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大卸八塊
五十年代装甲兵初建时特别重视坦克车场车库的建设,其建筑设计质量要求非常高,比如车场内的道路,都是用当时国内最高标号水泥浇筑,而平常的建筑水泥根本承受不了重达几十吨坦克碾压。我当兵已经是七十年代中期,那道路不知经过多少次坦克碾压依然如初。再者就是坦克车库(坦克的家),高大宽敞冬暖夏凉光线极佳,屋顶木板大小规格一样经过防虫处理,每一块镶嵌的严丝合缝,厚重的车库大门刷过多层防腐漆。水泥地面光滑平整与大门之间嵌合嚴密,亮光都无法进入,老鼠、昆虫就更别想了,这样避免了坦克内部电线电缆被鼠类咬噬。坦克车库这种建筑工艺直接表现就是灰尘也很难进入。五十年代人真得不一样,做事严谨认真。就比如我父亲在明港部队的营房盖得真漂亮,建筑工艺一流,要知道盖这些房子的都是15军45师的普通战士。
车场内有大门的车库是战备车库,里面停放的坦克平时是不动,只有换季时装上电瓶发动,检查车辆的发动机部分、传动部分、火炮电传、电路、电台、通信装置,换季结束必须卸掉电瓶。坦克兵对坦克真是仔细,每次保养结束要把坦克篷布盖好,然后用绳子把篷布固定,下次保养再把篷布打开,本身车库就非常干净再加上篷布覆盖,坦克是干净的不得了。而教练车库都是没有门的,坦克车辆保养完用篷布绑扎好即可,平时保养特别是清洁要求与战备车不是一个等级,更换的东西比较多,比如履带板、履带销、电台电子管、各种保险丝、坦克工作帽、胸前开关等等。教练车最重要的是保证完好率出勤率。
我当兵时我们团的营房,前面就是车场车库
第一年我是二炮手,负责坦克的行动部分以及坦克外部包括高射机枪和坦克战斗室的保养。我保养的工具就是一块布一把螺丝刀,还有就是一根细铁丝。保养堪称精雕细琢的翻版精擦细抠,篷布一打开就要把车体外面仔细擦拭一番,然后换上干净的鞋子,进入战斗室把里面擦拭一番。这起码要用半天时间。中午回宿舍吃饭,午睡起来后继续来到车库保养行动部分,行动部分包括履带、主动轮、诱导轮和负重轮。负重轮就是军迷常戏称的:"远看炮塔吓死人,近看五对负重轮。"这时螺丝刀和细铁丝就起作用了,要把履带夹缝的曾经多少年前的土抠出来,那可是细致活。跪在那里或爬或仰的保养,特别是死角,非常难把裏面泥土清干净,有的看不见,就要凭感觉凭经验,常常一天保养下来,手上到处是血道子。我们国家的坦克许多部件都是浇铸的,有许多毛刺,碰一下就是一道口子。我总结出一个规律,只要是保养车,手必须流血,刚开始保养还感觉疼,一年以后已经麻木了,所以当兵五年手就没有好过。有的网友说为什么不戴手套?有的地方戴手套手根本伸不进去。当坦克兵不容易,当一个合格爱坦克的坦克兵就更不容易。特别是仰躺在冰凉的水泥地上,冬天还好穿的厚,夏天穿着薄薄的工作服躺在地上一干就是一小时,身体很容易落下病。
当兵第一年春季换季我们团开展单车标准化,按照坦克兵的五大技术标准“间隙正确、润滑周到、紧固适当、调整合理、没有故障”,全团掀起一个不小高潮,高潮的特点就是把坦克大卸八块,我当时的任務是非常辛苦的,辛苦的原因就是要把履带一块块拆卸开,用水清洗干净,再把履带板浸泡在柴油和少量机油混合的桶里待一段时间,这样履带不会生锈,然后晾晒干以后要把履带板重新组装好,光抡大锤敲履带销就整整一天,还要同车战友协助。这只是一部分,当时团里每辆车都要检查,那是戴着白手套检查,有一点油渍就是不合格。
我曾經特别对一位网友回帖,纠正他说坦克里面到处是黄油的观点,通过我今天对保养的描述,大家明白坦克战备车是多么干净。我们这个单车标准化被裝司树立成全装甲兵典型,並在全装甲兵推广。估计全装甲兵都会骂坦克42团,你们红军团想出风头我们不拦着,可你们不能把兄弟部队都带下水。第二年坦克换季可就没有那么轻松,有的部队更是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甚至想拆发动机保养,被技术部门严厉呵斥是乱弹琴,发动机是坦克的心脏,那么精密!凭你们几个就想拆下再组装回去?如果让你们这样干,这发动机就报废了。幸亏当时还是有明白人,特别是技术部门。那个年月受文革影响,喜欢一阵风而且是过头风。不过我们团还是走在全装甲兵的前头,受到装甲兵的表彰。
车库是一个独立的大院子,四周是快3米高的围墙,修的这么高也是为了防止有人破坏。车场有两个大门,一个是进出的大门,一个是进入训练场大门,都有哨兵24小时把守,节假日是双岗。大门設有值班室,有值班员值班。特别是车场日,所有进场部队都要向值班员报告,得到允许才能进入车场,同时要进行人员数量登记。车场日结束或者离开车场还要再次请示,清点人数登记签名离开。所以坦克兵的许多制度非常严格,严格的制度就能避免许多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