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我们在国外也可以收听到北京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节目了!
连接:http://audio.rbc.cn/calendar.form?radio_id=7&week=1249228800000&day=1249315200000
长篇小说《破茧》带给我们的启示
王维民
当我听说由我们作家协会的副会长黄宗之和他的太太朱雪梅合著的长篇小说《破茧》已经出版,而且这本书的内容是写新移民到美国之后所经历的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甜、酸、苦、辣时,就一下子对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因为我自己也是个新移民,孩子也是在美国长大,也有一肚子五味杂陈的故事。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电话回北京,让家人帮我找到这本书又托人带来洛杉矶。收到书的当天,我一口气就把它看完了,确切地说是欲罢不能。因为书中所写的所有内容都是我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所经历的事情。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作者非常坦诚的把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偏失以及与女儿之间产生的种种冲突作为故事原型,在书中毫无保留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没有距离感。
此书以两个华人家庭为主线,围绕着子女教育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展开故事。虽然是以小说形式出现,但它更像一本教科书。作者把自己在痛苦迷茫之后所学习领悟会到的美国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与孩子沟通的技巧,非常巧妙地贯穿于书的始终。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欣宇并不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他不是一到美国就找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金钥匙。他也经历了中国传统的家长制管理:专横、高压、过度保护。他一直想做一个好父亲,为孩子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但结果却处处事与愿违。在失败的痛苦和迷茫中,他没有坚持错误,也没有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而是开始反思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和奉献却换来这么痛苦的结果。他开始学习,他向身边的专业教育工作者学习,例如书中有几段与艾贝尔校长的谈话;他买来有关教育子女的书籍来吸取营养;他通过与女儿的交流了解她们这一代人对理想和情感的追求。他开始反问自己,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千方百计获得一张名校的文凭重要,还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态度重要?是把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还是给孩子一个充分发展个人的空间,使他们今后能在社会上各尽所其能?
当欣宇自己成长、升华了之后,他的教育理念改变了,他对女儿的态度也不同了。他开始尝试尊重女儿的选择,开始放弃望子成龙的欲望,以一种平常心去对待孩子的一切。此后,他与女儿的关系改善了,与孩子沟通的渠道也畅通了。欣宇的故事告诉读者,父母不是天然的正确教育者,我们所谓为孩子好,不一定都适合他们,甚至不一定都是对的。孩子也不是天生的被教育者,很多时候他们是对的。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引导,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因为教育子女是我们一生的责任和课题。
故事的另一条主线是巍立一家人。巍立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父亲是个搬家工,母亲在餐馆打工。但是他凭着个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最终进入了哈佛。他的成功并不是靠SAT满分,也不是靠全A的高中成绩,而是靠他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他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哈佛的面试官在他身上发现了哈佛精神。从书中哈佛面试这一段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一开始并没有通过面试,因为他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哈佛的要求。但当他在不经意中把自己的家庭以及个人经历讲出来之后,面试官被深深打动了。感动她的不是巍立的动人故事,而是她在其中发现了他们所寻找的哈佛大学生应该俱备的质量,以及能够担当起一位哈佛学生应该对社会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哈佛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书中在“外交官的奇特面试”这一章节,以及巍立在餐厅接受一位哈佛学生给他选择学校的建议中都巧妙地做了铺垫。
巍立能进哈佛有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个人努力。但在个人努力中,我们也看到了父母对他的影响之深,之远,之重要。虽然巍立的父母都没受过高等教育,也不懂英文,但他们把自身的很多优秀质量传给了巍立。这不单是基因的遗传,更重要的是后天以自己作为孩子的榜样。比如给白梅送墨镜这件小事,父母在教他,无论做一件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要自始至终充满责任感。又比如圣诞节前为堪萨斯州一个客户送家俱时,父母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儿子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作者用无数的小故事告诉读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烙印。从孩子身上的优点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孩子的缺点或犯的错误也一定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不是家长没尽到责任就是自己没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榜样。所以,做为父母我们不必一定要有博士学位,也不必要有能力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物质享乐。父母最重要的责任是注意孩子品格的培养,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他成为一个乐于助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与欣宇相比,虽然巍立的父母也是愿为儿子付出一切的人,但他们对待孩子的爱和付出的方式与欣宇又有所不同。他们的爱简单,质朴,实在,感人。例如在一次搬家的路上车坏了,妈妈为了不耽误巍立第二天上课,一个女人孤零零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渡过了一个寒冷、恐怖的长夜。我相信这一段描写会深深感动每一位读者,当然最深刻体会这份母爱的还是巍立本人。再比如,为了离儿子上学近一些,巍立的父母把全家唯一维持生计的生意卖掉,在儿子学校附近买了房子。除了在生活起居上能给儿子适当的照顾以外,当儿子有烦恼时,他们是最忠实的倾诉对像,当儿子遇到挫折时,他们用自己特有的质朴语言给儿子以鼓励和支持。这些生活小事看起来对儿子的成长没有那么至关重要,但却点点滴滴都滋润着他,使他在任何时候都不感到孤独和无助。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很多华人家长所忽视或没有做到的。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破茧》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无论你的孩子正在成长,还是已长大成人,你都可以从此书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启迪,吸收到值得借鉴的经验。
作者:王维民,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前北京同乡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