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天可汗”都有谁 唐太宗独据此尊号?

(2007-06-16 18:23:36) 下一个

杨广更NB ,他是圣人天可汗,,,
-----------
“天可汗”都有谁 唐太宗独据此尊号?

“天可汗“这一尊称,是否为太宗所独据?抑或是”天可汗”泛指唐廷诸帝?游牧民族君长,有否类似之称号?


自太宗至代宗,唐朝皇帝均有被上称为”天可汗”的纪录,绝非只有太宗一人所独有之,而其中尤以玄宗一朝为最,高达七次之多。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当时大食入侵西域地区有关,西域各城邦诸国纷纷要求唐廷出兵,保护其国防安全;再者,尊称唐帝为”天可汗”的种族中,有北方的突厥、回纥(鹘)以及西域诸国,从未有东方(如日本、朝鲜三国)与南方(如南诏、天竺)或西南方(如吐蕃)民族称唐帝为”天可汗”。

推究其原因可能是东方及南方诸国,对其君长并非称作”可汗”(或称王、天皇、赞普),是故其上书称唐帝时,也就不用”天可汗”此一称号,而采用皇帝、天子、陛下等尊称。盖贞观四年,上尊太宗为”天可汗”者,为当时西域、北方诸君长,而非《通典》及《资治通鉴》所谓的”四夷”君长。以往学者多认为”天可汗”系游牧民族专对唐朝皇帝之特称,然而考游牧民族历史可以发现,”天可汗”一名并非是唐朝皇帝所独有,在汉文史料中,即可找到游牧民族君长有类似称号:

其一,突厥登利可汗。据《旧唐书》〈突厥传上〉载:伊燃病卒,又立其弟为登利可汗。《新唐书》〈突厥传下〉载:其弟嗣立,是苾伽咄禄可汗,使右金吾卫将军李质持用为登利可汗。明年(开元二十九年)遣使伊难如朝,正月献方物,曰:”礼天可汗如礼天,今新岁献月,愿以万寿献天子”云。

其二,回纥登里可汗。据《旧唐书》〈回纥传〉载:干元二年夏四月,回纥毘伽阙可汗死,长子叶护先被杀,乃立其少子登里可汗,其妻为可敦。《册府元龟》〈外臣部〉载:干元三年,葛勒卒,长子叶护先被杀,乃立其少子移地健,是为登里可汗。

考”天可汗”,乃”Tangri Qaghan”一词之音译。游牧民族称”天”为”Tangri”,唐人译作”登里(利)”,或”腾里”。由此以观,则在同一时期,突、回民族既称唐朝皇帝为”天可汗”(Tangri Qaghan),游牧君长亦自称为”Tangri Qaghan”,显示其伟大、神圣。惟在汉文史料中,将前者译作”天”可汗,而后者则译为”登利”可汗或”登里”可汗。

自我观念之深植人心,故不将突厥与回纥之”登利”、”登里”译为”天”。于是乎”天可汗”之称就成为自唐太宗以来,对中原皇帝独一无二之专称。不唯如此,汉人在称”登利可汗”时,将”登利”译释为”果报”,如《旧唐书》〈突厥传上〉载:登利者,犹华言果报也。此亦是天朝自我观念使然,要维持唐朝皇帝称”天可汗”之唯我独尊形象。及至近代,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elliot)予以指正,以为”登利(tangri)突厥语训为天或神,与果报之意甚远”。

事实上,”果报”本身就含有天、神之意,因为唯有天及神才有权力决定世间的果报,只因为撰史者欲避唐皇帝”天可汗”之唯一性,故将”登利”隐译成为”果报”。而突厥、回纥君长自称为”天可汗”,原因在于当时两国国势均十分强盛,其君长欲与唐朝皇帝相抗衡。

贞观四年,东突厥虽已败亡,其余众尚有十几万部落降唐,后因贞观十三年(639)九成宫之变,太宗于贞观十五年(641)命悉徙突厥还故地,突厥民族遂又逐渐壮大。传至默啜(Batur)时其国势逐渐强盛。其子毗伽可汗(Bilga Qaghan)在祖先余荫之下,国势如日中天,被称为Elteris(Ilteris)Qaghan ,即国家复兴可汗之意。至毗伽可汗之子则不可一世,自号为登利可汗(Tangri Qaghan)。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