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界的快餐文化
(2008-12-18 10:33:09)
下一个
影视界的快餐文化
作者: 西风
中国有道特殊的菜叫会菜,有的地方也叫"折摞"。这道菜请客是不会上的,因为这道菜原本是主人请客后,为了节约,把剩的各种菜——凉的、热的、荤的、素的放在一起加热,合在一个大碗里为自己吃。虽然碰巧了也很好吃。不过请客是不会给客人上这道菜的,不信的话,你下饭店,餐馆给你来盘"折摞",你不和老板吵架才怪呢。
说到根本,这道菜省缺了费时的加工制作,所以也可以视为是中国人的一道快餐。西人把麦当劳、肯德鸡一类叫Fastfood,并且喜欢吃。东西方吃方面的文化不同,中国人从古时候就很会享受吃,孔夫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精工细作的饮食吃起来才享受。西方人在吃的方面稍逊色些,但在建筑艺术方面满精细的。现在我要说的主题是影视界的快餐文化。新时代最动感的口号是:“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要说这句话还真有感召力,所以影视界忙的不亦乐乎,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电影和电视片出来,我虽然不是忙人也懒得看这些东西,或者是因为他们的出产率太高,我来不及看就被淹没在浩瀚的产品中,或者是对他们出精品的信心不足,反正大部分的影视片像一道会菜。最直接的卖点是裸露,尤其是愿意在雅文化里渗透更多的裸。王小波曾经说:现在的作品大都犯有直露的缺点。我理解他的意见是反对不含蓄。享受艺术的美妙感觉其实是蒙胧和会意的那种情景。可是,算我孤陋寡闻吧,我觉得现时代的“文化大厨”——影视制片人好像把大众当成养殖场里的速成鸡,一个劲喂一种复合混成饲料,无论群种,不分阶层,反正一个劲喂"折摞"。李安拍的系列电影,从《推手》、《卧虎藏龙》《断背山》一直到《色戒》,虽然卖座率越来越高,但艺术性却越来越值得商量,我看了《色戒》以后很麻木,好像是吃了一次"折摞",或者说像吃了一种味精加得太过量的午餐,破坏了味觉系统。因为我根本没体会出:汉奸易先生在生活中什么地方感动了王佳芝。难道几次狂热的性晚餐后,王佳芝就能把同学、朋友和自己的生命一起压上去,何况同学中也有和王佳芝发生过肉体关系的人,不是说电影中不能出现拐点,问题是拐得太楞,造成一种不美的感觉,从技术上说就是毫无道理的生硬。从理智上说就是:王佳芝在IQ上存在问题,抗日队伍使用应该看医生的病人,会让我们觉得抗日战争胜利必须感谢上帝才对,因为只有上帝才不会遗弃有病的人。有关这个作品失败的地方我就谈到这里。
我最近看了一部台湾殿堂级电影大师90年代执导的《风儿踢踏踩》。这个电影根据琼瑶的作品改编,看了以后也是觉得像吃了一次"折摞",电影罗列了大量主人公生活和工作的片断,缺少扣人心玄的故事性,总之比较平淡,当然和平年代的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我自己也不能太挑眼,要说这部电影的亮点还是有的,比如电影最后给观众留下一个思索:那就是人间有博爱世界才美好,分清楚人性中善良广义的博爱并不等同于爱情,这样会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品质。《风儿踢踏踩》另外一个让我感到享受地是它的主题曲。歌曲欢快和浪漫,这个曲子和歌词处理得恰当有韵味,为电影增色不少。我好像是吃到会菜里烤鸭的筋道,因为我比较喜欢吃烤鸭。我特意注意了一下音乐的作曲人是左宏元也就是古月。我知道古月被称为是台湾流行音乐的奇才,他创作的曲子旋律明快、韵律强烈,千回百折的转音,充满了意境,唱他曲子的歌手要想不红恐怕都难。古月也曾经为多部电影制作主题曲,比如为《新白娘子传奇》配的“千年等一回”很朗朗上口,因为他谱的每一个主题曲都和电影很匹配,这让我很佩服古月的专业水平。如果我们执导影视艺术的大厨们都精心制作自己的作品,认真对待他的食客,影视艺术的魅力定然青春无诲。
当然影视要出精品,必定需要修炼。当皇室的厨子,代价太大。莫邪十年磨一剑,要是等把剑磨好了再卖钱,老婆孩子肯定早饿死了,或者未婚妻早成了人家孩子他娘了。精品也许只适合部分群体,我的挑剔也只是个人观点,不过我相信大家上餐馆还是愿意吃精品而不是会菜,这样显得有档次。
http://www.anpopo.com/?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