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看电影后,有感触了,乱写点什么,所以就有了记录,自己都看了什么。忽然发现,全是些婚外,婚内的感情片。是不是太偏食了?在Netflix里晃来晃去的找其他类的片子,看到了1998的《悲惨世界》,是可以网上看的。打开看看,清晰度比一般的要好很多,就一口气把它看完了。
记得1998年,在电影院里放的时候,当时老板的女儿去看了,回来和我说,从头哭到底。今天,我也一样从头哭到底,爽爽地把半肚子的郁闷哭了出来。《悲惨世界》在国内就看过,不记得是那个版本了,好象一个电影是法国的,还有一个好几集的电视剧,内容更丰富些。那时,晚餐桌上,还和爸爸讨论过几回,沙威尔的性格特点。雨果的书,我一直敬而远之,受不了大段的背景时代描述,和青少年期我的言情主调相差很远。有趣的是,书一出版,只有两册,我妈就买了,可是,(3)和(4)就总也没不上,所以我从来没把书读完。
1998拍的《悲惨世界》,据说是比较忠于原著的,场景格调也真实而不失美丽。在抵达巴黎后,情节明显简略了,很多重要的副线没有了。也难怪,那么大部头的著作搬上荧幕,是不可能不精简的,除非是连续剧。在没有领略原著的前提下看电影,理解不可能深刻,可是不妨碍被感动。况且Liam Neeson的冉阿冉,Geoffrey Rush的沙威尔(得奥斯卡奖),Uma Thurman的芳汀,都是有血有肉,又有时代气息的角色。从他们的表情和身体动作中,我可以体会他们的思想斗争,情感发展,和雨果笔下或导演手下他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这三个人,其实都是正面人物。芳汀是别欺侮凌辱的底层人物,她的心灵和她的外表一样美丽,可是她却为了她爱的冲动,不合理的付出了她的生命;沙威尔也是从底层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上来的(电影中他的父母是罪犯,母亲是妓女,好像和书中不同),他以坚守法律规章为人生准则,是坚信以行动称义的一类;冉阿冉则是雨果笔下真正的灵魂人物,他被主教拯救,一生慈悲为怀,典型的因信称义。被省略的副线主要一条是珂赛特的养父母一家(连他们的名字都忘了),他们代表了心灵肮脏的底层人物。其实,记忆中,那个养父和冉阿冉也很有几段精彩对话的。
电影最终的一场戏,是冉阿冉和沙威尔的对决。我在涕泪横流的同时,有一种更深层的感动:他们两人对自己信仰的执着,并愿意为之牺牲自己的利益和生命。 冉阿冉容忍沙威尔的死追猛打,不怨恨,不加害,缘于他认为自己没有权利去判决(也是基督徒的教义);他的一生的品行最终让沙威尔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认识了冉阿冉的悲悯心和正直。他不得不自杀,为了他的信仰破灭,更为了以对自己的判决而维护他引以为豪的在律法下的正确。
沙威尔投河后,冉阿冉第一次行走在白日的巴黎街道上,而不用担心“逃犯” 的阴影在阳光下显形。他仰着没有警惕的脸,充分享受着阳光,树影,空气和天空中的鸽群,喜悦在他脸上一层层绽放,无声的呐喊着:自由!因为感动,因为深思,我强烈地想看原著。很快找到了网上的免费阅读,让我在二十年后,再来读我曾经不能卒读的《悲惨世界》。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foreign/beican/beic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