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
在写实主义的绘画技巧中,观察方法是最重要的。其重要性,超过了具体的作画技巧。因为离开正确的观察方法,就不可能导致对现实准确的再现,不管画家的作画技巧有多高。这个观察方法,就是整体的观察方法。
为什么一定要整体地观察对象呢?因为任何一个局部,都是生存在一个整体中。画家对局部的描绘,也只有在对整体的把握中才能准确地完成。比如画风景,画一颗站在黄房子前面的树,树叶的某一部分的树叶稍微有些发黄。如果不看整体,画者很可能把这部分的树叶直接画成黄色,但如果画者退一步,看一看整体 – 树和房子共同构成的整体 – 就不难看出,发黄的树叶虽然比其他部分的树叶黄,但比起黄色的房子,还是偏向绿色。由此画家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部分的树叶是黄绿色,而不是黄色。
所以这个整体的观察方法,也可以被叫做比较的观察方法 – 我们只有把一个细节 和其他细节作了比较之后,才能显示看清这个细节的真实面目。
那么,怎么样才能整体地或者比较地观察对象呢?那就是要退远来看自己的画和所画的对象,即,在视点(我们的眼睛)和所观察的对象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距离。因为,我们的视域(从我们的视角 - 眼睛的位置 - 到所看到的对象的整个可视范围)是呈放射状延伸的,试点离对象越远,视域内所包含的现实内容就越多(其中的个体也相对越小,这就是为什么越远的物体看上去越小)。所以要看整体,就不能离对象太近,否则我们只看到局部。
绘画中的这个观察经验,不但在绘画中很重要,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同样重要。比如对人生的思考。
如果把绘画技巧比喻成我们的思考方式,把绘画的对象比喻成我们的人生经验,无疑,从上面提到的观察方法之重要这一事实来看,对人生经验的有距离的观察,就是导致我们对人生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的最重要的基础。
在此的“人生经验”不光是指个人的具体生活经验,也包括他人的经验,以及书本知识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对这些经验的整体思考呢?简单地说,就是要认识到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局部:个人经验是“局部”,他人经验是一个“局部”,书本知识又是另一个“局部”(可能是个大一点的局部)。对人生经验的整体考察,就是能从以上提到的任何一种局部中站出来,保持距离后把所有这些“局部”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再加以观察和比较的方法。
人的生命有限的,个人的生活经验是非常局限的,书本知识虽然远远超出了个人经验范围,但仍然是有限的。一个看问题走不出自己生活圈子的人,或者走不出书本知识的人,就像绘画中只看见局部却看不见整体的人,永远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这样的人,或者以自己的经验去猜度他人,或者以自己的信仰去评判社会,或者以僵化的书本知识去指导现实,都是体现了人性中封闭和狭隘的一面。
但不幸的是,这个难以从自身经验中,或者从既定的观念中走出来的态度,也是人性的几乎无法摆脱的局限。以己度人的人,在那里都是大多数,而能具备整体观察与思考的思想家,永远是人类的少数。
当然,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不管我们站的离对象有多远,我们的视角是被限制了的。正由于这个人的自身的局限,就是能统观历史和人生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们的思想仍然是有限的。并且,也正因为他们比一般人站的更高,看得更远,他们也同时比大多数人更能理解我们人类的局限。
但这个局限,仍然不能阻止人的思考天性 - 这个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在保持对未知的任何可能性的尊重之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思考能力,是人的权力*。而这个思考能力,也只有建立在正确的观察方式之上,才能孕育出最有生命力的思想。
*中国道家思想的消极一面即是,在认识到人的局限之后便放弃了人的思考能力。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
非常感谢!很喜欢你的文章。。。。。。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一定要从所思考所描绘的对象中走出来,才可能准确地表带这个对象。
上物理课时老师把一同学叫到擦得干干净净的黑板前面,要她把那个黑板画下来,唯一要求是要画得一模一样,该同学暗笑:切,这还不容易。只见她迅速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然后洋洋得意地回到座位上等着老师表扬。老师面带狡黠的微笑,语重心长地要求大家仔细看一下该同学画的黑板和现在的黑板有什么不同,大家都意识到:现在的黑板上有一个该同学刚画好的长方形,而该同学画的黑板里没有那个长方形。
没有达到老师要求的这个同学,已经气急败坏,发誓一定要画得一模一样,立刻在已经画好的长方形里面加了一个长方形,这下一模一样了吧,结果回到座位上一看,现在的黑板里有两个长方形了,可她画的黑板里只有一个长方形,这个同学不肯服输,来来回回画了一天的长方形,累的精疲力尽,最后也没能成功完成任务。
人类对人生以及人类思维方式的讨论,就像这个同学画黑板一样,出力不讨好。 对于活在人生中的人来说,对人生的讨论是永远没有结果的,所谓当局者迷,因为你活在当中,你的理解你的解释你的领悟总是跳不出那个圈子,总是有局限的。
我觉得这个例子很好地解释了人类的局限性的问题。
喜欢你的文章。