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多伦多

西 风: 多伦多华人作家。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纪念文学艺术家老舍

(2009-08-23 04:41:54) 下一个
纪念文学艺术家老舍

作者:西风

老舍先生出身于北京一贫苦旗人家庭, 1966 年 8 月 24 日离世。到明天就是他离开我们整整 43 年的日子。笔者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大师。

老舍原名舒庆春,笔名老舍。获得过北京市“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芭。他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老舍先生 1923 年开始文学创作。初期主要作品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在初期的作品里,他以俏皮、幽默之笔,渲染出北京民俗风情和当时闭塞守旧的民族心态。当时,老舍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引起了文坛的注目。

1934 年,老舍发表了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作品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这个时候他的作品渐渐趋向含蓄、圆熟,并形成了较为独特的风格。“九一八”事变后,因为对当局的失望,老舍写了《我这一辈子》、《月牙儿》、《骆驼祥子》和寓言小说《猫城记》等一系列描写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其中《骆驼祥子》写得最成功。小说《骆驼祥子》里拉车的祥子刻苦、节俭、努力,但在一个充斥着战争黑暗的社会形态下——到处是抢、夺、欺诈。一个拉车工的人生只能是悲剧的人生。《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月牙儿》写得很悲苦。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果效。

把短篇小说引进现代文学是老舍的一大建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骄傲。老舍从 30 年代开始 ,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 :《柳家大院》、《上任》、《老字号》、《断魂枪》等。这些短篇小说:精致完整、笔力厚重,属于短篇中难得的佳作。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战 8 年,他对文艺界团结抗日多有贡献。那个时期,老舍热情地投身通俗文艺创作,用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宣传抗日。 1944 年,老舍开始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四世同堂》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 。 1946 年,老舍邀赴美讲学,新中国成立后回国。 1951 年老舍开始话剧《龙须沟》的创作,并获得成功。自 50 年代后,他写的话剧《茶馆》以茶馆为舞台,展开了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茶馆》成为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剧目,该剧为老舍赢得了国际声誉。 据文洁若在《解放日报》的撰文, 1966 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评定:将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老舍,因为文革中老舍的突然离世,而诺贝尔文学奖规定,获奖者必须是当时活着的作家。因此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笔者不能不替这位文学先辈叹息。尽管如此,老舍先生的作品并不失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无独有偶,也算是种巧合,老舍先生从事写作生涯差不多也整整 43 年,他涉猎文学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诗、小说、,话剧、相声、坠子等,他孜孜不倦的写了 43 年,共有 1000 多篇作品。显然老舍是一位严谨的多产作家,也是中国唯一一位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伟大艺术家。

现代社会飞速变化,人们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少,文学的消费群体趋于没落,从文的人常慨叹:“文学没有了出路。”但笔者坚信:生活需要文学正如社会需要道德。人类对文学艺术的享受有永恒的需求。正因为老舍、钱钟书等现代文学先辈们留下来的作品使我们受益,我们才会纪念他们,这是文学先辈应得到的荣誉。笔者在此借用论语里的一句话——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和读者共勉。

刊于现代日报 2009-08-2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