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64)
2010 (272)
2011 (195)
2012 (205)
2013 (210)
2014 (155)
2015 (172)
2017 (152)
2018 (173)
2020 (549)
2021 (413)
2022 (545)
2023 (331)
信源:GYCS博客
当我看到微信上开始讨论平庸的时候,也是惊出一身冷汗的。这些观点说,绝大多数学术界的人都很平庸,而且警告正在进入的人,或者已经进入的人:你看谁哪,说的就是你。你,终其一生,其实也就是一个平庸份子。 这让本来就觉得入错了行,在乡亲们面前抬不起头的某些人,更加了一层自卑。层层重压之下,难免要英年早逝几个了。当然,在现在的舆论下,要是不够杰出,连英年早逝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人家都不知道怎么哀悼你。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所谓的一流名家,在公然造假。所谓的杰出人才,因为丑闻仓皇退场。但与此同时,舆论还在孜孜不倦地吹嘘30岁的博导,20岁的天才。
现在的趋势是这样的:你不能“平庸”,必须杰出,哪怕造假也要杰出,如果被揭穿,那就自认倒霉,但揭穿看来也是小概率事件,无非是个404,也不追缴财产。
为什么不去集中谴责造假和腐败这种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却开始围剿平庸?
在奚落平庸的背后,其实还是世俗的虚荣和势利。有些大神,被拜了又拜,吹了又吹,写关于名人掌故的文字,已经成了一种真正的“智识的怠惰”。从这些文章里看不到视角,观点,新的见解,不是在研究事情,而是重复地玩味琢磨那些研究过一些事情的人。这些人,就是被捧进了万神殿,被认为是“不平庸”的那部分人。每年都有无数的文章围绕他们的生日祭日展开,不断重复他们所说过的一两句话--或许,作者关于这些名人的知识,也就限于那两句格言。
正是这种圣人崇拜和建生祠的行为和心态,既导致对杰出的过度追求和赢家通吃的生态,让成功者极度张狂 (发了几篇论文出了本书就可以乱伸你那猪手了?),也让普通但其实也认真的人难以立足,因为后者好容易站住脚跟,又被扣上平庸的帽子。
我是这样看的:
一,特别杰出的人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行业都是极少数。但正因为他们是特例,所以特别吸引本来就只关注特例的媒体的鼻子。这样的结果,却是引导所有人的眼光都去盯着金字塔尖,都去寻找大师,实在找不到,在读书业余捡垃圾,或者捡垃圾业余读书的人里也要发掘一个出来。
二,再杰出的学者,他的书也要卖给普通的同行,不可能只卖给其他大师---想卖也不行他们之间通常互赠。买大师著作的人恰恰就是被称为平庸的那部分,但正是他们撑起了大师的版税。
三,平庸和杰出之间有很多因素。时代,家族,师友,个人的努力,功力,悟性,天份都千差万别,这些注定了只有极少数同时拥有所有优势的人才能最终变得特别杰出,但这不能否定只拥有其中一两项的人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哪怕是作为超级大师的一个认真的读者。只要这部分人守住道德底线,不抄袭不造假不性骚扰,在读在看在想在写,贡献出一点点,有一分光发一分热,谁有资格谴责他们平庸呢?为什么不去谴责某些大师的性骚扰嗜好呢?
四,一切都需要时间。任何行业都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些东西是否平庸,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看。
还要面对一个整体机制问题。中国这种一个大学办一个学报的做法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必然催生大量不成熟的论文的发表。
态度也很重要。有的人平庸,然而还是真诚的。有的人不平庸,但也并不真诚。
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给平庸者一条活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