”等作掩护,渗透到中国各个角落,组成间谍情报网,全面搜集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形势、风俗人情等各方面情报。
   经过长期精心策划的间谍情报工作,使日本不仅对中国军情了如指掌,甚至“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对于地理山川情况,也十分熟悉。例如,日本为发动战争而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等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中,对中国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丘甚至水井,都标示得清清楚楚。因此,一个欧洲人评论说:“这份地图本身,就是日本久已蓄意侵略中国的证据,它驳斥了日本当时是被迫作战的说法。相反地,那是一次有意图的、精心策划的侵略行动”。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政府以军港为中心,将全国海岸划成五个海军区。每一海军区设一海军镇守府。计:第一海军区:横须贺;第二海军区:吴;第三海军区:佐世保;第四海军区:舞鹤;第五海军区:室兰(未定)。
   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海军舰船的编制是,以松岛为旗舰,合高千穗、千代田、高雄、大和、筑紫、赤城、武藏,编为常备舰队。其他舰艇则分属于各镇守府。
  
  日本为侵略中国在磨刀霍霍!!!
  大清帝国.....李鸿章,中国第一号卖国贼......!!!
 

作者:云上的钢丝床 回复日期:2007-3-26 7:08:40   
  请谈谈著名的八里桥之战,看看满清所谓军事实力到底是什么回事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3-26 07:09:29   
  甲午另一个败因:日本间谍买通李鸿章的外甥
  
    晚清,日本派往中国的间谍接连不断。"玄洋社"大约是最早在中国进行秘密间谍活动的组织,其"实绩"之一,是1884年在上海昆山路建起的东洋学馆。
    1886年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派荒尾精中尉秘密潜到中国刺探情报。在他之前,虽然日本间谍已经深入到中国的许多城市,但荒尾精是个转折点,是他第一个理清在华日本浪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且将日本参谋本部与大陆浪人有机地纠合在一起,使日本间谍更加疯狂,也更具谋略。荒尾精先到上海,他第一个要找的是一位年已53岁的商人岸田吟香。岸田17岁学习中文,1872年任《东京每日新闻》主笔。五年后他辞去报社职务在东京银座开办乐善堂药店,经营赫本博士所赠药方制成的眼药水,给它取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精锜水。之后他到上海开设乐善堂上海分店,还经营起印刷厂。他用铜版印制了诸子百家典籍的袖珍本而大受读者欢迎,并藉此跻身于中国文人之列,成为上海滩炙手可热的人物。
    岸田吟香对荒尾精指点说:"从上海沿江而上就到了汉口。那里作为通商口岸,可延伸到四川、云南、贵州等内陆省份。汉口没有上海这样复杂,同时也是日本人势力未到之地,正等着您去开拓。"当时上海浦东有一家日侨开办的洋行叫广业洋行,成为大陆浪人的汇聚之所和实际据点。这些大陆浪人中的多数曾就学于东洋学馆。学馆停办后,有的到了岸田吟香的乐善堂;有的就在广业洋行干活。荒尾精设法把这批大陆浪人控制到了自己手上,其中的宗方小太郎、井深彦三郎、山内岩等都跟随荒尾精到了汉口。汉口洋华街那幢临街西式两层楼房,便成了一家卖药兼卖书的店铺,以销售精?水的名义进行间谍活动。
    1890年4月,荒尾精回日本述职。9月他带领从日本各地征召的150名学生来上海开办"日清贸易研究所"。之后他在英租界四川路与汉口路交界处办了个日清商品成立所,并取了个中国名字"瀛华广懋馆"。其实,这也是个以经商为名的间谍机构。荒尾精回日本后,这个机构由参谋本部派来的根津一大尉接管。根津一将汉口乐善堂成员在中国各地搜集的情报分门别类整理,编纂成三大册二千多页的《清国通商综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交通等诸多方面,是一部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这部书为日本军政当局侵华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1894年夏季,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以重兵胁制朝鲜。日军参谋总长、陆军大将栖川宫炽仁亲王亲自召见根津一,令他再次潜往中国,目的是侦察北洋舰队的动向与实力,作临战准备。荒尾精到沪后,立即将宗方小太郎从汉口召回到上海,命他潜入烟台、威海,侦察北洋舰队的动向。当时为了避免中国方面注意,日本间谍机构制定了一套周密的暗语系统,如"上等品"代表"旅顺口附近兵";"中等品"指"大连湾附近之兵";"谷类"代表"步兵练勇";"杂货"指"炮兵"等。这次宗方与根津一又研究出新的暗语,"买卖不如意"意为"北洋舰队不出威海";"草帽辫行市如何"指"北洋舰队出威海进行攻击";"近日返沪"指"威海舰队之防御移至旅顺"等等。
  
  买通李鸿章的外甥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已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舰队。这四支舰队中,日本人最重北洋舰队。因为李鸿章向德国订造的铁甲"定远"、"镇远"、"来远"、"经远"四舰,向英国订购"致远"、"靖远"两舰都隶属于北洋舰队。到1888年,北洋舰队已经拥有大小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同时李鸿章还在威海修建船坞、港口、炮台等,并驻有北洋水师提督衙门。
    宗方小太郎从上海到烟台后,第二天就化装成农民模样前往威海。威海是北洋舰队的主要基地。宗方小太郎在汉奸的帮助下四处搜寻情报,甚至登上了小船到刘公岛暗暗了解水师的布防情况。但由于北洋舰队防备较紧,一时收效不大。与此同时,在天津的日本间谍石川伍一也在积极活动,他表面看来只是日本松昌洋行的普通职员,其实已是一个老练的军事间谍。他1884年年仅18岁时来到上海,投到驻华武官海军大尉曾根俊虎门下,开始间谍生涯。之后与另一名日本间谍高桥谦结伴深入到江苏、浙江、江西、两广和河北、河南、四川、陕西等13个省,进行详尽调查。1886年两人经湖南到达汉口,归入荒尾精门下。此后两人加入四川支部,完成了一部有关四川的报告并附有详图。1893年石川来到天津,以洋行职员为掩护,进行间谍活动。也许命里注定,1894年是他间谍活动的顶点,却也是他的终结之日。
    这年二月,一个清兵来兑换英镑,伙计做不了主,因英镑在店里是控制的。石川心想,通过他可以打入军方,特准换与了他。几次交往,石川很快与他熟了,知道他叫汪开甲,是清军驻天津护卫营一个弁目。这小子能说会道,谈起军中情况来滔滔不绝。汪开甲又来时,石川把他带到一家日本妓院。玩乐后临分手时,汪开甲出于感激凑上来说:"石川兄,我想带您去见一个人,有没有兴趣?"石川忙问,"谁?"汪开甲神秘兮兮附在石川耳旁轻声道:"他的舅舅是咱清朝响当当的人物李鸿章。"
    在汪开甲的引见下,石川当天就见到李鸿章的外甥、时任军械局书办的刘芬。一番交谈和观察,石川很快看清面前的刘芬,同样是一个色欲、贪欲交织的俗人。接下来石川便精心策划,他首先得满足刘芬的贪欲,就带去一件珍贵的古董,使刘芬喜不自禁。接着石川亦将刘芬带到那家日本妓院。刘芬以后惟石川之话是从,不断为石川提供情报,而他每次也能得到想要的色与财。结果,石川不用费劲就顺利地得到了援朝清军的有关情报。日本大本营获悉后赶紧调整了兵力部署,1894年7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海军中将伊东右亨率舰队从佐世保出发,驶向朝鲜的海岸,进入临战状态。7月25日丰岛海面发生了清军运兵船被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秋津洲"舰围攻的悲惨事件,清军千余人全部丧生。护送的北洋舰队的"广乙"舰被毁,"操江"舰被掳。
    汪开甲结交日本人的行为引起天津城守营千总任如升的注意。经审问,汪开甲供出了石川伍一。任如升迅即上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石川伍一担心在天津洋行不安全,悄悄转移到刘芬家,结果被一直监视他的天津衙门一并抓获。这是清政府破获的第一起间谍案。这年9月20日,石川伍一被押赴刑场,"按公法用洋枪击毙"。刘芬则"绑赴市曹"处决。由于有了这个案例,清政府各级官员对日本间谍才开始有所重视。
 


  支持,如果没有太平天国,中国可能会是另外一种面貌。太平天国之乱,江南地区损失人口60%,浙江、江西80%以上的妇女被强暴。
  
 

    
    美国是国际强国,却没有亡国?
    ==================
    这是什么反驳?美国什么时候亡国了?
  =======================================
  美国当然亡国了,被林肯灭掉了.
  东南互保是正确的.
 

 



 

作者:抚琴小区 回复日期:2007-6-30 1:54:17   
  绝对集权制的基础,就是合法的民粹主义。
  清朝的文科翰林就是这种制度的依靠力量。
  这些文翰林就是一些随时准备卖主的食客。
  请看张之洞:
  “如果太后和皇上在西安出事儿,咱们马上立袁世凯为总统”。
  奸臣就在宫内。
  嘉庆末年,武进士辈出。但道光登基,却没有把库图佐夫的武翰林安在军机处,而是让他们守长城。以至于1840,天津兵不足千。1858,库图佐夫只好壮烈牺牲。因为他毫无战略安排的权利。
  在合法民粹主义误国之后的,必然是非法民粹主义的洪水滔天。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6-30 5:50:03   
  库图佐夫
  
  米哈伊尔·库图佐夫(1745年9月16日—1813年4月28日),俄国元帅,著名将领,军事家,1812年曾率领俄国军队击退拿破仑的大军,取得俄法战争的胜利
  
  1759年炮兵工程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1761年晋准尉并任连长。
  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俄土战争期间,先后在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麾下任职,作战勇敢,指挥有方。
  1774年在战斗中负伤,失去右眼,得名“独眼将军”。出国治疗期间,考察普鲁士、英国、荷兰等国军事。
  1782年晋准将。
  1784年晋少将。
  1792年起先后任驻土耳其大使、陆军贵族武备学校校长、驻芬兰俄军司令、立陶宛督军和圣彼得堡督军。
  1805年俄、奥、英等国结成第三次反法联盟后,率俄军主力前往奥地利,迎击拿破仑一世统率的法军。鉴于奥军在乌尔姆战役惨败,指挥俄军主力后撤400余公里,从而保存了实力。奥斯特利茨战役中,俄军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干预遭惨败。
  1806~1812年俄土战争中,于1811年出任摩尔多瓦俄军总司令,采取退避三舍、相机反击战法,在同年8月鲁什丘克战役中以少胜多击败土军主力,迫使土耳其签订和约。
  1812年卫国战争中,在俄军失利情况下出任总司令,面对优势法军实施战略撤退和坚壁清野,在博罗季诺战役中重创法军后继续后撤,直至放弃莫斯科。后又指挥俄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进攻法军,歼敌于别列津纳河畔鲍里索夫地区。
  1813年4月率部向法国本土推进前夕,病逝于西里西亚小城本茨劳(今波兰博莱斯瓦维茨)。
  
  -------------
  
  说的有道理,但是,根子在太平天国,这场运动之后,清朝晚期和唐朝晚期类似,属于“军阀割据”,其中也有好样的,但晚清就是太缺少左宗堂这样的真心爱国之仕了。类似张之洞这样的奸臣太多,曾国番也不是好鸟,李二先生,袁世凯都想当总统。李二先生甚至认为自己是“革命同志”。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6-30 5:54:24   
  作者:抚琴小区 回复日期:2007-6-30 1:54:17 
    绝对集权制的基础,就是合法的民粹主义。
    清朝的文科翰林就是这种制度的依靠力量。
    这些文翰林就是一些随时准备卖主的食客。
    请看张之洞:
    “如果太后和皇上在西安出事儿,咱们马上立袁世凯为总统”。
    奸臣就在宫内。
    嘉庆末年,武进士辈出。但道光登基,却没有把库图佐夫的武翰林安在军机处,而是让他们守长城。以至于1840,天津兵不足千。1858,库图佐夫只好壮烈牺牲。因为他毫无战略安排的权利。
    在合法民粹主义误国之后的,必然是非法民粹主义的洪水滔天。
  --------------
  
  
  清朝末年和明朝末年也有类似之处,奸臣或者汉奸特别多,文人尤其如此。当年,李自成打到北京,明朝的文人的嘴脸是一绝。见我的“我为崇祯辩护”一文。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6-30 6:06:40   
  作者:抚琴小区 回复日期:2007-6-28 22:38:50 
    几点评论
    1:马克思明确指出,太平军是邪教组织。西方舆论一致否定太平军。洪秀全六次科举不中,走上反政府的道路。不存在造反有理之说。--------同意
  
    2:林则徐禁烟有理。但涉外争议引发战争。因此,他的禁烟缺乏战略考虑。--------同意
  
    3:清朝军制中,文官带兵;宫廷中,没有军事战略家的地位。---------同意. 湘军崛起后,局面被打破。湘军兴起,文臣、书生纷纷带兵,由掌握兵权进而掌握地方实权
  
    4:东南联防体系,只是地方治安自治。在对外战争中,没有拒兵之理。渤海湾的地位和别省不同。几次大战,都在天津,不存在丢了东南怎么办。-----袁世凯镇压义和团 清朝晚期的特殊现象,集体汉奸行为,因为他们自己有实力,二是有列强在他们后面。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汉奸。
  
  
    5:清政府应该有打赢1840于京津的战略准备。
    可以火烧北京,迁都洛阳,诱敌深入。------也许可行,我认为甲午战争的时候,如此做,最后击败日本的机会很大。
  
  
    6:分权自治,势在必行。儒家文化,就是封建文化。
    只有封建的儒文化,才能对抗列强的封建基督教。
    日本给丁汝昌的劝降信,指出清朝科举重文轻武是清屡败于日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
    当沙皇宫中站着封建贵族库图佐夫,清宫站着湘乡寒士曾国藩时,中国军队怎能抵御列强?
    张学良说得对:“中国军队与日军比,日军实在太好了”。
    中日军队,是民兵与正规军之区别。要是慈禧三顾,请孔明、穆桂英、岳飞的后代领兵,列强可破。-----------张学良时代的民国,比日本差远了,而清朝时代,和日本军队的武器和训练差别不明
  显,甚至比日本强,关键是太平天国,之后军阀割据,各自都试图保存实力,这些人根本不想打,不是实力真的比日本差。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6-30 6:10:55   
  众善奉行 ,请看大清国两位高官的善行 “左回回”
  
  “ 济公”电视剧后又出了“了凡四训‘电视剧,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教育世人要弃恶从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论深入人心,今后应多拍一些这样体裁的电视剧,在中国历史上这样内容很容易找,很多,我在网上找资料无意中遇上一篇文章,是段真实的历史,看完很受教育真可是当今教材,现把过长的文章中选一小段介绍给大家。
  
   光绪元年,德宗皇帝爱新觉罗载?,下圣旨命令文勤公四川总督完颜崇实巡视关外各省。然后命他任盛京(今辽宁省)将军,兼兵部尚书都御史及奉天府(今沈阳市)府尹,行总督权。
    清朝,“将军”是八旗中最高长官,由满族人担任。不一定是武官担任“将军”,文官也可担任“将军”。
    “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理一省到二、三省的军民政务。
    完颜崇实到奉天后,奏请德宗皇帝把左宝贵调到奉天,统带八旗长矛队,后改名为长胜营。
    左宝贵先后参与征剿“宋三好”、“高希殄”等人有功。完颜崇实将军奏请德宗皇帝,赐号为“鉴色巴图鲁”记名提督。
    在清代,提督一般为一省的高级武官,但仍受总督的节制。
    据回族老人回忆:左宝贵所带之兵,回民居多,军中立回民灶。操练中,左宝贵传以拳术,选择好的教以棍、剑、鞭、枪等武艺。军纪严明,并教兵士以民为亲。如果在民众中有为非作歹者定将严惩。这样颇得民心,上下传有“左回回”带兵有方之美名。
    光绪二年(公元一八七六年),盛京将军完颜崇实去世,,十月,其弟完颜崇厚由兵部侍郎调任盛京将军。他见左宝贵剿匪有功(史料记载为匪,实际是否是匪,还有待考证),治军有方,便奏请皇帝,德宗皇帝亲赐“黄袍马褂”,任命为高州镇总兵,仍留驻奉天。并叫左宝贵选择合适的地方建造府第。于是,左宝贵在现在的小西路,即铁路医院北侧建造“左大人府”。
    回族老人座谈:在建造左大人府挖地基时,挖出元宝十八缸。左宝贵当时命令把十八缸元宝全部封存,随后上报完颜崇厚将军。(没和领导私分,领导也没要分点)
    完颜崇厚将军见元宝太多,不敢擅自处理,便写呈文上报朝廷。德宗皇帝看后大悦,御笔朱批:“自身之福,财银自裁。”
    左宝贵接到圣旨磕头谢恩后,又朝拜“真主”。决心下扶民众,为百姓多做好事。
    左宝贵每星期五,乘坐红罩的骡车到北清真寺作礼拜。伊斯兰 教称为“礼主麻”,即是拜“主”之意。朝拜后,左宝贵与赵瑞恒阿訇饮茶畅谈。赵阿訇的教义造诣很深,再加上年高心善,颇孚众望,所以,左宝贵很敬重他。在谈话中,左宝贵把建府挖出元宝、皇帝批示叫自用的事情,从头到尾告诉了赵阿訇,并说把这笔钱想用在民需上……赵阿訇听后很是赞同,并告劝他:“除恶铲霸,不拘满、回、汉,济贫行善,不分民族异。”左宝贵听完,觉得很有道理,并叫身旁的侍卫官把赵老的教悔,经常提醒,以便牢记在心。
    有一天,侍卫官转呈百姓送来的白纸字帖,上面写着:“街横,楼向北,白日霸良女,怨声载道骂恶鬼。”左宝贵看了半明不解其意,便召见师爷铁玉川问之。铁师爷接过字帖一看,沉思片刻,对左宝贵说:“大人请看,街横乃是横街之反说,楼向北乃是望北楼之意。望北楼是我军三营的营地,耳闻驻军中的满族官员有强占民女之事。字帖中的恶鬼是否指的是他们,请大人天察。”
    左宝贵听后觉得有理,便脱去官服换上老百姓衣服,只带着随身侍卫前往北关望北楼三营驻地私访。正巧,在营门口,看见几个士兵正毒打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汉。老人并不屈服,对着营门口大骂:“坑害人的恶鬼,还我女儿……”周围虽有观看者,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因为,刚才有一大汉抱打不平,被如狼似虎的官兵抓进营去遭到毒打。
    左宝贵强压怒火回到府中,马上派人去三营捉拿恶官。不一会,就把三营管带(在清朝末期军制中,统辖一营的长官为管带,相当于现在的营长)押进总兵府内。管带来到堂上破口大骂:“我黄旗满官,你左回子能把我怎样?”
    老百姓闻听左大人捉拿了管带,都纷纷来到总兵府门前,跪在地上请求左大人为民作主,严惩恶官。
    左大人安抚百姓后,开始审问三营管带,问他霸占良家女儿可有其事?这位管带根本没有把左宝贵放在眼里,他耀武扬威,摇头晃脑,高声大喊:“事事全有,霸女属实,看你左回子胆敢摘掉我大清满官的黄带子?”(黄带子是清朝宗室的别称,因满族身系金黄色腰带故叫黄带子)左宝贵虽然气冲牛斗,愤怒已极,管带所犯之罪按军纪应该马上处斩;但是,站在他面前骂不绝口的犯罪者,却是清朝的宗室,享有特殊的权力,怎么办?这时,耳边响起了赵阿訇的声音,“除恶不拘满、回、汉。”原来早有所指。左宝贵心想:要刚直不阿,为民作主,就不能怕丢官。于是下令:“斩”!
    老百姓看恶官被斩,眼流热泪,跪在府门前,口呼:“多谢左大人为民除害……”
    左宝贵又派了一名管带,前去三营上任,并再三嘱咐,一定要严加管教官兵,如有再犯者定斩不饶。
    尽管一切处理的合情合理,但被斩的管带毕竟是“黄旗满官”,犯罪不能严惩;况且左大人不是满族官员,又未奏先斩……大家都为左大人担忧。
    左宝贵也知道斩杀黄旗满官的责任是不一般的,所以自己拔掉花翎,脱去官服,步行来到将军府请罪。
    盛京将军完颜崇厚也曾听说,有的满族官员行霸作恶。这时守门的卫士来报,说有数百名官兵、百姓要求晋见大人,为左大人求情。完颜崇厚将军思前顾后:左宝贵战功赫赫,深孚兵民重望,如果惩办他,军民不服……。完颜崇厚将军三思后,离开座位亲自用手扶起跪在地上的左宝贵,并安慰道:“三营管带作恶多端,有证有据,杀之有余。你乃是身穿圣上所赐‘黄马褂’的有功之将,有责任有权力清政怜民,何罪之有。”左宝贵叩谢回府。此后,军纪更加严明,左宝贵总兵的声誉大振。 原载1983年第4辑《沈阳文史资料》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6-30 6:13:23   
  清朝官阶制度[转]
  
  一、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
  
  1.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废除
   清统治者入关前,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八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凡朝廷的军国大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这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洲贵族控制朝政、维护自己利益的特权机构,这必然同封建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发生矛盾和冲突。所以清王朝统一中国后,封建皇帝便通过允许蒙、汉大臣参加议政和设立内阁等办法,逐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并最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明令正式予以裁撤。
  
  2.清内阁的设立
   清朝入关前,朝廷设有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分掌记注皇帝起居、编立史册、撰写实录、草拟国书制敕及为皇帝进讲等。内三院设大学士、学士等,可参预国家机要。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改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加殿阁头衔,满汉各半。并且仿照明朝制度,规定凡各处官员上呈的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替皇帝拟出几种处理意见),再进呈皇帝;对于皇帝的诏令,也由内阁下达六部等衙门执行。开始时,由于规定大学士仅为五品官,至使内阁的权势反而低于原内三院。但是由于清朝皇帝利用内阁抑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势,使内阁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雍正时,内阁大学士的官位品级升为正一品,成为朝廷的最高级官员了。不过,自军机处成立后,取代了内阁的许多职权,内阁官员也只是处理一些例行公事了,这时的“大学士”也成了文臣的一种荣称。
  
  3.关于南书房
   南书房在乾清宫的南庑,原是康熙皇帝读书之处,后来又选召翰林等官入内当值,称为“南书房行走”。康熙皇帝在闲暇时,便由他们陪侍赋诗作画等,进而参预机务,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发布政令之所在。不过,南书房只在康熙帝时才具有这种特殊地位。
  
  4.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七年(1729年),正值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能及时处置军情,遂在内廷设军需房,直接转达前线军情及皇帝旨意,这样既可省去内阁的复杂手续,而且不易泄密。后又称军机房,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其职权也扩大为参预全部军国大政。由于军机处转达皇帝旨意、处置政务效率高,使得皇权专制达到最高峰,所以尽管它不是正式官署,却一直保留下来,并在清朝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称为“军机处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无定员,多者六、七人,一般以特选的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充任,清末也有亲王入选。领班的军机大臣叫作“首揆”。
  
   军机大臣在军机处轮班值日,准备皇帝随时召见,商议军国大政。军机大臣也要根据皇帝意见拟定谕旨,发布到有关部门,叫作廷寄。当时,内阁发出的各种文件叫“明发”,相比之下,军机处的廷寄较明发具有勤、速、密的突出特点。
  
   对于资历浅的军机大臣,授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其地位稍低,班次在后。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主管军机处的日常文书工作、撰拟谕旨、文稿等。
  
  二、其它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掌,如六部、九卿、五寺、二监等,都和明朝一样,只是理藩院为清朝所特设。
   理藩院,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专门掌管蒙古、西藏及新疆各地少数民族事务。此外,理藩院也分管部分外交、通商事务,如设俄罗斯馆等,直至咸丰时才把外交、通商等职掌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三、清朝的都察院
   清朝的都察院同明朝一样,是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正、副长官。明朝作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六科给事中,在清朝归并入都察院。
   清朝把全国划分为十五道监察区,都察院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分掌稽核各道的刑名案件等,并且有权稽察在京各衙门事务。
   都察院还在京城设五城察院,分东、西、南、北、中五城,每城设一衙门,以巡城御史为长官,专察京城地方的机构和官员。
   此外,清朝督察院还设有宗室御史处,专门稽察宗人府事务;设稽察内务府御史处,专门稽察内务府事务。
  
  四、清朝的地方官制
   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厅)、县三级。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总督和巡抚在明朝都是属于都察院的差遣职官,在清朝则成为正式的地方高级官员了。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但四川总督就只管四川一省。总督例兼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就使他掌握了数省的行政、军事、监察大权。总督又可称为“制军”、“制台”。巡抚为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有副都御史衔,这样便有权统管全省的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了。巡抚又可称为“抚军”、“抚台”。督、抚之下设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赋、民政。布政使又可简称藩台、藩司。又设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按察使又可简称臬台、臬司。
   清代对于督抚、布政使、按察使,可合称三大宪。清初,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参议,驻守在某一地方,称为守道;又按察使下设副使、佥事等,可去分巡某一地方,称为巡道。乾隆时裁撤上述参政、副使等官,专设分守道、分巡道,带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和府州之间一级机构,叫作道员。在名义上,道应是省的派出行政机构。清朝还设立一些专业道员,如负责河务的,负责盐、茶、粮等。
   省下设府,以知府为行政长官,掌管一府的政务及所属州、县的赋役、诉讼等事。此外,顺天府和奉天府,分别是京城和陪都,地位较一般府要高,设府尹为其长官。
  还有与府同级的直隶州,直属于省,以知州为其长官。有属县。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有直隶厅,直属于省,以同知、通判为长官。府下设县和散州。县是地方行政的基层组织,长官为知县。散州多是因地而特设的,也以知州为其长官。
  
  五、清朝末年的官制改动
  清朝后期,西方帝国主义闯进了中国的大门,他们借口通商,一步步侵夺中国的主权。这时一些人想通过变法维新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新的形势迫使清政府对封建的职官制度不得不做某些调整。政府部门有增有减,有的改名。但是已经丝毫不能挽回整个封建制度的垂死命运了。
  
  六、清朝的爵禄品级和官员服饰
  1.清朝的封爵
   清朝的封爵分为王爵与世爵两套。王爵也称为显爵,是封给满族宗室的,最初为十二等,乾隆时增为十四等。当然表中出现的只是体现了名号上的等级差别,并非实指。另一套世爵是封给功臣贵戚的。这些爵位中,有的又再分为一、二、三等。清朝取消了勋,有些勋名用于爵名了。
   清朝文武官员都分为九品,每品有正、从,共十八级。清朝的文武散官官阶也是十八级。由于品级的不同,朝廷授官的规格、使用的授予文书形式也不同。
  
  2.清官的俸禄和服饰
   清朝官员无论满汉、文武,其俸禄一律按品级定高低,以俸银和禄米发给。在外武官不支禄米,折合薪银发给。官员们除了正俸外,还有皇帝赏赐的“恩俸”以及养廉银等。
  清朝官员的服饰与过去有较大区别,官员的服色不分品级,只有皇子和特别赐允的亲王、郡王可用金黄色,百官袍服一般为石青色或绀(深青带红)色。清朝官员服饰的重要区别在于“顶子”和“补子”。顶子是指帽顶上的帽珠。不同品级的官员,所用帽珠的质料也不同,当官员被罢免时,首先要摘去头上的帽子,因为帽珠是他的身份的重要标志。清朝官员在袍服外面要罩一件襟褂,叫作补褂。补褂的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块绣成的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的图案是文官为鸟类,武官为兽类;御史监察系统的官员则不分官品,都绣獬豸(xièZhì),因为传说这种神兽能辨曲直。
   此外,清朝高级官员帽顶后面还拖着一束孔雀翎毛,称为花翎。翎上的圆圈状花纹叫眼,于是又以眼的多少显示等级,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自唐朝以来,明黄色(淡黄)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这是出于五行说以中心属土,色尚黄的理论。
   由于清统治者信奉佛教,佛教的念珠也影响了清朝官员的服饰。清朝规定,官员在穿朝服时,都要在颈项上佩带108颗圆珠,称为朝珠。不同品级官员的朝珠质料与穿珠丝线的颜色也都不同。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6-30 6:14:22   
  清代官阶
  
  一、官员的品级:
  清时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末入流”。列表如下:
  
  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5、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武)守备
  
  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13、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18、从九品——(文)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19、末入流——(文)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无末入流
  
  
  二、官员的服饰
  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
  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
  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
  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
  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
  
  
  三、官员的称呼
  大学士—————中堂
  太子少保————宫保
  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左副都御史———副宪
  通政使—————银台
  御史——————侍御、都老爷
  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河道总督————河台、河帅
  漕运总督————漕台、漕帅
  学政——————学台、学院、学宪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
  盐运使—————盐司
  道员——————道台、观察
  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
  同知——————二府、分府、司马
  通判——————别驾、三府
  知州——————牧、刺史
  州同——————州驾、州司马
  州判——————别驾、州司马
  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
  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
  县丞——————左堂、二尹、捕厅
  主簿——————三尹
  吏目——————捕厅、右堂
  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
  巡检——————捕厅、巡政、分司
  提督——————军门、提台
  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另:
  
  正一品——文官: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武官: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武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武官:副将
  
  正三品——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武官:参将
  
  从三品——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武官:游击
  
  正四品——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
  
  武官:都司
  
  从四品——文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武官:城门领
  
  正五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
  
  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官:守备
  
  从五品——文官: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
  
  各省知州
  
  武官: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官: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
  
  京县知县、各省通判
  
  武官: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
  
  武官:卫千总
  
  正七品——文官: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
  
  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
  
  武官:把总
  
  从七品——文官: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官: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武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训导、州训导、县训导
  
  武官: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官: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
  
  武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官:翰林院待诏、刑部寺狱、州吏目、巡检
  
  武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官:京县典史、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
  
  武官:无
 

作者:lovesue888 回复日期:2007-6-30 6:15:22   
  官员的服饰
  我国清代文武官员穿着补服,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筛,称“补子”。它又因丝绣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艺术珍品。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这种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
  
  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 缀绣在清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它只不过是绣工的复杂程度和颜色的差别。补子随着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官员所缀绣的补子图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采用飞禽饰样,武官采用走兽图案,用以显示出武官的威武气势。而官员的元配夫人为朝廷命妇,亦可随夫婿官阶,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缀有补子。
  
  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上为五爪金龙纹,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官员。
  
  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口若悬河为鹭鸶,七品为(氵+鸡)(氵+束+鸟),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清代的补服制度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尧的儿子因穿了四团龙补服一项,在给年羹尧定罪时,就有这一项:“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顺礼也。” 当时,也有官员因自己的职位低,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绣工制作的。加工厂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制作比自己官职高的补子,但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发生。制作这些补子的机构,是皇家专门织造绸锦缎的织造衙门。皇家织造衙门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们用各种绣丝彩料,运用和继承精湛的织绣技术手法,织绣出了誉满天下的传统服饰。这些补子如今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珍品了。
  
  
  顶戴
  
  清朝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会、祭祀时戴的礼帽。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无论冬夏朝冠皆帽檐上仰,覆以珠穗,正中饰三层金顶,每层间饰以一等大东珠一颗,环绕金顶周围,饰以四条金龙,龙的头上、脊背各镶嵌一颗一等大东珠,四龙口中各衔一颗大东珠,帽后饰一等东珠七颗,皇帝的朝冠上共饰有二十二颗大东珠。
  
  皇后、皇太后朝冠亦以一、二、三等东珠为主要饰物。完顶为三只重叠的金凤,凤间饰三颗一等大东珠,每只金凤的头部、翅膀各饰二等东珠三颗、三等东珠一颗,金凤的尾部各饰小珍珠十六颗,三只金凤的口中各衔三等东珠一颗。朝冠的檐部缀七只金凤,每只金凤各饰二等东珠九颗、小珍珠二十一颗,猫眼石一颗。冠后部饰金金一只,猫眼石一颗,小珍珠十六颗。金尾垂珍珠横二排竖五行共三百零二颗四等东珠。 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及妃嫔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据等级身份不同,朝珠的质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东珠朝珠,东珠朝珠由108颗东珠串成,每27颗东珠又用4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并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串和二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朝珠的构成,有着深刻的含义。108颗东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 持两盘红珊瑚结珠,以示身份特殊。
  
  清朝官员帽顶镶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东珠),但珍珠数量有严格区别,即官衔愈高,珍珠数量愈多,但最多不超过9颗,具体规定:亲王朝冠饰东珠9颗,邵五朝冠饰东珠8颗,贝勒朝冠饰东珠7颗,贝子朝冠饰东珠6颗,镇国公朝冠饰东珠5颗,辅国公朝冠饰东珠4颗,候朝冠饰东珠3颗,伯朝冠饰东珠2颗,子朝冠饰东珠1颗,其余非高官厚禄的没有资格使用东珠。 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后来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另外,有清朝官员坚持认为夷人在陆地上将不堪一击,因为“他们的腿上都穿着衣服,因此笔直僵硬而不能弯曲,一旦上岸,他们摔倒后很难爬起来”。)
    -----------------------
    
    这个搞笑啊
    尤其那个满清官员自己就是蛮夷(的奴隶),还认为人家是夷ren
  ---------------
  那个官员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道光二十年八月初四,鸦片战争马上就要打起来了,英国人已经出兵了,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认为没问题。英国人来了,我们能打胜他。奏折写道:
  
  “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他还有两个“笑话”,想听么?
  
  关于林则徐,我们长期将其作为一个“高大全”的历史英雄来看待,因此,他在“高大全”以外的一些侧面,也有意无意地被人们忽略了。在这里,我想谈谈在林则徐在广州禁烟及随后的外交、军事行动中的一些不为人熟知的事情,以勾勒出他的侧面轮廓。如我将在文末阐述的,林公的这些侧面轮廓,也许不很好看,但只会使他的形象更加全面、真实、生动。
    
    一、林则徐偏见的侧面
    
    林则徐曾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也确实担得起这个称呼。在广州期间,他组织人手翻译外文新闻纸,节译政治、军事等书籍,甚至首次选译了当时通行的《国际法》。
    
    林则徐并且相信西医,1839年,他曾向广州教会医疗协会求助,看有没有根治鸦片瘾的药物。但是这所协会也许不是最好的求助地方,因为其第二大董事查顿,就是当时英人在中国最大的鸦片贩子。后来,林则徐提议,对在18月内无法戒除鸦片瘾的中国人,处以死刑。
    
    林则徐自己还使用西医疗法。也是1839年,他因小肠疝气而拜访了一位叫彼德·帕克的传教士的诊所。这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医师给林则徐安了疝带,缓解了他的痛苦,而且送给他5条疝带——这是彼德的全部存货。
    
    但任何人都难免有时代局限,相对开明的林则徐也不例外。
    
    比如,他认为洋人士兵因为脚上有绑腿而无法弯曲膝盖。1839年9月,他给皇上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实际也是当时通行的一种荒谬见解,洋人腿不能弯曲,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定海沦陷后,林则徐鼓励军民奋勇杀敌,仍然认为英国人膝盖不能弯,“一仆不能复起”,可任大家宰割。对洋人的坚船利炮,林则徐也有着奇怪的幻想:“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
    
    基于这些偏见,林则徐相当小看英军的陆战能力,他在官涌主持修建的两座炮台,也根本没有防御敌方从侧后发起地面攻击的措施。结果,战事一起,英军很快就在港口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夹击下,陷落炮台。事后,英军一位官员还很纳闷地在一封信里告诉友人:“真奇怪,这些炮台完全没有防御地面攻击的设施,就像是欢迎我们回家的摆设”。
    
    更奇特的是,林则徐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在与道光的一份奏稿中他写道:“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而在一份拟交英女王的文书中,他又再次强调:“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
    
    这些偏见,难免会使林则徐自信心“爆棚”,加上对国际外交惯例的不熟悉,从而做出一些莽撞的事儿来。
    
    二、林则徐莽撞的侧面
    
    在林则徐广州禁毒的行动中,部分海外史家对其两个做法略有微词,认为实在莽撞了。
    
    一是他在禁烟初期,对广州外国商馆进行封锁,严密隔离一切外侨。这种做法实在是一竿子打倒一船人,被隔绝的人中,不少并未染指鸦片贸易。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则徐此种做法,实际上已酿成了一个不小的外交事故。这就好比如今广州有一些外人从事贩毒,政府却直接把各国大使馆封查,并软禁所有人员。当然,在林则徐那个时代,中国连专门的外交部门都没有,更别谈外交准则了,林则徐做出如此强项的举动,出于禁毒心切,也可以理解。
    
    当时的广州外国商馆可谓弥漫着“林氏恐怖”,有个中国船夫仅仅因为身边带着一封欧洲文字的信件,就被处死。同时,食品,甚至于一桶水,都不能被带进商馆。封锁中途,交涉到矛盾激化时,林则徐还找工人去商馆周围砌墙,彻底将商馆变成监狱。直到英方商业代表义律妥协,才解除封锁。
    
    林则徐禁烟主要只针对英方商人,而不太注意扑杀中国方面的鸦片走私势力,对吸食鸦片者也只有惩戒而无引导之术,结果虽然缴获了大量鸦片,但并未使鸦片走私绝迹。1839年6月的《澳门月报》记载,就在同年9月,鸦片贸易又再度活跃,且有上万箱鸦片已经运到中国海面。
    
    禁毒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林则徐的禁毒手法则显得相对单调、粗暴,没能取得哪怕暂时的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林则徐另一个莽撞的做法在查缴鸦片后,要外商写保证书,以后永不夹带鸦片,违者处死。起先,外商愿意个人写保证书,但是林则徐要求,保证书不但对签署者有效,对其船上所有人都有效。换言之,船主若签署这个保证书,等于是替将来所有在他船上的人都签署了“生死状”。结果对方拒绝,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现在看来,林则徐的想法比较朴素,他在一个奏折中称,外人重信用,所以要求他们签署“具结”,也就是保证书,可以一劳永逸。他那个时代,当然考虑不到立法的问题,只能做出如此要求。但其时,外交沟通毕竟不如安琪儿的皮肤般润滑,一边是固执到如石头的地步,一边是倔强到如牛头的地步,且各按自己国家的法律条规,风俗习惯等来思考、处理问题,结局自然只有一拍两散。
    
    顺便说一下,我在这里使用的“莽撞”形容词,丝毫没有贬义,只是一种客观形容。事实上,林则徐当年的莽撞,也是出于一腔爱国热忱,以及对鸦片的痛恨。正如早年对林则徐颇有微词,但晚年已经有了谅解的历史学家蒋廷黻所言:“……英国虽不反对禁烟,但反对中国再用林则徐用过的方法。这样一来,禁等于不禁,因为以中国的国力及国情,用文忠的方法尚有一线之望,不用则全无禁烟的希望”。
    
    三、林则徐遮掩的侧面
    
    中国旧大臣在上奏军情时往往有种积习,那就是粉饰撒谎,明明是一边倒的大败,也要说成“我军伤亡颇多,然敌方死伤更众”,以骗取龙颜不怒。
    
    很遗憾,林则徐也不能免俗。
    
    1839年穿鼻战役后,关天培报告林则徐,中方大胜,击沉几艘英国船,并造成英军50多人死伤。然而,其实英军此役无任何人员损伤。参与此役的一个英方军官事后在书信中更刻薄地嘲笑说:“中国炮台上似乎是在放烟花”。按常理,林则徐应该调查真实战况(当然,也有可能被蒙蔽),却全盘按照军方的报告,上奏汇报大捷。
    
    这种做法,当然大大激发了道光皇帝的战斗热情,他在接到林则徐关于九龙山炮战的报告后,就意气风发地批示:“朕不虑卿等孟浪,但戒卿等不可畏葸。”意思大约是:好好干,杀得洋毛子全滚蛋!林则徐等也很配合,不断奏报大捷,更敞开了说大话,比如“接仗六次,俱系全胜”云云,把道光皇帝的胃口吊得很高。
    
    1839年9月,已经清楚双方军事实力,明白“扛不住”了的林则徐又上奏说:“英国商人苟知悔悟,尽许回头”。结果道光皇帝批示道:“不应如此,恐失体制”,弄得林则徐进退维谷。
    
    实际上,1840年时,清朝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将领腐化,装备落后,完全无法抵挡任一个西方强国的军队。如《剑桥世界近代史》所说:“军队中贪污盛行,士气不振,有的部队花名册上只有极少一部分实有其人;武器只有老式的火枪、梭镖和弓箭等;而且中国人一贯尊崇读书人出身的文官,轻视武夫。因此,中国军队毫无准备,在清帝国一旦不得不面对沉重压力时,无法担当起国防的重任”。
    
    对此,林则徐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双方军备的差距,特别是西洋大炮的威力。1842年,在流放伊犁的途中,他给友人写信中也说:“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但遗憾的是,他并不想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现实,这封信他也请朋友不能给人看。此后,林则徐东山再起,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却不曾倡导改革,也未曾公开宣传过中外强弱悬殊。在后一方面,林则徐遮遮掩掩,还不如抚夷派的琦善、耆英——他们至少给了怀有天朝大国美梦的士大夫们一瓢冷水——而林则徐却终身对此缄口。
 

 


     何为卖国,用民族主义为自己的统治提供合法性,这是玩火,在古代或可,但当今中国人的人文素养,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丧失了,这时民族主义是危险的.
     晚清有几亿人,优良的装备,打不过两亿联军, 布尔有几十万人口,抗击了40万英军.
  =================
  
  
  晚清最大的卖国贼是汉人,是事实,东南互保就是集体汉奸行为。
  
  如果学“布尔”,还没等清朝胜利呢,列强就会在内地扶持一个“汪精卫”出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